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路口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

来源:九壹网


崇阳县 路口镇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崇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崇阳县路口镇人民政府

目 录

1 总 则 .................................... 1 2 基本情况 .................................. 3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 8 4 组织指挥体系 .............................. 9 5 监测、通信及预警 ......................... 12 6 转移安置 ................................. 19 7 抢险救灾 ................................. 20 8 保障措施 ................................. 21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路口镇为建立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山洪灾害应急、保障和防控体系,保证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山洪灾害危害,避免和减轻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2、《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湖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法规、条例; 1.2.2 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1

2、《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3、《湖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等

4、地方防汛工作方案、预案、山洪灾害防治方案等 5、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3 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崇阳县路口镇行政区域范围内山洪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本预案是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山洪灾害所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路口镇实施指挥决策和防御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1.5 预案执行与修订

本预案自批准之日起执行,应根据本地区山洪灾害防御情

2

况适时修订。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概况 2.1.1 水系分布

路口镇位于陆水流域,大市河发源于大幕山西支葫芦顶南麓,流经路口、白霓2个镇,在殷家埠入高堤河。河长50.3公里,流域面积208.5平方公里。该河源头高程412.03米,自然落差362.2米,比降为7.2‰,河宽20~50米,水深0.2~2米。河床由卵石砾砂组成。有黑石港小流域、安山港流域、板坑港流域、尖山港流域等小流流域,镇内有洋港河(大市河一级支流)。支流上建有沙墩、红石、峡颈垄等小(一)型水库3座,下岩、紫龟寺、金鸡、咸宁、丁家垅、西坑、齐心、赵家冲、张家塘、十里泉等小(二)型水库10座,共控制流域面积21.06平方公里;建有洋港等小水电站4座,装机1070千瓦。。

2.1.2 气象、水文及暴雨洪水特性

路口镇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年均气温17℃,年无霜期243~300天,年均日照1579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40%,日照时数7~8月最多,有473小时,占全年的27%;1~3月最少,为287小时,占16%。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1~106千卡/cm2,年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12月最少,冬末春初迅速增大,秋末开

3

始减少。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0.7℃,(1966年8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14.9℃(1956年1月23日)年平均无霜期为25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1.7毫米。1954的最大2406.3毫米,1968年最小980.4毫米。实测一日最大暴雨量为1964年6月24日,229.2毫米,三日最大暴雨量403.4毫米(同时期)七日最大暴雨量527.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天然)818毫米,最大径流深1416.1毫米,最小径流深308.6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98.4毫米。

镇内暴雨具有集中、量大、历时短的特点,暴雨的降雨量一般在100mm左右,有时更大,夏季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暴雨多出现在5—10月份,较大暴雨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区域内的洪水由暴雨形式产生,具有陡涨陡落,洪峰高,历时短等特点。 2.1.3 地形地质

①地形地貌

路口镇地处低山、浅山区,地势沿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境内有**河及**河一级支流1条,将全镇分割成许多小块,地形起伏,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境内沟壑交错。

②地质构造

路口镇位于秦岭纵向构造带东段及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交汇处,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境内地层自太古界至新生界,除缺失志留、泥盆及石碳、奥陶二迭系外,其余均有沉积。主

4

要岩石有花岗岩、石灰岩、安山岩等。

③水土流失

全镇总土地面积149.2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26%。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河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截止目前,路口镇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3平方公里,其中治理小流域面积11.83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47%,极大程度改善了路口镇水土流失状况。 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 行政区划

路口镇位于崇阳、通山、赤壁、咸安四县市区交界处,距县城20公里,是崇阳县的“东大门”。 杭瑞高速公里、106国道、咸通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辖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31个村民小组、1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为8962户,总人口为40208人,其中农业户为8409户,农业人口为36165人,版土面积235平方公里。

路口区位条件优越。106国道和省道横路线穿境而过,与京广铁路相距35公里,正在修建的宁樟高速公路贯穿集镇腹地,交通十分便捷,1小时可到达省会武汉。 2.2.2 经济社会情况

