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0年第6期 总第159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6 2010 GenerM No.159 中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 庞海波 (湛江师范学院心理系,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中关两国在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主要体现在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 念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制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手段的差异,这些 差异使中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迥然不同。为了提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好心理健康教 育的本&4E_z-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0)06—0027—04 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发生 了剧烈的转变,各种先进思想先后渗透其中,而心理健康 教育作为教育的新兴领域,其发展尤为显著。但是,当我 实的规划和举措。本文试图对中美两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 差异作比较研究,并从中反思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一们以国际比较的视野来考察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全貌时,发现它正处在起步阶段,正显示出探索时期特有 的诸多幼稚。因此,我们不能不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心理 健康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起步的,它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 道路,今后又将何去何从?它如何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历 、中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比较 从对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美国 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很强,这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奠定 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由于美国政府十分关注国民的心理 健康,并多次立法要求加强国民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举 史超越?做这样的历史反思将有助于相关教育工作者清 醒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对该项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更切 收稿日期:2010—05—13 措使得美国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很强,心理健康的知识也 比较普及,这就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 氛围 。 美国国民强烈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得家长、教师、学校 员工比较关心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异常行为 和情绪表现也比较敏感,容易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 进行补救…。在对待那些有问题学生的时候,由于具有一 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和家长也不会大惊小怪,而是将 和信任,才能建立起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人际环境。当然,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不能不依赖于教师高尚的人格和 较高的素养。教师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广博精深的学识, 必会赢得学生的敬重。高校教师的整体修养是制约和谐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外教育现代化的不同 模式比较研究”(AIA06138)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庞海波(1964一),男,广东廉江人,副教授, 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能存在师生间的知识传递,而不会有情感等其他方面的人 际沟通。教师不认识自己的学生这似乎难于令人置信,而 这又确实是当前高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第二,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全面关心 学生的成长。优等生与差等生、男生与女生、城市学生与 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内在因素。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首先 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根本之根本。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 需要的合格的“产品”,教师要在全面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教育思想素养的基础上,尤其应着重提高所从事的专业理 论素养,力争使自己走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只有这样, 教师才是真正的大师,才能为国家培育出高水平的人才。 为此,国家和各高职院校也应该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参 加学术会议和去国外访问交流的机会。否则,封闭自己, 农村学生,尽管他们有很大差别,但他们都是教师的培养 教育对象,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同样的帮 助、关怀和教育。不应有所偏袒、有所好恶。良好的师生 关系不是仅存在于教师与部分学生之间,而是存在于教师 与所有学生之间;教师关心帮助学生也不应仅仅局限在知 识方面,而应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这些都是教师为建立 和谐师生关系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第三,尊敬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爱严相济。教师与学生存在着角色的差别,但人格上是平 等的。教师不能贬低学生的人格,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教师也只有真正理 解学生、关心学生并严格要求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坐井观天,孤陋寡闻,教学方法再灵活也难于培育出高素 质的人才。 [责任编辑:钱晓玲] 一27— 这些问题视为学生成长中正常的“插曲”,除了安排学生 干预技术,但干预的理念与干预技术的运用能力却没有办 法照搬 。 向专业人员寻求援助外,教师和家长也尽量利用自己的知 识来帮助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尽快解决问题。在专业人员 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以学生为出发点,确定学生的 需要并给予援助,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以自己为出发 点,认为自己应该给学生心理援助;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中国的心理健康工作者缺乏专 业干预能力。这种观念与能力方面的差异使得虽然运用 同一种干预技术,但干预过程的细节、思路、干预者与被干 为有问题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时也是如此,专业人员首先关 注的是尽量消除学生因为有心理问题而感到不安或自卑 的情绪,然后才是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 诊断,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特点对症治疗 J。 此外,从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看,美国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是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预者之间的互动都大不相同,干预的结果自然也存在天壤 因此,非常关注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需求。由于不同 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这就造就了 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样化的趋势,各个州、各个学 区甚至各个学校都不一样。一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 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有关。这种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需 求为驱动的观念,避免了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 生的需要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能产 生较好的效果。 在中国,由于心理卫生发展比较缓慢,人们的心理健 康意识淡薄,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有关知识也不甚了解。教 师、家长、学校员工都缺乏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时不仅很难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而且心理 健康意识淡薄的人们还常常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那些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使他们已经在承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同 时还因此产生自卑和压抑情绪,这对他们心理康复十分不 利。