绪 论
客观性试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确立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国医药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哪部?( )
①《黄帝内经》 ②《伤寒杂病论》 ③《神农本草经》 ④《难经》
【题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原因在于《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答案】①
2、标志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为临床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是哪部?( )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金匮要略》 【题解】《伤寒杂病论》在《内》、《难》等理论基础上,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辩证论治方法,成为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研究和处理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方法。
《金匮要略》是晋代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编纂整理,一分为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故《金匮要略》作为标准答案不全面。
【答案】③
3、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什么
1
书?( )
①《神农本草经》 ②《脉经》
③《诸病源候论》 ④《温病条辨》 【题解】《诸病源候论》详尽地记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与症状,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答案】③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是什么?( )( )( )( )( )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神农本草经》 ④《伤寒杂病论》 ⑤《黄帝内经素问》 【题解】《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四部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国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素问》只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
【答案】①②③④
2、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大家?( )( )( )( )( ) ① 张仲景 ② 刘完素 ③ 张从正 ④ 李杲 ⑤ 朱丹溪
【题解】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李杲的“补土论”,朱丹溪的“养阴论”,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答案】②③④⑤
2
3、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观反映在以下哪些方面?( )( )( ) ( )( ) ① 天体地球的物质观 ② 人体生命的物质观 ③ 疾病产生的物质观 ④ 治疗疾病的物质观 ⑤ 形神物质观
【题解】中医学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元气”这种基本物质构成,形成了天体地球的物质观;人之形体是由“精气”等基本物质构成,人体生命的全过程是体内精、气、血、津、液、神等物质的产生、转化的物质运动过程,构筑了中医学唯物主义生命观;疾病的发展不是鬼神所使,而是机体的抗病力与致病邪气间两种物质力量对比失衡,是中医学唯物主义的治疗观;唯物主义形神观也是唯物观在中医理论中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指形体、机体;神,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与神俱,不可分离。指出形神的辩证统一,形神关系实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答案】①②③④⑤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 )( )( ) ① 唯物辩证观 ② 整体观念 ③ 天人一体观 ④ 辩证论治 ⑤ 辩证论治
【题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它虽具有唯物辩证观点,但不是中医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独具特色的和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点。天人一体观是整体观念两个内涵中之一。辩证论治的“辨”与“辩”字,不容混淆,辨证是辨别、辨认证候,是根据证候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做出判断;辩证的“辩”,有用语言辩解和合乎辩证法之义。
【答案】②④
二、 是非题
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神农本草经》是现在可考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 【答案】√ 2、《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各9卷81篇,共162
3
篇。( )
【答案】√ 3、《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景岳所著。( ) 【答案】× 4、《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 )
【答案】×
5、医药学的产生与人类的劳动、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答案】√
限制性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中医学:中医学即中国医药,亦称祖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延长寿命的科学。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3、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4、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统一性的整体认识。(此概念的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 填空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开始于 时期,到 时期完成。
【答案】战国;东汉末年或三国时期
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 一书,对脉学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答案】《脉经》
3、明清时期,出现了 学派,标志着中医学对传染性热病的认识和研讨发展到了新阶段。
【答案】温病
4
4、《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 ,两精相搏谓之 。” 【答案】精;神
三、 简答题
何谓辩证论治?
【题解及答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考虑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疾病的手段,也是辨证的最终目的。
主 观 性 试 题
论 述 题
1、试述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
【题解及答案】所谓整体观念,即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整体认识。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器官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都具不同的生理功能。然而它们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这种整体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联系于六腑、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五色、五味构成5个生理活动系统,这5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并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循环贯通作用下,形成有机的整体,完成统一的生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是个统一整体。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的反映。都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案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以下哪项是中医理论的总纲?( ) ① 精气学说 ② 阴阳学说 ③ 五行学说 ④ 脏腑学说
【题解】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换言之,阴阳学说就是我国古代的对立统一观。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之后,成为认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分析疾病病因、病理改变;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的纲领、方法、工具。阴阳学说是学习、理解中医理论的一把钥匙。难怪《灵枢·病传》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意思是懂得了阴阳的道理,就会象在白天睁开眼睛一样,豁然开朗,明察一切;又象是酒醉之后清醒过来,不再有昏乱、迷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总纲,抓住了纲领,才能执简驭繁。
【答案】②
2、以下哪种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间架结构?( ) ① 精气学说 ② 阴阳学说 ③ 五行学说 ④ 脏腑学说
【题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行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用五行配属五脏,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这五个系统间又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使五脏成为一体。五脏一体的有机人体,通过五行属性的“比类取象”与自然界的五类相应,沟通了人体与自然界的联系。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正是这样一个五行结构系统,与之相应,疾病的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也随之成为五大系统。
【答案】③
3、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此话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① 阴阳的相关性 ②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③ 阴阳的相对性
6
④ 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阴阳的相关性是指用阴阳划分两个事物或现象谁为阴谁为阳,这二孝间必须有内在联系,是相互关联的,如上与左之间就没有划分阴阳的必要,二者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①
4、对两个事物或现象进行阴阳属性划分,是有一定原则的。这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① 阴阳的相关性 ②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③ 阴阳的相对性 ④ 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对两个事物或现象进行阴阳属性划分,把凡是具有炎上、积极、进取、刚强、好动、亢进、增加、无形、生长等特性的均归属于阳;凡具有寒冷、向下、消极、退守、好静、柔弱、衰退、减少、有形等特性的均归属于阴。这种划分阴阳属性的原则就是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答案】②
5、事物的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的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是指阴阳的什么性质?( )
① 阴阳的相关性 ② 阴阳的普遍性 ③ 阴阳的相对性 ④ 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更,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阴阳属性也就随之而改变。这是指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答案】③ 6、“在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是指阴阳的什么属性?①阴阳的相关性 ②阴阳的相对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物质世界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还使事物表现出无限多的层次,具有无穷可分的特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以至无穷。用阴阳揭示事物或现象的这种无限多的层次性就是阴阳属性的可分性。
7
【答案】④ 7、“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① 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 阴阳的五根互用 ③ 阴阳的消长平衡 ④ 阴阳的相互转化 【答案】② 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揭示了阴阳间的什么关系?( ) ① 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 阴阳的互根互用 ③ 阴阳的消长平衡 ④ 阴阳的相互转化
【题解】守为镇守,使即役使。物质的阴之所以能闭藏于体内,是由于阳气在外的固摄、镇守;阳气在外的温煦、固摄,又是阴气所役使,阴是产生功能阳的物质基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之间在物质方面相互转化、互为根基;在功能方面的相互役使、支配、为用。
【答案】②
9、具有“滋润、下流”性质,是五行中哪一行的特性?( ) ① 木 ② 土 ③ 水 ④ 金
【答案】③
10、五行中哪一行具有“曲直生长”的特性?( ) ① 木 ② 火 ③ 土 ④ 金
【答案】①
11、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火的关系。( ) ① 为母 ② 为子
8
③ 所胜 ④ 所不胜 【答案】②
12、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金的关系。( ) ① 为母 ② 为子 ③ 所胜 ④ 所不胜 【答案】①
13、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木的关系。( ) ① 为母 ② 为子 ③ 所胜 ④ 所不胜 【答案】④
14、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水的关系。( ) ① 为母 ② 为子 ③ 所胜 ④ 所不胜
【题解】在五行的相互关系中,每一行都要和其它四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即“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和“克我”我克的所胜、所不胜关系。
【答案】③
15、五行结构系统中,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称作什么?( ) ① 相克 ② 相乘 ③ 相侮 ④ 所胜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也叫“倍克”,属于异常相克,是为维持结构平衡而发生的制约关系失调,产生的克制过强,这种“倍克”叫作相乘。
【答案】②
16、五行结构系统中,“反克”又叫作什么?( ) ① 相乘 ② 相侮
9
③ 所胜 ④ 所不胜
[题解]相悔是指五行中的一行由于本身太过,使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初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答案】②
17、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是什么?( )一 ① 阴阳 ② 五行 ③ 气 ④ 道
【题解】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形成的具体物质形体,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
【答案】③
18、下列哪项对气的描述是错误的?( ) ① 无形的 ② 无质的 ③ 流动的 ④ 精微物质
【题解】古代哲学家认为:在宇宙演变的初期,整个空间弥漫着浑浑沌沌的、烟云状的细微无形的物质,这就是气。可见,气是物质,是构成自然界万事物的本原性物质。
【答案】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 哪些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 )( )( )( ) ① 阴阳学说 ② 五行学说 ③ 脏腑学说 ④ 经络学说 ⑤ 精气学说
10
【题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解决了医学中人体、生命运动、病因等是什么的理论体系基本问题。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经络则是人体表里上下内外的信息网络。
【答案】①②⑤
2、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 )( )( )( )
①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② 阴阳的普遍性 ③ 阴阳的可分性 ④ 阴阳的相对性 ⑤ 阴阳的相关性
【题解】对于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事物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判断何方为 阴,何方为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其次孰阴孰阳要根据其符合阴阳属性规定性而确定。
【答案】①⑤
3、列哪些属性为阳?( )( )( )( )( ) a) 温热 b) 内守 c) 明亮 d) 滋润 e) 凝聚
【题解】上升与内守;推动与凝聚;兴奋与抑制中,内守、凝聚、抑制为阴,上升、推动和兴奋才为阳的属性。
【答案】①③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下列哪些?( )( )( )( )( ) ① 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 阳阴的对立统一 ③ 阴阳的互根互用 ④ 阴阳的消长平衡 ⑤ 阴阳的相互转化 【答案】①③④⑤
11
5、阴阳平衡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 )( )( )( )( ) ① 相关平衡 ② 相对平衡 ③ 动态平衡 ④ 恒量平衡 ⑤ 功能态的平衡 【答案】②③④⑤
6、确定下列人体的脏腑组织哪些属阳?( )( )( )( )( ) ① 体表 ② 北部 ③ 肝 ④ 心 ⑤ 肾
【题解】体表与内脏相比较,体表在外为阳,内脏藏于里属阴;北部与腹部相比,古人观察人们在劳作时,多是面着黄土,背朝天,背部朝向太阳属阳;五脏之中心居于胸腔上焦,又主管血脉温煦人体,故为阳脏,肝肾同源属于下焦故为阴脏。
【答案】①②④
7、哪些可以归属于五行中的木类?( )( )( )( )( ) ① 春 ② 南 ③ 化 ④ 肝 ⑤ 青
【题解】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中以春天万物复苏、发芽生长应木类;五色青、赤、黄、白、黑中的青色植物春天复苏发芽的颜色也应木类。肝具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功能与木的生发舒展特性相类。南是五方东、南、中、西、北中的南方应火类。化是五化(一年四季中自然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分为五个阶段 生、长、化、收、藏称为五化)中变化结实的阶段应土类。
【答案】①④⑤
8、下列哪些可划分为五行中的土类?( )( )( )( )( ) ① 脾 ② 甘 ③ 署
12
④ 平旦 ⑤ 口
【题解】脾主动化,消化水谷,生成精微以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与土的长养特性相类故归土;口为脾窍属土;甘,是五味酸、苦、甘、辛、咸之一,自然界植物变化结实,果实成熟期味甘甜,与长夏同属土类;署,是风、署、湿、燥、寒五气(五气即一年四季中季节气候的特点)中的署热之气,是夏季的主令气候,应火类;平旦,是把一天划分为五时,天明为平旦,中午为日中,太阳编西为日西,太阳落山为合夜也叫人夜,半夜称作夜半。
【答案】①②⑤
9、五行结构系统中存在哪些关系?( )( )( )( )( ) ① 相生 ② 相克 ③ 制化 ④ 相乘 ⑤ 相侮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存在着维持结构正常协调运转的生克制化关系;也存在着当这一结构失调,生克不足或太过后使制化规律紊乱的相乘、相侮关系。但是正常情况不只存在生克制化关系,而在五行结构系统失调,异常情况下则表现为乘侮关系。 【答案】①②③④⑤
10、精气学说应用于中医学中的哪些领域?( )( )( )( )( ) ① 探讨生命的起源 ② 说明脏腑生理 ③ 阐述病理变化 ④ 用于疾病的诊断 ⑤ 用于疾病的防治 【答案】①②③④⑤
二、是非题
判断下列各题中划线部分的正确或错误,正确的在线下标R,错误的标W。
1、“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对太阳的向背而言。
【题解】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的地方为阴。如《说文》解释为:“阴,暗也。”“阳,明也。”
13
【答案】R
2、阴阳概念,从原来表示对阳光向背的具体概念,演变为不再有具体内容的抽象概念。
【题解】阴阳概念,从最初的日光向背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的具体现象中抽象、概括、总结出阴(— —)和阳(一)两个基本范畴,认为“阴”和“阳”两个对立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及其规律。这就是所谓“道”的含义,这时阴阳就从具体概念演变为抽象概念了。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说阴阳两个对立方面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案】R
3、炎上,积极、进取、刚强、好动、亢进、增加、无形、生长等特性为阴。
【题解】阴阳学说规定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事物或属性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事物或属性都属于阴。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这些是从众多的自然、社会和人体复杂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原则性属性,用这些基本原则就容易判断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了。
【答案】W
4、前半夜为阴之阳,后半夜为阴中之阴。
【题解】根据阴阳的可分性,昼为阳。前半夜应为阴中之阴,是说前半夜阴气有逐渐加重、加深的趋势;后半夜阴气将尽,阳气萌发,故为阴之中阳。
【答案】W
5、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 【题解】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两种对立的势力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一种相互制约、控制的关系。
【答案】R
6、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是阴阳异常消长的结果。
【题解】阴阳消长是发生在阴阳平衡允许的范围内增长或消减,如阴阳的消长超出了阴阳平衡允许波动的范围,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增长太过就是阴阳的偏盛,消减太过是阴阳的偏衰。
14
【答案】R
7、阴阳平衡,允许阴阳之间有一定范围的不平衡。
【题解】阴阳平衡允许阴阳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不平衡,所以阴阳平衡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平衡。
【答案】R 8、“物极必反”可以用来形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题解】“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就必然向其相反面转化,它可以用来揭示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即“物极”阶段,各向其相反面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答案】W
9、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题解】五行的概念,已不是原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它是把自界的事物,作了广泛的比较与联系,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按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纳入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特性的属性分类之中。因而,五行的含义可进一步理解为:“五”是指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五种事物属性;“行”指五种事物属性之间内在联系的运动变化规律。
【答案】W 10、《内经》把五行间的“相生”关系称为“承制”和“相胜”的关系。 [题解]《内经》把五行间的“相克”关系称为“承制”和“相胜”,有制约和战胜之意。而“相生”关系,《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答案】W;W
11、克我者为“我所胜”,我克者为“我所不胜”。
【题解】克我者即它行克我,是我的所不胜;我克者即我克制它行,是我能战胜的一行,是我之所胜。
【答案】W;W
12、五行的“生克”有正常和异常之分。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为维持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协调所发生的生克关系,是正常的“生克”;由于五行间“量”的异常而引起的生克不足或生克太过,都必然导致五行结构系统的平衡紊乱,这时的生克现象就是异常的“生克。”
【答案】R
13、五行学说中的“互害”关系,是指五行间的“相乘”和“相侮”关系。
【题解】五行学说中的“互害”,实际是指的是五行间正常协调关系下
15
的“相克”关系。而把“相生”关系,称作“互利”关系。
【答案】W 14、“精气学说”也叫作“气一元论”。 【答案】R
限 制 性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种对立表现为相互间的制约。
3、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是讲阴阳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这种相对的稳定状态是靠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来维持的。
4、生克制化:生克,即指五行“相生”和“相克”,它是指五行间正常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克制的关系。制化,指五行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作用。所产生的调节作用。制即制约,化是化生,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四种联系方式,才保证了制化关系的正常,维护了事物的存在和正常的活动变化。
5、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克制太过的表现,也称作“倍克”。 6、相侮:又称为“反侮”或“反克”,即恃已之强,凌彼之弱,侮所不胜的异常克制现象。
二、填空题
1、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 ”。
【答案】阴平阳秘
2、阴阳双方每一方都以 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
【答案】相对立
3、阴阳之间的依存性和互根性,把阴阳双方联为一体,这就是阴阳的 。
【答案】统一性
16
4、阴阳的动态平衡,是说阴阳平衡的 或 是随着事物的不同运动而发生变化的。
【答案】位置;范围
5、在一定时期或阶段,阴阳平衡的范围是个常数,这是阴阳的 平衡。
【答案】恒量或常数 6、《内经》讲:“阴胜则 病,阳胜则 病”。 【答案】阳;阴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 【答案】阴阳
8、五行,实行上是五种不同 的抽象概括。 【答案】属性
9、木的特性是:生发、 、 、 。 【答案】柔和;曲直;舒展
10、火的特性是:炎上、 、 。 【答案】阳热;升腾
11、土的特性是:长养、 、 。 [答案]生化;受纳
12、金的特性是:清凉、 、 。 [答案]洁净;坚劲;收敛
13、水的特性是:寒湿、 、 。 [答案]下行;滋润
三、简答题
1、什么叫“阴阳互根”? 【题解及答案】“阴阳互根”又称作阴阳的相互依存。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每一方都必须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再如,人体内部的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
2、何谓“阴平阳秘”? 【题解及答案】“阴平阳秘”,阴平,指阴气平和;阳秘,指阳气固秘。“阴平阳秘”概指人体内部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这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为阴阳失调,它是人体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所在。
17
3、简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题解及答案】阴阳学说应用于中医学,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如: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为阳。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是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首先引起疾病的原因也可划分阴阳,即阴邪、阳邪。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协调平衡关系紊乱,阴阳失调的结果。这种失调主要是由阴阳消长异常而导致,或阴阳偏盛,或为阴阳偏衰。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审别阴阳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在治疗方面,可确定治疗原则 ,即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在补阴补阳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阴阳学说还用来归纳药物的性能,即药性分阴阳,药味分阴阳,升降浮沉亦分阴阳。
4、乘和克的次序怎样,为什么一个称“克”,一个叫“乘”呢?
【题解及答案】五行关系中,乘和克的次序一致。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它们虽然次序一致,但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克即克制,制约,是代表着正常事物间制约关系,是维持事物内部平衡协调的必备条件,在人体则属生理现象。而乘是指相克太过。是由于被克的一方过于虚弱,克我的一方相对过强;或者某方力量过强,而对被克制一方的克制太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属于事物间关系的反常现象。在人体则为病理表现。正因为二者一个为正常相克,一个为异常相克,故有克和乘名称之不同。
5、简述五行学说中母子关系及所胜、所不胜关系。
【题解及答案】母子关系即是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如以火为例,火为木所生,故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所胜与所不胜是指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之所胜,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仍以火为例,因为火克金,水克火,故火为金之所不胜,是水之所胜。母子关系就是相生关系,所胜与所不胜关系实为相克关系。
6、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题解及答案】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精气聚合而成。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精气学说认为:气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具有活泼生机、运行不息的物质。事物的运动变化、人的生命活动都是靠气的流行变化维持的。
18
7、五行学说对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对中医学有何重要意义?
【题解及答案】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纳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对构筑中医理论体系起了重要作用。首先,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了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五液、六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体系。其次,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外应五方、五季、五气,阐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的统一性。第三,通过五行归类,揭示了人体五行系统中纵向与横向联系。在横向联系中,指同类间的关系一般是“同气相求”,有相互助长关系;在纵向联系中,指五行各行间的关系存在着生克乘侮的联系。
主观性试题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阴阳的消长运动?
【题解及答案】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对立的两方面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一种量的交替增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形式表现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阳消的同时阴长,阴消与阳长同时发生。
阴阳消长运动,首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交替进行,即阴消阳长之后马上是阳消阴长,并且连续进行下去。其次,阴阳的消长是发生生存在一定限度之内的,消或长超出了这个限度,就是异常的消长运动。长的太过为阴阳偏盛,消的太过为阴阳偏衰。
维持阴阳在一定限度内正常消长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互济和制约关系。在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当一方不足,衰退时,则另一方必然在互根的基础转化补充其不足;而当一方偏亢时,则另一方加强其制约力,不使其偏亢。即阳得阴济,使阳不致过分亢盛,阴得阳和,则阴亦不致过分衰沉,从而维持了阴阳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运动正常进行。
阴阳消长运动的意义在于:维持了事物正常的按自身规律的发展变化。 2、 试述阴阳平衡。
【题解及答案】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表现为事物或现象的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平衡是一种相对、动态、恒量、功能态的平衡。所谓相对平衡,是指阴阳的平衡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不平衡),只要这种波动不足以危及事物的稳定性,就属于阴阳平衡范畴。例如:水在标准条件下,在0℃以下为固态,0—100℃间为液态,100℃以上为气态。因此,当温度在0——100℃之间波动,水的液态相当稳定,只有温度超过100℃或 低于0℃
19
时,水的液态平衡才被破坏。阴阳的动态平衡,一是说阴阳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求得的;二是阴阳平衡的位置或范围是随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运动时期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生长、成熟、衰老不同时期,其生长与衰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各期限阳平衡位置的不同。阴阳平衡是一种恒量平衡,这是说在一定时期或阶段,阴阳平衡的范围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范围,都属于阴阳失调。阴阳平衡是一种功能态的平衡,而不是数量上的绝对相等。如:人体内脏间的协调并不是体积或数量上的相等,而主要是功能上的相当。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存在着一种维持整体自身相对稳定平衡(即阴阳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这就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又是建立在阴阳统一基础上的,阴阳间依存互根,把阴阳联为一体,构成了阴阳统一整体。阴阳间任何一方偏亢,都有对方的制约控制,使其恢复正常;任何一方发生不足,对方都会转化滋助。阴阳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化统一的关系,维持了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
3、五行结构系统内部是怎样维持协调平衡的?
