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讨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来源:九壹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第9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探讨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叶其蓝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30) 摘 要: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实证,基于高职院校的历史、定位和特点,从理念更新、顶层规划、打 造平台、协同实施等,探讨了凸显高职院校特点的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基于运行条件和载体,对高职院 校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构建进行了论述。为高职院校有效开展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一些思路和有益 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 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3)09—0019—07 201 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 新有何异同?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是 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 什么?应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运 讲话…,为落实总书记讲话,教育部和财政部联 行机制?这些。都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课题。 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 笔者结合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着重就 称“201 1计划”) ,自此之后,“协同创新”的浪 高职院校主导的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潮,席卷全国各地、全国高校,尤其在本科高校 进行探讨.试图为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提供 掀起了阵阵波澜。“协同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当 一些思路和有益参考。 下的热门词汇,直至今天,仍然热度不减,涉及 一“协同创新”的文章、论文、书籍、规划、项目、方 、高职院校搞科技协同 案、中心、机构如雨后春笋,喷涌而出,数量繁 创新的必要性 多,范围甚广。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大学、地方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O年代 本科大学等高等学府。从科技协同创新到首创 初,发展壮大于本世纪初。现在进人新的转型发 建协同研究院(华工大与东莞市共建)、到协同 展时期。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文化 但又属于大专层次的教育。高职院校以培养高 传承协同创新,到服务协同创新、国际化协同创 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已任.专注于人才培养,另外 新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大范围/大跨度/多元 两大功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于大多 化开展协同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办高等教育的 数高职院校而言都是弱项。随着我国产业和经 探索和实践。反观,高等学校的另一个类型—— 济的转型升级.随着高考生源逐渐减少.再加上 高职院校,波澜不惊,除了知名高职院校,示范 高职院校数量的逐年增加.必然对高职人才提 性高职院校步步紧跟以外。许多院校多是应景 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竞争必将日 之作,某种程度是为协同创新而协同创新。未作 益加剧,势必出现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的局面。 顶层设计和深度思考。行动远未到位。 可见,高职院校要立于不败,获得更好发展,仅 那么,究竟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技协同创 仅是孤立地加强人才培养.继续保持科研和社 新?怎么结合高职院校的定位、性质、优势、特点 会服务的弱化。就会造成办学后劲不继。甚至难 推进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协同创 以生存。 收稿日期:2013—08—0l 作者简介:叶其蓝(1957一),男,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果蔬贮藏加工、高职教育理论。 ・20・ 叶其蓝:探讨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第9期 因此,高职院校搞不搞科研。不再取决于学 校是否愿意,而是必然选择。只有寓教学于科 的创新活动 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政、校、所、中介 研,才是办学上策。鉴于此,高职院校还要把现 有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转型为科技型双师 教学团队,既要培养人才,还要面向产业走技术 创新之路,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充分利 用国家和地方提倡、鼓励、支持协同创新这一契 机,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多元科技协同中 心,运用协同创新模式开展科技创新,通过持续 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 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 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 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 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 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s-。 的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提升技 术创新水平,技术服务水平,让科技元素转化为 教学元素,让学生参与协同模式下的科技创新 过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使高职院校真正成 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 提出背景和内涵 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从国家科 技发展战略高度,胡锦涛在清华建校百年时提 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 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 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 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 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 积极贡献。”[ ]为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科技战 略发展指明了方向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最早由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葛洛给出定义.