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 (总44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0.2 2oo6 General No.44 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宿 捷 摘要: 文化差异、定型观念、民族中心主义、归因理论等方面决定了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它能帮助人 们掌握解决跨文化交流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障碍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6)O2—0106—02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的沟通,将各民族纳入到了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 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误解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 与对待这些问题,积极找寻其根源所在,提出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希望人们 在处理跨文化交流事件中能够多了解一些跨文化知识,多掌握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人们在有共同文化背 景的环境中进行交流,才能理解对方传递过来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 克服文化造成的障碍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要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 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产品要进入的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 性等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然而西方人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有的人甚至将“龙”视为一种张牙 舞爪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西方国家市场,是不能给企业创造 很好的效益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定型观念也叫刻板印象,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个群体的简单看法。它是一种社会 化的产物,当一个人对于谈论中的某一群体成员没有足够的个人经验的时候,通过别人的经验来发展定型观 念的倾向更为强烈。言传身教是表达个人定型观念的通常的形式,不同文化群体、不同的民族、不同种族的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水平的差异常常是定型观念和偏见的根源。定型观念虽然有利于加速 信息的加工过程,但它往往导致过分简单化、偏见甚至歧视,比起同文化间的交流,跨文化交流中的交流者所 知道的对方的信息量更少,因而定型观念在认知过程中的影响要大于同文化交流时的情形,从而严重地影响 跨文化交流的质量,有时还会构成歧视行为,甚至由此产生敌对情绪。 我们都知道,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临邦。文化传统相互影响,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国对日 本的影响,从儒家思想到衣食住行无处不在。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在很多方面我们是互通的,正如一个不懂日 语的中国人同样能看懂日本报纸一样。但是我们在教授日本留学生时经常会发现一些这样的现象,日本学 生之间是金钱关系,“丁是丁,卯是卯”;对教师的辛勤劳动也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让我 们感到十分费解,因为我们一贯认为日本人热情,讲义气,互相帮助,尊师重教,其实这也是一种定型观念。 纵观日本历史,从明治维新到《日本国宪法》的制定,日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短暂的道路。19世纪中叶,欧 美资本主义国家大举入侵日本,用武力强迫日本打开闭关自守的大门,日本开始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历 史,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政治经济到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吸收精华,去除糟粕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资本 主义经济强国。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日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 此我们决不能用以前的定型观念去分析和对待现在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民族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 交际方式、社会风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在当今的世界,只有极少数人露骨地宣称自己的文化优越于 其他文化,多数人虽然并不这样说,也没有这样明确的看法,但是在观察另一种文化时, 106 (下转第115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沁园春・雪》中问学生“多娇的江山为什么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故郁的秋》中“作者为什么不道内心之 痛而以一句‘天可真凉了’表达无尽的感慨?”等等,点拨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含的思想美。 三、阐发法。有些文章,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距离很远。复杂的时代背景,含蓄的象征手法,使 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对这样的文章进行阐发是必不可少的。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文题的理解必须结 合写作背景,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从“忘却”与“记念”似乎对立的角度人手加以深刻阐发,使学生认识当时 社会的黑暗,认识到多少爱国志士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四、讨论法。教师紧扣课文重点提出一两个问题,经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引导 他们步步逼近问题中心,找出问题的答案,使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处于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从而 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祝福》中对祥林嫂死因的质疑探讨;《项链》中对玛 蒂尔德的“虚荣心”认识和讨论等等,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 五、以读带写法。语文教学要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不但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而且巩固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如学习《谈享乐主义 价值观》时,抓住不放,组织学生写联系社会实际的思想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错误的态度,树立正确 的态度,以深化对人生的认识。这样就起到了加强德育的效果。 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在不断实践中继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进步,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中专生正是处在一个思想形成期。而现在的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但看问题易片面,偏激。社会上 些不正之风同学校教育相抵触,产生诸如不解、痛苦、迷茫,甚至失望的情绪,学习起来无精打采,没有远大 的理想抱负,盲目模仿、追求,甚至失去自我,这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痛心疾首。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尽其 所能强化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是每个职教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场人的素质的竞争。作为人的素质的“灵魂”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培养什 么样的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 中,加强德育,任重道远。 一作者锦州市财经学校讲师 (上接第106页) 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对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事物常常作出价值的判 断。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尽管我们努力去克服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但 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文化是我们的软件,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是我们戴着 的一付过滤镜,要完全摆脱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各种观念和看法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自 己的观点,就会发现民族中心主义时时刻刻在起作用,比如我们有些人称Et本国为“小日本”,而日本人自己 称本国为“大日本民族。”我想日本留学生在事前并没有考虑到中国人的反应会如何,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 角度去分析其影响和结果,这也是民族中心主义的体现。实际上中国和日本的国情完全不同,日本人接受西 方现代思想比中国早,影响也比中国要大、要快,以日本人的角度看,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被接受,但从中国 人的立场看,他们的行为是有侵犯性的,是不可容忍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提出归因理论。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接触时,常要推断对方举止的原因、动机或意 图,特别是在对方做出了异常的行为时更是如此,人们时常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解释对方和自己行为的 原因即是归因。这种解释是有事实根据的,是正确的,人们在交流中都有对自己和对方行为寻找原因的倾 向。 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行为的解释就有差异,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容易产生归因偏差。在跨文化交流 中,由于人们对本文化群体以外文化群体的行为了解不多,因而对本群体成员的行为更容易和更多的归因于 环境,对外群体成员的行为更容易和更多的归因于个人品质和气质等原因。 在跨文化交流中”越轨行为”很多,因而造成归因的错误也多。反常行为在异文化交流中比同文化交流 中要多,一是由于不同文化对于一种行为是否反常有不同的标准,二是由于不同文化对越轨行为的提示方法 不同。在一些文化中,必须做的、禁止做的、可以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环境暗示的,因而其成员有意识地 不做不合规范的行为,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对所谓的越轨行为不太在意,见怪不怪。这些区别也造成了跨文 化交流中的错误归因。 - 参考文献 1、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 作者抚顺师专讲师 l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