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许多教师常常将学生的纪律 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既延误了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治 疗,也给那些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烦恼, 这些现象都消极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在实际 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以学生的心 理健康需求为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政府发起并 推行,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和需要为主线。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学 校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开设心理辅导中心等都只是在表面上应付上级部门的 要求,从表面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不错,但实际上许 多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无法从中获得自 己需要的心理援助,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可想而知 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方面,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反 差。一个心理健康意识强烈、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一个 心理健康意识薄弱、注重外部的形式。中国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确实落后于美国,但许多学者将这种落后归结于中 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短,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 原因。虽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在发展 过程中借鉴了西方许多经验,尤其是在教育心理学和临床 心理干预技术方面,例如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强化、角色 扮演、认知调整、厌恶疗法等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国家。 因此,就临床干预技术而言,中国借鉴了大量西方的心理 一2f{一 之别。 二、中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制比较 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个庞大的体制,联邦 政府和一些社会机构通过拨款来实施一些心理健康教育 计划,各个州通过制定课程目标和标准来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则以课题的形式在中小学实施心 理健康计划,虽然有这么多的部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但 最终取决于学区和学校本身的决策情况。因此,在一些比 较富裕的学区,由于社会环境较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 消极因素较少,大多数学校仅有一些常规的学校辅导、心 理或健康课程,很少接受其他部门额外的心理健康计划。 而在比较贫困的或者多种族居住的社区,因为社会环境相 对复杂,影响学生的消极因素较多,因此,学校里往往有大 量的心理健康计划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这种情 况下,在学校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各个部门形成了 一个庞大的网络,但由于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 因此,整个体系有些松散,看似庞大,运作效率却不一定 高。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正在进行 改革以提高心理健康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美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从专业人 员培训、专业人员资格到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建立了一 套完整而严格的专业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心理健康实践 中从专家和专业人员参与的过程评价,到专家、专业人员、 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结果评价,建立了一套系统 的质量评价体系。此外,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 施,美国政府还多次立法以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教育权利,这些举措为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 供了有力的保障 。 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属于教育部门的职责,很 少有社会部门参与,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学校,以班级 单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自上而下,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顺利与否大多取决于学校上级部门 的态度。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无论是专 业人员的培训、上岗人员的资格、还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 职后发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 价方面,主要以资金投入、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等外界硬件建设为重点,并没有以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心 理健康的满意程度等内部需求为重点,这就导致了中国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严重的现象。此外,虽然我国政 府开始重视用法律来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权利,但在具体 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未能充分保障儿童和青 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权利。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注重干预过程的 细节和干预的最终质量,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让学生 和家长感到满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干预对 从两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看,中国在心理健康教 育的专业化与 i5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还存在 着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家长、教师甚至社区都可能是心 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是体现了生态化的干预理念 。 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了许多国家的干预技 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方面,中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制存在许多优势,由上而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易于整体规 划和管理,以班级为心理健康教育单位也有效地利用了我 国的班主任制度,只是目前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意识和专业 术,干预手段也多种多样,上述的心理干预技术基本都在 国内有详细的介绍。但与美国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在 干预过程中往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由一iD理健 康教育工作者安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许多 tk,理健康 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 也有其他专业人员和教师的参与,但辅导员仍然承担了主 要的日常干预工作,而目前中小学校的辅导员与学生1:50 的比例无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果我国能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那么1:30或1:40的比例将有力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 量 。 三、中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较 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注重实用性。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容往往与社会关注的问题有关,如目前校园枪 击案引发的青少年携带武器问题、物质滥用(主要是吸毒、 酗酒和吸烟)、自杀、辍学、性疾病、早孕等,或者是明显的 情绪和行为问题,如学生帮派、校园暴力、人际与社会适应 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等。很少关注全面发展、人格发 展等价值意义色彩较浓的内容 。 虽然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强调预防与促进 学生发展,但主要内容仍偏重部分和少数问题,忽略了大 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中国比较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义。心理健康 教育的内容主要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为主,各种问题的矫正与预防占的比重较少, 而且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进展缓慢,这部分心理健康 教育的质量也不太理想。 