即 “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 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 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 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校、企、 所等)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 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我国高校的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 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 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 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 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 以及生产实际巾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 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 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为推动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教育部制定了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 l计 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 在建立四种类型的“201 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 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 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 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 的环境和氛围.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向世 界一流水平迈进。 三、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 创新的比较分析 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的定位、属性、协同创新 的重点,有利于高职院校客观、理性地找准科技 协同创新路径,合理构建科技协同创新的运行 机制,走出凸显高职院校特色的科技协同创新 发展之路。 表1 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大学)协同创新的比较 比较 高职院校 本科院校(大学) 备注 内容 1.相当部分院校从中专升 1.综合大学大多 格而来; 从学堂、师院发展 2.部分院校从成人高校转 而来,文化底蕴较 制而来; 为深厚,多有西方 历史 3.新组建的地方高职院 大学的影子; 渊源 校; 2.地方院校面向 4.不少学校是行业办学的 社会经济发展而 底子; 建; 5.历史较短,大多不超过 3.大多历史较长, 3O一4O年。 尤其是综合大学, 面向产业,为就业而设。 可长达百年。 双师型、教学型;科研能力 学术型、应用研究 师资 较弱.偏重技术应用型科 型;科研能力强, 研偏重学术型科研 。 或应用型科研。 1.四年本科; 国内少数 1.三年大专; 2.学术型、研究型 高职校设 定位 2.技术应用型高校; 或应用型高校; 四年本 3.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 3.培养研究型、应 科,本科 才。 用研究型、或技术 校少数专 型人才。 业l五年制 第9期 叶其蓝:探讨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21. 四、探求高职院校主导的 科技协同创新路径 要创造出良好的科技协同创新效能,需要 化。学校方面要登高远望,放宽胸怀,高姿态让 利,与协同创新的各个主体,共担风险,共享利 益、共享成果、共同发展。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首 要任务,所以,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还必须 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学生参与其中,在科 技协同创新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 找准协同创新路径,力戒走弯路。 (一)理念观念机制的更新 科学研究(不含教改研究)、社会服务是大 才培养质量。 多数高职院校的短板。但这不意味学校不重视, (二)科技协同创新的顶层规划设计 而是由高职院校的历史渊源以及师资构成决定 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是科研底子薄,实力 的。随着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 偏弱、经费来源单一,所以,做好校级科技协同 们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和定位有了新的变化和认 创新的顶层规划很重要,应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识。高职教育回归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层 1.为专业老师以及科研参加者进行协同创 面。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技能型的人才,也是 新的培训和相关讲座。向他们灌输科技协同创 技术人才,而且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只提产 新的理念、理论和知识等,使大家更新观念,树 学结合,不提产学研结合,而现在,不仅产学研 立协同理念。 要高度融合,还延伸到产学研用。事实上,失去 2.制定校级科技协同创新、科学研究、科技 了科学研究,高职院校就失去了发展后劲,创新 服务的中长期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也失去了有力的内涵支撑,办学 3.制定和出台涉及学校内部科技协同创新 活力难以进发。广东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的规章制度。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活力强劲,生源足、就业好, 4.学习、借鉴、吸收先进院校科技协同创新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能力较强,重视科学 的做法和经验。 研究、科技服务,且成效显著。 (三)打造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针对当下的情况。各高职院校都在科研、服 由高职院校牵头。通过政府和主管部门的 务方面下功夫,但由于实力不济,师资科研能力 支持,沟通好创新主体各方(企业、政府、院所 偏弱,起色并不大。重大科技项目很少与高职校 等)共同组建成立行业性或产业性的科技(技 沾边。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的项目更少,多是 术)协同创新中心,譬如: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牵 学校单独搞一些科研项目,很少与其他院校、院 头,联合多方主体,组建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所、企业联合攻关的科技协同项目。高职院校没 园,以此为平台,聚集力量,协同创新,提升学院 有本科院校的科技实力。但不等于在科研、技术 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广东现代农业 创新方面无所作为,因此。高职应以协同创新这 科技发展: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 股春风为动力,创新和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打 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平台, 破高职院校不必搞科研的思想,找准定位,面向 形成合力,开展协同创新。