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论》 - 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笔论》 - 译文 从事书法活动,要散淡心智。动笔之前,须心胸舒展,任凭性情恣意,继而挥毫书写,若是被迫应事,即使用中山产的兔毫佳笔,也写不出佳品来。在书写之前,还要静坐默思一番,将适意的构想记忆在胸,言不出口,气息平和,聚精会神,如同面对圣贤至尊,那就没有写不好的。作为书体的间架结构,须赋予它多种的形态,譬如:犹如端坐行走,犹如飞翔舞动,犹如往来回转,犹如俯卧腾起,犹如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食木叶,天然雕饰,有的如同利剑长矛,威风凛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遒劲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烧,有的仿佛云烟迷雾,若隐若现,有的好比太阳月亮,光洁明媚。总之,在字体结构的纵横分布中,广为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能称得上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笔论》 - 作者介绍 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后因弹劫宦官,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里,亡命江湖十余载。献帝时,董卓专权,强令邕人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候。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少时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善于总结前人用 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古今书人优劣评》)。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熹平四年,与堂谿典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由邕书丹于石,立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石始立,观看者的车马填塞街道。又传说他曾与鸿都门外见工匠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书。原有《蔡中郎集》已 ,后人有辑本。
《笔论》 - 主要观点 一、“散怀抱”即抒散怀抱、抒发情性。抒情是书法的美学本质,其与扬雄的“书为心画”、许慎的“书者,如也”一脉相承。书法是以情性为表现核心的,这是书法与写字的区别。也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最大区别(西方艺术以建筑为代表)。当然“欲书先散怀抱”是作书之前先要有意识的抒散襟怀,培养情感,为作书时“任情恣性”的无意识状态作情感铺垫。情性,是书法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书家性格、才识在特定环境中情绪的流露。人的性格有刚柔之别、含露之分,学识有厚薄之差,情绪有喜、怒、哀、乐之异。表现在书法作品中,便会有刚劲、雄浑、优美、典雅、飘逸之别;学养有深厚与浅薄之差,在特定的环境中情绪亦有差异。这里的“才识”、“学养”,狭义上是指由书写技术层面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及对书法美的认识;广义上则涵盖了一种人文气息,它是书作中最闪亮、最有价值、最恒久的存在方式。性格相对说来较为稳定,情绪相对说来较为起伏,它能影响笔墨的情势。
二、“任情恣性”强调了书法创作不为物滞的自然状态,即无意识的作书。这是一种纯任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书家的情志与线墨融为一体,不为外物干扰。“如对至尊”可见书家对书法的崇尚,而将书法提到很高的位置,难怪当时有人发出“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的叹喟。而“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说明写字要全神贯注、排除杂念,要有虚静的审美胸襟,这为晋人追求“虚静”的审美美学埋下了伏笔。而“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与《九势》中“书肇于自然”及“阴阴论”相映衬,可以认为其是对《九势》的具体阐释。《笔论》的审美阐释常以状物为特征,包含了动静、刚柔、阴阳等内涵。蔡邕《笔论》阐明了书法的抒情性、任情恣性创作状态的本质,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美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