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远距离教育 匠囹衄 2006年第6期 总第108期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鲁俊海 ,周亚光。 (1.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I 310012;2.《教书育人》杂志社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网络社会也改变了高校的传统育人环境,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在认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科学 合理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构建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对高校政治思想 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网络;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00(2006)06—13076—03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带来 值观的树立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正负的影响,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体系有着十分 2.对教育者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重要的意义。 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实效。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 一、网络带来的挑战 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 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 1.对教育环境的挑战。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 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极易使西方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文化、价值 开展。但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在给思 理念等长驱直入,网络的发展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 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途径。在这场以文化渗透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 者自身素质、观念和知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部分 新的世界大战中,能否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和公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不足,对网络 价值观,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思 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上网经验少,对学生网络行 想政治教育的命运。因此,网络文化使思想政治教 为和思想心理特点缺乏认识;同时网络信息传播使 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由于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 得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对 播的空间限制,以完全开放、互动式的传播方式, 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起来,面对大学生注 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发生了变化,社 意力向网络转移,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具有吸引力 会不能再进行有效的监督。每一个网民既是接受者 和影响力的网络载体;此外大学生们面对空前自由 又是传播者,有别于报纸和广播电视,大学生只能 的网络空间,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意 一味被动的接受。甚至有时,传统的新闻媒体上发 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如何把握 出主旋律的声音,在网络媒体中则会出现与之抵触 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迫切 的非主流声音。另外,网民多是匿名在线交往,不 需要解决的课题。他们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 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以及 想政治教育意识淡漠,对有关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 不同年龄的人在网上交往呈现相当大的复杂性,这 缺乏了解,对互联网的特点及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 预示着思想领域更大程度上的开放,而这种开放恰 响认识不足,对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 恰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种政 题、新机遇研究不够,对开辟和占领网络阵地的紧 治的、社会的谣言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以及色 迫感不强。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使教育者部分地 情的暴力的信息均充斥于网上,这些信息不仅造成 丧失了信息所带来的优势,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 严重的社会后果,对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 而大学生却通过网络方便地查到各种信息。所以, 胁,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大环境受到污染,对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常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大学生的成长、社会情绪的稳定以及他们的正确价 他所讲的知识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所说的新名词 【作者简介】鲁俊海,巾NH-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周亚光,《教书育人》杂志编审。 7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因而,网络对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由于在 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承 担责任和网络的虚拟化特点,导致其对信息内容缺 乏必要的约束力,网上发布的信息常常是鱼龙混 杂。一些色情信息、虚假信息广为传播,特别是某 些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大肆倾销自己的文化, 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在网络上进行悄 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网络文化霸权闩渐凸显。 这加剧了电子空间中国家之问、地区之间、道德文 化的冲突。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 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 世界。”相比于“军事霸权”,“文化霸权”、“网络 殖民”更具杀伤力。尽管互联网是双向交互式的, 但相比于西方强势文化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少 有话语权,只能是听者。从这种层面上看,互联网 又是单向的。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得到了飞速 发展,但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得还不够。发达国家 掌握着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垄断着网上的 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网民不断传递西方 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民族文化的 边界日益模糊并不断被改写”_l ,因此,我国的思 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霸权主义和网络殖 民主义的挑战。 二、网络教育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在互联网时代,技术 网络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实现基础和运行机 制。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借助信息科学和网络技 术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如果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步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束手无策、寸步难 行。 2.平等性。网络构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时空, 在这个自由的时空里,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不再是某 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是针对某一现象在发表自己的 意见,同时受教育的对象也不是固定的,可能是一 个或者是无数个,可能在同一个地方,也可能分布 在大江南北。对受教育者而占,他们不需要面对直 观的说教,所面对的仅仅是某一个教育者或若干个 教育者发出的一种信息,受教育者可以感受到教育 者主动的思想攻势,却无须直接面对。在这个虚拟 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彼此熟悉而又陌生,相识又 不是真的认识,教育者的目的达到,只能建立在受 教育者对信息内容的自觉认同的基础之上。这种传 播特征使得公众对网络有一种先天的信赖与亲近, 这种平等的教育关系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际效果。 3.有效性。网络环境下,影响思想教育有效 性的因素更为复杂,而且多变性和不可控性明显增 强。