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

来源:九壹网
集备部分 个备部分 第十三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 考纲展示: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苏联的改革;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现代科技主要成就;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真题再现: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2.(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 ) 图5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3.(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4、(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 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5、(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6、(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7、(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高考规律:本专题可能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国家与地区间贸易摩擦问题、南北差距、科技创新、恐怖主义威胁等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也有可能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命题考查。 概念解读: 历史分期:1、两极格局时代:1945年—1991年 2、多极化趋势的今天 1991年——至今 主干知识梳理: 一、二战后世界经济 (一)、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1、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结果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最突出的特点) 背景: 方式: 影响: ②福利制度的完善 实质: 影响 ③企业经营变化:战后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④经济结构变化:第三产业得到发展;“新经济”的出现(20世 纪90年代初出现,一种以知识经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⑤“滞胀”时期:时间、措施 (二)经济全球化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背景: 过程 (1)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时间: 组织及宗旨: 突出特点: 影响: (2)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时间: 原因: 目的: 影响: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原因: 表现: 问题: 认识: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形成) 背景: “冷战”表现: 影响 “冷战”中的热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间: 因素: 3、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当今世界局势: 当今世界格局: (三)二战后的科技文化 1、现代信息技术 2、现代主义文学 阶段特征: 1、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全世界的力量对比。以美苏两极为主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新变化。 2、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政治上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都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典题精讲: 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情景,它反映的是( )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D.敌对意识的淡化 2、(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3、.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4、(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实战演练: 1.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2、.1969年尼克松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反映了 A.美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B.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C.美国的军事重心开始转向欧洲 D.美国全球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守 3、20世纪60年代中期,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在发展贫困人民的事业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术语。这些“术语”的出现反映了 A. 西方优势地位的最终形成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南北矛盾 C. 福利国家的建设势在必行 D. 冷战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1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图2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 图1美国,1947 图2捷克斯洛伐克,1949 分别概括两幅漫画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以上两幅漫画所体现观点迥异的主要因素。 知识拓展: 1、对国际格局变动的认识 (1)国际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势的基础上的,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2、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2).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体系;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4)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E.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课后巩固: 1.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分裂为国家的当代政治世界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潜力相符,也与当代世界的道德呼吁相符。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西欧一体化进程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 2.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3.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4.二战后的最初几年内,有一些典型文章发表,如《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等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这些发表的文章 A.成功预见了二战后欧洲的发展 B.说明了欧洲国家整体上已落后世界 C.体现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确立 D.是基于二战对欧洲国家的负面影响 5.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6.2006年《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这两个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B.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7.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 A.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B.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8.1960年,美国的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B.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C.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9.“在20世纪中期那段岁月,我们发现世界正处于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与世界自从15和16世纪中古世界崩溃衰亡而近代世界奠定基础以来所经历的任何变化相比,也许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下列不符合“更加深刻、更加广泛”表现的是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 D.世界经济全球化畅通无阻 10.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11、(2015·南京、盐城一模·23)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图2 当今国际形势(漫画) 材料二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三 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的关系”的主题,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真题再现: 1、【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解析】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2、【考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解析】从图中可知,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急剧增加,日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而其他工业国、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贸易集中于亚洲地区,因此,C项正确;ABD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C 3、【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元) 【解析】欧元在欧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发展,故A项正确;“消除了贸易壁垒”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欧元的流通与贸易壁垒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元的流通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它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像世贸组织、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可以推动对外贸易额的增加,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欧洲并不是居于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更谈不上这一地位的巩固,故D项错误。 【答案】A 4、【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注意关键信息是“直接原因”。 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灾难连连,要重建欧洲只能走联合统一道路。法、德、意等六国与英国相比,遭受战争的伤害更大,这是它们率先联合的直接原因。选择A项。 【答案】A 5、【解析】材料提到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C两项只解读了材料的部分信息;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只产生一定影响,B项说法错误。故选D项。 【答案】D 6、【解析】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但太阳中心说并非是完全科学的,对技术发展影响甚微;牛顿学说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对人类认识、科技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极大扩展了物理学应用领域,为人们提供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A、C、D三项不符合哥白尼。 