近年来,路口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

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资源优势,培育七大产业:工业:煤炭、大理石、水泥、精品锑、

农业:高山反季节蔬菜、经济林、楠竹,为路口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路口工业实力雄厚。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先后有4家外商企业在此落户,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2家。园区工业发展迅猛,已初步形成了 “煤炭、建材、冶金、轻工”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

路口旅游业方兴未艾。金沙风景区,一年四季山水相映,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是旅游、度假、会议、避暑的绝好去处,有“到庐山休养,不如到金沙乘凉”之说。省市县在此建有干休所28家,能同时接纳5000人食宿。天然溶洞众多,千姿百态,鬼斧神工;湖中碧水悠悠,泛舟其间,富有诗情画意。“塔楼鸟瞰”、“鹤冲宵汉”、“柳下观鱼”、“板坑飞瀑”、“石林遐想”、“竹涧听莺”等景点引人入胜,令游客流连忘返。 2.3 灾害损失 2.3.1 灾害损失

1973年6月22日,降雨201.1mm,路口镇山洪爆发,周家村小二型水库齐心水库溃坝,冲毁农田150亩,房屋倒塌15间,毁坏塘堰等水利设施129处,伤亡6人。

6

1980年7月4,路口镇洋港河河水暴涨,造成洋港村和路口村5000人受灾,耕地冲毁250亩,河堤水毁48处长920米,经济损失110.5万元。

1981年7月4,路口镇洋港河河水暴涨,造成洋港村和路口村5000人受灾,耕地冲毁250亩,河堤水毁48处长920米,经济损失110.5万元。

1983年7月4,路口镇洋港河河水暴涨,造成洋港村和路口村5000人受灾,耕地冲毁250亩,河堤水毁48处长920米,经济损失110.5万元。

1991年5月21~23日,降雨387毫米。7月4~12日,降雨450毫米。这两次大暴雨,全镇农作物受灾面积0.6万亩,其中绝收近0.2万亩。

1993年6、7两月,降雨1003.3毫米,其间6月22日降雨155.0毫米。农作物受灾面积6.47万亩。

1998年7月29日1~5时,降雨184毫米。全镇洪水淹没和水打沙压农作物面积1.4万亩,其中中稻0.25万亩、晚稻0.96万亩、经济作物0.22万亩,绝收0.06万亩。淹死1人。

2011年6月10日,路口镇突降暴雨,造成全镇16个村1850人受灾,耕地冲毁1245亩,房屋倒塌146间,毁坏下岩电站拦河坝、洋港电站引水渠等,经济损失530万元。

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见附表2。 2.3.2 山洪灾害成因

1、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

7

我镇山洪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溪河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分布区域性强,主要集中在植被覆盖率低、风化严重的土石山区和有矿产资源开发的村庄。

2、山洪灾害成因及特点

①高强度的集中降雨是引起山洪灾害最主要的原因。 ②地形山高坡陡、河道比降大等原因易形成山洪灾害。 ③测报预警设施分布量小,防灾意识淡薄。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 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防灾非工程设施 (1)防灾知识宣传。

充分利用宣传车、宣传窗、标语、宣传单等宣传媒介,加强对防灾政策的宣传,使防灾知识家喻户晓,增强广大村民的防灾能力。

(2)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 设立防汛通讯设施,落实好各个水利工程的负责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好预报、撤离等工作,并采取电话、广播、敲锣等形式进行宣传工作,撤离警报由路口镇防御山洪灾害指挥部发布。

(3)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 建立村级自防措施,以村为单位,相应建立由村委会组织进行汛前、汛中、汛后检查。

