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添字联”
作者:张晓天
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3年第05期
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有一种独特的“添字联”,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现撷出几联,共同欣赏。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年幼时聪慧过人,再加上父亲苏洵的调教,熟读了不少诗书,比起同龄的孩子,算得上有才学了。在众人的赞扬声中,苏轼有点飘飘然了,于是春风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正当他自我陶醉在那副对联中时,一位老者拿着一本小书向他请教。上面密密麻麻的字,他几乎全不认识。苏轼明白了老者的用意,于是他在对联的前面各添加二字,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添字之后,联语意境大变,一扫原来的骄傲矜持之意。苏轼也正是在这种“发愤”“立志”的精神激励下,后来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解缙,明朝江西吉水县人,朝廷大臣,《永乐大典》的主编。幼时就善诗文工属对,有神童之称。他家的房子被曹大官人的一座竹园遮挡得幽暗阴森,但直接让曹大人砍掉竹林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他心生一计,在自家门上贴出一副对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曹大官人得知解缙的对联,立即命人将竹林里的竹子都削掉一截,以煞他的威风。小解缙见了便在上下联后面各加一字,成为: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曹大官人得知,气不打一处来,命人将竹子刨光,改种芭茅(当地传说芭茅治妖精)。小解缙见了,在上下联后又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据说,曹大官人因斗不过小解缙,心里十分窝火,大病了一场,险些丢掉性命。 明末清初的洪承畴,崇祯时任兵部尚书,深得皇上的重用。他自感皇恩浩荡,决心肝脑涂地报效朝廷,于是在自家大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以表心迹: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14年(公元1614年),皇上命他率领13万人马与清军在松山会战。第二年,松山失陷,洪被清军掳至沈阳,经不住利诱,变节投降清军,后来成为清朝重臣。因此,有人十分鄙视他的行为,在他家的那副门联后面各添一个字: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这样,上联成了感叹句,下联成了疑问句。“君恩深似海”那是肯定的,可是你“臣节重如山”了吗?这就有力地鞭笞了洪承畴说的与做的不一,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当然,现在有评论清军入关的新说,自当别论。
清朝末年,有一知县刚上任,就在县衙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 一不要钱,二不要命 三不要官,四不要名
原来,这位县太爷上任带着“笊篱”——想捞一把。时间不长,老百姓就看出他是个贪官。于是一天夜里,有人在县衙大门上的那副对联上添了几个字: 一不要钱嫌少,二不要命嫌老 三不要官嫌小,四不要名嫌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一添,就如千钧力的巨掌,扇在县官的丑恶嘴脸上。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废除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叫做总统,老百姓觉得很新鲜,于是,文学家王闿运作了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这副“民国总统”的嵌字联,本是游戏之作,没有什么政治意义。不久,北洋政府各派军阀争权夺利,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你方唱罢我登场”,接着曹锟收买国会,贿选总统的丑行曝光。于是,有人在王的那副对联后面各添四个字,成为: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样添字之后,就成了“民国总统不是东西”,对联有了鲜明的政治色彩,针砭时政入木三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