【题解及答案】五行结构系统的协调平衡主要是靠生克制化规律维持的。相互与相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生中有克,以本为例:木能生火,是“母来顾子”之意,但是木本身又受水之所生,这种“生我”、“我生”的关系是平衡的。如果只有“我生”而无“生我”,那么木生火就是一种负担,对木来说就会造成“不及”;如果只有“生我”而无“我生”,那么对木来说就会形成太过,宛如收入与支出必须平衡一样。另一方面,在水生木,木生火的相生关系中,水与火又是相克关系,即相生之中,寓有相克,以防相生太过。
克中有生,仍以木为例:木能克土,金能克木,而土与金之间,又是相生的关系,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能克木(子复母仇),说明五行相克不是绝对的,相克之中,必须寓有相生,以防止相克太过,才能维持平衡。
五行结构系统中,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图2-1),通过相生相克作用而产生的调节,谓之制化。五行学说正是以这种生克制化规律,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受到整体的调节,防止其太过或不及,维持着事物整体的相对稳定平衡。
20
木 生 相 生中有克 相 生 水 火 相 克 木 克相 克中有生 相 克 金 火
相生图2-1五行结构系统生克制化规律
第二章 藏象学说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化生、贮藏精气,是下列哪项的功能?( ) ① 脾 ② 五脏 ③ 六腑 ④ 奇恒之腑
21
【题解】五脏区别于六腑和奇恒之府的功能是化生、贮藏精气,五脏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贮藏,脾只参与了其中的一部分。六腑参与了精气生化的部分工作;奇恒之府只贮藏精气。
【答案】②
2、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是下列哪项的功能?( ) ① 五脏、 ② 六腑 ③ 奇恒之腑 ④大肠
【题解】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共同完成了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消化;精微物质的输出;糟粕的排泄。 【答案】②
3、心之苗为下列哪项?( ) ① 血脉 ② 面 ③ 汗 ④舌
【题解】舌为心之苗,也叫“苗窍”。心的经脉上行于舌,心的气血从经脉上通于舌,舌才有味觉和表达语言的功能。心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通过经筋和别络上荣(营养)于舌体,则舌体红润灵活,味觉正常,语言流畅。 【答案】④
4、心是依靠什么推动血液运行的?( ) ①心搏 ②心气 ③心神 ④心血
【题解】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循环不已、周流不息,主要是心气的作用,心气可以激发并维持心脏的正常搏动。心脏不停地搏动,可以把血液不断地推向血管。虽然,心脏搏动是血液运动的直接动力,但心脏搏动是心气激发而产生的。心气行于脉道又成为脉气,脉气可以继续推动血液运行,而且还约束血液使之按一定方面循行。因此,心气是保证血液正常循 环的根本。
【答案】②
5、心藏神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
22
①心气 ②心阳 ③心血 ④心阴
【题解】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能力。心血充足,运行通畅,神才能内守于心,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正常。心气主要是激发心搏,推动血液运行;心阳,温通血脉,保持肢体温度;心阴涵敛心阳,协助心血敛神,防止神不内守。
【答案】③
6、汗由什么转化而成?( ) ①血液 ②水液 ③津液 ④ 精微物质
【题解】汗是由体内的津液所转化,经阳气的蒸腾气化,外发皮表而成。水液与津液概念不同,体内一切正常水液为津夜;水液的概念既包括了津液,还指停聚于体内的湿、水、饮等病理产物。 【答案】③ 7、“君主之官”是指哪一脏?(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肾 【题解】《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是指心在人身中占据最高的地位,主宰着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答案】①
8、称为“华盖”的是哪一脏?( ) ① 心 ② 肺 ③脾 ④肝
【题解】脏腑中肺位最高,称为华盖。古代车上象伞样的蓬子称华盖。这里把肺比喻如伞,由上向上覆盖着五脏六腑,故称肺为华盖。 【答案】②
23
9、肺依靠什么通调水道的?( ) ①排汗 ②利尿
③呼吸带出大量水分 ④宣发肃降
【题解】所谓“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运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是古医家对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所起的调节作用的总结。肺的宣发,不但可将津液发散于全身,并能把机体利用后的水液通过卫气控制的汗孔排出体外而成汗;肺气肃降,可将津液下降于机体下部、内部脏腑,以湿润营养脏腑,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把水分下输于肾和膀胱,最终成为尿液排出体外。近代生物学研讨的结果,也证实了肺“通调水道”这一功能。许多实验证明,前列腺素起着显著的利纳和利尿的作用。而这些前列腺素又都经过肺脏灭活或有的直接由肺脏分沁,前列腺素的动脉浓度及全身效应是由肺脏控制的。这就是肺“通调水道”作用的实验证据。
【答案】④
10、肺在志是什么?( ) ① 肺 ② 怒 ③ 悲 ④思
【题解】悲忧的情志变化,是人体接受外界不良性刺激而发生的不愉志的情绪反应,这是肺的一种功能,正如《中国医学辞典》所说:“肺居华盖之项,下通心肝之气,心有所愁苦而不乐,则上薄乎肺而成忧”。但过渡悲伤,则耗伤肺气,称为“悲伤肺”。同时,在肺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答案】③
11、肺之液是下列哪项?( ) ①汗 ②涕 ③泪 ④唾
【题解】涕是由鼻分泌的一种粘液,其功能是润泽鼻窍。鼻为肺窍,与肺配合完成肺的呼吸功能,同时鼻亦靠肺气(肺阴)滋润而产生涕液。故《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肺为涕。”涕由肺阴所
24
化,故肺之液为涕。 【答案】②
12、脾统血主要是脾气的什么作用?( ) ①脾气散精 ②脾气升清 ③脾气运化 ④脾气固摄
【题解】脾统血主要是脾气的功能,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答案】④
13、脾在体是什么?( ) ①皮 ②肌肉 ③筋 ④骨
【题解】脾在五体(皮、肉、筋、骨、脉)中与肌肉、四肢有密切联系,也称脾主肌肉、四肢。是指人休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动皆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联系。脾的运化机能旺盛,可将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和四肢的肌肉中去,为之营养,使其丰满健壮,四肢活动有力。故脾主肌肉、四肢。 【答案】②
14、请判断脾之志。( ) ①喜 ②怒 ③忧 ④思
【题解】脾之志为思。思即思维、思考、思虑。脾在精神情志活动中与思维活动有关,思考、思维是建立在脾的运化功能基础上的,思维是脾的功能活动正常的一种表现。所以脾气健运时,人的思路清晰、思虑周详;脾失健运往往人的思考能力下降。 【答案】④
15、下列哪项是脾的生理特点?( ) ①喜湿恶燥 ②喜燥恶湿 ③主升发 ④主宣发
25
【题解】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对湿有特殊的敏感性。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脾虚不运则容易生湿,且湿邪过胜最易困脾,发生湿邪困脾。脾恶湿,燥胜湿,所以说脾喜燥恶湿。 【答案】②
16、肝能调畅气机的原因是什么?( ) ①体阴用阳 ②喜条达恶抑郁 ③调畅精神情志 ④助血运
【题解】肝之阳气有向上向外升散的特点,而且这种升发喜畅通条达,恶抑郁阻滞不畅。就决定了肝具备主疏泄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情志、气、血、水液畅通,协助脾胃升降运动,利于消化。 【答案】②
17、肝在体为下列哪项?( ) ①爪甲 ②泪 ③目 ④筋
【题解】肝在体合筋,肝血能濡养筋膜,筋得所养才能收缩有力,弛张正常,运动自如有力。筋力强则有耐受疲劳,筋力又来源于肝血、肝阴的滋养濡润,故称“肝为罢极之本”。“罢”音同“疲”,即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
【答案】④
18、为全身阴液之根本的是什么?( ) ①肾精 ②肾气 ③肾阴 ④肾阳
【题解】肾阴也称“肾水”,是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阴液的泉源,对各脏腑起滋养和濡润的作用。 【答案】③
19、为人体阳气之根本的是什么?( ) ①肾精 ②肾气 ③肾阴
26
④肾阳
【题解】肾阳又叫“真火”,是人体一身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和推动的作用。 【答案】④
20、判断大肠的功能。( ) ①主受纳 ②受盛化物 ③传导化物 ④传导变化 【答案】④
21、称“脬”的是哪一器官?( ) ①小肠 ②大肠 ③膀胱 ④三焦 【答案】③
22、主“决断”是哪一腑的功能?( ) ①胆 ②肾 ③小肠 ④三焦 【答案】①
23、哪一腑为“中正之官”?( ) ①胆 ②胃 ③小肠 三焦
【答案】① 24、“太仓”指什么?( ) ①胆 ②胃 ③小肠 ④大肠 【答案】② 25、“如雾”是对下列哪项功有的概括?(
27
)①三焦 ②上焦 ③中焦 ④下焦 【题解】“上焦如雾”是总结概括了上焦心和肺和功能。肺宣发卫气和精微物质到五脏六腑、四肢及皮表;心运行血液到全身,象雾露能灌溉大地那样,上焦的气、血、精微物质由上向下润育着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故称“上焦如雾”。 【答案】② 26、“元神之府”是指下列哪项?( ) ①脑 ②髓 ③心 ④肝
【题解】脑为“元神之府”是指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人的思维、记忆、肢体运动、嗅觉、听觉、都是脑的作用。但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因为五脏的功能及五脏生成的精、气、血、津液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基于这种物质供给关系,就把脑的功有划归为五脏,形成五脏都与神有关的五神脏理论。 【答案】①
27、下列哪一腑既属于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 ①脉 ②女子胞 ③胆 ④三焦
【题解】胆属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是因胆能输精汁于肠道,参与饮食的消化,具有六腑的“泻而不藏”的特点,但胆所藏精汁又不是水谷之物,与六腑传化的水谷浊物不同,故既为六腑又属奇恒。 【答案】③ 28、“阴液互生”是指下列哪一对脏的关系?( ) ①心与肾 ②肝与肾 ③肺与脾 ④肺与肾
【题解】肾阴为一身阴液的根本,所以肾阴能充养肺阴。肺属金,肾属
28
水,金能生水,肺气的肃降能把水津下输而滋肾。 【答案】④
29、下列哪项不是对肝肾关系的描述?( ) ①肝肾同源 ②乙癸同源 ③津血同源
④疏泄与封藏互调节 【答案】③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安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下列哪些属于脏的范围?( )( )( )( )( ) ①肝 ②三焦 ③心包络 ④女子胞 ⑤肾
【答案】①③⑤
2、下列哪些属于腑?( )( )( )( )( ) ①胆 ②脉 ③胃 ④大肠 ⑤三焦
【答案】①③④⑤
3、下列哪些属于奇恒之腑?( )( )( )( )( ) ①胆 ②女子胞 ③髓 ④骨 ⑤膀胱
【答案】①②③④ 4、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下列哪些项的研究内容?( )( )( )( )( ) ①五脏
29
②脏腑 ③藏象 ④脏腑学说 ⑤六腑
【题解】脏腑学说,也称作“藏象”,都是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内容的学说。但两个概念内涵不完全一样,“藏象”有“以象论胜”的方法论意义在内。脏腑与脏腑学说不同,脏腑是指具体的脏器,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五脏指心、肺、脾、肝、胃;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答案】③④
5、脏腑学说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 ①古代解剖 ②现代解剖学 ③生活观察 ④医疗实践 ⑤实验观察
【题解】脏腑学说是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在古代解剖知识、长期生活实践观察、大量长期的医疗经验的积累基础上形成的。而现代解剖学和实验室的观察证是西方医学形成的根基,决定了西方医学是一种分析、微观医学,不过现在已从微观走向宏观综合。 【答案】①③④
6、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下列哪些?( )( )( )( )( ) ①主统血 ②主血脉 ③主藏血 ④主神志 ⑤为主宰
【题解】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为人身主宰,是心的生理特点。 【答案】②④
7、心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 )( )( )( ) ①为主宰 ②主治节 ③主温运 ④主运化
30
⑤主血脉
【题解】每脏的生理特点是决定各脏具有什么样生理功能的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各脏的生理功能是其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心的生理特点是“为主宰”和“主温运”。心在人身中占据最高的地位,主宰着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五脏六腑的功能,四肢百骸的运动,思维情志的变化等,都在心的作用支配下进行。心的功能正常与否,进接影响着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心还能协调其它脏腑、组织器官间的关系。心的温运,是指心阳对血脉的温通和心阳下济温暖肾水而言。 【答案】①③
8、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 )( )( )( ) ①心搏正常 ②脉道通利 ③心气充沛 ④温运正常 ⑤血液充盈
【题解】血液正常循环运行于脉管之中,依赖于三个基本条悠扬,一是脉管通畅无阻;二是血液量充足;三则是心气充沛,鼓动心搏正常。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就会形成血流不畅,血脉空虚,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 【答案】②③⑤
9、心藏神的功能正常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 )( )( )( ) ① 面包红润 ② 精神充沛 ③ 神志清晰 ④ 果维敏捷 ⑤ 对外界刺反应灵敏
【题解】面色红润是心血充足,营运面部所致。 【答案】②③④⑤
10、对“心之外膜”的称谓,哪些是确切的?( )( )( )( )( ) ① 心包 ② 心之宫城 ③ 心包络 ④ 膻中 ⑤ 心之屏障
【题解】心包与膻中是有区别的,心包是心脏的外围组织,膻中是指心
31
包外部,隔上两乳之间,为心包的屏障。 【答案】①②③ 11、“肺主气”包括哪些内容?( )( )( )( )( ) ① 主呼吸之气 ② 主气体交换 ③ 主宗气生成 ④ 调节全身气机 ⑤ 主一身之气 【题解】“肺主气”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的内容。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主持呼吸运动的主要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因而主气体交换(第②个备选答案)是主呼吸之气具体措施;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又是通过调节宗气的生成和影响全身气机升降出入来完成的。 【答案】①⑤
12、肺气肃降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 ) ① 呼气 ② 吸气 ③ 运送水谷精微到体表 ④ 布散水谷精微到内脏 ⑤ 保持呼吸道洁净 【题解】所谓“宣发”,即是宣布和发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所谓“肃降”,是清肃、洁净和下降,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这是掌握判断哪些是宣发所起的作用,哪些是肃降的功能的关键。 【答案】②④⑤
13、肺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 )( )( )( ) ① 为华盖 ② 主治节 ③ 主宣发肃降 ④ 朝百脉 ⑤ 为娇脏 【答案】①⑤
14、皮毛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 )( )( )( ) ① 排汗 ② 调节呼吸
32
③ 调节体温 ④ 抵抗外邪 ⑤ 保证嗅觉
【题解】皮毛的功能主要有4个方面:①是能排泄汗液,把机体利用的水液通过汗液排同体上,参与了水液代谢过程;②通过汗孔(气门)的散气作用调节呼吸;③通过卫气对汗孔的开始作用,调节体湿;④抵御外邪的侵袭。
【答案】①②③④
15、肺为娇脏是因为下列哪些原因?( )( )( )( )( ) ① 易受邪 ② 畏寒 ③ 畏热 ④ 恶燥 ⑤ 恶湿
【题解】肺为娇脏,一是从发病学方面来看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外界相通;又肺主表,外邪侵袭,易从口鼻体表入里,故肺最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二是肺不但容易受邪,而且畏寒、畏热、恶燥、恶湿。所以《医学源流论》说:“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大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大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水而阳虚;太湿则气闭而邪结。” 【答案】①②③④⑤
16、下列对脾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 )( )( )( ) ① 先天之本 ② 后天之本 ③ 罢极之本 ④ 气血生化之源 ⑤ 生痰之源
【题解】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的原材料,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泉源;人出生之后主要依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维持生命活动,故脾又为“后天之本”;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需要的水液运送到周身各脏腑组织去,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但如果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就会聚而生痰,故脾又为“生痰之源”。先天之本指肾,罢极之本是肝。
【答案】②④⑤
17、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 )( )( )( ) ① 主运化
33
② 生成气血 ③ 统血 ④ 主升清 ⑤ 喜燥恶湿
【题解】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和统血两个方面。生成气血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主升清是喜燥恶湿是其生理特点。
【答案】①③
18、脾主升清的含义包括下列哪些?( )( )( )( )( ) ① 运化水谷 ② 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 ③ 保证胃气下降 ④ 使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⑤ 运化水湿
【题解】脾主升清的含义主要有两从此方面:一脾主运化功能是以上升为特点;二维持脏器位置的相对恒定。脾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即所谓“脾气主升”,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也说“脾主升清”。此外,脾气的上升又能维持人体内部各个脏器位置的相对固定。
【答案】②④
19、肝有哪些生理功能?( )( )( )( )( ) ① 主疏泄 ② 主气机 ③ 主血脉 ④ 主统血 ⑤ 主藏血
【题解】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有疏泄和主藏血两个方面。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三者都参与血液的运行调节,要加以区别记忆。 【答案】①⑤
20、肝主疏泄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 )( )( )( ) ① 调畅气机 ② 促进消化吸收机能 ③ 调畅精神情志 ④ 通利三焦 ⑤ 助血运
【题解】肝主疏泄,调节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机调畅则人
34
体的气血运行平和而心情舒畅,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气机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宜,消化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气行水行,三焦通利;气机调畅才能气帅血推血而行。
【答案】①②③④⑤
21、肝藏血包括哪些方面的内涵?( )( )( )( )( ) ① 贮藏血液 ② 贮摄血液 ③ 推动血行 ④ 生化血液 ⑤ 调节血液循环量
【题解】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的血液除了与心脾有关外,与肚也有密切联系。这种关系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在于心肺,统摄在于脾,而血液的贮藏则在于肝。肝不仅有藏血的作用,而且也能调节人体全身的血流量。人体脉管中运行的血液量的多少与人体的活动状况有关。人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血液贮藏于肝脏;当人体活动量加大,运动或情绪激动时,需要的血液量增多,肝就释放血液人脉中。
【答案】①⑤
22、下列哪些生理运动是气机调畅的结果?( )( )( )( )( ) ① 肺之宣发肃降 ② 肝升肺降 ③ 心肾相交 ④ 小便排泄 ⑤ 脾升胃降
【题解】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使气机条达舒畅,体内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各脏腑组织器官间协调一致,经络通利,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运动。
【答案】①②③④⑤
23、肝是怎样促进消化吸收机能的?( )( )( )( )( ) ① 促进脾的运化 ② 协助胃的受纳腐熟 ③ 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④ 疏利三焦 ⑤ 影响脾胃升降运动
【题解】肝主疏泄促进消化机能包括两方面:
35
(1) 胆汁的形成、排泄依赖于肝之疏泄。首先,胆汁是肝之余气汇聚于胆囊而成胆汁;其次胆汁注入肠道参加消化过程依靠肝气疏泄。
(2) 肝主疏泄,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适宜,只有在脾气上升,胃气和降情况下,清气才得以上升,浊气得以下降,水谷精微才输布于全身,残余糟粕才得以下传大肠排出体外。所以《血证论》总结说:“木之性主于蔬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蔬泄水谷,渗汇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答案】③⑤
24、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 )( )( )( ) ① 主闭藏 ② 藏精 ③ 纳气 ④ 主水液 ⑤ 主骨
【题解】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藏精、纳气和主水。主闭藏是肾的生理特性;主骨是肾在体为骨,与骨营养、生长发育、修复有密切联系。
【答案】②③④
25、下列对肾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 )( )( )( ) ① 先天之本 ② 后天之本 ③ 生命之根 ④ 封藏之本 ⑤ 阴阳之本
【题解】肾是人体内重要的脏器,内藏先天之精、生命之火,从胚胎的形成到出生后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均赖肾气的作用,出生后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来源于肾,故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为封藏之本,是说肾的生理特性以藏为本,具有摄纳、封藏的功能。肾内寄元阴、元阳,是一身之阴液的泉源,一身阳气的根本,所以肾为阴阳之本。
【答案】①③④⑤
26、肾所藏之精可以区分为下列哪些类?( )( )( )( )( ) ① 先天之精 ② 后天之精 ③ 生殖之精 ④ 脏腑之精 ⑤ 水谷之精
36
【题解】肾所藏之精是由两个不同来源的物质结合而成,其中一部分是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来自先天父母,故称其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于肾,出生后,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可形成新个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故又有“生殖之精”之称。肾所藏的另一部分精气来源于脾胃消化的水谷精微经五脏六腑加工而成的精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由于它是脏腑精气的剩余部分,也称其为“脏腑之精”。肾中精气的生天部分虽以水谷之精为原材料,但不再区分为一类。