例如,思想教育网站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主体与 客体之问相互作用的介体,这些网站如果缺乏足够 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教育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在 新的信息网络化校园中,大学生从以往被动的信息 接受者变成主动的信息选择者和建构者,信息的自 组织机制不仅使教育过程的引导带有不确定性,而 且难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可靠实现;通过网络人际交 往而形成的网络虚拟群体向现实社会延伸和发展, 使得依靠集体组织增强教育成效的传统思想教育方 式变得非常复杂,等等。 三、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机制。由学校思想政 治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和 宏观管理,最终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 教育课堂为主阵地,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 负责网站内容、网上新闻的监管和审查把关;学生 工作主管部门和团组织负责对网上学生思想动态的 监督和调研;保卫处负责对网上违法活动的查处; 网络中心负责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技术保 障,上述部门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各院系、各 单位、各部门党总支密切配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体系和机制。 2.要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这是网 络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当 前,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既懂思想政 治工作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 【作 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高校思想教育一】 作者要转变教 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在 思想教育的内容、方式、载体和手段和方法上有所 创新,才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所突破。教育工作 者要主动“触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网上引导应侣导积极主动,用正 确、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增强网 上正面宣传的影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 “因势利导”,也要“造势引导”。时下的网络文化 属于电子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电子媒介文化的 特质之一是‘无历史深度的平面文化” J。故此, 通过教育和高雅文化,深邃思想的传达,提升学生 的文化素质,抵制网络不良文化侵蚀,也是思想教 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伦理教育。网 络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活动空间,网络行为 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 约束。针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犯罪行为和许 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原有的道德规范显得软弱 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创立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 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当然许多 学生在网上畅游时,虽然未触犯刑法,但有的却属 于道德失控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因 此,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伦理教育已迫在眉睫。在 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在思想政治课上增加“网风” 与“网德”教育,通过团课、专题讲座、校园板报 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网络道德和网络伦 理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和网络伦理。 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网络行为校园规章、网络文化 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网络伦理与道 德》课程,以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 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和优良的网络道德。 4.要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管理。当前, 国家建立了规范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规,但以青 少年和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法规或相应的管理技术 对策是空白的。除了互联网上的商务活动应有相关 法规外,对于网络上其他信息的发布(包括个人信 息),也应该有一定的规范,而不能完全依赖于道 德的约束。尤其是对事关国家安全的网络信息的发 布、转载、传播,更应该有一定之规。还耍加强对 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学校的网络管理部 门要建立局域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程序,对有害信 息和有害网站的进入最好用技术手段加以过滤或堵 截。网络信息非常庞杂,对于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不强的一些在校大学生来讲,往往难以辨别良莠。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 规外,高校要通过制度规范、技术防控和思想教育 的综合运用,形成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系统。 5.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任何一 种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份构 成的,没有各种心理成份的充分健康发展,就不可 能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产生。只有在健康情感的基础 上,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感;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 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大 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具备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更正确地看待 社会问题,积极进取,心胸开阔,关心集体,关心 他人;也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情快乐,心理 78 健康水平才会高。现在一些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 游戏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思想品质问题,而实际 上并不单纯是思想问题,还有其心理原因。这些学 生在班集体中多数是思想品质落后、不求上进的, 并且多数也是心理问题最多的学生。因此,解决这 些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收 不到理想的效果,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 6.与学生平等交流。目前,一些学校发展较 快。甚至建立多个校区,学校远离市区,形成现代 “孤岛”,教师往返于新旧校区,市区与郊区之间, 加上教师工作量大,过去面对面与学和流的情况日 益减少。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具有多个校区的学 校,学生普遍反映找老师难,与教师沟通时间少。 在这种情况,教师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对 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解决 学生的具体思想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了思想教 育工作的个性化,和单独指导。总之,“网络”环 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 杂的系统工程,其规律和特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研究和总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全社 会各方面不断的长期艰苦努力才能达到应有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振怡.试论媒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J].北方 论丛,2006,(4). [2]马冬.文化评判视阈内的媒介文化[J].北方论 丛,2006,(5). [3]侯卫国.试论网络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福 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7). [4]张艺兵.数字化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9). [5]温立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几点思考 [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o4). [6]张再兴.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是年里程和启 示[N].中国教育报2005(11)30. [7]朱雨兰.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J].交通职业教育,2005年(05)[6]. [8]陈滔娜.网络技术背景下的“两课”教学改革 [J].江苏高教,2006年(O5). [9]汤建.简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 遇、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r7). [1O]叶明.张珊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创新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OO6年(O8). [11]王永艳.网络: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载体[N]. 光明日报2OO6(08)01. (本文责任编辑i刘仁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