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来源:九壹网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1.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 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这种文体的代表作之一。

B. 王维,字摩话,宋代诗人。他的诗作色彩鲜明,意境恬淡。苏轼称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 莫言,当代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红高粱》《蛙》等作品。我们

学过他的文章《卖白菜》。

D.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

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2.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请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 A. 静 以修身 皆 以美于徐公 B. 险躁 则不能治性 至 则无可用

C. 不必锦衣玉食 而后谓之奢也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 而后见也 D. 车马仆从习惯 为常 二虫尽 为所吞 3.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

第1页,共21页

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相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 不的一项是____ 正 确...

A. 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常用朱红色和青色,又称

为“丹青”。

B. 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第2页,共21页

C. 中国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介绍了中国画。 D. 选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4. 请按要求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范仲淹《渔家做秋思》) (3)感时花溅泪,____。(杜甫《春望》) (4)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5)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一次行走,一道风景;一段旅程,一种人生。诗人王湾乘船来到北固山,在《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的诗句,描绘了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的壮景;杜牧夜泊秦淮河,触景生情,在《泊秦淮》中写下了“____。____”的诗句,表面斥责歌女,实际讽刺了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陆游去职回乡,在《游山西村》中以“____,____”的诗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8)“东”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方位。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东”字的连续两句:____,____。

三、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出门时,母亲递过的外套是最贴心的礼物;学习中,同学提供的帮助是最真诚的礼物;_____,______……这些礼物陪伴、呵护着你,在生命的历程中散发出迷人的馨香。

②生活中的精彩与黯淡,教会你坦然面对平凡的自己;旅途中的温暖与寒凉让你学会了珍惜,懂得了感恩。于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你才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这时,你就获得了成长。成长就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

③当然,我们接受礼物,也应该回赠礼物。当你送出礼物时,你也会获得,“手有余香”的快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肩负着一份使命。用你的双手去丰富这个世界,回馈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绚丽多彩。这是你给世界的礼物。 ④从物质到精神,从具体到抽象,礼物丰厚而美好。它芬芳如鲜花,灿烂如烟火,闪耀如星辰…

(1)请用正楷将第②③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下来。

(2)请给语段中加下划线的字注上汉语拼音。自次国象量画参选代就类 ①馨香 第3页,共21页

②黯淡 ③旅途 ④回馈

(3)请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4)第②③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6.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娴熟 祖藉 销毁 新陈代谢 如愿以偿 (2)渊博 秘诀 诠释 光怪陆离 金壁辉煌 (1)____改为____ (2)____改为____

7. 初中三年,我们的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课堂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也在课

堂中不断地成长。现在,请你参加“多彩课堂•伴我成长”语文实践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精彩课堂我分享】

学习中,一节节精彩的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里,同学们也发现了许多精彩的课堂。下面是小阳同学找到的两则材料:

第一节课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于漪《往事依依》)

第二节课

于是,整整三天,他把那条鱼放在我面前,不让我看别的东西,也不让我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这不断重复的指令。第四天,另一条同类的鱼被放在那条鱼的旁边,教授要我指出两条鱼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一条又一条,直到我看完同科所有的鱼。这是我所上过的最好的课。

(塞缪尔•斯卡德《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

请从上面的两节课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组内发言时分享给同学们,说明喜欢的原因。

【活动二•名著课堂我设计】

第4页,共21页

同学们走上讲台当小老师,这样的课能让学习更有趣。小肖同学要给全班上一节名著阅读展示课,下面是他设计的一张幻灯片。

请你把下面幻灯片上问题的答案填写出来。 《西游记》 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①第二十四回中,撺掇孙悟空去偷人参果的是谁? 答:_____________。 ②请你从第二十五、二十六回中,选择一个具体情节加以简述,并结合该情节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 【活动三•智慧课堂我报道】

科技服务于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开放。小薇同学就读的学校携手异地某校共建“智慧课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下面是校报记者为校刊写的一则消息。

_________

2019年6月3日,我校借助远程互动系统,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中,我校与异地某校实现了师生在线课堂互动,两校学生就像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我校八(5)班的小薇同学在这节课上分享了写作经验。课后,她说:“这节课上,我们能与千里外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像没有距离一样,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课堂。”“智慧课堂”丰富了课堂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

请你为上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15字以内)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8.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第5页,共21页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请具体分析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9.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

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③悲守穷庐 穷庐: ④此即日 习于傲矣 习: 10.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家书》)

第6页,共21页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A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出做事宜“B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C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 11.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相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第7页,共21页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请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A____、B____、C____三类。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2.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相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