【答案】①②③④
27、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 )( )( ) ① 通调水道 ② 升清降浊 ③ 运化水湿 ④ 控制膀胱开合 ⑤ 水液代谢过程中动力
【题解】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三方面: (1) 升清降浊。肾接收全身利用后的水液,能蒸腾气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浊中之清,肾重新将其上升到肺,由肺布散全身,供人体利用;另一部分是浊中之浊,肾将其下注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这样不断地升清和降浊,维持着人体水液的动态平衡。
(2) 肾阳的气化控制着膀胱的开合。气化功能正常则膀胱开合适度。开则代谢水液得以排出;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得以贮存。
(3) 肾阳是水液代谢全过程的动力。水液从生成、输布到运行排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气化,水液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无论是脾的运化水湿、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还是三焦水道的通利、膀胱的贮尿、排尿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气化。
【答案】②④⑤ 28、肾与下列哪几 项有联系?( )( )( )( )( ) ① 骨 ② 齿 ③ 精 ④ 髓 ⑤ 脑
【题解】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骼腔中,滋养骨骼、牙齿,骨骼、牙齿都由精、髓充养。肾精化髓。髓聚为脑海,故脑的功能与肾精、髓有
37
密切联系。
【答案】①②③④⑤
29、胃的生理功能有下列哪些?( )( )( )( )( ) ① 主受纳 ② 主受盛 ③ 主腐熟 ④ 主化物 ⑤ 主通降
【题解】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受纳和腐熟,通降为其生理特点。受盛和化物是小肠的功能。
【答案】①③ 30、“决断”的含义指下列哪些?( )( )( )( )( ) ① 谋虑 ② 判断力 ③ 裁决力 ④ 胆量 ⑤ 防御和清除精神刺激 【答案】③④⑤
31、胃气通降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 )( )( )( ) ① 使胃内容物及时下降到小肠 ② 是胃受纳的前提条件 ③ 促使小肠内容下降到大肠 ④ 推动大肠排泄漕粕 ⑤ 胃降脾才能升 【答案】①②③④⑤
32、胃的上下口为下列哪些?( )( )( )( )( ) ① 吸门 ② 贲门 ③ 幽门 ④ 阑门 ⑤ 户门
【答案】②③
33、女子胞的功能与下列那些因素有关?( )( )( )( )( ) ① 肾精 ② 心
38
③ 脾 ④ 肝 ⑤ 冲任脉
【题解】女子胞的功能与肾中精气激发产生的“天癸”物质有关,“天癸”能促进女子胞机能的发育成熟和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外冲任二脉能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进入胞宫,成为月经。还与心、肝、脾对全身血液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答案】①②③④⑤
34、下列哪些项指出了心与肾之间的关系?( )( )( )( )( ) ① 心肾相交 ② 水火既济 ③ 精血互化 ④ 津血互化 ⑤ 精与神相因
【题解】心位居于上,属阳,其性主动;肾位居于下,属阴,其性主静。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与肾之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肾阴阳水火的升降就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血互化,不是津血互化。肾藏精、精生髓、髓能化血;血亦可以转化为精,如血进入骨腔,营养和转化为骨髓,髓可化精。精神相因,心藏神,为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主宰,心神功能正常,肾精可得到不断的补充与积累,此“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精能生髓,髓汇于脑,此“积精可以全神”精与神互为根基,相互转化。 【答案】①②③⑤
二、是非题
将下列各题中错误之处的下方用“——”标出,并将其改正。 1、而不泻,藏精气是六腑的功能特点。 【答案】“六腑”改为“五脏”
2、心血旺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搏动力。 【答案】“心血”改为“心气”
3、脾上输到心、肺的水谷精微,经心气加工生成血液,使心血得到补充。
39
【答案】“心气加工”改为“心火蒸化”
4、肺的呼吸功能,是靠肺阴的推动作用实现的。 【答案】“肺阴”改为“肺气” 5、肺能把卫气肃降到全身体表。 【答案】“肃降”改为“宣发”
6、肺的助心行血作用主要是通过宣发肃降来完成的。 【答案】“宣发肃降”改为“宗气”
7、脾能统血主要是脾气推动作用的体现。 【答案】“推动”改为“固摄”
8、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有光泽。 【答案】“面色”改为“口唇” 9、脾在液为唾。 【答案】“唾”改为“涎”
10、肾脏调节水液代谢主要是肾的因摄作用。 【答案】“固摄”改为“气化” 11、肺气充盛,纳气功能正常。 【答案】“肺气”改为“肾气” 12、十一脏取决于心。 【答案】“心”改为“胆” 13、人以脾气为本。 【答案】“脾”改为“胃”
14、脾胃都属土,胃腑为阳,胃为阳土,容易产生燥热,损伤脾阴,所以胃喜柔润而恶燥。 【答案】“脾阴”改为“胃阴” 15、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受纳化物。 【答案】“受纳化物”改为“受盛化物” 16、中焦能“必槽粕”,功能特点为“如渎”。 【答案】“如渎”改为“如沤”
17、心与脾的关系是气与血的关系。 【答案】“气与血”改为“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18、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有助肺的宣发。 【答案】“宣发”改为“肃降”
19、心阴下降下小肠,助小肠化物和分清别浊功能。 【答案】“心阴”改为“心阳”
20、尿液的贮藏依靠肾的气化作用。
40
【答案】“气化”改为“固摄”
限制性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藏象:藏象二字,明代张景岳解释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藏:是古代的脏字,藏于体内,能贮藏精气;象:形象、征象、征迹。
藏象:指脏腑虽藏于机体之内,但其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征象表现于外。“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藏象”二字,较明显地表达了内部脏腑和外部形象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反映了祖国医学对人体、对脏腑的认识方法。
2、奇恒之腑:奇,异常、不同之意;恒,是常、通常的意思。奇恒之腑不同于脏和腑,功同脏,形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其为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器官。
3、神: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
4、肺主气:指肺主管呼吸之气,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主管全身之气,调节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5、通调水道:指肺脏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维持着水液代谢平衡。
6、脾统血:指脾能调节血液循环,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流行,不使其溢出脉外的功能。
7、肝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功能,使全身的气机畅行,气、血、津液通畅,使代谢产生的废物不致瘀积而正常排泄。
8、天癸: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称作“天癸”。
9、水谷之海: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口,经食道而容纳于胃腑,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又称“太仓”。
10、骨:就是骨骼,它作为人体的支架,有支撑躯干、保护内脏的作用,还可化生骨髓、主司人体的运动。
二、填空题
1、血液在脉管中流动 、 、 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系统。 【答案】心;血;脉
41
2、心阴,心血作为心脏功能活动的 ;心阳主要起 的作用;心气主要是 。
[答案]物质基础;温煦气化;激发心搏 3、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 。 【答案】红润有光泽
4、心的生理功能正常, 通过经筋和别络上荣于舌体。 【答案】气血
5、喜能使 通利,心情舒畅,气达志和。 【答案】营卫
6、鼻、咽喉、气管等和肺构成了呼吸系统,中医称作“ ”。 【答案】肺系
7、肺的主持、调理全身各脏腑之气的功能主要是通过 达到的。 【答案】宗气
8、只有 功能正常,把浊气、津液和水谷精微宣散到内外上下,肺内才能清净畅通,发挥 的功能。
【答案】宣发、肃降
9、肺在体为 ;其华在 ;开窍于 ;在志为 ;在液为 。
【答案】皮;毛;鼻;悲;涕
10、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强健,叫 。 【答案】脾气健运
11、水谷精微物质由脾吸收,然后上输于 ,靠 的运行输送到全身,以滋养全身。
【答案】肺、气血
12、肝能通利三焦, 。 【答案】疏通水道
13、爪为 之余;发为 之余;胃为 之海;脑为 海;冲为 海;肝亦为 海。
【答案】筋;血;骨;水谷;髓;血;血
14、肾的 作用对人体呼吸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纳气
15、发的生机根源于 ,营养来源于 。 【答案】肾;血
16、唾液中较清稀的为 ,较稠厚的 。 【答案】涎;唾
42
17、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 。 【答案】喜润恶燥
18、小肠把由胃传来的食糜分离为清的即 和浊的即 两部分。
[答案]水谷精微;残渣废液
19、大肠的传异变化作用和胃的 功能、肺的 功能紧密联系。
[答案]降浊;肃降
20、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称“ 之府。” 【答案】元神
21、肺位于上主降,肝位于下主升,一升一降,相互协调,使 条和畅达。
【答案】气机
二、 简答题
1、简述心主温运。
【题解及答案】心主温运,实指心之阳气在心的功能活动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心阳有温煦生化(蒸化)和下济的特性,保证了心的功能活动正常。心阳蒸化是指从脾胃吸收来的水谷精气(营气)得心火熬炼变赤成血的作用。心阳温煦指心阳随血运行于周身,有温暖全身,保持体温,温通血脉的作用。心火还可以下济,即心火与肾水既济相交,维持心肾间的动态平衡。
2、为什么说“汗为心之液”? 【题解及答案】汗为津液所化,“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决气篇》)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与血液是相互渗透的,当血液的浓度增高时,津液就渗入血管稀释血液。由此可见,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又同出一源,血为心所主,故汗亦为心所主,汗就为心之液了。
3、简述肺主气的功能。
【题解及答案】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具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理全身各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这种主持、调理作用是通过宗气的作用来完成的,宗气的生成是水谷精气与呼吸之气聚于胸中由肺加工而成,又由肺宣发布散到全身,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肺通过对宗气的生成、分布的控制来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此外,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影响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是主一身之气的
43
一个重要方面。
4、肺与皮毛之间有什么联系?
【题解及答案】肺与毛之间的联系有两个方面:
(1)皮毛是由肺气宣发的气血津液及精微物质所滋养、濡润,而后才具有排汗、散气、抵御外邪的功能。
(2)肺主呼吸,汗孔有散气以调节呼吸的作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又称皮毛为“气门”,唐容川也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
5、何谓肺朝百脉?肺是怎样助心行血的? 【题解及答案】肺朝百脉,“朝”即聚会的意思,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能助心行血,主要是通过宗气来实现的。宗气形成于肺,在肺作用下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而且肺的呼吸运动又可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影响着血液运行,所以血液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肺就是这样助心行血的。
6、简述脾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题解及答案】首先讨论脾在饮食消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饮食物经口入胃,在脾的作用下,在脾的作用下,胃、小肠方能受纳腐熟化物,使食物变成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脾的消磨作用。《医参》曾这样解释脾的消磨作用说:“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如磨之能砻(long),杵之能舂(chong)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行。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
脾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过程。饮食物经过消化,其中的水谷精微被脾吸收,即汇聚于脾。《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著,留着之义,脾脏把“胃土之精”即水谷精微收集入脾。《图书编》也说:“脾居五脏之中,出纳谷气以输贯百骸者也。”“出纳谷气”,纳即指水谷精微汇聚于脾的吸收过程。出即脾吸收水谷精微之后向全身的输送作用。
脾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的途径是由脾气散精,先上输于肺,然后由肺贯注心脉,通过肺的宣发和血脉的运载,布达周身、四肢面骸,内而脏腑,外及皮毛。
7、何谓肝“体阴用阳”?
【题解及答案】体,指肝脏的实体;指肝的功能活动。肝以藏血之体(属阴)蕴育着主升主动调畅全身气机的疏泄功能(属阳),故肝体阴用阳。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机调畅,血运通达,藏血功能才有保障;肝藏血量充足,肝体得养,疏泄功能方能正常发挥,此外肝藏血还可以涵敛肝阳、
44
肝气,防止得养,疏泄功能方能正常发挥,此外肝藏血还可以涵敛肝阳、肝气,防止肝疏泄太过。阴阳相生相制,维持肚脏功能的正常协调。
8、简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间的联系。
【题解及答案】肾精藏于肾,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肾阴肾阳是对肾精功能的分类 ,把肾精对五脏六腑的滋养、濡润作用称为肾阴;把肾精对五脏六腑的温煦、生化作用称作肾阳。肾精能化生肾气,肾气能促进入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肾精化生肾气又是肾精中的肾阳蒸化肾阴而形成。也可归纳如图3-1:
肾精对脏组织的滋养濡润作用
肾阴 为一身阴液之源 功能分类 肾精 蒸 产生 肾气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
化
肾精对脏腑组织的温煦推动作用 肾阳
为一身阳气之根
图3-1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关系
9、何谓“肾主纳气”?
【题解及答案】肾主纳气,是指肾脏有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呼吸虽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及于肾,由肾为之摄纳、潜藏,才能保证呼吸深度,使体内外气体充分交换。否则会发生呼吸运动的异常改变,如喘息等证。肾的纳气是在肾与肺有经脉相连的基础上,靠肾阳固摄来完成的。
10、三焦如何主持诸气,总公司人体气化的? 【题解及答案】所谓“诸气”,即全身所有的气。如脏腑、经络之气,元、宗、营卫等气。“气化”指各种物质在体内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复杂变化,如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布散以及糟粕的排泄等过程中的物质转化成能量、能量转化成物质;水谷转化成精微和糟粕等等。三焦是全身各种气升降出入的道路,称为主持诸气;又是发生气化的场所,
45
所以能总司人体的气化。
11、简述脾与胃在饮食消化过程中的配合作用。
【题解及答案】脾与胃在饮食消化过程中的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 (1)胃纳脾运,纳运相合:“纳”指胃主受纳,腐熟饮食物,为“水谷之海”,“运”指脾主运化转输,及时把水谷精微转输于全身。胃受纳腐熟悉水谷,是脾主运化的前提;脾运化水谷精微,又是胃继续受纳腐熟水谷,是脾主运化的前提;脾运化水谷精微,又是胃继续受纳与腐熟的需要。因此,胃与脾一纳一运,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精微的任务。
(2)脾升胃降、升降相因:脾升是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并布散于周身,故脾气主升;胃降是胃气将受纳腐熟的水谷及时下传至肠中,保持肠胃的虚实更替,故胃气主降。脾升与胃降之间,胃降以脾升作为其降的前提,脾升则以胃降作为升的条件,因而脾与胃一升一降,彼此协调。
(3) 脾湿胃燥,燥湿相济,脾为阴土性湿,胃为阳土性燥。脾体湿故喜燥恶湿,胃体燥故喜润恶燥,二者必须湿燥相合,才能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
主观性试题
论述题
1、心是怎样主宰全身的?
【题解及答案】心主宰全身通过的心血和藏神两条途径治理、主宰的。心主血,血液依赖于心气激发的心搏输送到全身,内而脏腑,外及皮毛,濡养着各脏腑组织器官,调节着各脏的功能状态。心藏神,神藏于心,随气血运行于全身,对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协调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所以称心为君主之官,主宰全身。
2、肺是怎样助心治节全身的? 【题解及答案】《素问·灵兰秘血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节”,治理、调节之意。肺能辅佐心治理全身,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1)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2) 随着肺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气机。 (3) 肺宣发、肃降治理、调节着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4) 肺的宣降调节呼吸运动,使之有节律。 3、为什么说肾为封藏之本?
46
【题解及答案】肾为封藏之本,肾的生理特性以藏为主,具有摄纳、封藏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3-2):
藏精——封藏先后天之精 肾为 纳气——摄纳潜藏肺吸入之清气 封约束膀胱____肾阳的气化约束膀胱的启闭开合 藏固摄大肠____肾陌固摄大肠
之固摄汗液____肾阳通过卫气调节汗孔的启闭 本 约束精关____约束男子精关的开合
图3-2 肾的封藏、生理特性归纳表
4、试述汗液排泄机制 【题解及答案】《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机体内津液在肺气宣发和心脉的运载下,布达全身肌表,供体表组织利用,其代谢后的废水或剩余水液,在心阳的蒸腾气化与卫气主司汗孔开合功能的配合下,玄府开津液泄而为汗。卫气和心阳又都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和补充,肾阳充足则卫气和心阳功能正常发挥(图3-3)。
图3__3汗液排泄机制示意图
5、试述贮尿与排尿机制。
【题解及答案】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被人体利用后的代谢废水,经过肺气肃降下归于肾,还有一部分是小肠分清别浊后的水液糟粕直接下输于肾,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并贮存在起来。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的容量,通过气化作用可及时自
47
主地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和排尿都与肾气、肾阳密切相关,肾气、肾阳充盛,固摄有力,则膀胱能将尿液贮存达到一定的量,始产生排尿感觉,而欲排尿;膀胱的排尿则依赖肾之气化作用,肾气通利,排尿通畅(图3-4)。
图3__4贮尿与排尿机制示意图
6、试述粪便排泄与哪些因素有关?(排便机制) 【题解及答案】排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大肠运动正常,即大肠气机正常。粪便是在大肠气的推动下向下运行的。
(2)肠内必须保持一定量的津液,以保证肠中的湿润度,使肠道润滑,以利粪便的通行。
大肠气机的正常运动,还和肺气肃降、胃气降浊功能有关,以利于大肠气机的下行运动。
肛门是粪便排出的门户,又称作“粕门”,粕门是由肾阳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控制开合的(图3-5)。
图3__5排尿机制示意图
7、试述呼吸运动的全过程。
48
【题解及答案】呼吸运动主要是肺肾两脏的功能活动,关系于心肝两脏。由肺、肾、心、肝等脏功能活动密切配合完成。
肺为气之主,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并具主动的一呼一吸运动,使自然清气进入肺内,体内浊气呼出体外。
肾为气之根,肺吸人之气必须由肾为之摄纳,清气才能正常进入肺内,并停留一定时间,保证呼吸深度,使呼吸调均。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说。
《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心主血,心血可以运载肺气;肝主疏泄,肝肺一升一降调节全身气机,助肾摄纳肺气。
8、试述心与肺间的联系。
【题解及答案】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决定了心与肺的关系就是气与血的关系。
(1)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循环,但要维持血流通利,还需靠肺气的资助。肺气通过宗气的作用来助心行血。宗气生成于肺,之后贯注心脉,推动血液流行。如肺有病变,宗气不足,往往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产生血液瘀滞。故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血阏”等理论。
(2)心血运载肺气以布散周身:肺主气,司呼吸,从自然界吸入之清气与水谷精微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的布散和输布周身,又要依附于血液,靠心血运载,故前人有“血为气母”的说法。因此,若心有病变,影响到血液运行,使肺气的布散不利,阻滞于肺内,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喘等症。
9、肝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如何?
【题解及答案】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肝肾同源”。
(1)阴液互养: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肝主疏和藏血,体阴用阳。肾阴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的再生。在肝阴与肾阳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阳与肝阴之间的动态平衡。
(2)精血互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相资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肚血依赖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
(3)疏泄与闭藏:肚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闭中有开;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蔬泄太过,使肝泄中有藏(既疏泄又藏血)。
49
10、脾与肾间有什么联系?
