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 期末考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 永佃制: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些
兴旺省份盛行的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开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场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是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静 博士论文〕。在土地占有关系上,永佃制表现为土地的所有权同耕作权的别离,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放松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隶属关系,佃农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较有保障。即将地权分为田底权、田面权,地主享有前者以收租;佃农享有后者〔耕作权〕,可以转让,地主不能干预剥夺。
2、 条约制度:自1842年?条约?签订起,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
攫取侵略特权,包括割地、赔款,而它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条约特权的享受为根本特征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场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被迫卷入国际市场,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根底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3、 子口税: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时期,外商在交纳进出口商
品的5%关税外,如果要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地运往口岸出口,只须再纳一次从价2.5%的子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通行无阻,不再交纳任何捐税。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种“子口税〞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地征税主权的一种税制,阻碍了民族产业开展。
4、 厘金:商品过境税。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最
初为商品过境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它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贸易征税制度之一。由于厘金征收混乱,它成为一种扰民剥商的恶税,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开展。
. -可修编-
- -
5、 四行两局:四行二局是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
指1928年改组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3年成立的中国农民银行,1927年成立的中央银行,两局是指1930年成立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和1936年成立的中央信托局。它们是国民党政府运用政治力量,或新建、或改组而建立起来的官僚资本金融体系,它们的建立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为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垄断全国金融和经济体系奠定了根底,也标志着四大家族垄断资本的建立。
6、 风潮:在 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蔓延之际,美国为摆脱
并转嫁经济危机,高价收购,造成中国大量外流,引发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农村经济破产,民族产业衰落,债券钞票滥发,银行钱庄崩溃,史称风潮。
7、 减租减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稳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曾实行的减轻农民
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政策,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渐进性的改革。一方面是减少封建性地租额和高利贷利息额,削弱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贫困生活,吸引占人口80%以上的广阔农民积极参加抗战;另一方面是在减租减息后仍然要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地位,以争取地主阶级参加抗日。
1926年7月,为建立和稳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战时土地政策。它包括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和奖励富农开展生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个容,得到了广阔农民和地主的拥护,极提高了他们抗战与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 简答
1、 鸦片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摧残破坏农村社会经济,造成农业生产水平严重下降。 (2) 鸦片贸易促进高利贷恶性开展,加速了居民生活贫困化进程。 (3) 商业贸易的畸形萦荣()。 (4) 人口减少,体质下降。
(5) 外流。导致银贵钱贱,物价上涨,广阔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直承受害者。 (6) 清政府国库银减少,加剧政府财政危机,增加税收负担。 (7) 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
. -可修编-
- - (8) 为清政府提供一定的税收来源。 2、19世纪外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开展,进一步促使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促进根底设施建立。
〔2〕引入了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条件和可能; 〔3〕依靠侵略特权,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开展。
〔4〕加重近代中国通货混乱,加剧对中国人民财富的掠夺程度。 〔5〕外国资本控制中国金融市场,控制财政经济命脉。 〔6〕对中国工矿运输行业加以垄断和控制。
3、洋务运动中主要企业开展概况及其特点?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展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八个字。
洋务派军用企业是洋务派官员为维护清廷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而建立的,以“自强〞为口号,引入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企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XX机器局、船政局等。
大局部企业由地方督抚自行建立,虽然处于过渡阶段,开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利于稳固国防,在引进新式生产方式等方面开风气之先,已经具有一些新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开启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所办学堂也为传播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发挥重要作用。
军事企业也带有封建性:〔1〕这些企业控制权掌握在洋务派官僚手中,但终究是归清王朝所有。〔2〕创办目的是为清军提供新式装备,不投入市场,不追求剩余价值,不按价值计算。〔3〕产品是为清朝封建政权镇压人民对抗效劳。〔4〕企业在管理体制上沿袭了封建衙门的落后管理方法。
洋务派民用企业是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又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根底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开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开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开展起来了,从航运业首先开场。并筹建了新式采矿、冶炼、纺织企业。为进一步开展采矿业,提高运输能力,还修建了铁路,开展交通运输业。鸿章在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 -可修编-
- -
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开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民用企业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类型。常有减税、免税优待和垄断特权。对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很大的阻碍。民用企业的开展水平比军用企业更高,虽然在企业体制中仍存在较重封建性和一定垄断性。但他们从事商品生产的工商业和对外营业的交通运输业采用雇佣劳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已是资本主义企业,在中国资本主义开展史上处于先行地位。 4、法币改革的过程、原因和影响?