提升学院技术创新和 地方经济、面向行业产业,开展应用性、技术性 服务水平.推动广东轻工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 的研究,着重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问题,将双师 级。创新中心由学院联合各创新主体成立协同 型的教学队伍转型为科技型双师队伍。使老师 创新中心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创新中 既上得了教坛。也下得了厂、场搞技术创新,校 心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为创新中心的最高决策 方出台鼓励、支持教师搞科研的规章制度。建立 机构。协同创新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并 搞科研的机制,逐步把科研和技术服务纳入专 由分管科研的副院长直接领导科技协同创新工 业教师的考核条件。校方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 作。创新中心主要负责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具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企业的生产技 体实施,领导创新中心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 术资源和设备资源,协调好多方的利益,联合攻 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的服务平台作用。协同创新 关,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打破科技创新主体间 中心协调创新主体的各方,共同建章立制,保障 的壁垒,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利益最大 协同创新中心的正常运作。 ・22. 叶其蓝:探讨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第9期 (四)实施科技协同创新项目,构建运行机 制 相关中介机构等)产生组建科技协同联盟意愿 开始,到协同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中涉及各环 筛选和凝练科技协同仓 新项目,成立协同 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协同创新 运行机制的载体应具有结构性.即协同创新各 主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其内核应具 创新组织,聚集协同创新团队,推出领军人物, 凝聚各创新主体的力量。制定可行的创新实施 方案,实施和完成科技协同创新项目,在协同创 新过程中,构建好运行机制(下文详解),保障科 技协同项目的顺利完成。 (五)科技协同创新的升华和持续 有运动性。是在一定结构中诸要素的相互影响 和作用的过程;其表现应具有功能性,即在特定 结构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特定 结果。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包含若干个子机 微观而言,协同创新项目、工程、任务是一 个一个地完成的。因此,每完成一个科技协同 创新项目,就要对项目的实施、结果、效应、正 反作用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反馈、梳理、建档, 重新审视一番,以利于更好实施下一个科技协 同创新项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协同创新加 以升华,使协同不是一种虚有形式,使协同成 为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有效组织模式。增强协 同创新的生命力.让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 得以持续。 五、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协同 创新运行机制 实行科技协同创新,仅仅有路径还是不够 的,还须要有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运行机 制。科技协同创新,特别是重大项目或多年性、 长期性区域项目的科技协同创新.只有政校企 所等多元主体合作才能奏效,仅靠热情、靠单打 独斗.很难有大成果、大创新。即使有成果,也经 不起实践的检验、经不起生产的检验,因此,必 须构建一整套的运行机制维持协同创新的有 效、持久。协同创新的多元主体由不同类型集团 的人群组成,他们尽管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攻克某一项目,各自自愿或因需走到一起,但因 为代表不同的主体(校、所、企、政、中介等),必 然有着不同利益诉求(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 息及其他资源等)。除了是小项目,各创新主体, 尤其是企业、非公益性的科研院所都希望谋求 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一来,创新过程中,必然 会出现争议和矛盾,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化解。 (一)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内涵和建设 思路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从各 协同主体(如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及 制,如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决策 机制、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评价机制、行政 机制等。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运行过程大致是这 样的。协同创新主体达成共识,有意愿共同创新 某一项目(或共谋某一区域产业发展)之后,成 立由多元主体组成的战略联盟,产生多元协同 创新组织管理机构,订立章程,制定相应管理制 度和办法(涉及组织、利益分配、评价),签订各 类契约,构建全面系统的运行机制。实施、建设 并完成创新项目。如果是“政校所企”科技协同 创新组织机构,还要有公选(或公开招聘)的专 职组织管理人员,专门的办公场所。运行机制所 涉及的规章、制度、办法、机构、人员应该是相对 稳定的。固定的.凡确认了的制度和办法要严格 执行,只有重新修订才能变更。当然,运行机制 不是静止不变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 优化调整。运行机制可以保障高职院校的科技 协同创新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增强、放大 主体活力和合力。 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究竟由创新主体 哪一方主导.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当某一主体在 科技项目居优势,原则上应该由该主体主导协 同创新过程。一般说来,科研力量雄厚、基础较 好的高职院校,可以主导研发性、应用性的科技 项目:应用型科研院所适合主导推广性科技项 目;工艺流程性的科技项目,可由大型骨干企业 或重点企业主导。更多时候,由协同主体发起方 来主导协同过程,或主体各方协商确定主导方。 科技协同创新主导方,主要负责项目的发起,制 定协同章程、流程、规章,利益分配和调控、资源 分配与协调等。 (二)运行机制的主要构成及其关系 要确保科技协同创新过程运行良好,那么, 第9期 叶其蓝:探讨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23. 运行机制须满足各个运行节点的基本条件。这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启发新的创新思路和灵感; 些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启动条件、实施条件、激 励条件、拓展条件、评价条件、反馈条件等。我们 可以通过运行子机制满足上述条件。例如。启动 条件主要由动力子机制满足;实施条件主要由 组织管理、投入、决策等子机制满足;拓展条件 由行政机制满足:评价和反馈条件由评价机制 满足。动力、组织、行政、评价等子机制,既相对 政府这一主体.也会获益,政府制定的协同创新 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得到贯彻执行.并 取得成效。另一方面的内在动力是协同创新主 体的能力发挥。