【题解及答案】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胸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必须得到肾阳温煦蒸化,方能健运。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日:“脾胃皆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地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辨证关系。
(2)调节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代谢。
第三章 气血津液营卫学说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气对各脏腑经络功能的激发,血液运行的推动作用,是气的什么性质决定的?( )
①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②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③气是具有很强活力流动着的物质 ④气具清轻、升发、向上的特性
【题解】由于气是一种蛤有很强的活力不断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因而能推动血、津等液态物质的运行,并能激发推动促进脏腑、经络功能的正常发挥。
【答案】③
2、气为什么有使内脏位置保持相对恒定的作用?( ) ①气具有很强活力 ②气是不断流动着的
50
③气具清轻、升发向上的性质 ④升提控制
【题解】气能固摄脏器,使脏器居于一定位置,不致于下移脱陷,是由于气有升提控制的特性,气以无形升提,托护着内脏,保持其位置的相对固定。
【答案】④
3、下列哪一种气是人体最基本的、属于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气?( )
①元气 ②宗气 ③营气 ④卫乞
【题解】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最基本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答案】①
4、元气分布的部位是哪里?( ) ①进入血脉
②到达五脏六腑 ③循环于经脉之中 ④浒于全身各处
【题解】元气藏于肾中,以三焦为道路,到在五脏六腑、经络有肌腠,浒分布于全身各处,作用于机体各个部分,因而全身上下内外均有元的分布。
【答案】④
5、宗气还叫做什么?( ) ①真气 ②中气 ③大气 ④原气 【答案】③
6、全身气运动流行的起始部位在哪里?( ) ①上气海 ②下气海 ③中焦
51
④肾中
【题解】宗气聚于胸中上气海,是全身流行的起始部位。之所以称宗气正是因为宗气是诸气之宗,也就是从宗气形成的部位开始全身之气的流行运动。
【答案】①
7、下列哪项称做“血府”?( ) ①肝 ②心 ③冲脉 ④脉管 【题解】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故称脉为“血府”。肝与冲脉均为“血海”,心为主血之脏,推动着血液的运行。
【答案】④
8、把水谷精微转化为津液属下列哪项气的作用?( ) ①气能生津 ②气能行津 ③气能摄津 ④津能载气
【题解】气能生津是说气化功能是津液化生的动力。把水谷精微转化为津液,这是气化功能的作用,因而津液的化生是由气的气化功能完面,故气能生津。
【答案】①
9、津液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属下列哪项的作用?( ) ①气能生津 ②气能行津 ③气能摄津 ④津能载气
【题解】津能载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可依附在津液中;第二,津液也可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答案】④
10、津液的输布、排泄,也要依赖气化功能。这属于下列哪项的范畴?( )
①气能生津 ②气能行津 ③气能摄津
52
④津能载气
【题解】津液的输布、排泄是津液运行的过程。津液的运行依赖于气化功能,属于气能行津的范畴。
【答案】②
11、气能控制津液在体内维持一定的量,是下列哪项的作用?( ) ①气能生津 ②气能行津 ③气能摄津 ④津能载气
【题解】气固摄津液的作用,保证了津液不能无故流失,也就维持了津液在体内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③
12、血液渗出脉外发挥濡养作用是什么功能?( ) ①血能化津 ②津能化血 ③血能载津 ④津血互化 【答案】①
13、下列哪项不单纯指“营气”?( ) ①营气 ②荣气 ③营血 ④营阴
【题解】由于营气的运行是进入脉中,与血液并行,营气是生化血液的原材料,所以常常营血不分,合称不营血。但营气与血液毕竟是两种物质,因而“营血”与“营气”的概念不可等同。
【答案】③
14、营气运行的起点在哪里?( ) ①手太阴肺经 ②上气海 ③中焦 ④下气海
【题解】营气从中焦起始,然后沿十二经脉气血循行通路运行,有一分沿督任二脉循行。
【答案】③
53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下列哪些是中医学里气概念的基本内涵?( )( )( )( )( )
①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②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③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物质 ④具有很强活力 ⑤气是不断运动着的
【题解】中医学里气的概念来自古代唯物论精气学说,被中医学借鉴过来之后,其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因而这个概念可完整地描述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质之一,是具有很强活力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
【答案】①②④⑤ 2、下列哪些项是气生成的原材料?( )( )( )( )( ) ①先天精气 ②肾气 ③脏腑之气 ④自然界清气 ⑤饮食水谷精气
【题解】人体之气是由三部分两个来源的气构成。来自先天的是禀受于父母肾中的先天精气;来自后天的是人出生之后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清气(即氧气)和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精气,在脏腑功能的密切配合作用下,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答案】①④⑤
3、气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 )( )( )
①激发脏腑、经络的功能 ②促进生长发育 ③促进生殖机能成熟 ④血液的生成运行 ⑤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题解】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
54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激发其运动的作用。如果气的虚衰或气的推动、激活作用减弱,均能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答案】①②③④⑤ 4、气的温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 ) ①维持体温 ②温煦脏腑 ③温煦经络 ④温煦血液 ⑤温煦津液
【题解】气的温煦作用概括起来讲有三个方面:①人体的体温依靠气的温煦作用维持恒定,如卫气可启闭汗孔调节体温;②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需气的温暖而发挥其正常功能,如卫气温煦脏腑;③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靠气的温煦方可循环运行,因为“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气的温煦功能失常,可出现畏寒肢冷、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
【答案】①②③④⑤
5、气为什么具有温煦作用?( )( )( )( )( ) ①气是流动的 ②气属阳
③气具有很强活力
④气具有清轻、升发、向上的特性 ⑤升提作用
【题解】由于气具有清轻、升发、向上的特性,气属阳,所以气具有熏蒸温煦的作用。
【答案】②④ 6、气的防御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 ) ①增强体质
②增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③护卫肌表 ④驱邪外出
⑤调动正气到病所
【题解】气具有防御作用,主要是通过固护肌表,加强体表抗邪能力;此外当外邪一旦入侵机体,机体的防御机制还可以调动正气聚于该部,然
55
后与邪相争,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答案】③④⑤ 7、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 ) ①统摄血液 ②统摄津液 ③固摄精液 ④固摄脏腑 ⑤摄纳肺气
【题解】由于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和脏器有固护统摄、升提控制作用,所以气能统摄血液、津液和精液,升提脏腑。此外脏脏的某些摄纳功能也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达到的。如肾气能摄纳潜藏肺气;肝的藏血;脾气吸收水谷精微等都江堰市是气的固摄作用在各脏功能中的体现。
【答案】①②③④⑤ 8、下列哪些属于气能固摄的范围?( )( )( )( )( ) ①泪液 ②尿液 ③汗液
④粪便干稀度 ⑤涕
【题解】泪、涕、汗、尿及便中的水分都属于人体内的津液,这些津液的分泌量、排泄怛均由气的固摄作用控制。气主要根据机体的生理需要及体内津液的多少,调节、控制着这些津液的分泌与否,排泄量多少。
【答案】①②③④⑤
9、气固摄精液是指哪些物质?( )( )( )( )( ) ①水谷精微 ②肾精 ③髓
④先天之精
⑤男子生殖之精液
【题解】气能固摄精液,不致于使精液妄泄滑失。这里的精液主要指贤藏精,封藏先后天之精和肾气的固摄精关,即男子精室中的具有生殖能力的精液而言。
【答案】②⑤
10、气可以分成哪些类?( )( )( )( )( ) ①元气
56
②宗气 ③营气 ④卫气 ⑤正气
【题解】根据气的来源、组成、分布部位及所发挥的功能特点的不同,一般(按传统分类)分为元、宗、营、卫四种类型,因为它们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还能分布于脏腑经络之中形成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正气正只是对机体内各种因素协同一致所发挥的抗病防御力的一种概括,是一种功能,不同于元气、宗气等物质之气。
【答案】①②③④
11、元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 )( )( )( )( ) ①父母生殖之精 ②母体精微物质 ③肾中精气 ④水谷精气 ⑤呼吸之气
【题解】元气首先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后藏于肾中,并且不断从母体汲取营养。出生后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气转化为元气,并依赖于水谷精微的补充和滋养。
【答案】①②③④
12、宗气积聚的部位称做什么?( )( )( )( )( ) ①上气海 ②下汽海 ③丹田 ④膻中 ⑤虚里
【答案】①④
13、宗气分布在哪些部位?( )( )( )( )( ) ①心脉 ②肺脉 ③经脉 ④丹田
⑤足阳明胃经
【题解】宗气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脉和肺脉,向上走呼吸道,进入心脉之中;向下到达下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胃经的气街(气冲穴)。
57
【答案】①②④⑤ 14、血液的运行与哪些脏器有关?( )( )( )( )(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⑤肾
【题解】心主血,心气激发心搏,心脏的搏动把血液推向全身血脉;脾统血,脾气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渗出脉外;肝藏血,肝贮藏一定量的血液,并根据生理需要调节着循环血量。
【答案】①③④
15、生成血液的原材料是哪些?( )( )( )( )( ) ①水谷精微 ②营气 ③津液 ④肾精 ⑤宗气
【题解】水谷精微能化生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进入脉内转化为血。肾精生髓、髓可生血。肾精与肝血相互转化可以化血。
【答案】①②③④
16、血液的正常循行与气的哪些功能相关?( )( )( )( )( )
①推动作用 ②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⑤气化作用
【题解】血液的正常运行,取决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在气的推动下,血液运行才有动力;血液才能运行周身;在气的固摄作用下,血液才循经运行,不致溢出或渗出脉外。血的正常运行同时也离不开气的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为血液提供一定的热量,使血得温则运行通畅。
【答案】①②④
17、哪些属于津液的范畴?( )( )( )( )( ) ①汗
58
②涕 ③尿 ④唾 ⑤胃液
【答案】①②③④⑤
18、津液有哪些生理功能 ?( )( )( )( )( ) ①滋润、濡养 ②滋润、营养 ③化生血液 ④调节阴阳 ⑤运输废物
【题解】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作用;渗入于血脉的津液,能调节血液的粘稠度,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机体内的津液代谢过程,维持着阴液和阳气间的动态平稀;随着津液的代谢,能不断地把废物带出体外,不致使废物潴留在体内产生危害。濡养和营养含义不同,濡养有湿润的意思,营养主要是富含精微物质对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供能作用。
【答案】①③④⑤
19、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哪些?( )( )( )( )( )
①精 ②气 ③血 ④津液 ⑤神
【题解】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精、气、血、津液。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脏腑的功能活动正常和气、血、津液、精等物充盛基础之上的。
【答案】①②③④
20、气对于血的作用有哪些?( )( )( )( )( ) ①化生血液 ②推动血行 ③固摄血液 ④血能化气 ⑤血能载气
59
【题解】前三个备选答案属于气对血的作用,而后两个为血对于气的作用。
【答案】①②③
21、何谓“血为气母”?( )( )( )( )( ) ①血为气的载体 ②血能帅气 ③血能养气 ④血能生气 ⑤血能摄气
【题解】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在存在于体内。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所以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亦随之而脱。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答案】①③
22、气和津液的关系有哪些?( )( )( )( )( ) ①气能生津 ②气能行津 ③气能摄津 ④津能生气 ⑤津能养气
【答案】①②③④⑤
23、营气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相关?( )( )( )( )( ) ①心 ②脾 ③胃 ④肝 ⑤肺
【题解】营气主要来源于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水谷通过脾胃转化为水谷精微,由脾上输到肺,再通过肺的作用,把水谷精微中的清纯柔和的部分注入血脉之中,成为营气。
【答案】②③⑤
24、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 )( )( )( ) ①营养全身 ②温煦脏腑
60
③化生血液
④神的物质基础 ⑤推动血行
【题解】温煦脏腑是卫气的功能;神的物质基础是血的功能。 【答案】①③⑤
二 、是非题
判断下列各题中划线部分的正确或错误,正确的在线下标R,错误的标W。
1、清气和谷气进入体内后,就转化为脏腑组织功能活动能量。
【题解】自然界清气由肺吸入,水谷之气由脾胃消化饮食水谷而产生,二者是人出生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清气与谷气相合于肺中,形成宗气;清气与谷气还能不断地补充先天之精气的消耗,转化为元气;水谷精气的清纯部分转化为营气,悍部分化成卫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分布于人体,供脏腑组织器官利用,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
【答案】R
2、气是具有很强活力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所以气才有熏蒸温煦作用。
【题解】气的熏蒸温煦作用是因为气属阳,阳具有热和温煦的能力;又因气具有清轻、升发和向上的特性,因而气能熏蒸,熏蒸一词的含义本身就有向上的意思。
【答案】W
3、汗液的正常排泄是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统一。
【题解】汗液由体内津液所化,这是气化作用。汗液通过玄府(汗门)出于体表,既依靠于气的推动作为动力使津液流出,也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控制其排泄量,防止过多流失。因而在正常的排汗生理过程中,只有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协调统一,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生命运动。
【答案】R
4、精能化髓、髓可生血,不能用气化概念加以概括。
【题解】精、髓及血之间的转化,是在气的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人体内基本物质间的转化,因而是可以用气化概念加以概括的。
【答案】W
5、精、气、血津液营养濡润皮毛,使皮毛获得了排汗、散气、抵御外邪的功能,也是气化过程。
61
【题解】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营养皮毛,转化成皮毛的功能,也是气化过程,是物质转化成能量的气化过程。
【答案】R
6、脾气健运,水谷精策得以正常生化,是脾的一种功能,而不属气化过程。
【题解】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是脾气健运,脾运水谷方能消化,生成水谷精微。这是一个功能生成物质的过程,属于气化中的功能与物质间的转化。
【答案】W
7、元气的盛衰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
【题解】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但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而与后天的调养,锻炼等都有关。
【答案】W
8、人体的脏腑之气和经脉之气,也需得到元气的资助,才能充盛。 【答案】R
9、血是脉管中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红色液态物质。
【题解】血是脉管中的红色液态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是运行有脉管中的,如果停滞了不能运行了就不称其为“血”,而只能是地“瘀血”了。
【答案】W
10、脾胃是血液生化唯一的泉源。
【题解】脾胃是血液生化的一个重要泉源,但除此之外,精生髓,髓化血;肾精与肝血之间互相都是血液生化的途径。
【答案】W
11、尿液不属于津液范畴。 【答案】W
12、津能输布到脏腑、脑、髓、关节等部位发挥濡养作用。 【答案】W
13、心气、肺气、肝气都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题解】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能激发心搏;肺气凭借百脉朝会于肺,把宗气贯注心脉,推动血行;肝主疏泄,肝气正常升发调节全身气机升降适宜,气行则帅血,推血而行。
【答案】R
14、营卫是体内上下内外循行流动的物质。
【题解】营气每昼夜沿十四径循行五十周;卫气昼行于阳二十周,夜
62
行于阴二十五周,起着各种传导、联系、营养、温煦、护卫的作用。
【答案】R
15、卫气能启闭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 【题解】卫气能启闭汗孔的开合,统摄着汗液,维持着体温,这主要是气的固摄作用。只有在汗孔开排汗时才是气的推动力,但也存在着固摄作用的控制,防止汗出太过。
【答案】R
限 制 性 试 题
一、 名词解释
1、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和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
2、气化: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3、虚里:心尖搏动处为虚里,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血:血是运行在脉管中的含有丰富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5、津液: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
6、元气:元有原始、基本之意,元气就是人体最基本、最主要的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7、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的气。
8、气能生津:气的气化功能是津液化生的动力。
9、气有行津:津液的输布、排泄依靠气的气化功能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推动作用。
10、营气:营气是运行在脉管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11、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有防御作用的气。
二、 填空题
1、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 。 【答案】精微物质
2、元气藏于_______以________为道路,流行分布于全身各自。 【答案】肾间;三焦
3、宗气在胸中积聚的地方叫“_______”,也叫“_______”。 【答案】上气海;膻中
4、视力、肢体运动、面色、皮肤毛发都离不开______的濡养作用。 【答案】血
63
5、_______充盈,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也反映了__________ 功能正常。
【答案】心血;心藏神
6___的质地清而稀薄,流动性大,主要渗透、布散到___、___、___、等部位;___的质地浊而稠厚,流动性小,主要灌注到 ____、____、___、等组织。
【答案】津;皮肤;肌肉;孔窍;液;脏腑;脑;髓
7、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出脉外转化为有濡养作用的____________。 【答案】津液
8、津液渗注到脉中,作为血液的组成成分就已转化成了___________。 【答案】血液
9、由___把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注入脉中,成为_________。 【答案】肺;营气
10、__________能营运用流到全身,有推动和带动血液运行的作用。 【答案】营气
三、 简答题
1、简述气、血、津液与脏腑间的关系。
【题解及答案】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如呼吸动主要由肺、肾、肝、心等脏功能协调统一来维持)然而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气、血、津液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保证了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
五脏六附密切配合又生成了气、血、津液,如脾、胃、小肠、大肠功能协作把水谷生成水谷精微,在其它脏腑的作用下又分别生成气、血、津液、故气、血津液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同时气、血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也是依靠脏腑的功能活动正常完成的。
2、宗气是怎样生成的?
【题解及答案】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清气与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在肺的作用下二者结合起来,聚于胸中气海而成。
3、简述宗气的生理功能。
【题解及答案】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司呼吸:宗气行于呼吸道,协调维持肺的呼吸功能,有促进呼吸运动的作用。故呼吸、言语、声音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行气血:宗气能贯注在心脉中,帮助心气鼓动心脏搏动,以推动气血的循环流注,调节心率和心律,所以,心搏的强弱和节律的快慢、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凉,
64
都与宗气有密切联系。
4、血的功能有哪些?
【题解及答案】血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营养、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血液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内含丰富的养物质,血循环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营养和滋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血主濡之”就是对血的营养滋润作用的概括。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只有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体现在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灵敏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②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由心所主,但神志活动的产生必须得到心血的充足供给。因此,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
5、津与液的区别是什么?
【题解及答案】津液,是津与液的合称,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津,清而稀者为津,性属阳,布散在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又可渗注于血脉,发挥滋润作用。液,浓而稠厚者为液,性属阴,灌注骨节、内脏、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由于津与液同源,还可相互转化,故津液常并称。
6、气是怎样出血的?
【题解及答案】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一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营气本身就是气的一种,可以进入脉中转化为血,这是气能生血第一层含义;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动。这是气能生血的第二层含义,所以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
7、什么叫营气的十四经脉流注?
【题解及答案】营气的十二经循行通路和任督二脉循行通路,合称为营气的十四经脉流注。首先营气的十二经循行通路是这样的,营气从中焦而出,上入肺,然后循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通路流行,其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又从足厥阴肝经复归于肺。
营气在循环流注中,还分出一条别支。别支从肺上循喉咙,上额至巅循督脉、任脉,再进入缺盆,注入肺中。这是营气的任督二循行通路。
65
8、卫气是怎样生成的?
【题解及答案】卫气和营气的生成一样,主要来源于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水谷通过脾胃转化为水谷精策,由脾上输到肺,再通过肺的作用,把水谷精气中活动力强、运行急疾而流利的部分称作“栗疾滑利”的敷布到经脉外面,成为卫气。
9、简述卫气循行特点。
【题解及答案】卫气依附在脉外循行,不入脉中,布散在全身的组织间隙和体腔内。生理状态下,卫气白天依傍在六腑经脉之外运行,黑夜沿五脏运行。因为六腑属阳为表,五脏属阴为里,所以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主 观 性 试 题
论 述 题
1、试举例说明气化功能。
【题解及答案】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因而气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精气的气化:精气的气化实指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在运动中所产生的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的化生、代谢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饮食水谷在气的运动中化生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又转化成精、气、血、津液;津液经过人体利用,其浊者(利用后的部分)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食物经消化吸收转化成糟粕,排出体外。另外气、血、津液、精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肾精化生肾气,肾精生髓、髓可化成血;营气、津液进入脉中化血;血液渗出脉外转化成津液,补充体内津液不足等等都是精气气化的范畴,即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共相互间发生的转化。
(2)脏腑气化:脏腑气化实指精、气、津液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即精、气、血、津液分布于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转化成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又产生了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例如:在气、血、津液的温煦、滋养下,心主血而化神,肺主气可宣降;六腑传化水谷;脏腑通过经络所联系的五官五体也有各自的所化,筋动、脉行、肉长、皮润、骨撑、五官出液等都为气化的具体表现。所谓脏腑气化,是精、气、血津液作用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转化成功能活动,即物质转化成能量的过程。当然,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密切配合,正常发挥其功能又能产
66
生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即能量也可转化成物质。
2、试述血液的生化过程。
【题解及答案】人体内血液的生化主要有三条途径。
(1)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饮食水谷进入人体,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转变成水谷精微,脾又把水谷精微转化成气上输到肺,由肺的气化作用,注入心脉中化生成血。由脾运化而来的津液同营气一样都是生成血液的原材料,津液可以渗入脉中,调节着血液的粘稠度,是血中之津。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2)精、髓化血:肾藏精、粗化髓、髓藏于骨胳中化生血液,这是血液生成的第二条渠道。
(3)精血互化:肾藏精、肝藏血、肾精与肝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肾精充足输送到肝脏,在肝的作用下可化生为血液。
由此可见,血液的生成基于水谷,由营气、津液组成,在脾胃、肺心、肝肾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图 5.1)
图5---1血液生化过程示意图 3 、血液的正常循行与哪些因素有关?
[题解及答案]血液的正常运行取决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在气的推动下,血液才能辽行周流;在气的固摄下,血液才能循经运行,不致溢出脉外。
血液运行的动力(气的推动)作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心主血脉,心气激发心脏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推动血液沿心、脉、肺组成的血液循环管道运行不息;肺朝石脉,助心行血,血在脉中循环流动,血脉都要汇聚到肺,通过肺的吸清呼浊作月,把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新鲜清气注入血内,把在肺内生成的宗气贯注心脉,助心气推动血液循行;肝主疏泄,保证全身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也是血行的一个动力。
血液运行的固摄(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脾统血,脾气的固摄作用,统摄血液循经脉运行,不致渗出脉外;肝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根据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量,调节着血液的循环量,有
67
效地防止了血液溢出脉外。
此外,脉道是否通利,血的寒或热都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总之,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不仅依赖于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而且还在于肺、肝、脾等脏器的生理功能是否协调平衡(图5-2)。
图5-2血液循行功能图
第四章 经络学说
客观性试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什么?( ) ① 十二正经 ② 奇经八脉 ③ 十二经别 ④ 经筋 【答案】①
2、能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是下列哪项的功能?( ) ① 奇经八脉 ② 十二经别 ③ 十五别络 ④ 十二经筋 【答案】①
3、能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是下列哪一项?( ) ① 奇经八脉 ② 十二经别 ③ 十五别络 ④ 十二经筋
68
【答案】②
4、能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是下列哪项的作用? )
① 奇经八脉 ② 十二经别 ③ 十五别络 ④ 十二经筋 【答案】③
5、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是下列哪一项的功能?(① 奇经八脉 ② 十二经别 ③ 十五别络 ④ 十二经筋 【答案】④
6、手厥阴经联系哪一脏腑?( ) ① 肺 ② 肝 ③ 心包 ④ 三焦 【答案】③
7、手太阳经联系哪一脏腑?( ) ① 胃 ② 膀胱 ③ 三焦 ④ 小肠 【答案】④
8、足太阴经联系的哪一脏腑?( ) ① 肺 ② 脾 ③ 心 ④ 肾
【答案】②
9、足少阳经联系哪一脏腑?( ) ① 小肠 ② 胆
69
) (
③ 心包 ④ 三焦 【答案】②
10、阴气初升叫什么?( ) ① 少阴 ② 太阴 ③ 太阳 ④ 厥阴 【答案】①
11、两阴交尽名称是什么?( ) ① 太阴 ② 少阳 ③ 太阳 ④ 厥阴 【答案】④
12、阳气旺盛的经脉名称叫什么?( ) ① 少阳 ② 太阳 ③ 阳明 ④ 少阴 【答案】②
13、手太阴经与哪条经脉互为表里?( ) ① 足太阴 ② 手阳明 ③ 足阳明 ④ 手少阴 【答案】②
14、手少阳经与哪条经脉互为表里?( ) ① 手厥阴 ② 手太阳 ③ 足少阳 ④ 足厥阴 【答案】①
15、足少阴经与哪条脉互为表里?( ) ① 足太阴
70
② 足太阳 ③ 足少阳 ④ 足阳明 【答案】②
16、足少阳经与哪条经脉互为表里?( ) ① 足太阳 ② 足少阳 ③ 足阳明 ④ 足厥阴 【答案】④
17、何经为“阳脉之海”?( ) ① 手阳明经 ② 足阳明经 ③ 阳维脉 ④ 督脉 【答案】④ 18、“阴脉之海”是指哪条经?( ) ① 厥阴经 ② 太阴经 ③ 任脉 ④ 阴维脉 【答案】③ 19、“十二经脉之海”是指何经?( ) ① 督脉 ② 任脉 ③ 冲脉 ④ 带脉 【答案】③ 20、“约束诸脉”是何经的功能?( ) ① 带脉 ② 阴阳跷脉 ③ 阴阳维脉 ④ 督脉 【答案】①
21、主司上肢运动的经脉是哪条?( )
71
① 阴阳维脉 ② 冲脉 ③ 带脉 ④ 阴阳跷脉 【答案】④
22、与脑、髓密切相关的是哪条经脉?( ) ① 督脉 ② 任脉 ③ 冲脉 ④ 带脉
【题解】督脉起于胞中,行干脊柱里面,入络脑,连系肾,所以各脑、脊髓的关系密切,能反映出脑和髓的功能。
【答案】①
23、与人体眼睑开合相关的经脉是何经?( ) ① 冲脉 ② 十二正经 ③ 阴阳跷脉 ④ 阴阳维脉
【题解】阴阳跷脉能濡养眼目,主管眼睑的开合。阴跷脉和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把营养物输送于眼睛,并控制着眼睑的开合。 【答案】③
24、下列哪项为与男子生殖机能密切相关的经脉?( ) ① 督脉 ② 任脉 ③ 冲脉 ④ 带脉
【题解】督脉的支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主生殖,督脉又为“阳脉之海”,统摄全身的阳气,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女子不孕则在血,男子不孕则在气(阳气),故督脉对男性生殖功能最为密切。
【答案】①
25、前额头痛是何经的病变?( ) ① 太阳经 ② 阳明经 ③ 少阳经 ④ 厥阴经
72
【答案】②
26、巅顶头痛是何经病变?( ) ① 太阳经 ② 阳明经 ③ 少阳经 ④ 厥阴经 【答案】④
27、痛在头项部及后头部为何经病变?( ) ① 太阳经 ② 阳明经 ③ 少阳经 ④ 厥阴经 【答案】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经络学说是下列哪些学科的重要理论根据?( )( )( )( )( )
① 生理 ② 病理 ③ 针灸 ④ 推拿 ⑤ 气功
【题解】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用药各个方面,尤其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方面的重要理论根据。
【答案】③④⑤
2、经络是什么的总称?( )( )( )( )( ) ① 经脉 ② 络脉 ③ 奇经八脉 ④ 十二正经 ⑤ 连属部
【题解】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的总称。奇经八脉、十二正
73
经属于经脉系统。这是要求对经络概念的掌握,不是指经络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①②
3、经络系统由哪些内容构成?( )( )( )( )( ) ① 十二经脉 ② 奇经八脉 ③ 十二经别 ④ 十二别络 ⑤ 经筋、皮部
【答案】①②③④⑤ 4、经脉包括哪些?( )( )( )( )( ) ① 正经 ② 十二经别 ③ 十二经筋 ④ 奇经八脉 ⑤ 十五别络
【题解】经脉是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别三部分构杨。 【答案】①②④
5、经络的连属部是指什么?( )( )( )( )( ) 第二章 十二经别 第三章 十五经络 第四章 十二经筋 第五章 十二经脉 第六章 十二皮部 【答案】③⑤
6、络脉由哪些部分组成?( )( )( )( )( ) ①十五别络 ②络脉 ③浮络 ④孙络 ⑤十二经别 【答案】①③④
7、奇经与正经在哪些方面不同?( )( )( )( )( ) ① 没有与脏腑络属关系 ② 彼此无交接、流注关系
74
③ 没有表里配合 ④ 无本经腧穴 ⑤ 奇经无手足之分
【题解】由于奇经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经,其不同之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不象十二经脉那样与五脏六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如象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奇经不直接与内脏络属。二是八条经之间没有彼此的交接和气血的循环流注关系。三是八条奇经之间没有两两成对的表里配合关系。四是奇经八条没有手经与足经之分。奇经中的督脉、任脉两经有各自本经的腧穴即穴位,其余六经均无本经腧穴。
【答案】①②③⑤
8、何为“血海”?( )( )( )( )( ) ① 奇经八脉 ② 十二正经 ③ 冲脉 ④ 脾 ⑤ 肝
【题解】肝为血海,肝能贮藏全身55%的血液,故为“血海”。冲脉,通行上下,贯穿头、足、背、腹,是十二经脉气血的要冲之道,通过与任、督二脉的联系,能容纳十二经脉的气血,所以说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为“血海”。
【答案】③⑤ 9、与女子的经、孕功能密切的是哪些经脉?( )( )( )( )( ) ① 督脉 ② 任脉 ③ 冲脉 ④ 带脉 ⑤ 阴阳维脉
【题解】女子的有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与任脉、冲脉、带脉关系极为密切。任脉为阴脉之海,能调节月经,妊养胎儿;冲脉起于胞中,有经的来潮、闭止早产、滑胎等发生。
【答案】②③④
10、能调节全身阳经的经脉是哪些?( )( )( )( )( ) ① 督脉 ② 冲脉 ③ 带脉
75
④ 阳跷脉 ⑤ 阳维脉
【题解】督脉循行于背部和头面部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为“阳脉之海”;阳维脉能维系、联络全身的阳经。
【答案】①⑤
11、联系全身阴经的是哪些经脉?( )( )( )( )( ) ① 任脉 ② 阴跷脉 ③ 阴维脉 ④ 冲脉 ⑤ 带脉
【题解】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联系了所有的阴经,为“阴脉之海”,总理人身的阴经,能调节阴经的气血;阴维脉,能维系、联络全身的阴经。
【答案】①③
12、哪些脏腑的经脉与舌相联系?( )( )( )( )( ) ① 心经 ② 肺经 ③ 脾经 ④ 肝经 ⑤ 肾经
【题解】心经之别系舌本;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挟舌本。因为内脏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舌体,所以望舌可以诊断内脏病变,成为中医舌诊的理论基础。
【答案】①③⑤
二 、是非题
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经络学说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发现的。( )
【题解】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体表反应点(穴位)和循经感伟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重要前提。
【答案】×
2、经络二字,经有路径、途经;络有网络、联络的意思。( ) 【答案】√
3、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和连属部三部分组成。( )
76
【答案】√
4、经脉部分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十五别络构成。( ) 【答案】×
5、络脉是别络、浮络、孔络的合称。( ) 【答案】√
6、浮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答案】×
7、别络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出去的经脉。( ) 【答案】×
8、手厥阴三焦经。( ) 【答案】×
9、手太阳大肠经。( ) 【答案】×
10、十二经脉中的气血循环流注的次序,叫“流注次序”。( ) 【答案】√
11、触压经络循行通路上的异常变化帮助诊断的方法叫“循经诊断”。( )
【答案】×
限 制 性 解 释
一、 名词解释
1、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及经络与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2、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4、十五别络: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5、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6、跷脉:跷,是经健跷捷之意,阴阳跷脉主司下肢的运动,能使下肢灵活跷捷,故称跷脉。
7、督脉:总督、统帅的意思。能总督全身的阳气,是阳经经脉的总领,
77
故称督脉。
8、带脉:带,束带之意,因为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故称带脉。 9、经气: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称为“经气”。
10、感应传导: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它刺激的一种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即酸、麻、胀、痛等感觉沿着经络循行的方向传递扩散)
二、填空题
1、经脉多循行在人体的 部,络脉大多循行在 部位。 【答案】深;浅表 2、奇经包括 、 、 、 、 、 、 、 、条。
【答案】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3、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 部位的络脉。 【答案】浅表
4、十二皮部是 在体表皮肤部位的分布区。 【答案】十二经脉
5、手太阴 经;手 大肠经;手 心经;手少阳 经;足厥阴 经;足 胃经;足 肾经;足太阳 经。
【答案】肺、阳明;少阴;三焦;肝;阳明;少阴;膀胱 6、 盛则目张开而不欲唾, 盛则目闭合而欲睡。 【答案】阳跷;阴跷 7、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的 经;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的 经。 【答案】阴;阳
8、手太阳经循行于人体上肢内侧面 线;手厥阴经行于 线;手少阴经行于 线;足阳明经循行于人体下肢外侧面的 线足少阳经行于 线;足太阳经行于 线。
【答案】前;中;后;前;中;后
9.根据 ,经脉区分为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少阳、太阳的。
[答案]阴阳气的盛衰多少
二、 简答题
1、何谓正经?