(1)原因:19世界30年代中期,世界银价大幅度变动,银本位制难以维持,风潮;英国财政部参谋提出将中国货币纳入英镑集团;
〔2〕过程:国民政府提出用纸币方案,公布?法币实施方法?a.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b.以前发行的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准其照常行使,但发行数额不的增加,在规定限期换回。 c.设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管理法币准备金事宜。D.持有银本位币和其他银类者需在制定银行和期限兑换法币。E.旧有以银币单位订立契约,照原定数额到期日以法币结算。F.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此外限定商号、公司团体和个人在三月将银币兑换法币。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公布?民国廿四年十一月实施新货币政策命令及章程?,开场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宣布“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部没收,以防之偷漏。三、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以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准其照常使用。其发行数额不得增加,并由财政部规定期限,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换回。四、法币准备金之保管及其发行收回事宜,设发行准备委员会办理。五、废除银本位制。全部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六、规定法币不予兑现,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
〔3〕影响:a.国民政府集量。B.根本到达统一币制,有助于商品经济开展。C.是国民政府加强对国金融控制。E.中国成为英镑集团之一。法币成为英镑和美元的共同附庸。F.使日本不法分子在中国走私的活动受到阻碍。G.美国与国民政府关系更加密切。
5、民族近代产业产生与开展的主要条件?
. -可修编-
- - 〔1〕清代国商品经济的开展 〔2〕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3〕清代长途贩运贸易的开展
〔4〕耕织别离,国市场的扩大,外国资本主义入华客观上也为民族近代企业的初兴提供一定市场条件。
〔5〕清末人口增长迅速,已有大量具有一定技能的雇佣劳动者及过剩劳动力,提供劳动力市场条件,第一批产业工人在1842年后已经出现,在外国在华厂商。 〔6〕外来工业文明的示作用 〔7〕外国资本主义新生产力的引进
〔8〕资本原始积累,买办资本向民族资本的转化 〔9〕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10〕洋务运动的促进
〔11〕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12〕一战期间1914-1918,列强忙于世界大战,对中国经济的入侵和干预减弱,民族工业的春天到来. (13)20世纪20年代,春天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历史因素:一是清代国商品经济的开展,二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这两大根本因素交互作用,为民族近代产业的产生和初步开展,为中国工业化早期开展,在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进步和货币财富的积累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清代长距离贩运贸易的开展,国市场的扩大,为近代产业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条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在客观上也为民族近代产业的初兴提供了市场条件。清代人口增长迅速,已有大量具有一定技能的雇佣劳动者及过剩劳动力,为民族近代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伴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开展,外来工业文明的示作用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再生产和流通使用机械和非生物性能源,就是来自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引进。但西方资本主对中国的入侵,决不是把封建主义的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把中国变为他们进一步掠夺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存在于鸦片战争之前的资本原始积累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完成,来自官僚地主和包括洋行买办在的新式商人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为中国近代产业的产生和开展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
上述主要因素使得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近代产业产生并有初步开展,但是由于外因素的交互作用又不能充分开展,中国工业化早期进程异常坎坷困难。
. -可修编-
- -
6、几次土地革命路线的主要容?
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要没收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那么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那么.
第二次土地革命 1931年春 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阔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第三次土地革命 1942年 稳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第四次土地革命 1947年 解放战争胜利开展的需要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公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根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第六次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那么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区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克制了“左〞倾错误影响,逐渐探索出一系列较为完善合理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其中心容可以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的主要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平均分配,以原耕为根底,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可修编-
- -
7、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第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经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第二、国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开展,商业流通空前活泼。国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第三、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开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第四、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开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第五、以手工劳动为根底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兴旺,生产的开展,本钱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部根源
第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
8、 买办制度的容及其历史作用?
买办是指清初十三行起,特别在近代中国期间,帮助欧美国家与中国进展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这些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它是我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开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鸦片战争以后,“买办制度〞随着洋行业务的开展而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了外商对华贸易的代言人。买办阶层同外商利益上的共同点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独特色彩的集团,他们成了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
买办在外商企业有“买办账房〞等相对独立的机构,及买办代表外商企业与中国商人进展交易等,逐渐成为买办制度的两个重要容。洋东与买办之间,既是雇佣关系又是代理取佣关系。这也是买办制度的重要容。买办对经手所在外商企业的交易及华商的信用、付款等,需负保证责任,这是外国资本家对防止市场分析俺对买办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买办保证金的规定,也是买办制度的重要容。 作用:
(1) 有力地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一定程度上扭转晚清中国贫弱的局势。 . -可修编-
- - (2) 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开展。 (3) 刺激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4) 有利于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引进。
(5) 为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展原始积累和剥削压迫中国人民效劳。 (6) 阻碍了历史的开展,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阶级。
9、洋务派民用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及历史意义?
