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杭州市人事局(编办)

来源:九壹网


杭州市人事局(编办) 创优目标绩效考核自评报告

根据2007年度创新创优目标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现将我局(编办)创优目标——构建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绩效考核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优目标内容及完成情况 (一)目标内容

为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推进事业单位分类与改革工作,逐步建立目标明确、结构规范、运行高效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进行清理;对保留的事业单位在机构名称、工作职责、人员编制、机构规格、经费形式、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人员结构等八要素进行重新规范。在全面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实名制、跟踪服务管理制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从而构建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

(二)完成情况

围绕创优目标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按照‚先清理规范,后长效管理‛的两步走工作步骤,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目前,创优目标任务已圆满完成。

第一步:全面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1

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涉及事业单位3600余家,干部职工13万余人,是我市历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为确保清理规范工作平稳进行,有序推进,我们研究确定了‚市属先行,县区跟进‛和‚先机构清理,后要素规范‛的总体工作思路。2005年底,市编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清理规范市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通知》,拉开了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的序幕。

1、全面清理事业机构

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效益,减少公共成本‛的要求,从06年开始,我们对市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了事业单位清理工作,重点对‚散、小、乱‛的事业单位进行‚撤、并、转‛。通过清理,撤销了一批长期没有工作人员的‚空壳单位‛、无法正常运作或履行职能依据已消失的事业单位;归并了一批规模过小、任务单一、职责相近、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注销了一批已实施转企业改制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机构设臵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事业单位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2、严格规范‚八大要素‛

在机构清理的基础上,我们着手对保留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规范。按照机构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要求,每个事业单位均在机构名称、工作职责、人员编制、机构规格、经费形式、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人员结构等八大要素方

2

面得到了重新界定和确认。

在市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2007年上半年,我们下发了《关于区、县(市)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了区、县(市)清理规范工作。各区、县(市)还结合实际,将清理规范工作与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互为支撑、共同促进,进一步拓宽了清理规范工作的内涵。

至2007年底,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圆满结束。通过清理规范,市属事业机构数由439家减少为380家,下降13.4%,事业编制数由30593名减少为25533名,下降16.5%;各区、县(市)纳入此次清理规范的事业机构数由3241家减少为2459家,下降24.1%,事业编制数由71498名减少为65041名,下降9%。

第二步:着力构建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

为巩固清理规范工作成果,建立完善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连续制定出台了《关于杭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通知》、《杭州市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关于实行市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跟踪服

务管理制的通知》等三个政策性文件,一个以实名制管理为基础,

以监督检查制为保障,以跟踪服务管理制为抓手的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初步形成。

二、目标创优程度和工作难度

3

(一)创优程度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一直在努力探索实现机构编制长效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和办法。但由于这些规定、办法相对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总体成效并不明显。我市在充分借鉴、吸收各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基础上,推出了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为基础,以机构编制实名管理制、监督检查制和跟踪服务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系统周密、手段齐全、保障到位的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前列。为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还在全国机构编制权威刊物《机构编制工作动态》中,专题介绍了我市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构建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并将全程管理新机制的几个主要文件进行了全文登载,发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二)工作难度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全程管理机制作为我市突破机构编制传统管理模式的新构思和新机制,从决策之初到圆满完成,成果来之不易,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决策起步难

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涉及广大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切身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调整,势必会打破现有的事业单位格局,尤其是在机构规格、经费渠道、编制员额等方面的调整更是十分敏感,因此,这项工作的难度不亚于一次

4

大的机构改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2、工作推进难

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势必面临政策规定与部门诉求、全局利益与部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必须牢牢把握精简高效,调控总量的基本准则;而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要求增机构、加编制、逆向调整经费形式的呼声又非常高。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必然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如何实现清理规范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又解决或满足各事业单位当前的问题和需要,成为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3、成果巩固难

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虽然,学术界在探讨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上,不乏真知灼见,但其毕竟停留于理论;而各地在实践探索中,也更多停留于机构编制单项管理制度的创新上。因此,如何转变理念,构建起全程式、无缝隙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机制,变机构编制被动管理、静态管理和分割式管理为主动管理、动态管理和全局联动式管理,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目标作为一项综合性强、突破点多的工作,工作难度大,实施过程复杂,但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