【题解及答案】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
78
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简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题解及答案】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正如《灵枢·逆顺肥瘦篇》总结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起足;足之三阳,从足走腹。”
3、为什么说:“头为诸阳之会”?
【题解及答案】这是由手、足六条阳经的运行分布规律决定的。手足阳明经循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手足少阳经循行于头侧部。因为手三阳经都终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全身的阳气通过六条经脉会聚于头面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4、表里两经在循行路线上的特点?
【题解及答案】表里两经在循行路线上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循行路线上,凡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均循行分于四肢内外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内侧(阴侧)面的前线,手阳明大肠经则循行于上肢外侧(阳侧)面的前线,都是前线,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因而是相对应的位置。二是表里两经在手足未端交接。
5、试述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
【题解及答案】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见图4-1。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是固定的,为了便于记忆,可把它编成口歌。如:“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焦胆肝不肺”。但要把每一字代表的一条经脉全称记住,如肺即手太阳肺经,所谓“肝还肺”是指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至
79
足厥阴肝经为循环一周,又由足厥阴肝经重新回归到手太阴肺经,开始第二周的循环流注,就这样循环无端,周而复始。
6、简述奇经八脉的特点。
【题解及答案】奇经八脉的特点是与十二正经相比较而言的,共有以下五个特点:
(1)十二经脉与相关的脏腑有络属关系,而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脏腑。 (2)十二经脉均有本经所属的穴位,奇经除督任二脉外,其它六经均无本经的穴位。
(3)奇经走向,除带脉外,皆自下而上,彼此无交接、流注关系。 (4)奇经无手足之别,上肢无奇经。 (5)奇经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7、奇经的功能有哪些。
【题解及答案】由于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能维络十二正经,密切十二经之间的联系。如阳维脉能给系、联络、组合阳脉;阴维脉能维系、联络、组合阴脉;带脉“约束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督脉“总督诸阳”;任脉为“阴脉之海”等。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满溢,则流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不足则奇经溢出补充十二经脉。故《十四经发挥》说:“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3)奇经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 8、经络有哪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题解及答案】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共同组成的。经脉部分主要由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组成,此外尚有十二级别,它是由十二正经别行分支的经脉。络脉部分主要由十五别络(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外加脾之大络)组成,此外尚有浮络和孙络两个部分。其次,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主要为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以上各部分共同组成了网络全身、沟通上下内外的经络系统。
主 观 性 试 题
论 述 题
80
1、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题解及答案】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组织: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的沟通联络作用,使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表里、上下彼此间紧密相连,功能上协调共济的统一有机整体。经络沟通联络全身的作用,有以下四种形式:①通过十二经脉,实现脏腑与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如肝主筋膜,脾主肌肉四肢等。②通过经脉的联系,沟通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如心经属心上连目系,别络上行于舌。肝经属胆,上连目系等。③通过经脉的络属关系,加强互为表里的脏腑之间的联系。同时,有的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如胃经经别上通行心,肾经出络心,脾经注心中等,这样就构成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如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相互联系。④经脉与经脉之间的纵横交错,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如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相互联系。
(2)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在经络传注(即经气)的作用下,输送到周身各部,发挥其“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抗御外邪,护卫机体的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作用,又称作经络感传现象。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它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则是经络感传现象的具体表现。
(4)调节机能平衡: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的机能活动维持相对协调平衡。
第五章 精、神、情志学说
客 观 性 试 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精为什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 ①生殖繁衍后代 ②促进生长发育
81
③化生肾阴肾阳
④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题解】精在这里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了肾精、血、津液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为人体生命活动(包括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答案】④
2、能使卫生固密是精的哪项功能所为?( ) ①生殖繁衍后代 ②促进生长发育 ③抗御外邪 ④化生血液 【答案】③
3、使先天之精传代(遗传)是精的什么功能发挥的作用? ( )
①生殖繁衍后代 ②促进生长发育 ③抗御外邪 ④化生血液
【题解】禀受于父母的具有生殖功能的先天之精贮藏在肾中,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当性机能成熟时,藏在肾中的先天之精又可发挥生殖的功能。就这样逐渐传至下一代,不断地生殖繁衍下去。
【答案】①
4、肾中精气上交于心属于下列哪项?( ) ①精能生神 ②精能养神 ③神能统精 ④神能行精
【题解】肾中精气,上交于心中以养神,心神内守而藏于心,精可养神,精气充足则神气旺盛,精神充沛,面色红润而且有神。
【答案】②
5、心神内守,精气封藏而不妄泄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①精能生神 ②精能养神 ③神能统精 ④神能行精
82
【题解】神气内守,心神的功能正常,精气就能封藏于肾,不致于妄泄。这是神气能统摄精气的作用。
【答案】③
6、悲忧情志归属哪一脏?(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答案】②
7、惊恐分属何脏?(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肾
【答案】④
8、思是哪一脏的情志?(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答案】③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精是怎样化血的?( )( )( )( )( ) ①保证脏腑功能正常化血 ②防御外邪保证化血 ③精血互化
④精化髓,髓生血 ⑤促进水谷精微化血
【题解】精能化血主要是通过肾精与肝血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精化髓、髓能生血两个渠道。至于对脏腑功能、水谷精微、防御外邪等方面的激发、推动作用,也可促进血液的生化则是间接发生的。
【答案】③④
2、神的生理功能在哪些?( )( )( )( )( )
83
①主宰生命活动 ②促进生长发育 ③神能统精、行精 ④反映生理功能 ⑤化生血液 【答案】①④
3、情志活动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关系于哪些脏?( )( )( )( )(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⑤肾
【题解】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情志活动的最高主宰,所以情志活动总属于心,以心为中心。情志活动与肝的关系也较密切,因为肝主疏泄,有调畅气机,保证气血运行平和的作用。所以,情志活动主于心,调于肝,与五脏相关。
【答案】①④
限 制 性 试 题
一、填空题
1、广义的精是指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和藏于肾的精和 的精。狭义的精指藏于肾中的具有 功能的物质。
【答案】五脏腑生殖
2、先天之精是父母的 ,与生俱来;后天之精来源于 ,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答案】生殖之精;饮食水谷
3、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的摄取准备了 ;后天之精不断 先天之精,先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答案】物质基础;供养
4、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 ,狭义的神是指 活动。
【答案】外在表现;精神意识思维
5、情志是指 七种情志状
84
态,也叫七情。
【答案】喜、怒、忧、思、悲、恐、惊
二、 简答题
1、神是怎样生成的?
【题解及答案】神来源于先天父母的肾精肾气,随着父精母血的媾合,胚胎的形成,生命的产生,神也同时得到孕育,所以《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随着胚胎的发育而逐渐成长,出生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又不断健全、完善。神随上体形体的发生、发展、消亡而发生、发展、消亡。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充养,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正常基础上的。
2、神的功能有哪些?
【题解及答案】神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神有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气血的运行,精的封藏,津液的输布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与神密切相关,神气内守,可调节人体各部组织的功能活动,维持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②神能反应生理功能,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它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等各组织器官功能状态和人体精气的盛衰。
3、简述精与神间的联系。
【题解及答案】精与神之间存在着精能生神、养神和神能统精、行精的关系。精能生神,是指先天父母之精结合产生了神,又赖后于水谷之精的补充营养,先后天精是神的物质基础,此乃精能生神之意。精能养神,指肾中精气能上交于心中以养神,神方可内守于心。神能统精,指心神内守,能统摄封藏肾精,不使妄泄。神能行精,神能帅精正常运行,滋养脏腑组织,形体器官。
4、简述情志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题解及答案】首先情志是以脏腑的精、气、血为物质基础。人体的情志活动,虽然是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但情志活动的产生,是神藏于血中,气血运行平和,精能化血养神的结果。此外,不同的情志变化是不同内脏功能的反应,即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各脏的功能,每脏分别主持一种情志活动(七情分属五脏)。正常情况下,五脏能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忧,肾在志为惊恐。
85
第六章 气机与气化学说
客 观 性 试 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宗气贯心脉,对于心来说属于气的哪种运动方式?( ) ①气升 ②气降 ③气出 ④气入
【题解】宗气在肺气作用下能贯注于心脉之中,协助心气推动血行,宗气进入心脉,对于心来说是气入运动。
【答案】④
2、五脏贮藏精气而泻,气机运动趋势是下列哪项?( ) ①升 ②降 ③出 ④入
【答案】①
3、六腑传导排泄糟粕,气机运动趋势是下列哪项?( ) ①升 ②降 ③出 ④入
【答案】②
4、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是什么?( ) ①肺 ②肾 ③肝 ④三焦 【答案】④
86
5、位居上焦者,气机运动应当是下列哪项?( ) ①升 ②降 ③出 ④入
【答案】②
6、位居下焦者,气机应当怎样运动?( ) ①升 ②降 ③出 ④入
【答案】①
7、哪一脏的气机运动有升降,有出入?(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答案】②
8、足三阴经气应升、降;是出入?( ) ①升 ②降 ③出 ④入
【答案】①
9、手三阴经气机宜升、宜降。还是宜出、宜入?(①升 ②降 ③出 ④入
【答案】②
10、狭义的气化是指什么?( ) ①脏腑气化 ②经络气化 ③三焦气化
④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87
)
【答案】③
11、天癸物质的产生是精在肾气的作用下,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机体产生的促进笥机能成熟的物质。因而是肾的气化作用所为。
【答案】④
12、产生一定的阳热游行出入,温煦于表里之间,统气机,司转化,主一身半表半里是何经的气化?( )
①太阳经 ②阳明经 ③少阳经 ④太阴经 【答案】③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场所是哪些部位?( )( )( )( )( ) ①五脏 ②六腑 ③经络 ④五官九窍
⑤皮肉筋骨脉
【题解】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皮肉骨筋脉、五官九窍无处不是气运动的场所。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答案】①②③④⑤
2、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是什么?( )( )( )( )( ) ①五脏 ②六腑 ③三焦 ④气血 ⑤经络
【答案】③⑤
3、上焦气化是指哪些脏的功能活动?( )( )( )( )( )
88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⑤肾
【题解】上焦气化是肺和心的气化活动。肺的气化活动,表现为吐故纳新,宣发布津,肃降行水等方面;受元气激发而进行气化,故心行血主神明。
【答案】①②
4、中焦的气化是哪些脏的气化活动?( )( )( )( )( ) ①心 ②脾 ③肝 ④胆 ⑤胃
【题解】中焦的气化是脾胃的气化活动。主要表现为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因此胆汁洲入肠道,协助了脾胃消化运动。由于肝藏血,肝肾同源之故,列为下焦。所以中焦主要是以饮食消化腐熟为主要的气化运动。
【答案】②④⑤
5、太阳经的气化主要是哪些脏腑的气化活动?( )( )( )( )( )
①胃 ②大肠 ③膀胱 ④小肠 ⑤三焦
【题解】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关系于膀胱和小肠两腑。膀腑收藏水液,通过气化把有用的津液化气上升,把无用的废水排出体外。小肠能受盛水谷,分清别浊,化生津液和营卫,供机体利用。
【答案】③④ 6、少阴经气化主要是哪些脏腑的气化活动?( )( )( )( )(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89
⑤肾
【题解】少阴经为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肾藏阴精,精能化气,肾精化为肾阳之气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心能主持血行,统领神明。手足少阴经脉相连共同运行精血、神气,统阴阳,主宰全身,维护机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①⑤
7、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哪些脏腑有关?( )( )( )( )( ) ①脾 ②小肠 ③大肠 ④肝 胆
【答案】①②④⑤
8、饮食物中水谷精微的输布是哪些脏的功能活动?( )( )( )( )( )
①脾 ②肺 ③心 ④肝 ⑤小肠
【题解】水谷精微靠脾从胃、小肠吸收来,然后向上升清输送到肺,肺宣发、肃降和贯注心脉,心通过血运输送全身,肝主流疏泄,气行则精行。
【答案】①②③④
9、饮食水谷糟粕的排泄与哪些脏腑有关?( )( )( )( )( ) ①肺 ②心 ③膀胱 ④大肠 ⑤肾
【题解】上输到肺的水谷精微和水液,经肺宣发,心脉运载,输布到肌表、皮毛、组织利用后,在心肺阳气蒸腾气化作用下,以汁的形式排出体外。水液糟粕下输于肾,与膀胱合作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固体糟粕由大肠传导变化形成烘便排出体外。
【答案】①②③④⑤
90
10、肾在饮食物消化中起了哪些作用?( )( )( )( )( ) ①消化 ②吸收 ③输布 ④尿便排泄 ⑤排汗
【题解】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泉源,肾主要以其阳气及气化作用参与和控制着脏腑在饮食消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脾胃消化腐熟水谷,其热量、动力来源于肾阳不断地温补;脾吸收并向上输送水谷精微也依赖于肾阳;尿、便的排泄依赖于肾阳的气化,气化则出焉;汗液的排泄由卫生控制,但卫生是肾阳的一部分,故卫生又称卫阳。所以肾在饮食消化的全过程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①②③④⑤
二、是非题
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肺的气机运动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 [答案]√
2、心的气机运动只有降的形式,而无升和出、入运动。( )
【题解】心的气机运动有降有升,心主血脉,心气鼓动血液运行,可以使血上升于头面部;降,心阳心火下于肾,温暖肾水。也有出有入,血液循环不已,血液回流于心为入,血液输送到全身为出。
【答案】×
3、手三阴经的气机以降为主。( )
【题解】手三阴经中的气血运行同其循行方向一致,都是从胸走手,沿上肢下行,故气机以下降为主。
【答案】√
4、足三阴经的气机也以降为主,因为阳经主升,阴经主降。( ) 【题解】阴经阳经气机运动是升还是降不是按阳主升,阴主降为判断原则,而是以该经脉气血运行是上升还是降为总则的。足三阴经的循行路线及气血的流注方向都是从足入腹的,从下向上的,故气机运行是以升为主的。
【答案】×
5、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化运动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 【答案】√
91
6、中焦气化是指脾、胃、肝的气化活动。( ) 【答案】×
7、少阳经温煦于表里之间,统气机,司转化,主一身的半表半里而偏表。( )
【答案】√
8、阳明经主一身之里。( ) 【答案】√
9、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过程也是一个气化过程。( ) 【答案】√
限 制 性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化:广义的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等。狭义的气化,是指三焦输布水液的功能,也叫三焦气化。
二 、填空题
1、每一脏腑所处的 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决定了各自具备什么亲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
【答案】位置;生理功能
2、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答案】升、降、出、入
3、气化活动以______为中心,以________为辅助,靠________的衔接分布到全身,表现出气化的功能活动。
【答案】五脏;六腑;经络 4、气化生于____,释放于_____;气化升降于_____;气化统布于______,循环于__________。
【答案】肾;肝;脾;肺;心
5、肺宣发布散阳气,蒸化津液可形成________,肃降水液下入膀胱可形成________。
【答案】汗、尿液
6、脾胃在气化活动中化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温煦、濡养机体。
92
【答案】气、血;津液
7、手足太阳经脉布散于全身以至体表,生发出足够的_______,温养肌肤,所以太阳主___________。
【答案】阳气;一身之表
8、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_活动实现的。[答案]脏腑功能
三、简答题
1、简述气的运动方式。
【题解及答案】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方式。升,就是气从下向上的运动;降,是气从上向上的运动;出,就是气体从内向外的运动,包括气从体内向体外和从脏腑、经络内向外的运动;入,就是气从外向内的运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各种生理活动,脏腑、经络的各种生理活动又能具体体现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2、简述下焦的气化功能。
【题解及答案】下焦的气化主要是指肝、肾的气化活动。肝的气化活动主要是肝的阴血转化为肝气,肝的升发之气保证了疏泄条畅的功能。肾的气化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肾气升腾布达于脏腑,能激发脏腑的功能活动。②肾精在肾气的作用下,产生天癸物质,天癸能激发生殖机能的成熟。③肾阳能蒸化水液,主管水液的流布、代谢。④肾阴和肾阳的互相转化,肾阴化为肾阳也就是精化气;肾阳化为肾阴,也就是元气激发脏腑功能,使水谷精微化为阴精,藏于肾即为肾阳。
3、简述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题解及答案】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是以脏腑功能现表出的升降出入方式体现出来的。在气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与能量间的转化,就是气化。因而气化是在气机的升降出入过程中完成的,气机是气化的基础,气化又很好地说明了气机的运动。
主 观 性 试 题
论 述 题
1、为什么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在腑脏功能活动中?