(4)做好防灾物资的储备、调度工作。 发现某处出险,由专车把抢险物资及时运送到位,并明确规定不得把防汛物资移作他用。

⑸在田铺村、路口村设有自动雨量站随时监测汛情,在齐

8

心村、团山村、西陂村、高田村等设有简易水位站等措施。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相关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 2、相应防灾非工程措施不具体。 2.4.2 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灾工程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镇政府十分注重辖区内的防洪防灾工程建设,部分主河段防洪堤得到过整修和加固,但防洪防灾工程仍然显得数量少,规划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经过长年运行,大多数河段老化失修,己不能适应国民生产发展对防洪要求的需要,一遇山洪暴发既对人民生产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威胁。现长年备有沙袋10000条,沙料数处,以防堤坝决口时抢险救灾用,各村滑坡危险区和警戒区标有明显警示牌。

2011年11月份在洋港村、下岩村、厢锁村分别新建河堤7处,有效保护洋港村、下岩村、厢锁村等村1600亩耕地及2800人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①河道溪床淤积严重,毁堤挖沙人为破坏严重,有效泄洪能力大大降低。

②本地域没有统一的防洪规划,水利工程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不配套不完善,势必洪涝患成灾。

③部分水毁工程目前没有修复到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9

④防汛抢灾全社会干部群众防灾意识谈薄,麻痹侥幸思想严重,对防洪避险缺乏思想准备,是扩大灾情损失的根本源泉。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

划分原则:1、对处于历史洪水线及各溪河10年遇洪水淹没线以下河谷、沟口、河滩、易损堤段范围以及陡坡下、低洼处、不稳定山体下的村庄所在区域划入危险区。2、在危险区以外,能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作为临时避灾地点的区域划为安全区。 3.2 “两区”的基本情况

路口镇镇沙墩村、红石村、梅花村、高田村、团山村、周家村、路口村、西陂村为危险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详见附表4。

10

4 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机构

根据上级要求和山洪防御预案编制大纲的规定,路口镇防汛抗旱指挥部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山洪灾害防御机构由路口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并由镇主管领导任政委、指挥长。路口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如下:

政 委:甘江城(镇党委书记)

指 挥 长:王志君(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 政 委:***(镇党委副书记)

***(镇纪委书记)

副指挥长: 杨清(党委委员、副镇长)

徐干(党委委员、副镇长) 石玉书(正乡级助理) 黄军华(副乡级干部) 郑华山(副乡级干部) 石竞兴(纪委副书记) 刘国海(武装部长)

成 员:杨立新(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 熊平水(派出所所所长) 巴武波(国土资源所所长)

11

王旺龙(工商所所长) 杨俊峰(供电站站长)

夏明亚(路口水利站站长)

路口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内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

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支书或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个村均至少确定1名监测人员、1名报警人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政府、县防汛办备案。 4.2 分工与职责 4.2.1 分工

路口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本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群测群防工作,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实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4.2.2 工作职责

1、行政首长主要职责

路口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负责本辖区内山洪灾害防御的实施和指挥调度工作。

2、路口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主要职责

在指挥长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12

3、各工作小组主要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各类监测站的雨情、水情,重要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洪泛区水位,山体开裂、滑坡点、泥石流沟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国土等部门汛前各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掌握本辖区内暴雨洪水预报、本地降雨、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水库溃坝、决堤等信息,及时为指挥长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报通知,组织群众按预定的转移路线转移,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与交通、农业、林业、粮食、民政、水电、电信、物质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调度所有抢险救灾工作所需的救灾车辆、救灾物资、设备等。

保障组:负责了解、收集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派员到灾区实地查灾核灾,汇总、上报灾情数据;做好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包括急需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等;指导和帮助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和恢复重要基础设施;负责救灾应急资金的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工作,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物的使用、发放和信贷工作;组织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抢救、治

13

疗和转运伤病员,实施灾区疫情监测,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乡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预警发布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见附表5。

5 监测、通信及预警

5.1监测

5.1.1监测系统的设立

1、自动监测系统

路口镇目前共有自动雨量站2个,分别在田铺村、路口村。 2、简易监测系统

路口镇目前共在桥边村、沙墩村、周家村、田铺村等设有简易雨量站,在洋港村、路口社区等设有简易水位观测站。 5.1.2 监测内监测内容

①雨量监测

雨量观测员负责通过本村雨量站收集雨量信息。观测员在大雨天气条件下每1小时观测一次,暴雨天气30分钟观测一次,并及时将观测数据上报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小组,村山洪