科技协同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 者是科研人员,只要具备条件,科研人员(包括 专职和兼职)都希望自身拥有的科研和开发能 力得到发挥,这也是科技协同创新的动力。 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这些子机制,构成 了较为配套完整的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运行机制中比较复杂而又关键 的重要子机制。是一种带有动力源性质的机制。 一般来说.协同创新主体的动因是对利润的追 求、对能力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资源 的追求。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指的 是通过采取激励原则和要素,将科技协同创新 各个主体,包括高校、院所、企业、政府等,重新 进行调协、组织。实现可持续科技创新内在要 求。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外在要求,又能实现 各主体互动关系的有效融合、产生交互作用,推 动科技协同创新的进行。从本质上看动力机制 就是通过一定的利益激励.充分调动与发挥行 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制。良好 的动力机制是科技协同创新的启动条件。 ①组成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来自内在动力和 外部动力两个方面,内在动力是指创新主体自 身需求产生的创新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外部环 境所产生的创新动力 。协同创新活动是内在 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内 在动力之一是协同创新集群主体的目标和利益 引发创新动力。高校以及其他协同主体的仓 新 行为,是以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 标。这是引起协同创新动力的主要因素。当然. 科技协同创新还会有一些其他目标,比如:提升 高职院校师资的科研能力,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提升参与创新学生的素质,都属于这些目标;企 业这一主体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研发能力 得到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得到提升、实现了技术 改造等;院所这一主体的科研能力、开发能力、 服务产业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影响力提升等.并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力。主 要有政府推动力、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等。 政府行为的推动力。通过破壁、融合、聚集 的协同可以促成科技创新项目高效高质量完 成.出现1+1>2的创新结果.协同本是创新主 体自发选择的结果。但在我国,全国性、战略性 的科技协同创新还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的。 自国家提出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后.强 力推动了协同创新组织模式,聚集了力量,满足 国家战略急需.追赶世界一流水平。因此,国家 的科技政策和导向.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协同创 新活动。可见,政府行为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 动力。 市场、产业需求的拉力。市场需求随着经济 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市场需求倒逼着产业升 级换代。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需求,日新月异的 需求,促进技术的创新、新产品的研发.市场需 求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②运行 结合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考量,科技协同 创新动力运行方式主要是“高校发起+政府推 动”。高职院校试图通过协同组织模式实现科 技创新,补高职院校之弱项。近两年,高水平的 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创示范的院校,有着较为 强烈的协同创新动力和愿望.牵头发起协同创 新,主动携手企业、院所等创新主体组建协同 创新联盟或中心,比如,广东科贸学院牵头组 建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广东轻工职院牵 头组建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就是比 较典型的例证。但是,高职院校实力和社会影响 仍然有限,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校。还要依靠政 府之手,整合资源,宏观统筹,拨出专项协同资 金,共同运转科技协同创新。除此之外,还有“产 业+技术推动”方式,市场需求拉动方式.但由于 高职院校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等原因,单纯使用 ・24・ 叶其蓝:探讨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第9期 这两种方式不可能很多,在实践过程中,这两种 方式可能会融人到“学校发起+政府推动”运行 方式中。 战略目标的要求。 毫无疑问,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是建立运行机制中的重要子机制。应建立由多 ③载体与保障 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必须通过载体来运行。 载体就是一系列与动力机制相适应的制度、准 方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 决策。制订总体发展思路,明确人员、资源、成 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和各方责权.实现开放共 享、持续发展。 3.行政机制 则、规范及相关平台。比如:●XX科技协同创新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XX科技协同创新成果奖 励办法;●XX科技协同创新项目合同书(协议 书)等等。这些基本准则与相应制度的出台与执 行,应重视和注意如下几个方面:A.制度、规章 载体应尽量与众多主体的利益诉求相适应.最 大限度满足和协调好各个创新主体的利益和诉 求。B.制度出台前,应有酝酿期、讨论期,应充分 征求各创新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凡出台的制度 力求严谨、合理、可操作,力戒空洞、模糊。C.制 度一经出台,必须严格执行;制度经实践检验, 确有严重错误,难以操作。应及时依规由各主体 共同修订。 2.组织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运行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它的 作用与组织结构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依赖于组 织结构的形态,当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的分权 状态时.管理机制就是能够支撑分散体系有效 协同的作用方式 。具体到科技协同创新而建 立的组织管理机构.如多元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理事会等.就属于相对松散分权组织结构。因 此,通过制度和平台建立的管理机制,必须能够 支撑组织机构的运行,否则.整个组织就将是一 个空架子,不会产生主体所希望的运转效果。科 技协同创新所涉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属于 相对分权的组织体系.协同创新的多元主体之 问形成占有互补资源和能力的两个中心以上状 态,由此,确定基于协调形式的管理机制内容, 那就是趋于包含平等基础之上的协同决策。凡 一切涉及管理机制的规章制度、平台、契约,都 是在多元主体平等的基础上建章立制。一切内 容都是在主体协调、平等的情况下展开,并且对 各方主体具有同等的引领、约束力。管理机制不 仅考虑组织中的人人关系.