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养目标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是一个横跨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要求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材料物理及微电子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数学、外语、材料物理和半导体理论基础、电子线路及计算机等)和较强的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熟练掌握集成电路和其它电子元器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掌握有关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主要测试分析技术,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发展动向,能在导师指导下,深入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方向专题的研究工作, 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取得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能用一种外文比较熟练地阅读专业资料并撰写论文, 并具有初步的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身心健康,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实事求是、踏实认真, 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和科学道德, 具有为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本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在有关研究所、工厂等单位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应用、半导体器件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等技术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任教。 二. 学习年限
本专业为全日制教学, 学制为三年。学生提前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提前完成硕士论文, 可提前毕业; 也可延期毕业, 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 三. 培养方式
全日制脱产学习。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硕士论文研究。其中课程学习1年,教学实践要求研究生独立讲授1门课程(40学时以上),生产实习不少于1个月,科研训练包括每学期参加学术活动4次以上,公开学术报告1次以上,参加本专业其他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活动。用于硕士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1年。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举行。硕士论文答辩时要求研究生至少提供1篇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或第二作者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或作为项目参与人员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或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的证明。硕士论文涉及国家机密不宜公开发表的除外。
四、研究方向
根据贵州大学的实际、学校和电子科学系的设备和师资情况、贵州省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本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01. 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半导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物理现象,半导体材料的特性,效应及应用,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特性,各种新的效应,新的现象和他们的物理机理,并探索各种新的器件结构和应用,测试理论和方法; 超高速器件物理(GaAs, HEMT,
超导器件), 超高速集成电路材料与器件物理, 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物理; 以及真空物理与技术,激光物理与技术,超导物理与技术等边缘,交叉学科在微电子学中的应用等。主要研究方法是数值模型与模拟与验研究并重的方法, 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02. 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理论和方法,系统集成理论和技术,半导体功率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 半导体微波器件和微波集成电路, 半导体传感器与集成传感技术, 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工程, 集成电路的应用技术。结合贵州电子工业的设计,强调模拟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微机械系统、微机械、光电复杂系统,也是目前的研究的重点之一。
03. 电子功能材料方向
本方向研究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及它们间的关系, 研究它们的内部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研究各种功能效应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 还研究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制造工艺、分析测试技术和应用技术。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导电材料与元器件, 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压电铁电材料与元器件, 超导材料与元器件, 电介质材料与元器件, 敏感(灵巧)材料与传感器, 信息存储材料与元器件, 信息存储材料与元器件, 信息存储材料与技术, 薄膜材料与元器件, 微粉的物理性质与应用, 微粉与精细陶瓷, 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 原材料学与微分析技术,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CAD, 微波磁学与应用等。
04. 传感器电子学 本方向在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电子材料物理与元器件物理的基础上, 研究各种新型的化学物理传感器。 内容包括各种离子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粒子传感器, 各种物理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设计与制造工艺, 传感器原材料与器件的测试分析技术, 传感器材料与器件的CAD技术, 集成传感器技术等。本专业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恶劣环境下的传感器及集成系统的研究。 五. 课程设置
1. 政治理论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邓小平理论),按贵州大学研究生部统一的教学计划执行。
2. 外语课, 本专业要求英语为第一外语。课堂教学时数为周学时4共一年, 即144学时。课堂教学完成后, 采用自学与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形式, 继续提高。最终达到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用英语撰写本专业论文, 听、说能力基本达到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考试分为笔试(包括阅读)、口试、作文三部分。学生在申请硕士论文答辩时, 必须提交通过国家六级或相应水平的其它考试的成绩证明。第二外语为任选课。
3.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见课程设置表) 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
1. 选题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有关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课题。开发性研究课题要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 可望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题目。论文研究要突出创新性。为保证论文选题正确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开学初作开题报告。
2. 文献阅读和科研过程管理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研究期间,应不断从阅读中外当前学术期刊文献中吸取营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适时调整研究路线和方法。开题报告后,至少每月进行一次本硕士点同级全体学生的研讨报告会,交流科技文献阅读体会,报告课题进展状况。文献阅读量,每周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
好的研讨报告,可在全系教师和全系研究生大会上进行,以便依靠全系教师的力量提高把握研究生论文的研究方向,确保论文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本硕士点的主要阅读文献有:IEEE系列汇刊,物理评论B(Physical Review B),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传感器和执行器(Sensors and Actuators), 欧洲Elsevier系列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 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 中国科学,中国物理,中国物理快报,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半导体学报,以及其他本专业的二级杂志等。
3. 教学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承担不不少于40学时的教学任务,包括本科生课程的主讲、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研究生承担教学任务时,要指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师进行指导,要求最终教学效果良好以上。本环节的学分为2学分。
七、答辩及学位授予
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必须在毕业当年4月30日前提交学位论文审阅稿, 供省内外同行专家三人以上评审。半数以上专家认为论文已达到硕士论文水平, 无原则性错误,并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对论文修改后,可提出答辩申请。论文答辩时, 应提交至少一篇已经发表或已经被录用的第一或第二作者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论文。硕士论文涉及国家机密不宜公开发表的除外。论文答辩的程序按贵州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课程名称 课 程 编 号 10657M104 学时 36 学 分 2 4 3 3 3 3 3 3 3 3 2 3 1 2 2 2 2 1 2 2 2 教学 方式 学期 1 2 考 核 任课 备方 式 教师 注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设计 考试 设计 考试 考试 操作 考查 笔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设计 校统一 校统一 公 自然辩证法 共 课 外语 量子力学II 专固体物理学II 业课 光电子学II 学位课 微电子器件物理II 数值分析 群论Ⅰ 选择功能材料 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位设计 课 材料科学导论 数字逻辑系统设计 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修 与实践 半导体器件数值模型 微观分析基础 非半导体材料 学位选超导物理学 课 修课 微电子工艺 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 第二外语 微电子系统导论 讲课 √ 讲课 √ √ 讲课 √ 讲课 讲课 讲课 √ √ √ 10657M101 144 080903M01 080903M02 080903M03 080903M04 10657M202 080903M06 080903M07 080903M08 080903M09 080903M10 10657M201 080903M11 080903M12 080903M13 080903M14 080903M15 080903M16 10657M103 080903M17 54 54 54 54 82 54 54 54 36 54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讲课 √ 讲课 √ 讲课 √ 讲课 讲课 讲课 √ √ √ 讲课 √ √ √ √ √ √ √ 实验 √ √ 三助工作 1学分 每学期至少参加四次学术活动 1学分 培开题报告(第三学期举行) 1学分 养公开学术报告 1学分 环节 生产实习 1学分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或大学英语6级成绩合格 说明:课程总学分27—30学分,培养环节学分不少于4学分,共31—34学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