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喻是语⾔中历史最悠久的修辞格之⼀. 在新闻英语中, ⽐喻也是最常⽤的修辞⼿段. 本⽂对新闻英语中常⽤的⼏种⽐ 喻类修辞格进⾏欣赏和⽐较,分析各种辞格的修辞特点,并探讨 了新闻英语中⽐喻类修辞格翻译的技巧和⽅法. 关 键 词:新闻英语;⽐喻类修辞格;翻译
Abstract :As one of the oldest rhetorical devices ,tropes are often employed in English news publications1This paper appreciate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ropes in English news reports and analyses the respective rhetorical features1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offer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1 Key words :rhetorical devices ;tropes ;English news publications ;translation 1 引⾔
修辞学源于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是研究语 ⾔艺术的⼀门科学. 修辞是根据交际内容、语⾔环境 等恰当选择语⾔⼿段和表达⽅式. 通过利⽤各种辞 格可使语⾔具有⾳韵美、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 为 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动性,在新闻报道中有时也会 灵活地运⽤某些修辞⼿段. 本⽂拟就英语新闻报道 中的⽐喻类修辞格进⾏分析,并探讨此类修辞格的 翻译途径.
2 ⽐喻的种类及在新闻英语中的运⽤ ⽐喻是⼀种常⽤的修辞⼿段,可以使语⾔精练、 ⽣动. ⽐喻格是对“感知过程中的某种联想关系进⾏ 描述的⼀种语⾔艺术⼿法”(范家材,1992 :76) . 在保 证新闻报道的纪实性和正确性的前提下,在新闻中 恰当巧妙地使⽤⽐喻格,确实能增加神采,吸引读者 们的阅读兴趣. 2. 1 明喻(Simile)
明喻是把两个事物的相似性进⾏⽐较,表明本 体和喻体的相类关系. Simile 必须具备本体和喻体 以及喻词,喻词常⽤“as ,like”也⽤“as if ,be compara2 ble to ,similar to ,resemble ,be something of ,regard ⋯as ” 等. 例如:
That process may already be beginning ,for Japan’s surplus has been tumbling for 20 consecutive months : , and it could end up with something that a few years ago would have been regarded as more fanciful than a unicom a Japanese trade deficit1
这个过程(即资本输出和对外贸易顺差的减少) 已经开始,⽇本贸易顺差20 个⽉来继续下跌(这种 情况) 的结局会是⼏年前⼈们还以为是⽐独⾓兽更 虚渺的事情:⽇本贸易逆差.
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篇报道. 该报道 讲述了⼈们曾⼀直认为⽇本贸易不可能出现逆差, 然⽽,⽇本⼈⼝⽼化现象引起的严重危机:⼈⼝⽼少 ⽐例失调、社会资本匮乏、资本输出减少、贸易逆差 产⽣等等. 此句中“as more fanciful than a Unicom”很 新鲜,”unicom”是传说中的⼀种怪兽,在现实中根本 不存在,以此形容⽇本⼈认为“⽇本贸易逆差从当时 的现实看来是虚渺的”. 这样的⽐喻格使原⽂信息变 得⽣动,形象.
2. 2 隐喻(Metaphor)
隐喻也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较,以
表明两者的相似之处. 但它不⽤喻词连接本体和喻
体. 从构成⽅式上,隐喻分为“显露式隐喻”(VisibleMetaphor) 和“⾮显露式隐喻”( Invisible Metaphor) 两 种. ⾮显露式隐喻⼜可分为两种,⼀种是本体出现, 喻体缺;另⼀种是喻体出现,本体缺. 1) 显露式隐喻
显露式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在上下⽂⾥同时出 现,典型的⽐喻词是to be. 例如:
“The Chinese market is a bottomless pit”, said the visiting Nike CEO here in Shanghai1 正在上海访问的耐克公司⾸席执⾏官如是说: “上海的市场⽆限巨⼤”.
此句中的“a bottomless pit”指“⽆底洞”,意指其 发展潜⼒很⼤. 通过喻体“⽆底洞”形象地向读者传 达出市场的发展前景. 2) ⾮显露式隐喻
(1) ⼀种是喻体不完全直接出现,⽽是通过其 他词(多为动词) 折射出来,表⽰隐喻关系. 例如: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is soft”,notes Manson of Donaldson ,Lufkin&Jennette1“If it stays that way ,Mattel’ s sales will eventually succumb1But it should be able to weather the storm1The firm’s best ballast against rough seas lies with European consumers1” “国内环境是疲软的”,D - L - J 公司的曼逊说1 “假如持续下去,马特尔玩具商店的销售最终会陷⼊ 窘境. 但是它应有能⼒度过难关. 这家商店对付风险 的最佳稳定因素在于它的欧洲消费者. ”
本体是European consumers , 通过weather , the storm ,ballast ,rough seas ,读者可以体会European con2 sumers 的强⼤和稳定的市场需求. “weather”与 “storm”反映出玩具商店在商业风暴中的窘境,但 “ballast”(原义是船上的压舱物) 和“rough seas”折射 出稳定的欧洲消费群体将帮助平稳地渡过这次销售 难关. 该例句中本体不完全直接出现,⽽是由喻体提 ⽰. 这样给读者很多的想象空间.
