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12期 ・l23・ 企业积极参 与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娄军委摘徐永春 唐忠平(- ̄f"r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要:高职教育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主要瓶颈在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而影响企业积极性既有企业本身的因素,同时 也有社会的、政策的和学校的因素。现根据影响企业积极性的因素,从政府的政策、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课程改革等 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研究;高职院校;企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09)12—123—02 本文系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改课题“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 20722014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娄军委(1976一),男,浙江天台人,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实训基地副主 任、讲师,研究方向:实训教学管理、家具工业工程等。徐永春(1963一),男,山东青岛人,工学硕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 训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实训教学管理、结构工程等。唐忠平(1982一),男,湖南常宁人,工学学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 院实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实训教学管理、建筑工程等。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 型人才的目标已成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企业对参与校 企合作的积极性一直不高,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窄范围浅层 次,甚至流于形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院校的责任, 企业只需要从高校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即可,而不愿意在入力 资源上进行基础性的投资。一旦挑选不到动手能力强、操作 作解决。结果,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 态,校企合作甚至成为企业对院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投资。 最后,企业担心学生实训会影响生产。同时要承担安全风 险。学生来企业实训肯定要占用机器、消耗资源,并且会增加 设备的磨损,企业也会派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这势必要影 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学生对设备性能和操作流程不是很 技术成熟的人才,企业宁愿花高薪去挖其他企业的人才,也 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来培养实用的人才,这对高职教育的 发展十分不利。 但是实际上,企业积极参加与高职院校的 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 此,探讨一套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对 企业和高职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熟练,发生工伤的几率要远大于工厂普通工人。并且在学生 实训过程中,企业还会担心核心技术的安全以及商业秘密泄 露。核心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学生来企业实 训,肯定要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但来企业实训的学生不一定 会成为企业的员工,或为企业的保密商业秘密,因此对企业的 竞争力形成了长期潜在的威胁。 (二)学校方面 、企业积极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方面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影响力有限,高职院 首先,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教育目标距离较大,参与校企合 作的愿望不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主要的目标是追求经 济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它只对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成熟 技术感兴趣,而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 校的科研实力、技术水平以及其他的一些优势不明显,对企业 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辰深层次的合作。首 先,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 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但 是,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两者存在较大 的差距。企业参与了校企合作,势必要承担一些责任和风险, 但短期内既不能获利又不能明显改善其社会效益,这与企业 的经营本质相违背,自然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愿望不强。 其次,社会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企业并不缺员工。当前 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 展的需求结台不紧密,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特色不明显,容易受 中职和本科培养的人才冲击。其次,许多课程改革还不能适 应职业岗位需求。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还是处于 “摸着石子过河”的状态。虽然也聘请了相关的企业和行业 的专家参与课程改革的讨论。其结果是相同的专业每个学校 的课程标准不同,而且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 设置,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审核,必然不能面面俱到。 再次,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仍需改善。虽然,近些年国家为促 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但是由于高职院 校本身底子薄,建设后的实训基地还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基本 技能训练,只有部分专业能做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同 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十分严重。一方面,高校扩招后的 毕业生源源地流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另~方面,外由于城市 化的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使企业较为容易地招聘到 所需要的技术或操作人员。并且当前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劳 动力过剩的情况更加普遍,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2009年包 括大学生和农民工在内的失业人口将超过2500万。在这种 形势下,企业自身可以以较低成本解决劳动力、技能人才和技 术、信息方面的问题,没有必要花费较大成本与高职院校合 时,场地问题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生产性实 训的瓶颈。最后,目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是 制约高职校企合作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职业 ・124・ 教育・教学 作,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职业教 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同时,国家应指导和鼓励企业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教育制度,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 色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学习型企业,并将此作为对 企业的考量标准之一。校企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要求需 由规范制度来约束,需建立一套实效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如 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和质量不佳已逐渐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真正具备 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 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而 这都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三)政策问题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 也是生产、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作。校企合作机制 运行需要有效的政策保障,以起到调节、规范和推动的作用。 然而,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如1985年5月《中共 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 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同时,要强化道德约束,学校要 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 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合作组织;要引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 术教育”,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 法》,另有《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但关于校 企合作的配套法规,各地区尚没有出台。缺乏法律的保障,企 业担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利得不到有效保证,从 而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四)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尚未建立,校企合作内驱力不足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企业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对各类各 级员工开展的岗前之后技能培训,可以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带来内驱力。然而,我国目前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 立,建设“学习型企业”还处在起步和初级阶段,企业内部的 教育与培训还未形成既定制度,显得零散而随意。其原因,一 方面是我国的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独立 承担员工培训的成本高,在财力和人力上难以承受;另一方 面,职工流动频繁,岗位忠诚度不高,导致企业为员工提供终 身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的机制 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企业自 身、学校以及政府的政策上。虽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 体,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但是作为学校和政 府,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学生零距离就业 的目标,必须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一)政策层面 1.引导扶植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制定扶植性 政策,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引导企业参 与校企合作。引导扶植性政策包括实训物耗资助、税费减免、 财政支持、人员补贴、科技优先、表彰奖励、授予企业荣誉等, 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政府的 政策支持,优先享受到相关利益,从而在企业竞争中掌握主动 权,使企业主动提出合作意愿。 2.利益补偿机制,保护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过程 中,参与各方必须关注企业的效益,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 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例如,对于学 生实训的物耗和机器磨损等,要给予企业适当补助;对企业参 与校企合作而影响的生产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来补偿; 赋予企业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职 工进行继续教育等等。 3.约束保障机制,保证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双方必 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企业才能放心参与校企合 作,保证积极性。只有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才能 做到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尤其可以保障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 导被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 企业文化之中。 4.监督激励机制,激励企业的积极性。监督可以保证合 作项目按预期的目标进行,激励可以促使校企合作可持续蓬 勃发展,因此构建监督激励机制尤为重要。为防止校企合作 程序不当和走形式,监督激励职能应由政府部门承担为宜。 监督的内容有校企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企业的合作 (服务)态度、专项资金的使用、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上报 材料的真实性等。政府部门还应组织专家对校企合作成果进 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参与企业应享的优惠政策和相应 的奖励政策,激励企业的积极性。 (二)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应该在加强“双9币型”教师的培养,使“双师 型”教师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既能指 导学生实训,又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解决企业碰 到的各种难题;其次,应该加强课程改革,构建以岗位职业能 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对接;再者,学校应该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为了使实训室 成为学生实训平台和教师开展研究的平台,实训室除了具备 一般的实用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先进性,这也是培养具有先 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企业,企业参与的关键就是 积极I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提高企业积极性的一个主要 方面,但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学校的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水 平、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课程的改革等,都会影响企业参 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关注,如此才能 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邱燕.以“校企合作方式”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o8,64(6):146—147. [2]黄佑.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 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11):3—4+l6. [3]康世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J].经济师,2009,(4):1l1一l12. [4]胡爱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的现状及思考 [J].职教论坛,20o8,(2):19—22. [5]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 [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