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
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1、直选法2、排除法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检查病句的方法:
(1)审读法。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有语病。例如: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妈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些。(谁“同……一样”呢?读到这里,就含混不清。在“同”前加一个“她”字,语意就明确了。)
(2)提取主干法。提取主干法就是把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主干提取出来进行检查的方法。例如: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徐洪刚的报告。(句子的主干是“同学们……注视着和倾听着……报告”这样发现“注视着”同“报告”搭配不当。应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徐洪刚,认真的倾听着他的报告”。)
常见的语病:
(1)成分残缺:这种毛病是指句子里缺少必不可少的成分,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例如:经过这次学习,对大家教育很大。
(2)搭配不当: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相关的成分违反了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在意义上不能配合。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状语和谓语都是句中密切相关的成分,在组织句子时,不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合,就会犯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每年的发电量,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3)语序不对:这种毛病是指由于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对,从而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造成语法错误。例如: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4)前后不一致:指句子在表达上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例如: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5)成分多余:成分多余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多余。例如: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感到又喜悦又满意的心情。
(6)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指句子中用了不该用的虚词或用错关联词语。例如: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就能攀登科学高峰。
(7)句式杂糅:就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例如:止咳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的。
三、语言运用:
(4)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5)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6)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7)口语交际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①、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②、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③、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④、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以上题型有些还限制字数,对于这样的题要注意: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其次,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最后,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1、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2、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4、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5、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6、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7、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8、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二、说明文阅读
1、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2、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作文
1、审题(至少花5分钟)
(1)理解原材料与话题,根据原材料提炼观点,注意观点中一定要出现话题。
(2)分析话题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修饰关系、并列关系、无限制关系。
(3)根据话题中词语关系重新确定观点。若是修饰关系则要突出修饰语,若是并列关系则要突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若是无限制关系则要缩小范围。
2、确定选材范围
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选材范围。如教育、亲情、友情、环保、时势、战争、腐败、做人、人文等。
3、确定文体
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哲理散文、杂文、议论文、记叙文、寓意小说等,不要刻意采用创新文体,否则东施效颦。尽量避免选择科幻小说、编故事、童话、寓言等弱智文体。
4、 确定分论点
在草稿纸上列出三个以上分论点,以体现思维有深度。
5、 拟写标题
切忌无标题或以话题为标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拟题:运用修辞拟题,引用俗语拟题,化用古语拟题,借用成语拟题,套用流行语拟题等。
6、 写好开头。
切忌抄原材料。入题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让改卷老师先入为主。
7、主体段落有层次
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一般要求分成5—8段就可以了。
8、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9、话题出现频率。话题在正文中要经常出现,以免有套题、偏题、脱题的嫌疑。
10、要展示文采。多使用成语,多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多引用古诗词名句,多引用名言警句,多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多用短句避免长句。遣词造
句要用情感。
12、结尾。结尾要展示自己的文采,有韵味。让改卷老师刮目相看。
13、字数
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
14、书写
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虽好看,不易辨认也并不好。要写楷体字,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
15、错别字
作文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错别字不计数。
2、作文“十忌”
(1)忌误解话题:如“承诺”与“诚信”
(2).忌主题平庸或消极
(3)忌题材陈旧
(4)忌文体杂糅:强化训练一种文体,比如记叙文。
(5)忌语言平淡:要有文采,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6)忌内容失真:比如编造美丽的谎言。
(7)忌为新而新:如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8)忌写成诗歌时间关系只能说这些,从内心来说,真的觉得自己经验有限,表达也有限,但愿抛砖引玉,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在座各位同仁能给予批评指正。
(9)忌字数不够:尽量把作文格写完,给人厚重、充实的感觉。
(10)忌书写潦草,卷面不整。
3、避免作文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4)、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末或设法移到下行。
(5)、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