5

观为统领,周密部署,规范操作,确保了整项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目标实施绩效分析 (一)成本投入情况

为确保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的顺利完成和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的实施,全市各级人事部门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专职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近50人,投入工作经费85万元,比预期投入减少了15万元。

(二)效益分析

构建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对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通过清理规范,机构编制总量达到有效调控。 全市纳入此次清理规范的事业单位机构数,由3680家减少为2839家,降幅为22.9%,事业编制数由102091名减少为90574名,降幅为11.3%,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数的缩减,对于压缩行政成本开支、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通过清理规范,机构编制科学规范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此次清理规范中,我市首次对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工作职责等八大要素进行了全面规范,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更加到位。同时,对机构规格、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中

6

层职数、人员结构等要素都提出了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有效地防止了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随意性,确保了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有据可依。

3、通过清理规范,事业单位体制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通过对事业机构的撤并、整合、职责规范及事业编制的内部合理调剂,有效地减少了内耗,提高了效率,事业单位的管理关系更加顺畅,整体优势更加明显、职责目标更为明确。另外,原有的一些遗留问题,如机构规格、空壳机构问题也在此次清理规范中得到妥善解决,进一步促进了事业单位体制优势的发挥。

4、通过清理规范,事业单位主体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的全面实施,彻底改变了事业单位原先‚散、小、乱‛状况,在理顺关系、形成机构规模基础上,有力地推动了各事业单位内部制度建设,使内部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有效调动了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增强了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5、建立机构编制实名管理制,实现对机构编制的全局联动式管理。

实施机构编制实名管理制,以《机构编制管理证》为依据,将各部门相互分割的管理方式有机链接起来,形成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社会保障相互协调的联动约束机制,从而加强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的监督,严把事业单位财政经

7

费核拨关,规范进入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序列的秩序,使我市对编制、人员和经费的管理从各自为政、部门分割的管理模式向相互协作、全局联动的管理模式转化,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源头上杜绝了机构编制不规范现象的产生,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经费支出。

6、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在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审批管理同时,更为注重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在督查方式、督查程序、处理措施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很好地成为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监管工作的有力依据,有效提升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而大大加强了机构编制监管的力度,使机构编制有关规定都能落到实处。

7、建立机构编制跟踪服务管理制,提高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动服务意识和能力。

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的提出,正是我市机构编制工作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突破性尝试,意在提高机构编制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按照跟踪服务管理制的要求,机构编制部门在对国家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设臵与实际运行‚不匹配‛问题等开展调研,主动制订机构编制优化调整方案,切实发挥机构编制

8

部门的职能优势。

(三)社会反响及表彰情况

在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基础上,建立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管理制、监督检查制和跟踪服务管理制为核心的全程管理新机制,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1+3‛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专门来函指出:‚杭州市编委办在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建立起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实名制、跟踪服务制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三项机制’为核心的‘1+3’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了事业单位全程管理的新机制,提高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改变了机构编制重审批轻监管、重管理轻服务的情况,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推进工作创新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省编委办领导专程带队来杭调研,对我市构建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省编委办还专门下发文件,将我市这一新机制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清理规范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王国平书记作出了‚领导得力,勇于创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重要批示。蔡奇市长也在肯定‚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做得好‛的同时,提出了‚望再接再厉,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的殷切期望。

此外,该项工作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上海浦东新区编办、济南市、衢州市编办等省内外兄弟单位纷纷来杭学习取经。

9

国内众多媒体也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事报》、《浙江人事》、《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人民网、中国机构网、浙江人事编制网等媒体都在重要位臵介绍了我市建立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的做法和经验。《中国人事报》还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对我市清理规范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该项工作在增强单位活力,提高单位效能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得到了广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普遍支持和好评。

构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作为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项全新尝试,在实践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不断探索完善我市事业单位全程管理新机制。

杭州市人事局 2008年1月4日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