【题解及答案】气运动本身是无象可见的;气作用于脏腑、经络等组
93
织器官而产生了脏腑等的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表现出了有升有降,有出有入的运动。这种脏腑功能活动表现出的或升或降,或出或入的运动被概括为气的运动形式。例如:肺的呼吸运动,体现出呼气为出,吸气是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肺脏完整地体现出了气的升降出入四种方式。再如:消化运动中,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的气机运动,保证了消化运动的正常。水液代谢,是以肺的宣降,脾胃升降转输,肾的蒸腾气化、分清别浊等复杂的升降出入运动来维持的。又如:心肾的关系,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上腾以济心阴,一升一降维持了心肾间既济协调。因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2、试述饮食物的气化运动。
【题解及答案】饮食物的气化运动包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四个过程。
饮食物的消化过程:饮食物的消化主要是脾、胃和小肠的消化过程:饮食物的消化主要是脾、胃和小肠的功能,同时口(包括牙齿、舌、会厌、咽)以及胆汁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水谷入口,首先由牙齿的咀嚼,使大块食物初步破碎,以利于吞咽和胃的腐熟;舌起搅拌的味觉的作用;会厌保证经咽而入于胃,防止误入气道;咽使食物下咽,通过食管而入于胃。
胃在食物消化方面主要是“纳 ”、“化”、“降”的功能。“纳”,即容纳,受纳的,是说胃能够接受并容纳经口而进入人体的水谷,故胃为“水谷之海”。“化”,是指胃能将容纳来的水谷进而腐熟,使大块的食物成为食糜,所谓“中焦如沤”就是指中焦胃腐熟水谷,象发酵一栏,泡沫浮游,水谷精微由此而浮溢于外。“降”。即下降,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腐熟消磨后,即下降于小肠。经保持肠胃的虚实更替,便于食物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和保证胃的继续受纳功能。
小肠在消化过程中主要是“受盛”和“分清别浊”的作用。“受盛”是指小肠接受胃传下来的水谷,并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是指小肠受盛的水谷,在小肠能够清浊分开,其清者即水谷清微,浊者为糟粕分开;二是指将糟粕中的固体滓秽与水液糟粕分开。
消化过程依赖脾的消磨作用,即胃、小肠的消化功能依赖于脾气相吸,使食物不坠,水谷精微能充分地从水谷食糜中游离出来。
在消化过程中胆汁能注入肠道,协助饮食的消化运动。
水谷清微在体内的吸过程:水谷清微从胃和小肠汇聚于脾的过程为水谷精微的体内吸收。明代章潢的《图书编》说:“脾居五脏之中,出纳谷气以输贯四肢百骸者也。”脾能“出纳谷气”,“出”即脾气散精,输布水谷精
94
微,“纳”即水谷清微汇聚于脾,这一过程就是脾对水谷清微的吸收过程。
水谷精微的输布过程:水谷精微的运输,主要靠脾气散精,肺气宣散、心脉的运载以及肝气的疏泄。脾把从胃和小肠吸收来的水谷精微,首先依靠其升清特性上输于肺,肺把水谷精微与吸入的自然清气相合,然后贯注心脉,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和心脉和运载输布到全身,内到脏腑,外至皮毛。
水谷糟粕的排泄:饮食物入胃,经消化、收后其食物的滓即糟粕部分,由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把糟粕中的水液部分与残渣部分分开,分别把水液糟粕渗于肾和膀胱,固体糟粕部分则下传大肠。大肠接受小肠传入的固体糟粕,吸收其浊吕水,变化成粪便,排出体外。
图7-1饮食物的气化过程
饮食物气化运动的全过程还依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肾阳的温煦。脾胃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胃气降浊,脾气升清的升降运动,受着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疏通畅达,气相调畅,则脾胃的升降运动正常,即脾土属阴,必得肝木的条达活泼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会阴凝板滞,从而饮食才能正常运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此外,肝气疏泄还影响着肺气长心脉运载水谷清微,影响着小肠、大肠气相的升降。也调节着胆汁的分泌。
饮食物气化无论是胃的腐熟、脾的吸收、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肺气的宣散、心脉的温运等离不开肾阳温煦。肾阳是五脏阳气的根本、动力,没有肾阳的温煦激发,则五脏阳气不能发现。胃阳对食物的腐熟需肾阳的激发鼓动,脾气的“出纳谷气”也需贤阳的滋助,以及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变化及肺、心的输送无一能离开肾阳的温煦鼓动。
95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过程是多个脏器密切配合协同完成的一项气化运动。饮食物的气化过程可简化为。
第七章 形体官窍学说
客 观 性 试 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由于手足三阳经都循行于头部,故头又称作什么?( ) ①元神之府 ②精明之府 ③诸阳之会 ④清空
【题解】头脑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产生聪明智慧的具体器官,故“脑为元神之府”。“精明之府”同“元神之府”的含义相同,说脑为精明智慧之府。由于头依赖体内清阳之气上升濡养,故又称“清空”。手足三阳经共六条阳经和督脉行于头面部,是否聚会之处,故头为“诸阳之会”。
【答案】③
2、为什么说耳与全身都有联系?( ) ①耳为肾之外窍 ②耳为宗脉之聚
③五脏六腑之清皆上注于耳
④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 【答案】④
3、口为何脏之窍?(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肾
【答案】③
4、人迎脉是哪一条经脉?( ) ①手太阴肺经 ②足阳明胃经 ③足太阴脾经
96
④足少阳胆经
【题解】劲侧动脉即中医的人迎脉,是足阳明胃经,《伤寒论》时期也作为一个诊脉部位。
【答案】②
5、能反映胃气、宗气、脉气盛衰的部位是哪里?( ) ①虚里 ②人迎脉 ③寸口脉 ④膻中
【题解】可反映胃气、宗气、脉气的部位是虚里。人迎脉和寸口脉都能反映胃气和脉气,但宗气的盛衰不能直接反映出来,膻中是宗气所聚之处。
【答案】①
6、哪一部位称作少腹?( ) ①脐以上,膈以下 ②腹部的左右两侧 ③脐周围
④小腹左右两侧 【答案】④
7、脘腹内含哪一脏腑?( ) ①脾 ②胃 ③小肠 ④大肠 【答案】②
8、汗孔称为“气门”是因为下列哪项作用?( ) ①调节水液代谢 ②调节呼吸 ③调节体温 ④屏障作用 【答案】②
9、皮毛与哪一脏关系密切?( ) ①心 ②肺 ③脾
97
④肝
【答案】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头部主要的营养来源有哪些?( ) ①元气 ②血液 ③津液 ④精 ⑤清阳
【答案】②⑤
2、目窍与哪些内脏有关?( )( )( )( )(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⑤肾
【题解】肝开窍于目,但五脏六腑之精气都能上注于目。五轮学说认为五脏分别与眼睛的某一部分相联系,故五脏都与目窍相关联。
【答案】①②③④⑤
3、鼻与哪些内脏有关?( )( )( )( )(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⑤肾
【题解】肺开窍于鼻,又鼻位于面部中英,中央属土归脾,故有“鼻为肺之窍而属于脾”之说。
【答案】②③
4、哪些脏的经脉联系于舌?( )( )( )( )( ) ①手少阴经 ②足太阴经 ③足少阴经 ④足厥阴经
98
⑤足太阳之筋
【题解】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是足太阳膀胱之筋,不是脏的经脉。
【答案】①②③④
5、胸部与哪些脏腑经络相联系?( )( )( )( )( ) ①心 ②肺
③心包络 ④胃 ⑤肝
【题解】心、肺、心包络位于胸中,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等循行于胸部,所以胸部与心、肺、心包络、胃、肝关系密切。
【答案】①②③④⑤
6、哪些部位可以反映胃气的盛衰?( )( )( )( )( ) ①气海 ②人迎脉 ③膻中 ④寸口脉 ⑤虚里
【答案】②④⑤
7、哪此部位能保护内脏?( )( )( )( )( ) ①胸 ②腹 ③背 ④腰 ⑤四肢
【答案】①②③④
8、哪些部位能保护内脏,通行阳气?( )( )( )( )( ) ①胸 ②腹 ③背 ④腰 ⑤四肢
【答案】①③
99
9、四肢与哪些脏腑相关?( )( )( )( )(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⑤肾
【题解】脾主肌肉四肢;肾主四肢之骨;肝主四肢之筋,爪甲为筋之余,气血之外候;心主四肢。故四肢与脾、肾、肝、心都有联系。
【答案】①③④⑤
限 制 性 试 题
一、填空题
1、脑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保护脑髓;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目系是眼球内连于_____的脉络。 【答案】脑
3、以下眼睑属脾,为______轮;两眦血络属心,为______轮;白睛属肺,为______轮;黑晴属肝,为_____轮;瞳神属肾,为_______轮。
【答案】肉;血;气;风;水
4、耳由______和______构成,位居头部两侧。 【答案】耳壳、耳道 5、“清空”是指______;“睛明”为_______;“窗笼”为______;“面王”是______;“飞门”指______;“肾之府”是______;“鬼门”即_____。
【答案】头;目;耳;鼻;唇;腰;汗孔 6、鼻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功能 【答案】通气、嗅觉
7、舌为___之苗,唇、四白是_____之外候,舌苔是_________而成。金津、玉液是________和__________上潮的孔道。
【答案】心;脾;胃气熏蒸;胃津;肾液
8、劲的生理功能是 、 、 和联系 、 。
【答案】通行饮食、清气、头面、躯体 9、人迎脉可以候察_______。
100
【答案】胃气
10、小腹内含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小肠;大肠;膀胱;胞宫
11、少腹是_____________经循行的部位。 【答案】足厥阴肝
12、四肢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支撑形体;主司运动
13、四肢的营养输送,金赖清阳的升腾宣发,所以说“____________”。 【答案】清阳四肢
14、汗毛孔还叫做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玄府;气门;鬼门
15、十二正经都有络脉,络脉中的_________循行于体表,所以皮毛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
【答案】孙络
16、四肢的末梢叫作_____________。 【答案】四末
二、 简答题
1、简述目的生理功能。
【题解及答案】目是视觉器官;还能表露心神。手少阳心经上系于目,目与心的关系极为密切,心神的功能正常与否,能反映在眼神上,神旺则两目灵活敏锐,精采内含,炯炯有神。
2、口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题解及答案】①摄纳饮食物。饮食水谷进入体内靠唇的摄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②主司味觉和气味。脾开窍与口,脾气健云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③辅助言语。
3、皮毛的生理功能如何?
【题解及答案】①调节水液代谢,一部分人体利用后的水液经汗孔以汗的形式排泄出云。②调节呼吸,皮毛能助肺呼吸有“宣肺气”的作用。③调节体温,皮毛之汗孔根据人体的生理活动状态和自然气候的变化,控制着汗液的排泄,从而维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④屏障作用,皮毛是一身之表,是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皮毛在卫气的充养下,能抗御外邪入侵。
4、简述背部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题解及答案】督脉贯脊行于背中,足太阳膀胱经分左右四行循行于背部脊旁两侧,项背大椎穴是手三阳经会集之处。背为胸中之府,心肺所
101
居之处,与胆、胃相关。
5、虚里为什么能反映胃气、宗气和脉气的盛衰?
【题解及答案】虚里是足阳胃经的大络,故能反映胃气;全身脉气从虚里起始;宗气积聚胸中,贯注心脉,又可反映脉气和宗气。
第九章 病因与发病学说
客 观 性 试 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下列哪项是人类赖以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 ①六淫 ②六邪 ③六气 ④内生六气
【题解】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季节气侯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人类已适应了这种气候变化规律,因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六淫与六邪是同一含义,只是在人体对六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疾病,这时就成为致病的六淫邪气了。内生六气也叫内生五气和内生五邪,它不是正常气候,也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病理过程。
【答案】③
2、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 ) ①风性开泄 ②善行数变
③轻扬向上向外 ④风邪致病最多
【题解】由于风性轻扬升散,善动不居,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
【答案】③
3、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 ) ①面目浮肿 ②汗出恶风
102
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 ④病变变化多端
【题解】风邪使肌表腠理疏松开泄,汗孔张开,汗出而恶风。 【答案】②
4、风邪致病出现“头颈强痛”,是什么致病特点所为?( ) ①风为阳邪 ②易袭阳位 ③为百病之长 ④善行数变
【题解】风邪易袭阳位扰于头面部,出现头颈强痛,头晕头痛。 【答案】②
5、导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寒是寒邪的哪一致病特点?( ) ①寒为阴邪 ②寒伤阳气 ③寒性凝滞 ④寒性收引
【题解】由于寒性收引,寒邪侵入人体,能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毛窍收缩,导致无汗症状。
【答案】④
6、寒邪直中脾胃,可见呕吐清涎,泄泻清稀等症是什么原因?( ) ①寒性凝滞 ②寒性收引
③阳气失于温煦气化 寒邪闭阻阳气
【题解】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阳,脾阳的温煦气化作用减退,呕吐物和排泄物清稀。
【答案】③
7、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 ) ①暑性炎热 ②伤津 ③耗气 ④挟湿
【题解】暑邪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伤人多导致机体内阳气亢,症见一系列阳热有余之候。如高热、心烦(热扰心神)、面赤、脉洪数(热鼓动气血运行)。
103
【答案】①
8、症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是暑邪是什么致病特点?( ) ①暑性炎热 ②伤津 ③耗气 ④挟湿
【题解】暑不阳邪,阳性升发开泄,使腠理开,汗大泄而伤津。津伤则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
【答案】②
9、暑邪侵人见四肢倦怠,胸闷,头重如裹是什么原因?( ) ①暑性炎热 ②伤津 ③耗气 ④挟湿
【题解】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故署邪为病,常挟湿邪侵犯人体。临床除见发热为、烦渴等署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头重如裹等症状。
【答案】④
10、伤暑患者常出现气短乏力,头晕恶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的机理是什么?( )
①暑性炎热 ②伤津 ③耗气 ④挟湿
【题解】暑性升散,腠理开汗外泄,大量出汗的同时,往往因气随津泄导致气虚,故伤暑者,常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气随津脱证。
【答案】③
11、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 ) ①湿伤阳气 ②湿阻气机 ③湿性重浊 ④湿性趋下
【题解】湿为阴邪,阳盛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尤其是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104
【答案】①
12、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全身肌肉困重发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①湿伤阳气 ②湿阻气机 ③湿性粘滞 ④湿性趋下
【题解】湿邪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出入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产生了头重如裹,全身困重发沉的重着的感觉。
【答案】② 13、“燥性干涩”伤津液的机理是什么?( ) ①腠理疏松开泄 ②升散蒸发 ③消烁津液 ④砂伤津液
【题解】燥邪性质干涩,侵入致闰最容易夏伤人体的津液,引人津亏虚。风性开泄,可使腠理疏松开泄,津液外泄汗出。暑易伤津,是暑性升散蒸发,开启腠理汗大泄。火也可伤津,是火热阳邪能消烁阴液,迫津外泄而伤津的。
【答案】④
14、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六淫邪气是什么?( ) ①风 ②寒 ③暑 ④湿
【题解】暑为夏季主气,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答案】③
15、火邪使血液运行加速属于哪条致病特点?( ) ①火为阳邪 ②其性炎上 ③易扰心神 ④生风动血 【答案】④
16、火邪致病症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不振是什么原因?( )
105
①伤津 ②耗气 ③生风 ④动血 【答案】②
17、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 ①耗气 ②生风 ③动血 ④扰及心脾 【答案】②
18、哪一邪气侵人易致出血症?( ) ①风 ②暑 ③燥 ④火
【答案】④
19、饮食所伤,主要损伤的是哪一脏腑?(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答案】③
20、以下哪些原因可致梅核气?( ) ①痰浊了犯头 ②痰犯咽喉 ③痰迷心窍 ④痰浊犯胃
【题解】痰犯咽喉,痰气凝结,形成梅核气,咽中梗阻好象有异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答案】②
21、瘰疬痰核是怎样形成的?( ) ①痰浊上犯于头 ②痰迷心窍 ③痰浊犯胃
106
④痰浊流窜肌肉筋骨 【答案】④
22、饮在肠间,症见腹满食少,肠鸣沥沥有声的是哪一类饮证?( ) ①痰饮 ②悬饮 ③支饮 ④溢饮 【答案】①
23、饮停胁下,症见胁痛、咳唾益甚是饮证的哪一类型?( ) ①痰饮 ②悬饮 ③支饮 ④溢饮 【答案】②
24、饮溢肌肤四肢,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属于哪类饮证?( ) ①痰饮 ②悬饮 ③支饮 ④溢饮 【答案】④
25、饮停胸隔,咳嗽气逆,喘息不得平卧是饮证的哪一类证?( ) ①痰饮 ②悬饮 ③支饮 ④溢饮 【答案】③
26、肢体末端局部坏死,属于什么病证?( ) ①脱骨疽 ②阴疽流注 ③痰核瘰病
④痰浊流于经络 【答案】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
107
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六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病因素的“六淫”?( )( )( )( )( )
①六气太过 ②六气不及 ③气候反常 ④正气不足
⑤机体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①②③④⑤
2、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 )( )( )( ) ①风为阳邪 ②其性开泄 ③易袭阳位 ④善行数变
⑤外邪致病的先导
【题解】风性轻扬升散,有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汗出。“易袭阳位”:风性升发,善于向上向外,侵袭人体易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部)、阳经和肌表。“善行”: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致病有病位游移,行先定处的特性。“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故“风为百病之长”。
【答案】①②③④⑤
3、下列哪些是风邪挟杂其它邪气产病?( )( )( )( )( ) ①风寒 ②风湿 ③湿热 ④凉燥 ⑤风燥
【答案】①②⑤
4、下列哪些是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 )( )( ) ①寒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②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③寒性凝滞 ④寒性重浊
108
⑤寒性收引
【答案】②③⑤
5、寒邪袭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的机制有哪些?( )( )( )( )( )
①阳气被寒邪所闭 ②寒性凝滞 ③寒伤阳气 ④腠理闭塞
⑤经络和筋脉收缩挛急
【题解】寒邪侵袭人体肌表,出现的恶寒发热,是因为寒邪刚刚进入肌表,尚未损伤阳气只是闭阻了卫阳,卫阳不能正常湿煦肌表而出现恶寒,卫阳郁闭不达则发热。无汗,是寒邪使腠理闭寒,寒性收引所为。寒性凝滞,使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头身疼痛。
【答案】①②④
6、指出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 )( )( )( )( ) ①暑为阳邪、其性开泄 ②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③暑性升散 ④耗气伤津 ⑤暑多挟湿
【答案】②③④⑤
7、哪些是湿邪的性质的致病特点?( )( )( )( )( ) ①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③重浊 ④湿性凝滞 ⑤湿性趋下
【答案】②③⑤
8、湿邪为患,见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是什么原因?( )( )( )( )( )
①湿为阴邪 ②湿阻气机 ③湿性重浊 ④湿性粘滞 ⑤湿性趋下
109
【题解】湿邪留滞脏腑经络,能阻遏气机,使气机不畅;湿性粘滞,表现为排泄物的粘浊排出滞涩,都可以导致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答案】②④
9、六淫邪气中哪些为阳邪?( )( )( )( )( ) ①风 ②寒 ③暑 ④湿 ⑤火
【答案】①③⑤
10、六淫邪气中哪些为阴邪?( )( )( )( )( ) ①风 ②寒 ③暑 ④湿 ⑤凉燥
【答案】②④⑤
11、指出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 )( )( ) ①火为阳邪,其性火热 ②火易耗气伤津 ③易生风动血 ④易致肿疡 ⑤易扰心神
【题解】火为阳邪,其性炎热是暑邪的致病特点,与火邪的“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就不同了。
【答案】②③④⑤
12、能致“伤津耗气”的病邪有哪些?( )( )( )( )( ) ①风 ②暑 ③燥 ④火 ⑤湿
【题解】暑邪与火邪都能侵入导致伤津耗气,但二邪的作用机制还有不同。暑邪升散使腠理开泄,汗大出而伤津,气随津泄而致气虚。火邪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既可迫津外泄,还直接消耗灼伤津液导致伤津;气可
110
随津外泄而虚,也可由火热直接消灼,即“壮火食气”之意。
【答案】②④
13、中医把疫疠还叫做什么?( )( )( )( )( ) ①温疫 ②戾气 ③疠气 ④异气 ⑤乘戾之气
【答案】①②③④⑤
14、疫疠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 )( )( )( ) ①气候反常 ②环境污染 ③饮食不卫生
④没有及时预防隔离 ⑤社会因素
【答案】①②③④⑤
15、七情致病最易影响哪些脏的功能?( )( )( )( )(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⑤胃
【题解】内伤七情,虽然不同情志影响不同内脏,五脏均会受累,但以心、肝、脾三脏功能和气血失调为多。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脏之大主,所以情志刺激常先影响心的功能,然后涉及到其它脏腑。肝藏血主疏泄,情志刺激最容易导致气机不畅,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气横逆又常克犯脾胃,引起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情志刺激太过,最易影响心、肝、脾三脏及气血运行。
【答案】①③④
16、七情致病的特点有哪些?( )( )( )( )( ) ①直接伤及内脏 ②发病急骤
③影响脏腑气机 ④症状相似
111
⑤情志异常活,可使病情加重
【题解】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的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七情致病直接伤及内脏,主要是使脏腑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如恕使肝气逆上,喜使心气涣散,悲使肺气消,思使脾胃气结,恐使肾气不固,惊使心肾气陷,忧则使脾肺气郁不畅。而且异常的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答案】①③⑤
17、饮食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致病因素?( )( )( )( )( ) ①过饥 ②过饱 ③饮食不洁 ④偏嗜肥甘
⑤爱食辛温之品 【答案】①②③④⑤
18、哪些病因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 )( )( )( ) ①六淫 ②疫疠 ③七情内伤 ④痰饮 ⑤瘀血
【题解】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症,故又属致病因素之一。
【答案】④⑤
19、下列哪些原因可以导致半身不遂的偏瘫证?( )( )( )( )( )
①痰浊流于经络 ②痰浊流窜肌肉筋骨 ③瘀血阻于肢体未端 ④瘀血阻寒经络
⑤肝气上冲,血随气逆
【题解】痰浊流于经络、四肢、气血不通,见四肢麻木疼痛,半身不遂;瘀血阻塞于经络,气血不通也可造成偏瘫;肝气上冲,气逆挟血上行,并走于上,造成血溢于脉外的半身不遂,痿废不能用。
【答案】①④⑤
112
20、体质状况与哪些因有关?( )( )( )( )( ) ①先天禀赋 ②饮食营养 ③劳动锻炼 ④体育锻炼 ⑤精神因素
【答案】①②③④ 21、“外环境与发病”中的外环境是指哪些因素?( )( )( )( )( )
①体质因素 ②精神因素 ③气候因素 ④地域因素
⑤生活与工作环境 【答案】③④⑤
二、是非题
将下列各题中错误之处的下方用“________”标出,并将其改正。 1、破坏人体生理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叫做病因学说。 【答案】“病因学说”改为“病因”
2、中医病因学说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答案】“辨证论治”改为“辨证求因”
3、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不论是气候正常还是异常,凡是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气候变化,都是“六淫”,或叫做“六气”。
【答案】“六气”改为“六邪”
4、风邪引起的病多在春季发生,其它季节没有。 【答案】“没有”改为“也有”
5、风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袭阳位。 【答案】“其性升散”改为“其性开泄”
6、风疹、荨麻疹,疹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有时无,反映了风邪易袭阳位的性质。
【答案】“易袭阳位”改为“善行数变” 7、由寒引起的疼痛,是寒邪阻塞经脉而致。 【答案】“寒邪阻塞经脉”改为“寒伤阳,阳失温煦,经脉气血凝涩不通”
113
8、寒邪侵入筋脉关系,筋脉关节收引拘急,可见四肢疼痛,四肢冷。 【答案】“四肢疼痛、四肢冷”改为“肢体屈伸不利” 9、暑邪为病,轻者为中暑,重者为伤暑。 【答案】“轻者为中暑,重者为伤暑”改为“轻者为伤暑,重者为中暑” 10、暑为阳邪,其性炎上。 【答案】“其性炎上”改为“其性炎热” 1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导致口渴饮冷。 【答案】“口渴饮冷”改为“口渴咽干” 12、疫疠常通过皮肤侵入体内。 【答案】“皮肤”改为“口鼻”
13、忧郁太过,常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起肝郁气滞。 【答案】“忧郁太过”改为“郁怒太过” 14、过饥会导致脾胃损伤。 【答案】“脾胃损伤”改为“气血化源不足”
15、痰病,症见眩晕昏冒,是痰浊蒙蔽心窍所致。 【答案】“蒙蔽心窍”改为“上犯于头”
16、痰病发生后,疾病的发展转化与正气强弱无关。 【答案】“无关”改为“密切相关” 17、“正气不虚也可发病”,是错误的。 【答案】“错误”改为“正确”
限 制 性 试 题
一、 名词解释
1、病因学说: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引起的病证的临床表现。
2、病因:破坏人体生理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叫做病因。 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4、善行数变:指风邪引起的病证,病位不固定,呈游走性;发病急骤,变化多端。
5、疫疠: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
6、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质稠粘而厚的叫痰;质清稀而薄的叫做饮,两者常合称为痰饮。
7、有形之痰:指咯吐出的痰浊,能看到形状,摸到实体,听到痰浊的
114
声响。
8、无形之痰:多见症状,不见形质的痰浊,包括瘰疠、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浊。
9、瘀血:凡是离经的血积存在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血液,都是瘀血。
10、正气:指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11、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12、疾病: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与外界环境和人体内部的各种阴阳协调平衡受到破坏,阴阳失调、偏盛偏衰,就会发生疾病。
二、填空题
1、宋代________把病因分为三类,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 【答案】陈无择
2、风为木气通于__________脏。 【答案】肝
3、寒邪伤于肌表,郁渴卫气,叫做“________”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叫做“___________”。
【答案】伤寒;中寒
4、感受风邪,引起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叫做风痹,还称做 _________。 【答案】行痹
5、寒痹可见关节剧烈疼痛,所以又叫___________。 【答案】痛痹
6、寒邪侵入人体,能使____收敛,____闭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缩挛急,出现具有各种收引特性的症状。 【答案】气机;腠理;经络和筋脉
7、暑邪致病,症见一系列阳证候,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咽干、汗多,脉洪数等,体现了暑邪的_________特点。
【答案】炎热
8、燥邪与温热邪气结合侵犯人体致病,多成_________病;燥邪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致病,多成________病。
【答案】温燥;凉燥
9、湿滞经络关节的湿痹,是由于阳气布达受阻,而致关节疼冯重着,因而湿痹还叫做__________。
115
【答案】着痹
10、六淫之火是指外火,一是感受___________邪气引起,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____________而来。
[答案]湿热;转化。
11、火热之邪进入__________,聚集在局部,腐蚀 _____________而产生痈肿疮疡。
【答案】血分;血肉
12、疮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征。 【答案】红、肿、热、痛
13、火热邪气可进入血脉,扰乱_______,可见神志不安。 【答案】心神 14、气候的反常,为疫疠的存在,发展和传播提供了 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且的条件
15、七情内伤是______________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答案】内伤
16、饮食不洁,可引引肠道 ________、食物________和其它胃肠疾患。 【答案】寄生虫;中毒
17、偏嗜肥甘可助湿生痰,化热生__________等。 【答案】痈疡
18、过食生冷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的 ____________。 【答案】阳气
19、劳逸致病,包括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两方面。 【答案】过度劳累;过度安逸 20、劳则___________ 。 【答案】气耗
21、劳神过度,能耗伤___________,损伤 ______________。 【答案】心血;脾气
22、过度安逸,会使____________不利,____________功能呆滞。 【答案】血脉;脾胃
23、根据水饮停留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答案】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24、痰饮阻滞经脉,可影响_______的正常运行和______的生理功能。 【答案】气血;经络
25、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两个方面。
116
【答案】正气;邪气
26、个体体抽有不同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 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有易感性。
【答案】致病因子;疾病
三、 简答题
1、简述六淫致病的特点。
【题解及答案】①与季节有:六淫致病与季节的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各季节有各自的多发病。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等。②与居处、工作环境有关:如久住潮湿阴暗的地方和水中作业者,易感湿邪而生湿病。③常合邪致病:六淫不仅可单独致病,而且可以两种以上的邪气同时侵入人体致病。如风寒湿痹、湿热泄泻、外感风热等。④六淫入里,性质可以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火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等。⑤发病途径大多数先犯什么或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2、如何理解“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题解及答案】寒为阴气盛的表现,“阴盛则寒”,故寒为阴邪,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邪所侮,故《内经》有“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于温煦气化之功,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恶寒发热无汗;寒邪直中,伤及脾胃:脘腹冷痛,吐泻清稀。
3、燥邪为什么易伤肺?
