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xxx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凌老师的这堂课,从试教到今天的赛课,灵活运用了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余数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教学效果良好。更难得可贵的是在教学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凌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凌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前活动中,凌老师先与学生玩了一个分花朵的小游戏,既是低年级组织课堂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是初步让学生感知了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在第一个环节,观察动画,引出操作活动时,凌老师先让一个学生上台操作示范,用11根小棒摆( )图形,每个图形用了( )根小棒,摆了( )个,剩下( )根。接着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分组操作,并让学生也像这样汇报操作过程。可见凌老师平时的课堂也
是训练有素的。
接下来,新知教学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给每个孩子的草莓数各不相同,有5个、6个、7个、8个四种情况,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创造性改编教材,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很好地利用了草莓这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当学生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后,再回到摆小棒的环节,用除法算式表示分小棒的过程,此处首尾呼应,教学设计巧妙合理。
三、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本节课中,有两个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探索空间,第一个环节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时,让学生把小正方形当作草莓摆一摆,再通过让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并上台操作,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从而感知余数的意义。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尝试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的写法五花八门,为老师适时引出数学上有余数的除法的规范写法做铺垫。
四、 课堂思考比较理性,语言规范简洁
凌老师的课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分小棒、分草莓的过程,教学程序清晰明了、环环紧扣。闯关练习的设计也是紧扣教学重难点,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且还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五、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有亲和力。
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板书规范美观,课件制作精美,基本功扎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六、个人建议:
1、在时间上凌老师没能把握好,教学环节还应适当紧凑一些,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用于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2、凌老师的追问还有所欠缺,比如说:在学生尝试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迫不及待想得出正确的想法。忽视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时凌老师如果能及时进行追问:剩下的这个草莓如何体现在算式中呢?学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在算式中把余数表示出来,学生感悟到的将会更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