还考虑人与组织、组 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重要的内容不仅包括组 织结构的设计,还要把管理创新作为管理机制 的设计内容.进而提升组织的战略,以达到组织 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但在当下。高职院 校的社会地位影响力、企业认知度仍然有限,因 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运行机制不仅包括动 力、组织管理、评价等机制的构建。还应该有以 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机制的构建。高职院校组建 科技协同创新组织机构,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或主导.否则事倍功半。 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行政机制是政府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对高职院校牵 头发起的科技协同创新.进行适度合理调节、控 制.以促进各种资源及要素配置于创新平台的 制度安排。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证明,高职院校的 科技协同创新需要政府加大体制机制的创新和 政策引导.包括加大对协同创新组织的资金投 入和支持力度,科技协同创新氛围的营造等。省 级地方政府通过这些作为。以建立一批特色鲜 明、机制灵活、能够解决地区经济、科技重大问 题的地方协同创新中心。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 析。政府与其他主体协同创新时,还应该做到政 策协调、步调一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协同 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协 同创新的行政机制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 原则运行。政府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政府 这只有形的手,其角色定位是维护员,但不应是 运动员和裁判员。 各省级政府或政府相关机构,应设立“高校 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制定和实施符合省情的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四类协同创新 中心.对“中心”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和严格的 绩效评价。部分省份已经动起来,各高校希望尽 快覆盖到全国各省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协同 创新主体的高校不仅包括普通本科院校,还应 该包括高职院校,让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能参 与其中。成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一员,在政府 层面的协同创新中得到发展机会,促进高职院 第9期 叶其蓝:探讨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运行机制 ・25・ 校的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 学研究,2012,(2).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 [N].人民日报,2011—04—2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 划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4—21. [5]王彦,冯英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 [6]周申蓓,马炼.组织管理机制设计框架研究[J].集团 经济研究,2007,(04):82—83. [3]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 [责任编辑:丁元] Study on the Path and Operating Mechanisms of Scientiifc 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YE Qi-lan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Guangzhou 5 1 0430)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ath of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history and orientation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of Guangdong province,and also discusses how to set up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e mechanisms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conditions and carrier,SO as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cientiifc 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h;operating mechanisms (上接第18页) Evaluation Stud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und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UN Jian—-qiang (Guangdong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Guangzhou 510510) Abstract: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protect and avoi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under the scientiif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unavoidable problem.In f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rgently need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education.Through an questionnaire to 29 technical staff,experts or scholars,whose work are related to enterprises,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key ability e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actice tlaents index, and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essment abil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ability,co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sitioning capability ar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key ability evaluation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guidance in the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laent selection,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intellectual property;practical talents; evaluation inde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