14

灾害防御工作小组负责向镇山洪灾害防御办公室上报。

②水位监测

水位观测员负责通过本村水位站收集水位信息,当降雨量达到50毫米或发生暴雨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河道水位接近准备转移预警线时,每10分钟向村工作组报告一次水位情况,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小组负责向镇山洪灾害防御办公室上报。

③危险部位观测(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水库、尾矿库、地质灾害易发点、河道险工险段、桥梁、危险区域分布区等防汛重点部位的危险部位巡查员加强对危险部位的巡逻看守,当降雨量达到30毫米或出现大雨、暴雨天气, 24小时巡逻看守,每1个小时向村工作组报告一次巡查情况,出现紧急险情向村工作组报告并立即向上一级山洪灾害指挥机构汇报,迅速组织人员转移或撤离到安全地区。 5.1.3 监测要求

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突出时效性和准确性,采用自动监测和简易监测相结合的手段,获取实时可靠的监测数据,并及时将结果上报各级指挥部门。监测系统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有关监测站点分布情况见附表6。

15

5.2 通信

5.2.1 通信方式的选择

1、原则

实用、可靠、先进。 2、通信方式

(1)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站采用GSM/GPRS通信传输信息,简易监测站点采用电话、人工传输信息。

(2)山洪灾害预警发布的通信方式由电话、手机短信、无线语音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等组成。多种通信方式各自相对独立并互为补充,确保预警和指挥调度信息及时通知到各级部门和危险区群众。 5.3预警 5.3.1 预警

1、预警指标确定

预警指标是指触发山洪灾害的雨、水量临界值,包括临界雨量和成灾水位(流量)的确定。预警指标分为暴雨预报、准备转移(警戒)和立即转移(危险)两级。

临界雨量的确定是通过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小流域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等,结合历史暴雨洪水资料分析成果以及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成果,综合确

16

定本地区各个小流域的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临界雨量。

成灾水位(流量)的确定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变化情况,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有的河流可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

各小流域、各村的警戒水位(准备转移)和危险水位(立即转移),详见附表7。

2、预警等级划分原则

山洪灾害预警等级分为三级(Ⅲ、Ⅱ、Ⅰ),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对应颜色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种颜色预警信号分别代表可能(暴雨气象预报)、严重(警戒雨量或警戒水位)、特别严重(危险雨量、危险水位或有泥石流、滑坡征兆)。

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当降雨量达到相应等级雨量值时,降雨仍在持续,应发布预警信息;

(2)当水位达到相应等级值,且仍在上涨,应发布预警信息。若可能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

17

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水库及塘堰坝出现重大险情时应立即发布预警信息。 4、预警发布及程序

根据监测、预报,按照预警等级及时发布预警。 (1) 在一般情况下,可按照县→镇→村→组→户的次

序进行预警(如图1)。

省防汛指挥部 县防汛办公室 山洪灾害预报 暴雨 洪水 泥石流 滑坡 乡镇防御指挥所 村 组 户

图1 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2) 如遇紧急情况(水库、塘堰坝出现重大险情,滑

坡等),可采用快速灵活的预警方式进行预警(如图2)。 洪水 省防汛指挥部 县防汛办公室 山洪灾害预报 泥石流 滑坡 暴雨

乡镇防御指挥所 村 18 组 户

5.3.3 预警、警报方式

预警方式:(1)电话、手机短信预警;(2)口头通知。 警报方式:(1)无线语音广播报警;(2)手摇报警器;(3)铜锣报警;(4)口头通知。 5.3.4 预警发布及响应

1、接到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知将有暴雨发生以及发布的三级(黄色)预警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1) 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有关村发出三级(黄色)预警,提醒广大群众注意做好山洪灾害防范准备。