【题解及答案】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恶燥,称为娇脏。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粗通,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等。
4、火易生风的机制是什么?
【题解及答案】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等症。
5、简述疫疠的致病特点。
【题解及答案】①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毒邪,引起的病证多来热迅猛,病情较重。②症状相似。疫疠之气致病有明显的特异性,一种疫气引起一种病,人群中互相传播,大人小儿,患病后的症状都很相似。③传染性强,易于流性。疫疠之气具有很
117
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6、痰饮是怎样形成的?
【题解及答案】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等所致,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认代谢障碍,以致不津停滞而成痰饮。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随气机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
主 观 性 试 题
论述题
1、试述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题解及答案】中医病因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求因。整体观念是指病因学在天人相应统一整体观指导下,不是单纯的直接观察病因,而是把致病因素与机体的反应性结合起来,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所谓的病因,不是最原始导致人体发病的生物、物理、化学原因,而是这种原因及作用于机体后,机体的反应性等因素的综合概括。辨证求因是说病因学是根据证状来建立病因概念,这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影响和作用于机体的结果。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以及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各异,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疾现反映出来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就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来推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审证求因”,这也是中医学特有的认识病因的方法。
2、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题解及答案】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是说湿性类水,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如湿阻胸隔,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脾胃纳运升降失常则腹胀。损伤阳气是指湿为阴牙,阴盛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2)湿性重浊: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上升,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
118
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眦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混浊等。
(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分沁物粘浊和苔粘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湿等病。
(4)湿性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下有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休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其它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3、七情是怎样影响脏腑气机的?
【题解及答案】七情致病主要使脏腑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怒则气上: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至呕血或昏厥。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则狂乱等。
悲则气消: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易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乏力懈惰等。
思则气结:思考、思虑本是人的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
恐则气下: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萎等症。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4 、试述瘀血的形成原因? 【题解及答案】
119
(1)外伤: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负重过度等,或外伤肌肤,或内伤脏腑、使血离经脉,停留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或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
(2)出血: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能排出体外而为瘀,所谓“离”经之血为血瘀。
(3)气虚:气虚运动无力,血行迟滞致瘀;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而为瘀,此为因虚致瘀。
(4)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必致血瘀。
(5)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使血液凝滞,运行不畅,则成瘀血。
(6)血热:热入营血,血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溢于脏腑组织之间,亦可导致瘀血。
综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二是由于各种外或因外伤而致的内部出血等外伤因素,两者均可导致瘀血。
5、瘀血病证的临床特征。
【题解及答案】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临床表现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疼痛,一般多刺痛,固定不移,且多有昼轻夜重的特征,病程较长。②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为?积,较咸或压痛。③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④紫绀,面部、口唇、爪甲青紫。⑤舌质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沉弦或结代。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精神神经症状(善忘、狂躁、昏迷)等也较为多见。
6、疾病是如何发生的?
【题解及答案】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侵入人体的邪气与人体正气之间的相互斗争,引起阴阳失调,导致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在发病学理论中,既认为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但更强调“内因”的重要性,十分重注人体的正气。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即使受邪气的侵袭也不会发生疾病。这是由于人体正气旺盛,能抗御外邪的侵袭,或能及时消除邪气对人体不利的影响。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只有当人体正气虚弱,才能使生理功能遭到破坏,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强调正气强弱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并不忽视邪气的作用。也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邪气能起重要作用,如强烈的理化因素(高温、严寒等)作用于人体时,难免不受其伤害;某些烈性传染病对多数人来说,也难于抗御。因此,既重视外因条件,更强调机体的内在因素,就是中医关于发
120
病学的基本观点。
7、疾病表现出各种复杂的病症取决于哪些因素?
【题解及答案】疾病发生后所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复杂表现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①个体的差异。由于人的体质以及精神状态的不同,导致了正气强弱的不一,因而发病表现也就不一。其中体质的强弱又与先天禀赋、饮食调养、劳动锻炼、生活环境等有关。②病邪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病邪引起的病变也不同。③病邪所侵犯的部位不同,发生疾病的表现也不一。④感邪的轻重也往往对疾病发生很大影响,感邪轻,病也轻;感受邪气重,病也重。⑤生活及工作环境,包括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地理区域的变迁、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等,均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导致千变万化的病理表现。
第九章 病机学说
客 观 性 试 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请判断脾虚不能健运,水湿留带,积聚成痰饮,是何证候?( ) ①虚证 ②实证 ③虚中挟实 ④真虚假实
【题解】开始脾虚不,因虚而致水湿停滞,形成痰饮之实,此时虚实并存,故为因虚致实的虚中挟实证候。
【答案】③
2、食积而致大便泄泻是何证候?( ) ①实证 ②虚证
③实中挟虚 ④真实假虚
【题解】食积胃肠是疾病的本质,泄泻之虚是假象。由于食积胃肠, 阻滞了经络,使气血不能畅达,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所致。
【答案】④
121
3、阴盛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 寒实 ②实热 ③虚热 ④虚寒
【题解】阴盛则寒,是阴盛阳不虚的寒实证。引起阴盛则寒的病理变化,多是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等,导致寒邪内停,阻遏阳气,阳不能制阴,阴寒内盛。临床见形寒肢冷,喜温暖,面色淡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一类寒性实性症状。
【答案】①
4、阳盛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 ①寒实 ②实热 ③虚热 ④虚寒
【题解】阳盛则热,是阳盛阴不虚实的热证。引起阳盛则热的病理变化,多是由于感受温热等阳邪;或素体阳亢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郁而化火;或由于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久化热化火;或过用辛温阳热药物等,导致火热内盛,阴不能制阳,阳热亢盛。实热证临床可见高热、恶热,面红目赤,烦躁,脉数有力等一类热性实性症状。
【答案】②
5、阴虚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 ①寒实 ②虚寒 ③实热 ④虚热
【题解】阴虚则热,是以阴虚为主,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引起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多由于阳热邪伤阴,或其它各种病变郁而化热化火伤阴,或素体阴虚,或房劳、久病、重病损伤阴精,或过用辛温药物耗伤阴液,阴虚不利制阳,阳相对偏亢,火热内生,虚火上炎。虚热证临床表现以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眩晕耳鸣,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为特征。
【答案】④
6、阳虚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 ①寒实
122
②虚寒 ③实热 ④虚热
【题解】阳虚则寒,是以阳虚为主,阴气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引起阳虚则寒的病理变化,多由于素体阳虚,或饮食营养不足,或劳倦、久病、重病损伤阳气,或过用寒凉药物耗伤阳气。阳虚不能制阴,温煦气化等功能失常,导致体内各种功能活动减通,水湿不化,阴寒相对偏盛,阴盛则寒。这种阴盛是由阳虚所致,因此以阳虚为主,虚象和寒象同时出现。虚寒证临床多表现为畏寒肢冷,喜静?卧,面?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水肿,腹痛喜按,舌淡、脉沉迟无力等症。
【答案】②
7、发生阴阳互损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阴阳依存互根 ③阴阳的消长 ④阴阳的转长
【题解】人体的阴和阳是依存互根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阴虚或阳虚到一定程度,都是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答案】②
8、心前区憋闷刺痛的病理机制是什么?( ) ①运血无力 ②血虚不充 ③瘀血阻滞 ④血热妄行
【题解】心阳不足,寒气痹阻心脉,血复寒而凝滞。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则痛,刺痛为瘀血的特征。
【答案】③
9、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思维迟钝的机理是什么?( ) ①心神失养 ②心神不足 ③心窍闭阻
④痰浊蒙蔽心包
【题解】心阳不足,不能鼓动振奋心神,导致心神不足,出现抑制性的病理状态,可见精神萎靡不振、思维迟钝、反应不灵敏。
【答案】②
123
10、饮食的消化障碍是脾的哪一功能失调?( ) ①脾虚不运 ②脾阳虚不化 ③脾不升清 ④脾不统血
【题解】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导致饮食物消化、水谷精微吸收障碍,出现不思饮食,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等症。阳虚不化主要使水湿内停不化。脾不升清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和内脏位置恒定。脾不统血则是不能统摄血液,导致各种出血证。
【答案】①
11、生长发育迟缓是肾脏发生了什么样的病理改变?( ) ①肾精不足 ②肾气不足 ③肾不主水 ④肾不纳气
【题解】肾气不足主要导致生殖能力减退;肾不主水会使水液代谢障碍;肾不纳气则影响正常的呼吸运动。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使生长发育迟缓的则主要是由于肾藏精功能失常,肾精亏少。
【答案】① 12、“口苦”是胆的什么病理改变的外在证候?( ) ①胆汁外溢 ②胆报上逆
③胆汁排泄障碍 ④胆气不宁
【题解】胆汁外溢,发为黄疸;胆汁排泄障碍,不能进入肠道,影响消化出现厌食、腹胀等;胆气不宁则表现为突然的惊恐导致遇事易惊、惊悸胆怯。只有胆气不利而上逆可见口苦,呕吐胆汁。
【答案】② 13、“多食善饥”是胃腑发生了什么样的病理改变?( ) ①胃失受饥 ②腐熟无力 ③腐熟亢进 ④胃不降浊
【题解】胃腐熟水谷的功能亢进,多由于热邪犯胃,气郁或食滞日久化热化火,胃火亢盛,邪热消谷,腐熟亢进,出现多食善饥。
124
【答案】③
14、哪一腑的病变可致“肠鸣、泄泻”?( ) ①胃 ②小肠 ③三焦 ④膀胱
【题解】寒湿阴邪可引起小肠不能分清别浊,水液注入大肠出现肠鸣、腹泻。
【答案】②
15、哪些腑的病理改主可致小便不利?( ) ①胃 ②小肠 ③大肠 ④胆
【题解】热邪蕴结小肠引起小肠不能分清别浊,出现小便混浊,赤涩疼痛而排便不利。
【答案】②
16、哪一脏的功能失调易致心血瘀阻?( ) ①肺 ②脾 ③肝 ④肾
【题解】如果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不能动心行血,易导致心血瘀阻,出现胸闷刺痛,气短,心悸,唇舌青紫等症。
【答案】①
17、哪一脏的病变可影响于肺成为贮痰之器?( ) ①心 ②脾 ③肝 ④肾
【题解】脾失健运,水湿不运,聚而成痰成饮,上贮于肺,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嗽、痰多。
【答案】②
18、肝阳亢盛,可灼哪脏阴液?( ) ①心
125
②肺 ③脾 ④肾
【题解】肝肾同源,精血互化,如肝阳亢盛除灼伤肝阴之外,还可灼伤肾阴,导致肝肾阴亏。
【答案】④
19、脾阳虚最先影响哪脏的阳气?( ) ①心 ②肺 ③肝 ④肾
【题解】肾阳一身阳气根本,脾阳不足最易影响到肾阳,导致脾肾阳虚。
【答案】④
20、生命即将终绝是经络病机的哪一状态?( ) ①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②经络气血逆乱 ③经络气血行阻滞 ④经络气血衰竭
【题解】经络中环周运行的气血,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经络中的气血亏损耗竭,病情就已发展到了危重阶段,生命即将终绝。
【答案】④
21、能导致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低下,是气的哪是一功能失调?( )
①推动 ②温煦 ③防御 ④固摄
【题解】气虚推动能失常,无力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就会表现为功能活动减弱低下。
【答案】①
22、气虚自汗是气的哪一功能失调?( ) ①推动 ②温煦
126
③防御 ④固摄
【题解】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出现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 【答案】④
23、体内津液不足而致的皮肤干燥瘙痒,其病理机制是什么?( ) ①失于滋润濡养 ②津枯血燥 ③津亏血瘀 ④气随液脱
【题解】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津液不足,枯竭时,渗入血脉的津液减少,脉中的津液渗出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理变化,可见五心烦热,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枯槁等。
【答案】②
24、津液不足导致血液流动滞涩的机理是什么?( ) ①失于滋润濡养 ②津枯血燥 ③津亏血液 ④气随液脱
【题解】津液亏损不足时,不能进入脉管补充血量,使血液流量减少,血液粘稠,流动缓慢滞涩,引起血瘀。
【答案】③
25、肾精亏损不足出现的筋骨痿软,齿摇发脱是下列哪项功能失调所致?( )
①生殖繁衍 ②生长发育 ③抗御外邪 ④化血
【题解】精亏虚不足,不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可致发育迟缓,筋骨痿软,齿摇发脱。
【答案】②
26、重病病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目闭口张,手撒遗尿是神哪种病理状态?( )
①失神 ②少神 ③神乱
127
④假神
【题解】重病病人正气大伤,脏腑和精气衰竭,导致神气衰竭,不能内守主宰生命运动,出现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答案】①
27、下列哪项是气的外出运动受阻?( ) ①气逆 ②气陷 ③气闭 ④气脱 【答案】③
28、下列哪项是指气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 ) ①气逆 ②气陷 ③气闭 ④气脱 【答案】②
29、命门火衰能直接导致哪一脏气化失常?(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肾
【答案】④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邪正斗争,发生正盛邪衰或邪盛正衰,这种消长盛衰影响着疾病的哪些方面?( )( )( )( )( )
①表里变化 ②虚实变化 ③寒热变化 ④疾病的发生 ⑤疾病的发展转归
【题解】疾病的发生在一定条件下是邪正斗争的反映,一般情况下,正能胜邪就不发病,正不胜邪就会发病。所以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正邪斗
128
争的胜负,而且也关系着疾病的发展转归,正盛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和痊愈;邪盛正衰,则疾病趋于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正邪斗争的盛衰消长变化也影响着病证发生虚实变化,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答案】②④⑤
2、下列哪些因素是实证产生的机制?( )( )( )( )( ) ①邪气亢盛 ②正气亦强盛 ③或正气不太虚 ④邪正双方斗争剧烈 ⑤病势亢盛
【题解】实证是由于致病邪气毒力和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病势亢盛。
【答案】①②③④⑤
3、指出哪些是实证的临床证候?( )( )( )( )( ) ①高热 ②面红目赤 ③腹胀痛拒按 ④脉实有力 ⑤倦怠乏力
【答案】①②③④ 4、下列哪些项共同揭示了虚证产生的机制?( )( )( )( )( ) ①正气不足
②邪气不太亢盛 ③邪气亢盛
④正邪不能作剧烈斗争 ⑤病势不亢盛
【题解】虚证发生的机制是由于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答案】①②④⑤
5、哪些是虚证的临床证候?( )( )( )( )( ) ①精神萎靡不振 ②面容憔悴
129
③声高息粗 ④面色?白 ⑤舌质淡白
【答案】①②④⑤
6、虚实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 )( )( )( ) ①虚证 ②实证 ③虚实错杂 ④虚实真假 ⑤虚实转化
【题解】在疾病过程中,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由于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往往可以形成虚实互相挟杂的虚实错杂证。虚实可表现出假实的现象,成为真虚假实证;实证可表现出假虚的现象,成为真实假虚证。邪正斗争、盛衰变化产生的虚证或实证不是固定的变的,而是随着邪正盛衰的变化而变化,实证可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所以,虚实的病理变化包括虚证、实证、虚实错杂、虚实真假和虚实转化五种。
【答案】①②③④⑤
7、阴阳失调包括哪些病理变化?( )( )( )( )( ) ①阴阳盛衰 ②阴阳互损 ③阴阳格拒 ④阴阳转化 ⑤阴阳亡失
【答案】①②③④⑤
8、下列哪些是亡阳的临床表现?( )( )( )( )( ) ①汗出热而粘 ②大汗淋漓 ③精神萎靡 ④神情烦燥 ⑤脉微欲绝
【题解】阳气衰亡,人体机能突然严重衰竭而致阳气失于温煦固摄,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冷,手足厥冷;阳气不能振奋精神故精神萎靡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脉,脉微欲绝。
【答案】②③⑤
130
9、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可见哪些病理改变?( )( )( )( )( ) ①运血无力 ②血虚不充 心窍闭阻 ④血热妄行 ⑤瘀血阻滞
【答案】①②④⑤
10、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可见哪些病里改变?( )( )( )( )( )
①心神失养 ②心神不足 ③心窍闭阻 ④瘀血阻滞 ⑤血虚不充
【答案】①②③
11、肺病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 )( )( )( ) ①主气司呼吸功能失调 ②宣发失调 ③肃降失调
④失于通调水道 ⑤肺气不能助心行血 【答案】①②③④⑤
12、肝主流泄功能失调可见哪些病理改变?( )( )( )( )( ) ①影响消化吸收 ②影响情绪
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 ④影响水液的输布 ⑤血失归藏
【题解】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和胆汁的排泄,导致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肝失疏泄,影响气血的运行,气血失和,情志异常改变;气机不畅,不能帅血而行,气滞血瘀;又气机不畅,不能帅津而行,水液停滞;肝失疏泄,肝气逆乱又影响血液正常加归肝脏,导致血失归藏。
【答案】①②③④⑤
13、心血不足可致下列哪些病理改变?( )( )( )( )( )
131
①肺失宣降 ②脾失濡养 ③肝藏血不足 ④心肾不交 ⑤心神失养
【题解】火能生土,心血不足亏虚,不能濡养脾土,脾气因而虚弱,形成心脾两虚证。心主血,肝藏血,调节着心行血量,心血亏损,肝释放血液入血脉中,其藏血量会受到影响不足。心主血藏神,心神以心血为物质基础,心血亏虚使心神养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眼多梦等。
【答案】②③⑤
14、心阳不足可致下列哪些病理改变?( )( )( )( )( ) ①肺失宣降 ②脾气虚弱 ③肝血不足 ④水气凌心 ⑤移热于小肠
【题解】心阳不足,不能温通血脉,血瘀不运,阻滞肺络,肺失宣降,引咳嗽气喘,胸闷憋气等。心阳不足,心火不能下温肾阳,肾水得不到温化,寒不上凌于心,出现心悸、水肿等水气凌心的证候。
【答案】①④ 15、肺失通调水道,水液代谢不利,可致哪些脏腑功以紊乱?( )( )( )( )( )
①心 ②脾 ③肝 ④肾 ⑤大肠
【题解】肺的宣降失职,水道不畅,水液停滞,首先会使脾肾的水液代谢紊乱。肺的津液不能宣发布散,脾上输水液受阻,形成湿困脾阳;上焦肺的水液不能正常肃降,下焦肾的水液不能气化升腾,水湿下犯损伤肾阳,致肾不主水而水湿泛滥。此外,水液停滞上焦,肺失肃降,可导致肝的升发太过。肺失宣降,水液停滞,久之可影响心血的正常运行。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热结,引起大便干燥。
【答案】①②③④⑤ 16、脾气虚弱影响其它脏腑会出现下列哪些病理改变?( )( )( )
132
( )( )
①心血亏虚 ②肺失宣降 ③肝藏血不足 ④肾不能主水 ⑤胃气下降
【题解】脾气虚弱,营血化源不足,导致心血亏虚。脾虚水湿不运,聚而成痰成饮,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脾气虚弱,消化吸收障碍,血化源不足可引起肝藏血不足。脾气虚,土不制水,又肾得不到后天水谷精策的滋养都会导到肾不能主水。脾虚升清无力,脾不升胃不能降。
【答案】①②③④⑤
17、肝病影响它脏发生哪些病理改变?( )( )( )( )( ) ①心血不足 ②肺失宣肃
③脾胃升降失常 ④肾藏失度 ⑤胆汁郁滞
【题解】如肝气血不足,不能调节循环血量,心血也会因此而虚;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气不升则肺气不降;使肺宣肃失职;肝疏泄功能失职,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脾胃升降失常,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影响肾的封藏开合失度;肝郁气滞,胆汁排泄不利。
【答案】①②③④⑤
18、气虚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 )( )( )( ) ①推动作用失常 ②温煦作用失常 ③防御作用失常 ④固摄作用失常 ⑤气化作用失常 [答案]①②③④⑤
19、气的哪些功能失调会致血液瘀滞和水液停滞?( )( )( )( )( )
①推动作用 ②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133
⑤气化作用
[题解]气虚运血无力可致血液瘀滞,气虚不能敷布津液,水液潴留。气属阳,温煦失常,血和津液等液态物的运行迟缓、郁滞。 [答案]①② 20、气机失常包括哪些病理状态?( )( )( )( )( ) ①气滞 ②气逆 ③气陷 ④气闭 ⑤气脱
[答案]①②③④⑤
21、气的运行滞涩不通畅最易发生在哪脏腑?( )( )( )( )
①心 ②肺 ③脾胃 ④肝 ⑤肾
[答案]②③④ 22、气机上逆易发生在哪些脏腑?( )( )( )( )( ①心 ②肺 ③胃 ④肝 ⑤肾
[答案]②③④
三、 匹配题
(一)完全匹配题
将下列题干中a~e的病机与选择项中①~⑤的病证相应配对: a、阴虚则热( ) ①阴阳亡失 b、阳损及阴( ) ②阴阳格柜 c、阴盛格阳( ) ③阴阳盛衰 d、热极生寒( ) ④阴阳转化 e、阴阳离绝( ) ⑤阴阳互损
134
)) (
【答案】a③;b⑤;c②;d④;e①
(二)不完全匹配题
将下列题干中a~e的症有关方面与选择项中①~⑦的病机相应配对: a、腹胀便溏、倦怠乏力( ) ①大肠传导失常 b、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 ②肝气郁结 c、胸胁胀满、厌食纳差( ) ③脾不健运 d、食欲不振、下利清谷( ) ④胃失腐熟通降 e、倦怠乏力、皮毛憔悴( ) ⑤肾失温煦脾胃 ⑥小肠受盛化物失调 ⑦肺宣散水谷精微障碍 【答案】a③;b④;c②;d⑤;e⑦
限 制 性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1、病机: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2、实证:实诈是以邪气亢盛为主的一种病理表现。 3、虚证:虚证是以正气虚弱为主的病理表现。
4、阴阳失调:致病邪气侵入人体,机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出现阴阳偏盛和偏衰、阴不制阳和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5、阳虚:阳虚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衰,产热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亢,机能衰减的病理状态。
6、气机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能正常进行,气的运行紊乱,升降失调,出入不利,表现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的病理状态。
7、气滞:指气的运行滞涩不通畅。
二、填空题
1、《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____,精气夺由____。” 【答案】实;虚 2、正复邪退,疾病_____或_____;邪盛正衰,疾病进一步_____或_____。 【答案】好转;痊愈;恶化;死亡
3、经络系统是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_____。
135
【答案】途径
4、气的病理主要包括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 【答案】气虚;气机失常
5、血虚是指__________,血的_____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答案】血液不足;濡养
6、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三脏功能的失调所致。
【答案】肺;脾;肾
三 、简答题
1、什么是虚实真假?
