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及解析 (2)

来源:九壹网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试卷 经济 学院___年级 经济学院各 专业 主考教师: 试卷类型:(A卷) 姓名: 学号 【注意:答案按序号写在答题纸上,答毕后试题与答题纸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在宏观经济学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部著作是__________。 A..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 B.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C. 凯恩斯的《通论》 D.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2.美国GDP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是 __________。 A.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D.净出口 3.以下变量都是流量,除了__________ 。

A. 个人财富 B. 消费支出 C. 个人可支配收入 D.GDP 4.在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中,45度线表明__________。

A.当消费增加时,GDP的值增加 B. 实际支出总是等于计划支出 C. 当实际收入增加时,均衡收入增加 D. 以上都对 5.税收的减少将__________ 。

A. 使计划支出曲线向上移动并使IS曲线向左移动 B. 使计划支出曲线向上移动并使IS曲线向右移动 C. 使计划支出曲线向下移动并使IS曲线向左移动 D. 使计划支出曲线向下移动并使IS曲线向右移动 6.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得很敏感,那么__________。

A.IS曲线将变得更陡峭 B. IS曲线将变得更平坦 C. LM曲线将变得更陡峭 D. LM曲线将变得更平坦

7.根据货币数量恒等式MVPY,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__________。 A. LM曲线将向上倾斜 B. LM曲线将向下倾斜 C. LM曲线将呈水平 D. LM曲线将呈垂直 8.IS曲线右方各点代表了__________。

A.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B.总支出大于均衡时要求的水平

C.总支出小于均衡时要求的水平 D.计划支出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9.引起IS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

A.政府决定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B.政府决定降低个人所得税 C.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 D.本国货币升值 10. 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 A.物价水平不变,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 B.物价水平不变,中央银行提高要求的准备金率 C.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D.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没有变动,但物价水平下降了。 11.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GDP总是__________。

1

A.大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 B.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 C.小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 D.小于或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 12.持久收入假说与__________。

A.杜森贝利有关 B.莫迪利安尼有关 C.弗里德曼有关 D.卢卡斯有关 13.根据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以下所有因素都影响货币需求,除了__________。 A.债券的预期真实回报率 B.作为交易手段的货币用途增加 C.预期通货膨胀率 D.预期股票真实回报率 14.下面哪一项不属于M1__________。

A.通货 B.活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旅行支票 15.卢卡斯批评是基于下面哪一项提出的__________? A.经济政策的内在时滞 B.菲利普斯曲线 C.自动稳定器 D.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 16.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__________。

A.通货膨胀引起失业 B.通货膨胀是由失业引起的 C.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D.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 17.实际工资刚性__________。

A.降低了离职率,提高了就业率 B.提高了就职率,降低了失业率 C.降低了就职率,提高了失业率 D.更有利于局外人 18.加速原理断言__________。

A.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的增加 B. 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的减少 C.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的增加 D. 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的减少 19. 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________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20.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_______

A.其它情况不变时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它情况不变时所得税增加 C.其它情况不变时原材料涨价 D.其它情况不变时劳动生产率下降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庇古效应 2.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3.古典二分法 4.李嘉图等价 5.滞后性

6.费雪效应 7.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8.总需求外部性 9.奥肯定律 10.高能货币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假设货币需求L0.2Y10r,货币供给M200,消费C600.8YT,税收T100,投资

I150,政府支出G100,P1求:

(1)IS和LM方程,收入和利率

(2)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收入和利率会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2.考虑某宏观经济模型:

2

消费C800.63Y,投资I3502000r0.1Y 实际货币需求净出口NX5000.1Y100 实际汇率0.755r

M0.1625Y1000r P政府购买为750, 名义货币供给M600,推导出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在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内生增长理论如何解释长期增长的 2. 在索洛模型中,储蓄率是如何影响稳态收入水平以及稳态收入增长率 3. 用黏性工资模型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

4. 运用蒙德尔-弗莱明模型作图说明固定汇率下,进口限额政策对产出的影响

5.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于个人是好事,但是这会导致国民收入下降,从而对整个经济是坏事,这就是所谓的“节约的悖论”,那么是应该增加消费还是减少消费呢?

五、分析题(本题15分)

运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说明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对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3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5:CAABB 6——10:BDCDB 11——15:BCBCD 16——20:DCACA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略)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1)由消费C600.8YT,税收T100,投资I150,政府支出G100,可得IS曲线为Y=C+I+G=60+0.8(Y-100)+150+100,化简得Y=1150①。由货币需求L0.2Y10r,货币供给M200,P=1,M/P=L,得LM曲线为0.2Y-10r=200,即Y=1000+50r②。由①②可得,Y=1150,r=3。

(2)政府购买增加到120,则新的IS曲线为Y=C+I+G=60+0.8(Y-100)+150+120,化简得Y=1250,与②式联立可得均衡收入Y =1250,r=5。

(3)当政府购买增加时,投资没有变化,故不存在“挤出效应”。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即投资与利率无关。

2. 解:YCIGNX

=80+0.63Y+350-2000r+0.1Y+750+500-0.1Y-100(0.755r) =16052500r0.63Y 得IS曲线表达式为 Y16052500r 0.370.37600 P由货币市场均衡得LM曲线表达式为 0.1625Y1000r由IS和LM曲线方程式消去利率r, 可得到总需求曲线为Y16051500

0.372.097970.372.09797P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内生增长理论通过一个以上生产部门的模型,即通过研究和开发部门来解释技术进步率。

许多内生增长模型通过扩大资本的范围,把知识包括到资本中,而假设资本的收益不变,因此,储蓄率的变化会导致经济的持续增长。

2. 储蓄率提高会导致稳态时的收入水平上升。储蓄率提高会导致收入增长直至达到新的稳态水平。也就是说储蓄率提高只能在短期提高稳态收入增长率。

3. 名义工资未能根据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做出调整,导致劳动市场未能及时出清。因此,未预期到的价格上涨将降低实际工资水平,从而诱使厂商雇用更多的工人,产出水平增加。

4.固定汇率下的进口限额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为了保持固定汇率,这引起了货币供给增加。结果,总产出增加。

4

汇率e LM1* LM2* IS2* IS1* 产出,Y

5. 凯恩斯理论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因此应该增加消费,这是一种短期分析。在长期,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在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的增加。

五、分析题(本题15分)

在短期,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由于人们没有预期到中国价格水平上升,预期的价格水平仍然在P2e,产出上升。(6) 在长期,预期的价格水平上升到现实水平,这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随着预期的价格水平从P2e上升到P3e,经济的均衡从B点移动到C点。价格水平从P2上升到P3,而产出下降到自然产出水平。(6) 图形(3)

P AS2 C P3=P3e AS1 P2 B AD2 P1=P1e=P2e A AD1 Y

名词解释:

1. 庇古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

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影响总需求和产出。

2.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

5

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

3.古典二分法: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称为“古典二分法”,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

4.李嘉图等价:指英国经济学李嘉图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即税收与债务等价。

5.滞后性:用来描述历史对自然率的长期持续影响的术语。滞后性是一些经济学家向自然提出挑战的一种机制。

6.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是假设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它随着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状况而调整时,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变动。

7.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是用于解释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对收入的抑制作用的理论。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富有而债务人变得更加贫穷。 8.总需求外部性:指一个企业的价格调整对所有其他企业产品需求的宏观经济影响。

9.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指表示失业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美国经济学奥肯提出),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10.高能货币:是“基础货币”的别称,它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即货币供给的乘数效应。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