(2)当接到三级(黄色)预警后,各有关人员应迅速上岗到位,注意观察水雨情变化,并加强防范。

2、接到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发布的二级(橙色)预警时,或降雨量达到警戒雨量且降雨仍在持续时,或溪河水位达到警戒水位,发布二级(橙色)预警,同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1)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有关村发出二级(橙色)预警,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防范山洪灾害,危险区人员做好转移准备。

19

(2)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乡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长及成员、所属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主要成员发布二级(橙色)预警,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3)有关村在接到二级(橙色)预警后,通过无线语音广播、铜锣、手摇报警器等向危险区群众发出二级(橙色)预警,提醒危险区人员注意防范,做好转移准备。

3、接到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发布的一级(红色)预警时,或当降雨量达到危险雨量且降雨仍在持续时,或溪河水位达到危险水位,或有泥石流、滑坡征兆时,发布一级(红色)预警,同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1)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有关村发出一级(红色)预警, 要求危险区人员立即按预定路线撤离至安全区,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立即全面行动,做好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工作。

(2) 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乡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长及成员、所属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主要成员发布二级(橙色)预警,乡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立即全面行动,做好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工作。

有关预警设备分布情况表见附表8。

20

6 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1.1转移安置原则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先低洼处后较高处人员的原则,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6.1.2 转移安置路线

转移安置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事先拟定好转移路线,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确定新的转移线路。转移路线宜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根据山洪灾害普查数据显示,**镇危险区4处,涉及4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311户,1380人,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见附表9。 6.1.3 转移安置方式

安置地点一般因地制宜地采取就近安置、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安置方式可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等。搭篷地点应选择在安全区内。 6.1.4 制定特殊情况应急措施

转移安置过程中出现交通、通讯中断等特殊情况时,灾区各村组应各自为战、不等不靠,及时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由村

21

干部分头入户通知易发灾害点村民,尤其是夜间可能发生相关灾害时,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借助无线广播、铜锣、哨子等设备引导转移人员到安置地点。在制定的转移路线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应选择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到就近较高地点。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

7 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7.1.1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

抢险救灾服从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指挥。紧急救援人员主要由应急抢险队员、受灾地区的干部职工、当地群众和其他自愿人员组成。配合做好救灾物资调拨、受灾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调度、伤病员抢救,以及灾区防疫工作。

乡镇内设的监测、预警、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应协调工作、形成合力。 7.1.2 救灾物资准备

积极配合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做好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抢险救灾的物资准备。

积极配合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做好所有抢险救灾物质、

22

车辆等的调度管理及善后补偿与处理工作。 7.2 抢险、救灾

一旦发生险情,村、组负责人应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报告,同时,真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下设的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组和应急抢险队在镇防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工作、形成合力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同时按照指挥部的指令将其附近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发生灾情,抢险队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汛前,对所辖区域所有的度汛工程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采取群测群防的方式,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做到有险必差、有险必纠、有险必报。 8.2宣传教育及演练

1、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宣

23

传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增强群众主动防灾避灾意识。

2、在交通要道口及隐患处设立警示牌。

3、组织对乡村责任人、预警人员、抢险队员等进行培训,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技能。

4、乡村要组织群众进行演练,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 8.3 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各部门要做到: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确保灾民转移安置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3、水、雨情报告要及时,有险要速报,会商要及时,指挥要果断;

4、暴雨天气,乡(镇)主要领导及包村干部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5、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塘堰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查制度。

6、监测、信息组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畅通。

24

1、路口镇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2、路口镇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3、路口镇山洪灾害风险图4、路口镇危险区人员转移安置图。

1、路口镇行政区划基本情况表2、路口镇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3、路口镇山洪灾害易发区统计表4、路口镇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5、路口镇山洪灾害防御各级责任人情况表6、路口镇山洪灾害雨量、水位预警指标表7、路口镇监测设备分布表8、路口镇预警设备分布表9、路口镇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路口镇防汛抗旱指挥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25

附图附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