(2) ⼀种是喻体出现,本体由喻体暗⽰,通过上 下⽂读者可⽴刻意识到. 因此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 间. 例如:
Clearly a tug of war over key policies continues be2 tween the pragmatic and ideological camps1(Newsweek) 不⾔⽽喻,注重务实的和强调意识形态的两⼤ 营垒还会在重⼤政策问题上争吵不休. 句中原义是“拉绳⼦(拔河) 的游戏”,在例⼦⾥ 隐喻义是“争吵不休”. 通过喻体的联想,读者可意会 出本体是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pragmatic and ideo2 logical camps1 2. 3 借代(Metonymy)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和事物的本来名称,⽽借 ⽤⼈和事物特征性的词代替. 作⽤是通过相近联想, ⽤⼀事物取代另⼀有关事物. 例如:
The proposal to protect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Kurdish refugees seemed dependent on the whims of Sad2 dam Hussein or that it would have to be given muscle by a multinational force1
保护⼏⼗万库尔德难民的计划看来要依靠萨达 姆·候赛因的⼼⾎来潮. 或者必须以多国部队的武⼒ 做后盾. (muscle”原意为“肌⾁”,在此句中借以代替 “⼒量”)
在描述⼈物、地名和建筑物时,借代修辞格使⽤ 更频繁. 如:White House ⽩宫⼀指美国政府,Pentagon 五⾓⼤楼⼀指美国国防部,Hollywood 好莱坞⼀美国 电影业/ 电影界,Wall Street 华尔街⼀美国⾦融界, Beijing 北京⼀中国政府. 2. 4 提喻(Synecdoche)
提喻是不直接说出⼈和事物的本来名称,⽽以 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单个代替类别,或者 反过来以全体代替部分,抽象代替具体,类别代替单 个. 例如:
Last year nearly 518 million vehicles rolled off the assembly lines1
去年将近⽣产出580 万辆汽车.
Vehicle 是运载⼯具,汽车只是运载⼯具的⼀ 种,是全体代替局部.
3 新闻英语中⽐喻类修辞格的翻译⽅法 由于⽐喻类修辞格在新闻中的使⽤,在翻译中 我们既要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应保留其原汁原味 的特⾊.
3. 1 保留原⽂形象
如果某种修辞⼿段译成汉语后不会使读者产⽣ 理解上的困难,则可直译或基本直译. 这样不仅给译 语输⼊新鲜的⾎液,还会让读者体会异国情调之美. 例如:
The Open Barn Door (Newsweek) 敞开的粮仓⼤ 门(⽐喻美国科技情报容易获取)
Children Under Parents’Wing (China Daily ,Oct18 , 2002)
原⽂标题中形象地⽤翅膀来⽐喻⽗母的保护, 读者接受这种喻体,可直译为:⽗母“翅膀”底下的孩 ⼦.
3. 2 改变原⽂形象,译出喻义
当原来的形象难以保留,为保证原信息传达的 效果,必须改变形象. 例如:
The 40 - plus summiteers are a mixed bag from Eu2 rope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sia ,the Americas and the Pacific1
法语国家⾸脑会议是个⼤杂烩,有来⾃欧洲、⾮ 洲、中东、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四⼗个国家的 ⾸脑参加.
上例中如直译出“a mixed bag”,不易被译语读 者接受,相反,⽤意义相近的形象表⽰出来,既保留 了原⽂信息,⼜在译⽂中再现了与原⽂相似的形象. 3. 3 舍弃原⽂形象,译出喻义
如果修辞⼿法在语⾔的转换中难以直接完整地 表达原意,不得不舍弃原⽂的字⾯意义,以求译⽂与 原⽂的内容相符. 例如:
An admixture of wealth , rivalry and instability has made the Middle East a brimming cauldron of the trade , accounting for a third of the world’s arm deals1 ——— Times ,Oct 21 ,1981
中东地区富庶如油、冲突迭起、动荡不安,军⽕ ⽣意⼗分⽕爆,占世界武装交易(总额) 的三分之⼀. 此句中的“a brimming cauldron of the trade”字⾯ 意思是“⼀⼝滚沸欲溢的⼤锅. ”若⼀味追求保存喻 体的形象,直译后的译⽂将会让⼈费解. 因此,该句 舍弃了原⽂形象,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准确. 4 结束语
新闻是⼀种对事实准确性要求极强的⽂体,⽽ 渗透其中的修辞格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概念的 东西形体化,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在翻译英语新闻 报道中的修辞格时,⼀⽅⾯应该正确地处理原⽂的 喻义,最⼤限度地传递原语信息,另⼀⽅⾯⼜不要拘 泥于原⽂,⽣搬死译. 因此,当⽐喻的“形”、“义”不能 兼顾时,只好舍“形”取“义”. 参考⽂献:
[1 ] 曹明伦. 谈英语报刊新闻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J ]1 中国 翻译,2005 , (6) :87 - 881
[2 ] 陈浩东. 从⽂化视⾓谈英语新闻报刊标题的汉译[J ]1 社 科纵横,2002 , (3) :60 - 611
[3 ] 邓曼娜. 浅析英语新闻报刊⽂体的翻译[J ]1 西南科技⼤ 学学报,2004 , (3) :88 - 941
[4 ] 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M]1 上海:上海交通⼤学出版 社,19921
[5 ] 胡曙光. 英语修辞学[M]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 [6 ] 刘宓庆. ⽂体与翻译[M]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81
[7 ] 张健. 新闻英语⽂体与范⽂评析[M]1 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199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