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34期 第35期 管理观察 Management Observer 2016年12月 中旬出版 “翻转课堂"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 以高校《中国现代史》课程为例 赵筱侠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22) 摘要:针对传统的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笔者以《中国现代 史》为例,进行了课堂改革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采取探究式教学法,用“刺激竞 争,打破平均,引起变动,奖惩分明”的原则对传统的讨论小组做出变通,并丰富了课程考核的因素。 关键词: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法 分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 《中国现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改革的积极尝试[】】。这些讨论和实践,很大程度上改 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体系 善了高校历史教学的种种缺失。笔者认为,作为传统学 的构建。目前,高校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 科的历史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需要借 待解决的窘境,学术界和教育界均进行了诸多改革的尝 助于高能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 试,而新兴的“翻转课堂”恰恰能进一步推动教改的深 过程中,“翻转课堂”风靡一时,为历史学的教改提供 了全新的契机和平台。 入。笔者以本校历史专业本科生为对象,以“翻转课堂” 为平台,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尝试,以期为高校历 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 “翻转课堂”的盛行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2012年,教育界一股新的浪潮席卷而来,即“翻转 一、高校历史教学与教学改革现状 课堂”,对传统教育发起了挑战。翻转课堂以网络信息 历史学作为人文社科类的一门科学,不仅能够资政 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传统教学中先知识传 治世,还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功能。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 授后知识内化的顺序进行颠倒,以重新规划课堂时间的 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史学研究的 使用并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来实现对传统课堂 2]。 基本训练,从而形成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但 教学变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前,部分毕业生存在着综合素质较弱等现象,不能很 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自然是多方面的,但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难 一翻转课堂引发了教生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 系列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变成了可 以自主地规划学习内容、节奏和风格的主体,学习的时 逃其咎。就高校的历史学教育而言,特别是《中国现代史》 间和地点也更加自由。除了学习教师统一安排的教学视 课程,存在着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 频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讲座、阅读电子书、收听博 客、参与网上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拓展和素质的训 练,这些学习内容的选择一大部分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 考评方式单一等缺陷,挫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史学界和教育界进行了高校历史教 的。这种基于兴趣的学习,能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并主动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编号:kg2013195)。 作者简介:赵筱侠(1982一),女,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123 中国高校管理 地寻找解决途径。当他们完成课前学习回到课堂的时候, 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提倡质 教师要做的就不能再是填鸭式的讲授,而是组织、引导 疑精神的。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 答问题、强化知识。 早在20世纪8O年代末,何兆武先生就提出了“历 史学界应该对过去一切似是而非的假设问题进行重新批 翻转课堂能够从制度上改变教师“满堂灌”、“一 判并作出一番澄清,,【 的观点。新时期以来,历史学家 言堂”的传统授课方式,给高校历史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研究进展和突破。由于受到 将学习的主动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 教材更新速度的制约,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往往和高校学 主体,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 生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学生所学的还是若干年前的 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 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和施展才华的场所,学生不会再昏昏 欲睡,课堂气氛自然会变得活跃、有生气,教学效果也 会明显改善。 三、 “翻转课堂"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 探究式教学法是配合翻转课堂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它至少在20世纪五六十 年代的美国已经出现。而我国教育界对于探究式教学的 集中探讨和实践则稍微滞后。 目前,学术界对于探究式教学法的定义是见仁见智, 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组织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的前提下,通过阅读、观察、 实验等途径去发现问题、表达质疑,然后引导他们用信 息搜集、调查研究、试验操作等方法,交流讨论等解难 释疑的探索活动去解决问题,以促使学生综合发展的一 种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倡导超越教材既定的标 准答案和经典性解题方法[3】,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充分 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时使学生在积极表现中获得满足感 和成就感。 