【答案】B 7、【考点】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等 实。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分)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等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分)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等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分) 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典题精讲 1、【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解析】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答案】C 2、【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盟) 【解析】冷战结束是指苏联解体,与题中波兰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华约解体是在1991年是通过签订议定书的方式宣告的,与题干波兰开放边境线无关,故B项错误;北约是军事政治集团,规定进行“集体防御”,与波兰开放边境线无关,故C项错误;波兰开放本国边境线,意味着淡化了国家的界限,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相符,且从图片中的欧盟旗帜亦可得出答案,故D项正确。 【答案】D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说明西欧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使得西欧经济逐渐恢复,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是在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是20世纪40-50年代,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故D项错误。 【试题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西欧各国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全球化 4、(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8分) 实战演练 1、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以及“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国在亚洲地区仍在维持冷战政策,故D项正确。A项错在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维持着这种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 【试题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2、D 【试题解析】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美国的战略重心始终在欧洲的地区,故B项错误;美国的军事重心开始转向欧洲的说法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并根据所学,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这一时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守,故D项正确。 3、D 西方优势地位的形成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世界被日益分为两个部分,其他社会矛盾都掩盖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下,而且通过材料中的“术语”,也不能表明属于南北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建设福利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术语”从政治、经济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来,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大背景,可知是冷战的产物,故D项正确。 4、参考答案: 主题:图1: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复兴;图2:马歇尔计划旨在束缚和控制德法等西欧国家(4分) 国际时局的因素: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属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处于敌视状态。(4分)国家立场的因素:美国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国,通常会肯定自己的做法;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三方,可以有不同的看法。(2分)时间的因素:1947年马歇尔计划刚开始实施,1949年计划实施后两年,时间的推移会导致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产生改变。(2分) 课后巩固: 1.B 【试题解析】北约是美国为首建立的旨在遏制共产主义、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联盟,主要功能集中在政治和军事的对峙上,与“技术革命”、“世界道德”等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欧洲联盟从最初的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其基本出发点以保障自身安全为主,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独立、反帝反殖而形成的国际组织,缺少内部的统一体系和深层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A 【试题解析】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根源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正确;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虽然获得发展,但是五极论还是六极论中所占得比例较小,故B项错误;无论三级论,五极论还是六极论,美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这种局面并没有瓦解,故D项错误。 3.D 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不是说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也没有说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故B项错误;没的说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4.D 【试题解析】题干中所列的文章都认为“欧洲已灭亡”,但是结合所学知识,在二战后,欧洲国家通过走向联合、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成功的实现了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在题干中的文章体现的主题是“欧洲的灭亡”说明了当时欧洲各国经济、政治遭到了重创,但是不能说明欧洲国家整体上已经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一级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一级,题干中只说到了欧洲,不能得出两极格局的情况,故C项错误;在题干中文章的标题都显示出对欧洲未来前景的担忧,因为在二战中欧洲国家都遭受了重创,原来的经济、政治地位逐渐落后,这些文章是基于二战对欧洲国家的负面影响而写的,故D项正确。 5.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题干所给材料中“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表明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后,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A项正确。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项错误。 6.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美国和25个小矮人”和所学知识判断。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主导下的军事政治集团,故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故A,B,D项错误。 7.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题干所给材料中“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表明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故D项正确。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C项错误。 8.D 9.D 全球化。本题意在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0.A 解析:欧元的问世使欧盟有了统一的货币,这有利于推动其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A项正确。欧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并未消除,B项错误;C项不是欧元能起到的作用,它只作用于欧盟内部;世界经济领导者仍是美国,D项错误。 思路点拨: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11、(1)表现:两极格局形成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主要原因:苏联解体,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2)观点: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论证: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确立了两极格局。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西欧复苏、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苏关系破裂和美国相对削弱,国际格局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形成相对的“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形成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局面。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解析】第(1)问,依据图片1中的信息“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可知,此时的国际格局是两极格局;再依据图片2信息可知,世界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即多极化趋势加强;然后把这两幅图片中推导出的信息综合起来就是答案。“原因”的作答,依据“国家的国际地位由各国综合实力决定”这个理论可知,世界格局的变化也必然源于主要国家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第(2)问的解答,第一步,亮明观点,要从材料三中去提取,即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第二步,结合史实,分阶段论证观点,第一阶段是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伴随西欧复苏、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美国相对削弱,国际格局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企图推行单边主义,但遭到欧、日、俄、中等各种力量的抵制,从而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形成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并存局面。学生在行文时,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专题分工(完成时间:3月15号)

先秦 (一中) 秦汉(开一) 魏晋隋唐宋元(二中) 明清(实验)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致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中) 1949——1978(王台) 改革开放时期(八中)

古希腊古罗马(实验)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五中) 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1765-1914)(一中)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二中)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1945至今)(开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