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承台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捣施工技术措施
1、混凝土浇捣:
浇捣时在东西两侧各布置一台36M汽车泵,从中间向两边对浇。由于场地开挖面积大,在汽车泵无法行驶的部位采用接硬管浇捣。
底板商品砼要求使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水泥,掺和外加剂,尽量降低水泥用量,控制混凝土的浇灌速度,砼塌落度控制在13±3CM,外掺磨细粉以及缓凝剂来控制砼初凝时间,以防止砼因水化热过高而出现裂缝。砼级配建议先试配,后确定配合比,确保砼质量。砂采用中粗砂,石子粒径为5-25MM。砼搅拌站必须采用同一类型水泥,严格控制配合比。
混凝土浇捣前应隔夜浇水湿润模板;应检查模板、钢筋的加固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修复;应对预埋件、预留孔、预埋螺栓的固定是否牢固,预留管口是否堵塞加以检查;基坑内的垃圾、刨花、木块等,铺好跳板,清水湿润模板,但不允许留有积水,在用水湿润后,模板中尚未胀密的缝隙应加以嵌塞。
底板混凝土浇捣时必须派专人统一指挥,对混凝土泵车及混凝土搅拌车实行统一编号,指定其停车位置、进出场路线和相对应的泵车的衔接工作。
底板混凝土浇捣时水平硬管的布置,须严格按相关混凝土浇捣平面布置图执行。竖向泵管须用Ф48×3.5钢管,用扣件搭架子将其固定;水平泵管须搁置在大底板上皮钢筋时,要在泵管底部铺设九夹板隔离。水平硬管尽量布置挺直,以免影响混凝土的传输。水平硬管出料头子,应配备6M橡皮软管。
底板混凝土浇捣应斜坡分层,以每层0.6M和6~10M为浇捣段,按“分段定点,一个坡
1
度、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的顺序进行浇捣。这种浇捣方法,可以保证泵送混凝土质量,使上下两层混凝土浇捣不超过初凝时间,同时避免混凝土输送泵管频繁的拆除、冲洗和安装,简化施工。
底板混凝土随浇随振,插入式振动器沿斜面自上而下振捣,每一振点须保持15~20秒时间,移动间距应控制在振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动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确保上下层混凝土密实。
砼表面边摊铺边用1.8米硬刮尺按标高刮平,再用3.0米知刮尺复查一遍,以确保四周、中间标高一致。按气温及收水情况用50KG滚筒及时进行第一次滚压,采用一滚筒压半滚筒方法,两个来回滚压,直至出浆,随即用铁板第一次压光,掌握收水时间,进行第二次滚压,滚至浆头象拉毛一样,用铁板第二次压光,在终凝前进行第三次压光,务必做到表面光洁、平整、无铁板印痕,然后立即用芦化扫帚扫一遍,保证纹路一致。以上工作在初凝前完成。
由于砼的流动性大,浇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须及时排除,尤其是到最后顶层浇捣时,应采用软轴及时排除所有泌水。底板浇捣后,要求采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一遍,再用木蟹打磨压实二遍,以闭合收水裂缝。另由于混凝土表面收水较快,且内外温差较大,为防止产生收水和温差应力裂缝,要求4-6个小时后酸辣塑料薄膜和保温层进行养护。
2.底板混凝土养护措施
为了防止砼底板由于温差变化而引起裂缝,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应加强对砼内外温度的监测工作,从砼的拌制温度的监测浇捣时温度,及砼浇捣后的与大气温差和砼本身内外温差的监测,确保砼养护过程的顺利进行,温差大及时加盖保温材料,使砼降温延缓,缓慢地收缩,以有效地降低约束应力,避免裂缝产生。测温人员应及时提供有关温度变化的信息报告给现场主管负责人,以便及时采用措施。参加测温技术人员对各测点的有代表性的点,要测算砼表面温度和内
2
部温度的差值,温度变化规律,并画出该点的温度升降变化曲线。
混凝土浇捣后保温材料采用:砼表面铺一层塑料薄膜,上铺二层麻袋。
保温保湿养护措施:砼在入模后,终凝前,表面及时铺一层塑料薄膜,二层麻袋。保温保湿养护措施必须持续到砼表面与砼内部温<25℃,并须依照测温报告及时调整。
3、底板混凝土防裂缝技术措施
地下室底板厚0.6M,为大体积混凝土;主楼混凝土标号为C35为高标号混凝土,且地下室周长较长,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本工程在混凝土浇捣前后采取有效的防裂措施。
对底板而言,大体积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作用所放出的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渐升高;而混凝土内部热量又不易导出,会造成较大的内外温差,由此而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早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混凝土内部就会出现表面裂缝甚至贯穿裂缝,从而影响基础的整体性和防水性。另外,由于混凝土自身在强度发展过程中的收缩变形,当变形受到内部或外部约束时就会产生内应力,当内应力超过砼的抗拉应力,同样砼也会出现裂缝。
3-1、施工措施
3-2、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
适当掺加减水剂和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可泵性。
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可泵性前提下尽量降低砂率(42%-45%),坍落度选用小值12±
3
3CM,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细骨料的含泥量和粗骨料的针状、片状石量都必须严格控制,要远小于一般强度砼。
砼浇筑采用“斜面分层、自然流淌、连续推进、一次到底”的施工方法,以薄层连续浇捣、不出现冷缝为原则,以利散热。
对大底板进行“综合温控法”以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采用蓄热法使实测的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控制在25℃之内。具体措施:砼浇筑后终凝前覆盖塑料薄膜然后加盖麻袋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尽量减少砼的内表温差,防止裂缝出现。
对超长的底板设置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
4、测温
4-1.测温目的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在夜间及下雨更甚),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4-2.测温设备
4
采用XQC-300-J8型电桥测温仪,配以导线。用WZC-010铜热电阴与导线必须焊接牢靠,然后用环氧树脂封闭,并老化处理,确保不渗水。整套测温设备进入现场前应进行调试,无误后方使用。
4-3.测温前准备工作
a. 在基坑外距测温区较近处搭设3.5m×3m简易控制室。以防雨、防风、防盗。
b. 测温控制室内配置电箱220V一个。
c. 测温探头按布置要求埋入,将导线引至测温控制室并与测温仪连接,校验正确。
d. 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
e. 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f. 对浇注人员提出保护测温探头与导线的注意事项。
4-4.测温阶段的要求
a. 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一般十~十四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b. 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c. 当混凝土中心温度差超过22度时,必须向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报警。当超过25℃时,现
5
场施工方必须采取有效技术措施。
d. 测温人员应坚守岗位,认真操作,加强责任心,并仔细作好记录。
e. 非测温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测温控制室。
4-5.温控措施
a. 保温覆盖物:特选保温覆盖物如下:
① 普通塑料簿膜:宽幅,厚度0.4mm一层。
② 草包:草包二层。 注:一层定义是一只草包的厚度。
b. 覆盖时间:
① 塑料簿膜覆盖应及时,在砼浇捣过程中逐步覆盖先浇捣完部分,平整后即先铺设。
② 铺完塑料簿后铺设草包:需覆盖一层,另一层备用。
c. 覆盖及掀草包方式:
覆盖时塑料簿膜幅与幅之间接缝处应有5cm重迭,每只草包之间应有10cm重迭。插筋垂直方向应盖草包一层。草包量一般不宜成片掀去,应在测温设备监测下以夹花方式掀去1/2或1/3。
6
4-6.测温技术资料
a. 测温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原始记录。
b. 出具二份测温报告(包括温度变化曲线)。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