第8页,共21页

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请根据选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

13. 园中虫思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

第9页,共21页

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

它只记得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小伙伴被落下的果子砸伤,要找帮手来抬回家养伤……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⑥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赶紧把它从石块上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使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奔而去。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困难和无端的迎刃而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当这是每天的旅行中必须攀登的险峰吧,没什么;爬过去就是了。 ⑦蚂蚁在一株菊花下面一闪,就不见了。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一天致的愈视、无处不在的陷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待它。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我的巨人﹣﹣他也许隐藏在前边那片薄云的后面吧?这样想着,便觉得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家伙”究竟在哪里。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气息感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选自《文苑》,有删改)

选文第⑤段中“无聊的巨人”和第⑦段中“我的巨人”分别指什么? 无聊的巨人: 我的巨人: 第10页,共21页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选文第⑤段中写道:“它惊呆了…”此刻,这只蚂蚁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蚂蚁当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请说说你对选文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选文第⑧段中作者说“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请谈谈虫子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七、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0分)

14. 在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很多问题。有时,是一道等待解答的习题;有时,

是一件麻烦的小事;有时,是一个需要化解的矛盾……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请以“我______解决了这个问题”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

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人若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老舍

材料二:美能够感受,也能够塑造,但却不能为它下定义。﹣﹣爱默生 材料三:真正能够影响我们一生的,并不是你在哪里上大学,而是在那里你学到了什么。﹣﹣理查德•H•肖

三则材料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善于反思,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美是多样的,每个人都应该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哪里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 写作要求:

(1)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第11页,共21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辨析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王维是唐代诗人,而非“宋代”;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A.凭借/认为,故A不同; B.就/却,故B不同; C.表顺承/表顺承;故C相同; D.认为/被,故D不同;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做题时首先找到每个选项的在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每个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是否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每个选项常见的错误:绝对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等。

第12页,共21页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原文是“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几乎”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准确。 故选B。

4.【答案】(1)独怆然而涕下

(2)燕然未勒归无计 (3)恨别鸟惊心 (4)可怜身上衣正单 (5)晴川历历汉阳树 (6)水中藻荇交横 (7)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8)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注意:怆、勒、藻荇、生等字的正确书写。

5.【答案】(1)坦然面对 绚丽多彩

n ③lǚ ④kuì (2)①xīn ②à

(3)摔跤时,路人伸出的双手是最温暖的礼物。

(4)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你都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肩负着一份使命。 【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能力。解答这道题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正楷字书写,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间架结构合理,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2)本小题属于汉字读音考查。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作答。“馨香”的“馨”应读“xīn”;“黯淡”的“黯”应读“àn”;“旅途”的“旅”应读“lǚ”;“回馈”的“馈”应读“kuì”。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要求学生了解仿写句子的要求,并能根据具体的

第13页,共21页

题目进行仿写。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依据上文的“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补写的句子上句为爱的表达方式,下句为“……的礼物”,因此有了参照,前两句的句式一致即可。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时,根据病句相关知识及语段意思进行辨析与修改。②段中“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你才能放平心态”有语病,关联词搭配不当,将“才”改为“都”;③段中“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有语病,句式杂糅,去掉“的人”。 6.【答案】(1)藉 籍;

(2)壁 碧。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7.【答案】【小题1】示例:我喜欢材料中的国文课,这节课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诗文内容,印象更为深刻。

【小题2】①猪八戒

②示例:第二十五回,孙悟空不堪受辱,一怒之下推倒了人参果树。当天夜里四人悄悄逃出五庄观向西而去。天亮时镇元大仙回到观里,听了道童的哭诉,将唐僧师徒捉回观里几经拷问,后又押住唐僧逼孙悟空救活人参果树。这一情节表现出孙悟空为人鲁莽、急躁。

【小题3】示例:我校与异地学校携手,共建“智慧课堂”

【解析】

1.【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此题为开放题,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节,抓住这节课的特点来表述喜爱的原因即可。根据两节课的描述来看,第一节课重在朗读,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二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比较来获得知识。

第14页,共21页

2.【分析】①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积累。根据阅读的记忆,《西游记》第二十四至二十六回讲述的是师徒五人来到五庄观,悟空在八戒怂恿下去偷人参果,被清风、明月发现辱骂,悟空一怒下推了人参果树,观主将师徒众人囚禁,悟空只有采用四处寻访医树之方的方法救出师徒,最后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水救活果树,众人得以继续上路取经。所以本题的答案是猪八戒。

