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新民族歌剧《运河谣》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新民族歌剧《运河谣》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

作者:李冬梅

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中国大运河是最宏伟的古代四大工程之一,国家大剧院创作的民族歌剧《运河谣》就是发生在这条伟大的人工运河上的一段故事。该歌剧无论在选材、音乐创作上,还是在歌词、舞美方面都让人眼前一亮,是一部创作成功的中国新民族歌剧的代表作。本文围绕歌剧《运河谣》的创作特点,从歌剧的选材方面、音乐创作方面和审美方面窥探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民族歌剧;运河谣;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9-0048-02 [收稿日期]2017-07-08

[基金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NMDYB15109)。

[作者简介]李冬梅(1986—),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内蒙古民族大学讲师。(通辽028000)2016年6月,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了又一部新民族歌剧《运河谣》。该歌剧以京杭大运河为历史背景,演绎了明朝万历年间,书生秦啸生与艺人水红莲、盲女关砚砚、船主张水鹞之间发生的一段情感和与恶势力斗争的故事。这部歌剧由廖向红导演,黄维若、董妮编剧,印青作曲,刘杏林舞美制作,王宏伟、雷佳、王莉、孙砾等主演,赞扬了真善美的人性和可歌可泣的爱情。这部歌剧聚集了当今中国最优秀的制作团队,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取向,反响热烈,是中国歌剧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 一、从歌剧《运河谣》的选材看中国歌剧创作的选材特点

我国民族歌剧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题材的选择大多以民族战争、历史人物、民间故事以及反映人民内心生活和精神面貌为主。《运河谣》的题材选择方向为民间故事,但它与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前几部民族歌剧如《西施》《赵氏孤儿》等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故事人物和剧情完全是由编剧们原创的,剧中情感交错复杂,从秦啸生与水红莲患难情深,到水红莲为保护秦啸生和关砚砚能够进京告官,从而牺牲自己的人间大爱,使整部歌剧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性与表演的戏剧性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让这部歌剧更加贴近观众的审美取向与审美心理,剧中善良的秦啸生和勇敢无私的水红莲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这部歌剧我们能看到中国民族歌剧的选材大多都是深入底层、基层,用音乐来弘扬社会上的“正能量”,从而滋养观众的心灵达到教化的作用。

二、从歌剧《运河谣》的音乐创作方面看中国歌剧创作的音乐特点 1借鉴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戏曲、民歌、民间歌舞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中积累、传承并创作的音乐形式,它们一般富于地方色彩,常加入各民族、各地区的方言、风俗等,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使人印象深刻。在歌剧中吸收传统民间音调是音乐民族化的表现。歌剧《运河谣》以杭州大运河为创作的历史背景,其音乐中包含了很多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劳动号子、京韵大鼓、江浙一代的采茶等音乐元素。

采茶是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传于我国的产茶区。第一幕合唱《彩龙船》就是根据这种歌舞体裁进行创作的,该合唱风格热烈、旋律鲜明,表现的是人们载歌载舞欢庆龙王生日的场面。它出现在歌剧的开篇,将我国南方江浙一带的民间风情向观众完整展现。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在劳动中的民间歌曲,很多民族歌剧中都运用到了这种民歌体裁,其中《运河谣》第三幕中的合唱《船工绞盘歌》就是根据运河险要地带的实情,塑造了船工正在进行绞盘的场景。

京韵大鼓是中国的曲艺曲种之一,它以北京方言演唱为主,半说半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分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在《运河谣》的第六幕开场合唱《大豆白米花生》中,我们就看到了京韵大鼓的身影,该合唱运用了京韵大鼓中一板三眼的节奏型、挑腔和落腔的唱腔特点,将北京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借鉴民族性的曲式结构

中国歌剧创作在音乐曲式结构上,往往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歌剧《运河谣》作品中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和声等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特点。整部作品在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音阶的基础上,又灵活地引用了七声音阶。旋律多采用大二度和小三度等级进音程,与北方高亢嘹亮的音程走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平和、清雅、婉转的旋律风格。曲式结构多为单三部单二部的结构,乐段多为上下并列式乐句和起承转合的结构,而节拍多采用4/4和2/4节拍。如第二幕中秦啸生和水红莲摇桨时所唱的选段《运河谣》,它的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结构,调式为五声宫调式,节奏符合中国一板三眼的4/4拍节奏,旋律走向起伏不大,只有第二乐段中“几多英雄从此出,青山夕照水悠悠”有两处是六度音程的走向,其他多为三度、四度、五度音程,把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秀美风光以及水红莲对故乡的思念婉转、悠扬地表现了出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这部歌剧我们能看到中国民族歌剧在音乐创作中大量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进化。南北音乐元素的融合、中西文化的碰撞使中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 三、从歌剧《运河谣》看中国歌剧创作的审美特点