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已 经开始加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但仍 然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为学生达到 高质量的学习标准提供保障。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的专业化呼声则越来越高,但前提仍然是促进学生的健康 发展。虽然如此,建设全面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两国 共同努力的目标。 四、中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手段比较 目前世界上的心理干预技术大约有200多种,但比较 常用的只有数十种。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手 段包括暗示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娱乐疗法、心理 支持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宣泄疗法、自信 C, ̄.Jil练、倾听、满 灌疗法、家庭干预等多种多样的干预手段。在干预过程中 教育工作最终强调的是规模的大小、形式的多样化、内容 的生动性等,较少顾及学生的需要与感受。在于预过程中 也大多以学生为干预对象,忽略了学生周围的消极因素的 影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不佳。 美国以学生为本、生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手段不 仅有利于确保心理健康干预的质量,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 育的长远发展,这些优点都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 不具备的。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的实效性,不仅要学习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手 段,更应该学习他们的干预理念。 五、中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给我们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大陆开始之初,由于缺乏本土专 业人才,所以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校 心理学理论。不只是中国大陆,港台地区的心理辅导也是 舶来品。西方国家的心理辅导比我国起步早、投入深,所 以我们借鉴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无可厚非。但是,在此 过程中,由于文化、地域等差异,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现象,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问题一直受到一线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只是很少有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对其进 行深入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者一直力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创造中国背景 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能够服务中国的 学生。我们认为实现本土化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本土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一群学生。单从学 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的本土特征,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着改革开放的背景。因此,在对 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如果我们把西方的心理教育方 法和理论照搬过来,可能就不适用。比如中国人的亲子关 系受到中国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有巨大差 异,如果在亲子沟通上直接引入西方的教育方法就有失妥 当。 而中国的小孩子对于心理咨询的看法跟西方也有很 大差异,社会常把去看心理医生当做一种病态。在这种情 况下,要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我们不是光找服 务对象的差异,必须很好地了解教育的对象,他们生长的 本土背景、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这样才能发现针对于他 们的教育方法。 一29— (二)心理测量工具的本土化 国家的中学生一样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普及性知识。教 心理测量是通过专家编制和实践检验的量表和问卷 育工作者认识到引进西方课程的教材教法不是明智之举, 来测定被试的各种心理状态,这有助于发现被试的心理问 课程必须实现本土化。 题,给心理辅导和咨询提供一些必要依据。心理健康教育 西方的咨询基本上是非指示性的,就是不给予指导, 以了解学生为基本前提,应尽可能透过客观的测验或评 咨询的原则主要体现为“三不主义”,与中国的教育方式 量,才能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特性与需要有所了解。所以, 非常不同,这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生。比如说,在西方体现 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出道德标准的多元化,他们认同的一些观点在中国社会可 在国人的眼里还是个新兴学科,非专业人士想到它, 能认为是不齿的。如果出现有学生呈现这样后现代的颓 就觉得使用它可以对人的性格了如指掌,甚至能预知未 废状态时,教师需要用健康的价值观来影响学生,而不是 来。所以得到一些翻译过来的量表就如获至宝,各方人士 给未成年人自主权去选择他认为对的决定。现代科学化 开始进行大量的测量,结果发现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 的心理咨询活动源于西方,其基本原则与操作方法深受西 要高达l8%~30%。随即一度又造成恐慌,人们把有心理 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那 问题的学生都当做病人,一部分学校还把有心理问题的学 些适合于西方国情的心理咨询原则与方法,而应根据我国 生送到医院去用药。无独有偶,在台湾也有精神科的心理 的文化与社会习俗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予以调整与改进。 医生用MMPI在一个学校对全校施测,结果发现全校有三 关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研究也需要本土化。比 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是病态的。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高 如精神分析理论,很强调西方人是由于压抑性欲而致心理 病态的结果,研究结论和一线教师的经验相悖。这个问题 疾病,而中国学生虽然也是在一个比较保守的东方环境中 不是出在学生身上,而是出在量表没有本土化上,直接拿 长大,但是未见得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是跟性压抑有关。理 来的量表是国外用来测精神病人的工具,用这样只是翻译 论研究一定要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中学心理学工作者 过来却没有修订过的量表来测健康人,自然会出现问题。 必须在掌握大量先进技术方法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学生,才 为了保证心理测量的客观、正确,我们首先要知道量 能在实际操作中变通,形成心得与经验,进而产生适合中 表和问卷的常模是由被试的整体情况决定的,当被试和被 国学生的咨询理论。此外也可考虑从我国的古典经籍,如 试地区发生变化时,测量的常模必须修改。其次量表和问 儒家、道家思想中,提炼发展出一些适用于中国的心理教 卷适用的范围也可能是有限的(如测量智力就有年龄段的 育体系、架构与方法,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以增 要求)。心理测量还与测量者、测量环境、测量时间、被试 强心理辅导工作的实际效果。 心境等因素有关。因此,当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时,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认识中国 就必须认真选择合适的量表和问卷,尽可能减小外因对心 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增强心理健康 理测量的干扰,遵循量表规定的使用范围和要求,严格测 教育的实效性与地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科学 量。而我们在最初引入心理测量时,以为测量在心理健康 的态度仔细去考察借鉴来的理论与技巧是否需要客观、适 教育各内容中是最简单不过的了,只要把外国的问卷翻译 度的修正,而不是一味地崇拜或者排斥。 过来就可以用了。但即使译成中文,实质上题目却仍是按 照外国人的思维和标准呈现的,用的常模也是外国人的, 参考文献: 那么这个量表对中国人的价值是大打折扣的。 [1]王宏方.21世纪的学校心理服务模式[J].中小学心理健 在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引进国外的量表 康教育,2003,(4). 也无可厚非。但是,量表的修订非常重要,否则必然会产 [2]王加绵.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教 生格格不入之感。今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定要有专 育出版社,2002:68,123. 业的心理测量人才加入,由他们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当 [3]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6,98. 然,高校心理测量专业人员已经作出了不少贡献。研究者 [4]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认为,我们使用的问卷可以翻译西方的,但是这应建立在 161. 对问卷实现本土化的基础上,也就是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 [5]吴增强.儿童青少年心理矫治问答[M].上海:上海人民 方式呈现,并且在建立常模的基础上,还要经常修订常模, 出版社,2000:182. 同时评定级别要符合中国人的标准。 [6]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M].上海: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和治疗方法的本土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1. 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因为中国中学生还不能像西方 [责任编辑:钱晓玲] 一30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