②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复述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二题所给的两个回目的名称,写出其中一个相关的情节,再根据情节内容分析孙悟空的性格即可。第二十五回,主要写悟空难忍毁骂,将树弄倒。二童设计把唐僧师徒锁入正殿。师徒们夜间逃走。镇元子纵云赶上,以袍袖将唐僧一行尽笼而回。夜间师徒再次逃出。又被镇元子命将悟空下锅油炸,却被悟空以石狮变成自身将锅砸穿。二十六回写孙悟空打倒人参果树,两次逃亡没有成功,又被镇元大仙抓回。镇元大仙要求悟空复活人参果树,唐僧给悟空限制了三日期限。悟空先去了蓬莱仙岛寻访三星,并请三星求情,延缓了时间限制;再去方丈仙山寻访帝君;最后去求观音,观音以净瓶之水医好了人参果树。镇元子举办“人参果会”,并与悟空结拜。

3.【分析】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拟写标题时,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的信息。此题可抓住“2019年6月3日,我校借助远程互动系统,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一句来拟写,注意不超过指定的字数。

8.【答案】作者由对时光流逝,对落花飘零的怅惘变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孤独

寂寞之情。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这里注意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概括。“夕阳西下几时回”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无可

第15页,共21页

奈何花落去”表达了此人对春色飘零的怅惘;“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小园香径独徘徊”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 9.【答案】①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②励精:振奋精神 ③穷庐:简陋的房屋

④习:习惯,熟悉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①句意:不内心宁静淡泊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②句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精:振奋精神③句意: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简陋的房屋。穷庐:简陋的房屋④句意:这就是一天天的习惯傲慢了。习:习惯,熟悉。 10.【答案】【小题1】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小题2】A.遂成枯落 B.平心静气 C.躁(险躁/焦躁)

【小题3】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

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淡泊:淡泊名利;明志:明确志向。句意为: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遂成枯落”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

第16页,共21页

出做事宜“平心静气”,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两文的作者都认为焦躁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3.【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联系实际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即可。由“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可见乙文是从日常小事谈起,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侈,只要是衣服到处都是,出则车马随从跟随,就快是奢侈了,因此要注意这些小事。

11.【答案】【小题1】A人物画 B山水画 C花鸟画

【小题2】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人物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解析】

1.【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锁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此题可仔细读文,从第3﹣6段可知,中国画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类。

2.【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阅读文本,由画线句“例如”可知,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它附近的上下文中,它的前一句“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就是举例子要说明的特征。

12.【答案】示例一: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

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

示例二:可以增添“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并盖上印章。这句诗能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与画融为一体,突显出人的高洁品格。题诗盖印,使画面更丰富,意境更深

第17页,共21页

远。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拓展应用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此题可根据第8段“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给扇面添加诗、印等内容。 13.【答案】【小题1】A.无聊的巨人:我(放石头的我) B.我的巨人:主宰我命运的家伙(人生中的困难)

【小题2】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躲”“竭尽全力”“歌唱”等词将蝉人格化,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蝉藏在枝头,竭力鸣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蝉珍惜和讴歌生命的赞美。

【小题3】示例:啊!怎么回事?刚才还是平坦大路,怎么突然出现一座小山挡在面前呢?我还要赶快去通知大家来抬刚才发现的面包呢!我必须爬过去!(想象合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小题4】到了冬天,虫子们都消失了,可作者选择相信它们还活着。表达了他对消失的虫子们的喜爱、惋惜与怀念,也对虫子们明年再次到来充满期待。

【小题5】我从蝉身上学到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珍惜、赞美生命;我从蟋衅身上学到要绽放生命的欢乐,要自在豁达地面对生活;我从蚂蚁身上学到要坦然面对生活,不惧困难,努力前行。(意近即可)

【解析】

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上下文,找到指代的内容。根据第五段中的“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可知无聊的巨人指的是放石头的我。虫子的巨人是偶然主宰了它的命运的我。那么我的巨人就是主宰我命运的家伙。或者是人生中的困难。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手法,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这句话用“躲”“竭尽全力”“歌唱”等词语把蝉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语境可知,这处拟人句生动形象的再现了蝉在枝头竭力鸣叫的场景。联系作者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蝉的珍惜和对生命的赞美与讴歌。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开放类试题,结合语境,按照题目要求,注意联系上下文,还要用第一人称,合理表述即可。根据前文“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可知它此是

第18页,共21页

的想法应是对突然出现一座“大山”的惊讶之情。同时还可能会有赶快回去通知大家,必须爬过去的想法。

4.【分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句子内容,文章主旨,作者抒发的感情等反面全面分析理解作答。冬天到来,虫子们都不见子,便作者还想念他们都活着,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表达了他对虫子们的喜爱与怀念。同时也万分期待着它们明年还能来到这个小园,来到我的身边。