【题解及答案】在虚实病理变化中,虚证可表现出假实的现象,为真虚假实证;实证可表现出假虚的现象,为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是由于运化无力,气血不足见胀满、喘逆等假实现象。真实假虚是由邪气壅结,阻滞经脉气血,气血阴阳不能畅行外达而见形寒肢体劂冷等假虚现象。
2、你如何理解阴阳格柜?
【题解及答案】阴阳格柜,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形成阴阳格柜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柜于外,破坏了阴阳正常的依存互根关系,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3、简析脏腑病机中脏腑生理功能的阴阳、气血失调间的联系。
【题解及答案】脏腑病机,是根据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阴阳气血两个方面来分析和归纳脏腑病变发展规律的。脏腑病机认为,脏腑的病变是由于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脏腑生理功能太过或不及,以及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失调。当然,各脏腑功能失调也必然导致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因而,在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失调过程中,总伴随着该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4、简析血瘀与瘀血的联系。
【题解及答案】血瘀是指血液的循环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瘀血是多种病因导致的病理产物,这种瘀血又可作为病因,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瘀血的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血瘀的一种病因。
5、简述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题解及答案】首先机体正气的强弱,致病邪气的性质、毒力关系着
136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形成正邪相争,破坏了阴阳相对平衡,或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或使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图10—1)。
图10—1 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 观 性 试 题
论述题
1、试述邪正斗争与虚实病理变化的关系。
【题解及答案】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过程中,力量对比上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从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那么邪正盛衰与虚实间是什么联系呢?虚实是机体对体内发生的正邪斗争、力量对比变化的的反应性,是体内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的输出信息和表现形式。机体内邪正斗争状态是疾病的本质,而虚实证候是疾病表现于外的征象。
机体对体内邪正斗争状态的反应性是有规律可寻的,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由虚。”
2、试述肾的病理变化。 【题解及答案】
(1)肾藏精功能失调:肾藏精功能失调,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久病失养,或年老体衰,肾中精气不足。肾精不足①影响生长发育:肾精亏少,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还可见早衰,脱发,牙齿松动,反应迟钝等证。②影响生殖机能:肾精亏虚转化肾气减少,肾气、肾阳不足,生殖能力减退,男子遗精、阳萎;女子宫冷不孕。③肾精不足表现为肾阴虚者,则阴不制阳,相火亢盛,见男子遗精,女子梦交,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2)肾主水功能失调 :肾的气化功能失党,开阖不利,就会引起水
137
液代谢障碍。①肾虚气化失调,水液中清的一部分不能蒸腾上升,开多阖少,则尿频尿多;②肾阳衰微,气化失职,水液不能下输膀胱,尿的生成和排泄障碍,阖多开少,出现尿少,水肿等。
(3)贤主纳气的功能的贪财 :肺吸入之气要靠肾的摄纳,才能使呼吸正常进行。如果肾虚,不能摄纳肺吸入的清气,气不下行而浮逆在上,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气急的肾不纳气的病变。
3、试述心病对其它脏俯的影响。
【题解及答案】心病对其它脏、腑的影响见图10—2。
图10—2心病对其它脏腑的影响
4、试述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
【题解及答案】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滞留于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其形成原因,多因肺、脾、肝、三焦等脏腑功能的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最为重要。其病机特点是津液输布迟缓,或留滞局部,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生痰饮,或胀满水肿。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化为汗和尿的功能减退,导致水液潴留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原因,多因肺、肾功能失调所致。其中以肾的功能障碍为重要。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上窍不通,水道不利,汗液排泄障碍,尿液无源化生,致使津液内停,则尿少水肿。肾的蒸腾气化失常,尿的后成、排泄障碍,水湿泛滥,发为水肿。
5、试析出血发生的机制。
【题解及答案】导致出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外伤,使血脉破损,导致出血;②血热迫血妄行,可见于外邪化热,入于血分,还可见心肝火旺或胃火亢盛,热扰于血分,使血热妄行而出血;③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即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而出血;④瘀血阻滞脉络,导致出血。
138
第十章 防治原则
客观性试题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表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是判断疾病、进行辩证的主要而原始的依据。”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①证 ②症 ③病 ④辩证 【答案】② 2、“邪气盛”的病人适宜哪种治法?( ) ①扶正 ②祛邪
③扶正与祛邪并用 ④先祛邪后扶正 【答案】②
3、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①三因制宜 ②因时制宜 ③因地制宜 ④因人制宜 【答案】②
4、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是一种什么治法?( ) ①寒者热之 ②热者寒之 ③实者泻之 ④虚者补之 【答案】②
139
5、阳热之体慎用温热药是一种什么治法?( ) ①热者寒之 ②缓则治其本 ③先祛邪后扶下 ④因人制宜 【答案】④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辩证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 )( )( )( ) ①辩证性 ②整体性 ③复杂性 ④原则性 ⑤灵活性
【答案】②③④⑤
2、下列哪些属于正治法?( )( )( )( )( ) ①虚则补之 ②实由泻之 ③寒因寒用 ④热因热用 ⑤热者寒之
【题解】正治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和药物来进行治疗,具体措施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由泻之
【答案】①②⑤
3、下列哪此些是反治方法?( )( )( )( )( ) ①异病同治 ②寒因寒用 ③热因热用 ④塞因塞用 ⑤通因通用
【题解】反治是采用一些与表症状(假象)性质相同的药物来治疗,具体内容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答案】②③④⑤
140
4、下列哪些属于标本治法的具体内容?( )( )( ) ( )( )
①急则治标 ②缓则治本 ③标本兼顾
④先治本后治标 ⑤先治标后治本
【题解】标本治疗法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临床应用或治本,或治标,或先治标后治本,或标本兼治,或先治本后治标,主要是视病情变化适当掌握,但根本问题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答案】①②③④⑤
5、下列哪些是泻以祛邪的方法?( )( )( )( )( ) ①发表 ②渗湿 ③温阳 ④行气 ⑤化瘀
【答案】①②④⑤
限制性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关系所作的病理概括。
2、正治:正治又称“逆治”,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和药物来进行治疗。
3、反治: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方法。
4、三因制宜:在治疗疾病时,把季节、地区、体质、年龄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5、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物点对人体疾病所产生的影响,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地制宜”。
二、简答题
1、何谓“治病求本”?
141
【题解及答案】本,是指疾病的根本、本质。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2、简述扶正与祛邪及二者间的联系?
【题解及答案】所谓扶正,是运用补益的方法,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治疗方法。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邪气已不太盛的各种虚损病证,如精、气、血等虚衰不足的病证。
所谓祛邪,是运用泻实的方法,祛除病邪,适用于邪气实为主要矛盾,正气未虚的各种实证。如外感表证、食滞、瘀血等一类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但两者又是相到为用,相辅相成的。扶正是通过增强机体的机能活动,提高抗病能力,从而能起到战胜病邪,祛邪外出的治疗作用,即“正足邪自祛”之意。祛邪是为了扶正,通过直接消除致病因素,达到保护人体的正气,促进机体及早恢复健康的作用。此即“邪去正自安”之意。因此说扶正即可祛邪,祛邪也可扶正。
142
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在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脏腑中起主宰作用的是哪一脏?( ) ①心 ②肾 ③肝 ④脾
2、肝主情志为下列哪项?( ) ①喜 ②怒 ③忧 ④思
3、心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是依赖于下列哪项?( ) ①心脏搏动 ②心气 ③脉气 ④心阳
4、下列哪对脏腑的关系体现了气与血的依存互根关系?( )①心与肺 ②肺与脾 ③心与肝 ④肺与肝 5、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气结聚于内不能外达,称谓是什么?( ①气机不畅 ②气滞 ③气郁 ④气闭
6、五行中水的属性是什么?( ) ①炎上 ②从革 ③润下
143
)④曲直
7、属土的是什么、?( ) ①春 ②黑 ③收 ④中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发生的根据是什么?( ) ①阴阳对立制约 ②阴阳互根互用 ③阴阳消长 ④阴阳转化
9、中医学中狭义的“神”是指什么?( ) ①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②血气 ③水谷精气
④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10、“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机理是什么?( ) ①阴阳对立制约 ②阴阳互根互用 ③阴阳消长 ④阴阳转化
11、感受寒邪,症见恶寒,其病理机制是什么?( ) ①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 ③寒性吸收 ④以上均有
12、下列哪些不属病因学研究的内容?( ) ①病因的性质 ②病因的致病特点
③病因所致病证的临床表面 ④病因导致机体发病机制
13、神疲倦卧,在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脉微欲绝,是属下列哪项?( )
①阳虚 ②阳虚阴盛
144
③阳盛格阴 ④亡阳
14、每易挟湿的致病邪气是什么?( ) ①风 ②寒 ③暑 ④燥
15、血热为什么能导致瘀血?( )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易耗气伤津 ③易生风动血 ④煎熬血液
16、易从下受的邪气是下列哪项?( ) ①火 ②风 ③燥 ④湿
17、手三阳经的走向是怎样的?( ) ①从头走手 ②从手走胸 ③从胸走手 ④从手走头
18、气的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下列哪项功能?( ①肺的呼吸功能 ②脾胃的运化功能
③肾精的激发和推动功能 ④小肠泌别清浊功能 19、“受盛化物”是哪一个腑的功能?( ) ①胃 ②小肠 ③大肠 ④胆 20、“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说明气的何种功能?(①气化作用 ②固摄作用
145
))
③防御作用 ④温煦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并将各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每题1分,共10分)
1、影响大肠传导变化功能的有下列哪几项?( )( )( )( )( )
①肺气肃清 ②胃的降浊 ③肾的气化
④小肠泌别清浊 ⑤脾不升清 2、血液在体内正常运行,主要靠气的什么作用?( ( )( )
①推动作用 ②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⑤气化作用 3、形成阳虚的主要的原因有下列哪几项?( )( ( )
①先天禀赋不足 ②后天失养 ③劳倦内伤 ④久病耗损 ⑤五志过极 4、气闭发生的原因有下列哪些?( )( )( ①正气衰弱过度 ②秽浊之邪外阻 ③邪热内盛 ④气郁之极 ⑤气不内守
5、下列哪些属于实证?( )( )( )( ①邪气亢盛,正气奋起与之相争 ②邪气亢盛,正气处于抑制状态
146
)( )()( )(( )()( )))) ) ③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相争仍剧 ④邪气相持 ⑤体内肿物 6、肾脏所藏的精气包括下列哪些物质?( )( )( )( )( )
①先天之精 ②后天之精 ③生殖之精 ④脏腑之精 ⑤水谷之精 7、心行血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 ①心气充沛 ②宗气推动 ③心脏搏动 ④脉道通利 ⑤血液充盈 8、可以导致血液瘀滞的因素有下列哪些?(( )
①心气不足 ②血脉不利 ③脾不统血 ④肺失宣降 ⑤肝失疏泄 9、下列哪些不是湿邪的致病特点?( )(①易伤阳气 ②阻遏气机 ③性粘滞 ④性凝滞 ⑤性重浊
10、哪些不是瘀血病证的疼痛特点?( ( )
①刺痛 ②窜痛
③疼痛部位固定 ④夜痛甚
147
)( )( )( )()( )(( )( )( ) )( ))( ) ( ) )) ⑤遇寒热加重 三、是非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气的完整概念是: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2、木性曲直,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有疏泄之功。( ) 3、“藏象”二字,反映了藏象学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 )
4、五脏的在体、开窍、其华的特定关系,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
5、肺主呼吸、而肝的疏泄、脾的运化、肾的封藏等功能,均对呼吸发生影响,而心行血功能对呼吸无影响。( )
6、血有脉管中运行,不逸出脉外,主要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 ) 7、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体表的联系。( )
8、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着机体发病。( ) 9、在人体正常水液中,流而不行者为液。( ) 10、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气机不畅。( ) 四、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天人相应: 2、阴阳: 3、运化: 4、十二经筋: 5、精: 6、气化; 7、瘀血; 8、阴虚则热: 9、气逆:
10、治病求本: 五、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包含有_______和_______。
2、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一是讲______________,二是讲______________。
3、火气衰则____来乘之,____来侮之。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有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5、十二经脉的循行,在四肢内侧面为三阴经,外侧面为三阴经,在前
148
缘的是_______和_______;后缘的是_______和_______;在中线的是_______和_______。
6、邪气盛则_______,精气夺则_______。
7、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方面。
六、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正治与反治有何异同?
2、简述督脉的生理功能?
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肾为封藏之本”?
2、论述出血发生的机制?
149
模拟试卷(2)
一、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整体观念: 2、五行: 3、藏象; 4、血: 5、气机: 6、奇经八脉: 7、疠气: 8、邪正斗争; 9、从治: 10、证: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伤寒杂病论》是_______末年,著甸的医学家_______所著。 2、宗气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和_______。
3、经络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
4、中医的病因学,不但研究病因的_______和_______,也探讨各种致病原因所致病证的_______。
5、行痹是感_______邪为主的病证,体现了_______的致病特点。 6、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理功能和_______、_______能力。
7、论治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合称为_______。
三、匹配题:(每题1分,共10分)
1、将下列题干中a~e的功能与选择项中①~⑤的五脏相应配对: a、蒸化水液( ) ①心 b、通调水道( ) ②肺 c、运化水湿( ) ③脾 d、行血( ) ④肝
150
e、藏血( ) ⑤肾
2、将下列题干中a~e的功能与选择项中①~⑦的五脏相应配对: a、阴盛阳不虚( ) ①阴盛则寒 b、真寒假热( ) ②阳盛则热 c、阳虚阴偏盛( ) ③阴虚则热 d、阴竭阳脱( ) ④阳虚则寒 e、真热假寒( ) ⑤阴盛格阳
⑥阳盛格阴 ⑦阴阳亡失
四、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机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中藏经》 ④《伤寒杂病论》
2、以下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阴阳关系?( ) ①内与外 ②动与静 ③升与散 ④寒与热
3、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什么?( ) ①阴阳互根 ②阴阳制约 ③阴阳消长 ④阴阳转化
4、五行生克关系哪项是错误的?( ) ①金克木 ②肺生肾 ③恐胜悲 ④土生金
5、下列属母子关系的是哪项?( ) ①肺与肝 ②肝与脾 ③心与肾
151
④脾与肺
6、称为“华盖”的是哪一脏?( )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7、脾统血的主要机理是什么?( ) ①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②脾能运化
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④气的固摄作用
8、五脏和脑的关系最密切的是下列哪组?( ) ①肺心肝 ②心肝脾 ③心脾肾 ④心肝肾
9、下列哪项不属肾在水认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①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②通调水道
③主持尿液的生成的排泄
④慢水认代谢过程中各脏阳气的根本
10、饮食物消化过程中大肠的作是什么?( ) ①受纳腐熟 ②受盛化物 ③传导变化 ④泌别清浊
11、下列哪项对脾胃关系的描述不确切?( ) ①一纳一运 ②一燥一湿 ③一寒一热 ④一升一降
12、卫气敷布全身,主要是何脏的作用?( ) ①心 ②肺 ③三焦
152
)
④肾
13、测知宗气盛衰的部位在哪里?( ) ①人迎 ②虚时 ③趺阳 ④寸口
14、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肝经之后接何经?( ) ①胆经 ②肺经 ③心经 ④肾经
15、有营养和化生血液功能的是哪项?( )①卫气 ②津液 ③宗气 ④营气
16、感受外邪,出现头痛,汗出,恶风,是哪项所致?(①寒主凝滞、主痛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③风性开泄易袭阳位 ④火易耗气伤津炎上
17、气逆证最常见的脏腑有哪些?( ) ①肺胃肝 ②肺肝心 ③肺肝肾 ④心胃大肠
18、过喜的情志变化对气机的影响是什么?( ①气上 ②气消 ③气下 ④气缓
19、与水肿的发生关系最密切的脏是哪些?( ①肺胃肝 ②肺肝心 ③肺肝肾
153
) ))
④心胃大肠 20、“通因通用”适用下理哪种?( ) ①肾虚泻泄 ②脾虚泻泄 ③肠虚滑脱 ④食积泻泄
五、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具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并将各正确答案的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每题1分,共10分)
1、五行归类属木的有下列哪些项?( )( )( )( )( ) ①胆 ②东 ③生 ④酸 ⑤脉
2、下列哪些是神的外在表现?( )( )( )( )( ) ①精神 ②思维活动 ③面色 ④言语 ⑤肢体活动
3、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器官是下列哪些?( )( )( )( )( ) ①心 ②肺 ③脉 ④脾 ⑤肝
4、肾的封藏作用表现在哪方面?( )( )( )( )( ) ①藏精 ②纳气 ③约束膀胱 ④固摄大肠 ⑤固摄汗液
5、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 )( )( )( ) ①防御作用
154
②固摄作用 ③温煦作用 ④濡润作用 ⑤推动作用
6、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是下列哪些?( )( )( )( )( ) ①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②可以两种以上邪气合邪致病
③六淫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 ④发病急有传染性
⑤发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7、邪正盛衰的变化,可以说明下列哪几项的机理?( )( )( )( )
①疾病阴阳转化的机理 ②虚实转化的机理 ③寒热转化机理 ④疾病预后的机理 ⑤表里转化机理
8、脏腑病机主要表现哪些病理变化?( )( )( )( )( )①脏腑功能的太过或不及 ②脏腑生理功能间失调 ③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④气血生化失常 ⑤津液代谢失调
9、津液不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 )( )( )( ) ①燥热耗津 ②汗吐泻过度 ③出血
④误用辛燥之药 ⑤饮水量不足
10、气机失调可导致下列哪些病症发生?( )( )( )( )(①水液停聚 ②津亏血淤 ③血行迟缓 ④血上溢 ⑤血下溢
155
)( )
六、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经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2、简述瘀血与血瘀两个概念的差异和联系?
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的全过程。
2、举例说明五行间的制化关系。
1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