从中国歌剧创作的长期发展前景来看,歌剧创作的审美方面一定要符合民族审美特点、尊重观众的审美习惯。 1歌词韵律美

声乐演唱永远离不开歌词,它是音乐与文辞的一种完美结合,剧作家黄维若在歌剧《运河谣》创作中,集韵律美和文词的内涵美于一身,书写了一个具有浪漫气息的抒情故事。歌词不仅遵循了声调的规律,还与歌剧的情节、音乐走向及舞美互相呼应,符合歌剧中的人物形象,个别唱段的歌词极富戏剧效果。

歌剧中体现了歌词韵律美的唱段有很多,如合唱《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沧海见过桑田,见过离合悲欢。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生死见过善恶,见过义薄云天……”又如水红莲的咏叹调《运河谣》:“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杨柳桥头依古塔,千村万落耕织忙……” ;三重唱《我是一叶浮萍》:“我是一叶浮萍,我是一片落英,浮萍任由流水,落英任西风,不知道等待我们是什么样的命运……”精灵是运河故事的讲述者,而《运河谣》表达了主人公对运河的了解、尊重和热爱,《我是一叶浮萍》诉说了水红莲、秦啸生、关砚砚三人对命运的无奈,因此歌词平和、押韵,塑造了一种意向美,且演唱者在剧情发展的心境相符合。 2音乐旋律美

歌剧《运河谣》共分为6场,音乐旋律走向舒张有度,情节推进合理。其中包括宣叙调、咏叹调、合唱、重唱、独唱,共52曲。剧中贯穿了两个音乐主题,一是运河的主题,如合唱《我们是运河的流水》,在剧中出现8次之多,咏叹调《运河谣》以一种民谣的形式,旋律简单优美;二是人间真情、人间爱情的主题,如咏叹调水红莲的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秦啸生的咏叹调《你在哪里啊,红莲》《我要寻你到天边》,关砚砚的咏叹调《好人啊,你还想瞒我到哪一天》等,这些唱段诉说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让人不禁动容、潸然泪下。剧中不仅有这些带有中国南方音乐的流畅与婉转的唱段,还有一些戏剧性较强的唱段,如,船主张水鹞的唱段《不答应也得答应》、四重唱《天堂有路你不走》以及合唱《船工绞盘歌》等,起伏较大,让观众的心绪跌宕起伏。 3舞台视觉“写意”之美

此次歌剧《运河谣》的舞台设计邀请了我国著名舞美设计师刘杏林,意在打造一种区别于西方歌剧写实风格的舞台视觉效果——“写意”,它的每一场的舞台布景、LED屏幕背景及人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服饰、道具等都呈现出这种协调的写意之美。如水精灵们身穿蓝色长裙在舞台后方歌唱舞动,意在模仿运河的流水,配合由下而上的灯光照射与布景相辉映,映入眼帘的是唯美、朦胧的视觉画面;合唱《彩龙船》的表演中,合唱队员手拿船桨营造出众人划桨、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水红莲为保护秦啸生和关砚砚放火烧船时,LED屏幕营造烈焰、倾斜的船身与歌曲旋律走向相配合,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无论是写意的舞美道具,还是船工绞盘、船身燃烧的场景,都无不体现了中国简约、诗化的传统中国写意美学特征。 结语

对于《运河谣》这部歌剧,我们通过分析看到了中国歌剧创作的发展与进步。首先,它的题材是创作的民间故事,故事人物和剧情完全是由编剧们原创的,它深入到社会底层基层,弘扬了人间真情、人间真爱的社会“正能量”。其次,歌剧成功地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技法完美融合。唱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既有简单、清雅、婉转的南方小调旋律,也有戏剧效果极强的唱段;既有我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的使用,也有西方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的运用。最后,《运河谣》的创作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这部歌剧创作的成功说明了无论歌剧作品是何种风格、何种题材,对于观众来说首先的诉求便是亲切、好听,符合其审美习惯。中国文化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它的简约、诗画、写意美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特点,这一点在歌剧创作中也得以发展和弘扬。相信中国歌剧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文化得以进化,它将秉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南北音乐元素、中西文化完美地融合在歌剧创作中,让民族歌剧站在世界歌剧殿堂的顶端。 [参 考 文 献]

[1] 别松梅.民族声乐运河情——浅析民族歌剧《运河谣》[J].音乐创作,2015(04). [2] 王菲.歌剧《运河谣》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山东大学,2016.

[3] 石惟正.一部优美的新歌剧——歌剧《运河谣》首演印象[J].歌唱艺术,2012(08). [4] 徐娟.从《白毛女》到《苍原》的创作比较看中国歌剧之发展[D].山西大学,2009. [5] 黄维若.歌剧《运河谣》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17年第19期游凌涛: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分析——以红瑶族情歌《小小葫芦开白花》为例当代音乐2017年第1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