5.【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作者抒发的感情,作者的态度及体现主旨的句子作答。本文一共出现了三种虫子,作者从蝉的身上,学到了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珍惜并赞美生命的活力与美好。从蟋蟀身上,我学到了要自由豁达的面对生活,既然拥有生命,就要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蚂蚁被我设置的一座大山挡住了路,却没有放弃,还是努力前行,从它的身上,我学到了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奋力前行。 14.【答案】【例文】 我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不知有多少作业上的问题题被我攻克,但有个让所有人都难以面对的问题,却一直没解决,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

这个问题从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萌发生长,最后的大树上只有两个字;“不扶”。

可是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寒假,这棵大树连同那两个字,一起被砍倒了。

那天,我正在南京路上游玩,傍晚时分南京路上的霓虹灯显得格外美丽,为这个本身就热闹的地方多添了一份繁华。正当我打算走到地铁那边回家时。我忽然发现,有一个地方围着许多人,出于自己的好奇心,我打算去那边看看。

挤入一堆人群中。才发现,中间是一个倒在地上的老人,拐杖在他两米远的地方。看样子,是爬不起来了。

正当我想要去扶他的时候,突然,我想起来新闻上老人讹人的场面。怎么办,如果他来讹我,回家被打一顿先不说。赔钱送礼就要花掉不少钱。

我反复思考着,犹豫着。正当我还在犹豫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小男孩,看样子才三年级,挣脱了他妈妈紧抓他的手。走到中间,费了很大劲,小脸涨得通红,扶起了老人。还把拐杖塞到了老人手里。

老人当众对他表示感谢,而小男孩和他妈妈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变得坚不可摧了。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保持这份纯洁的感情。 这个道德上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解析】

第19页,共21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正确完美的补题是成功的关键。可补题为:我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靠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和妈妈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等等。审题的重点应放在“问题”上,可以是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可以是人际交往上的问题,还可以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等等。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表现的重点,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与启示是表现的主旨。需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 15.【答案】【例文】 在反思中成长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不是昨日那个天真顽皮、整天缠着妈妈要糖吃的小孩,或是整天无所事事、打牌玩闹的无知小伙了。我看着镜子前那个高高帅帅的自己笑了。我知道,我长大了,我成熟了。

当时光总是于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指尖滑落,我们告别了许多的无知,那一张张稚气的脸也在成长的岁月中渐渐褪去。从天真到成熟,我度过了人生极为美妙的十多年,这是逝去的岁月将伴着我成长,伴着我朝着梦想之颠攀爬。

无数次的挫折,教会我坚强;无数次的失落教会我乐观,无数次的失败却给予我成功。我在反思中成长。成功了,我不再骄傲,而是学会谦虚;喜悦时我也沉稳,不希望之间得意忘形﹣﹣这些都是生活教会我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那些已经过去了的生活不应该消失,它们继续存在的意义正在于能够让我们去思考和发现,找出对于我们有价值的结果。 记得小时候的我很顽皮,常常结群成队乱闯祸。有一次去偷挖番薯被田主当场抓获,绑着我的手见我父亲去了。父亲没打我、没骂我,而是向田主道了歉、赔了钱,然后向他买了100多斤番薯堆在家里。说我喜欢番薯就吃多一点,不够还能再买,就是不要去偷别人的。

那一次,父亲没打我,我不应该哭,而我趋势被他的脸色和行动吓哭了。父亲的教育,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不再偷别人东西了。在不断地反思中,我领悟了苏轼所言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真谛。

纵观历史,大凡卓有成就的王侯将相,或是名声蜚物的文人骚客,无不又在反思中进步的。汉武帝一生征战无数,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晚年的他,在悯忠台上的落泪,让百姓原谅了他,历史也成就了他;现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在他的忏悔录中的文字,不得不让人对这位老人尊敬、折服,他的人格在反思中、忏悔中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的一跪,更是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肯定…… 人生或者,如果不懂得反思,就更不用谈忏悔和进步了。日本民族对二战暴行采取不负责的态度而引起全世界的愤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反思中,我将不断地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我在成长中进步。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考查学生多角度理解材料,从生活中选取材料,以我手写我心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文章主旨来。根据材料中的“善于反思,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

第20页,共21页

人;美是多样的,每个人都应该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哪里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可知可以选择的主旨有三个,从中任选一个,写人记事,议论说理均可。前者要求以真实事件来表现真挚情感。后者要求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第21页,共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