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进作风怎么办”专题讨论发言材料4

来源:九壹网
“改进作风怎么办”专题讨论发言材料

随着农业生产“零税赋”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存在着一些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近日,庆安县纪委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个别村干部存在的“四事”问题较为突出。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等待扶持,不谋事。中央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等战略部署的实施,使对农村的投入逐年加大,多数基层干部能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基层干部对上级在不同区域之间投资扶持上相对的“不平衡”没有正确认识,钻牛角,想当然,一味地认为上级扶持资金总是偏向“中心村”、“道边村”,发展基础远远超过自己,面对目前自身“几不沾”的位置,心理失衡,怨天尤人,缺乏进取心,不想事,不尽心办能办的事,缺乏谋事干事的信心和紧迫感。

二是没有项目,不干事。随着村级收费项目的全部取消,“一事一议”等民主政策的推行,公益事业难办、基础设施建设缺资金、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缺投入等成为相对普遍的现象。因此,在近年工作中,一些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覆盖区域内的村,往往依靠项目资金率先发展,农村基层干部有干头,对外宣传有说头,工作成效也比较明显,而一些没有任何项目的村或当年没有项目的村除了农业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常规工作外则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基层干部心里没着落,工作起落大、差距大。

三是非主要领导出面,不理事。在依法行政、民主管理的大背景下,“一把手”领导的责任被强化,个别副职领导怕出头,怕风险,怕责任,份内份外不拍板,不担责,长期以

- 1 -

来,使村级干部“只看一个人,只听一人言”,主要领导不出面,协调落实往往效果不佳。同时,有的基础好、率先发展起来的村的村干部借为县乡“撑门面”的优势,凭借县乡领导的依重,轻视组织原则,表现出“尾大不掉”的不良习气,非得“一把手”说话才肯理事,才肯鼓实劲、抓落实,“大家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

四是非群众找上门,不办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群众要求基层干部在各方面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但基层干部明显适应慢,服务能力很有限。同时,群众对土地的依赖性降低,流动性增大,基层组织及干部对群众在村域内的管理效力弱化,村级干部基于群众诉求的申报、许可、决策等职权被削弱,在报酬低、工作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村干部“既得利益”不断“缩水”,造成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创新服务内容、方式的积极性不高,有坐等群众找上门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强化干部思想教育。要通过赴外参观培训,加强经常性教育等措施,督促基层干部正确认识客观因素,明确自身主观差距,牢牢把握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敢谋大事,善干小事,一心干实事,合力办成事,切实引导大家把心事放在立足现有条件,奋发有为,改变当前现状上。

二是要落实目标绩效管理。要根据乡村实际,实行村干部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责任目标管理,除制定大的经济增长指标外,要为每村量身定作年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维护、党建、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同时,大力推行基础工资+目标绩效工资的结构工资制,适当提高村干部报酬,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三是要推进民主管理进程。要把民主管理作为协调领导层级关系,推进工作落实的有

- 2 -

效手段,进一步明确乡镇领导分工,明确分管工作的职责及权重,利用组织生活会、“双评双议”等措施,公开工作目标,适时进行民主监督,推动工作落实,切实改变“以个人好恶抓工作”的情况,让民主集中制真正在组织内部起校正决策、推动落实的核心作用。

四是要加快乡村职能转变。要切实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教育监督,促使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为群众全面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各方面的服务上,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全力建设服务性组织。使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坚持服务到家、关怀到户、帮扶到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