这种以问题为核心,以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合 作探讨为模式的教学方法,十分适合翻转课堂。这两者 相结合,恰恰能够解决当前《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种 种不足。 (一)选择适合于探究的教学内容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 选择。《中国现代史》涉及内容广泛,并不是所有的内 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史实,学生通过 阅读教材即可掌握。但有些内容不适合灌输性的讲授, 而教师还是照本宣科,这就是传统教学法的缺陷所在。 ・l24・ 陈旧观点。史学界的新成果、新观点应该也必须引入到 课堂里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这些内容就很适合 探究式教学。 “翻转课堂”的出现,恰恰为适合讲述的内容和适 合探究的内容提供了非常恰当的结合方式:教师先将需 要讲述的史实录制成短视频或配音PPT,让学生在课前 学习,并鼓励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上课时,教师不再重复讲述史实,而是将问题呈现给学生,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合作探索来解答所有问 题,最后教师再做总结和点评。 (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课堂组织方式 此次课堂改革的另外一个尝试,是对课堂组织方式 的改良与创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国的教育学家 很早就重视合作学习了。探究式教学恰恰就是构建在小 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在当前课堂改革的潮流下, 分组讨论是不少教师已经采取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 式对于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都大有裨益。然而 笔者发现,随着讨论次数的增多,学生对小组学习的兴 趣越来越冷淡。这是因为分组方式的简单固定,学生习 以为常了,兴趣自然就降低了。 因此,笔者在分组方式上做了改良,原则是: “刺 激竞争,打破平均,引起变动,奖惩分明”。具体做法是: 教师采取男女搭配、优差搭配的方式将全班平均分组, 在每节讨论课后,视各组活跃程度选出优胜组,给予行 使特权的奖励。所谓“特权”,即调整组员,持此特权, 可以任意从其他组中“抢”一位成员,也可将自己组的 成员“驱逐出局”。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方式,可以达 到两个目的.使自己的小组达到资源最优,或者人数最多。 以此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 同时,小组内部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即每次讨论课后, 要求每组按照贡献率将小组成员排序,同样计入期末成 中国高校管理 绩,以此防止个别组员“吃大锅饭”。 这种分组方式打破了传统小组的局限,每次的组员 调整带来的新鲜感,避免了因厌倦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自尊心也驱动每一位同学都积极表现,并且直接与他们 的期末成绩挂钩。从一个学期的实践来看,这种分组讨 论的方式,能始终吸引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课堂 四、结束语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现代史》已基本形 成了较完善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克服了 传统课堂的弱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转变了 教师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当然,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发散性课堂 上,课堂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教师需具备 讨论的热烈程度始终一贯。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探究式教学还必须配合以相应的课程评价方式。各 高校现行的考核多实行“平目成绩+期末成绩”相结合 扎实的专业功底,科学地选择探究式教学内容,并要控 的办法,反映出重视平日表现的思想,这是值得提倡的。 但两者的比例一般是20%: 80%,这一比例分配显然不 适合探究式教学。 翻转课堂和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相较 于课堂时间,学生的综合发展更多地依赖平日的点滴积 参考文献:制好时间,既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探究,又要掌控进度, 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有足够的宽容度和容忍力, 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并耐心地引导学生探寻真理。 累。质疑、思辨和解惑,知识的升华和拓展,这些都需 【1]史新恒.历史教学与历史学——大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回 顾、反墨与进路Ⅱ].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128. 要利用课外时间。课外学习的效果,在探究式的课堂上 能够充分反映出来[5】。因此,笔者提倡,将更多的因素 2]张金磊,王颖,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Ⅱ】_远程教育 纳入到考核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和收集学生在 【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如翻转课堂的作业、课堂 、杂志,2012(4):46. 讨论的表现、小组变动的结果和每位学生的贡献率等。 在此基础上扩大平日成绩的比例,笔者已调整为50%: 50%,以后平日成绩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学生们对 这种考核方式也十分欢迎,表示相较于死记硬背的期末 一[3 李湘祁.高校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Ⅱ】3].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2011(6):179. [4J何兆武.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假设问题——从所谓中国封建 社会的长期停滞论说起卟百科知识,1989(5). 张卷,这种考核更加有利于督促他们平日的积累和知 【5】‘何兆武.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200. 识的活学活用。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