开展概况:19世纪70年代,清朝洋务派的军用工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下,需要相应的交通运输业、燃料工业和财政资金等,为此其提出了求富口号,开场兴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从航运业开场,鸿章首先创办了新式轮船公司,在1872年在成立轮船招商局。1872继昌隆缫丝厂。此后,因新式工业和轮船等需要,洋务派又筹建新式采矿、冶炼企业;为了求富,又创办机械纺织厂等。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越来越多,到甲午战争前已有20多个。洋务派民用企业中煤矿数量居多,成效也最为显著;煤矿生产与交通运输业相互促进。洋务派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形式,但官督商办是洋务派民用企业的主要形式。从官督商办企业的资金特点看,有大量官款,向外商借款较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官督商办企业大都采取总办、会办制度,但由官府任命。总的来说,洋务派民用企业比其军用企业开展水平较高,它们虽然在企业管理体制中仍存在着较重的封建性,有一定的垄断性,但是它们 大都是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采用雇佣劳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属于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在中国资本主义开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历史意义:首先,它最早利用西方机器大生产的方式进展商品生产和商业性运行,首创了中国第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标志着中国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次,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加速了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它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到中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起到了示带头的作用和开风气的作用。第三,洋务民用企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总的来说,洋务派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步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抵抗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10、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效果?
背景:1949年解放战争后完毕多年战乱,和平年代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 -可修编-
- -
棉花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日益增长。农民也普遍渴望改善自身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有相当多的粮食棉花被农民自身消耗,50年代初期国家需要的商品粮不可能完全通过农业税的征购而迅速增加;此外1953年还有32亿斤米用于和联等国粮食出口任务,粮棉供给形势严峻。各种粮食私营商趁机捣乱,抢购,哄抬粮价。抢购粮食之风,造成国家在产粮区收购不到粮食,而与此对应的是城乡粮食需求却大幅增加,供需矛盾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此时如果不采用新的供需手段,可能会危及到国家稳定和经济建立的顺利进展。
效果:统销统购政策在全国各地的实施,在当时的经济、政治等环境下,其积极性作用是明显:一是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条件下,有利于保证供给、稳定市场,安定社会秩序。因此,在“一五〞方案、“大跃进〞、三年困难、十年“文革〞时期,中国国民经济遭受到空前破坏情况下没有出现大的动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二是为了在“一穷二白〞的根底上实现重工业开展战略,推行“统购统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利用国家政权实现资本积累,筹措工业化所需资金。统购统销政策的长期实施,在带来某些积极效果的同时,其消极作用也不容无视:一是过早地无视了市场的调配作用,推行高度集中统一方案机制。从而使原先开展起来的市场功能完全受到政策的压制,导致中国经济的调控手段过于单一。二是严重违背价值规律,约束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来的事实证明,统购统销政策造成公私关系、农民和国家关系。
三、论述题
1、选择一历史人物介绍其生平主要事迹,并进展评价〔盛宣怀、唐延枢、胡雪岩、荣德生、光甫〕
荣德生〔1875年-1952年〕,人,著名民族实业家,他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他从事于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垂60年,历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享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美誉。早年在钱庄学徒,后往帮理帐务。1896年与其兄荣宗敬在沪自营广生钱庄。1900年开场与其兄在兴建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和振新纱厂,先后任经理、总经理。除主管各厂外,还在创办公益小学、中学等。1924年为与外国资本相竞争,对申新三厂实行管理改革,延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取代领班、工头,使企业面貌改观。30年代初期,申新纱厂开展至九个厂,拥有12家面粉厂。“七七〞事变后,荣德生到汉口,致力于申新四厂和福新五厂的经营1938年起主持荣氏企. -可修编-
- -
业,先后在、、、等地兴建6家新厂,并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经营,支援抗战。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在投资兴建天元实业公司,在成立天元实业公司,并创办天元麻纺织厂、开源机器厂、江南大学。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1952年7月29日在病逝。
荣德生是有气魄、有能力的民族实业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致力于“实业救国〞道路。荣德生经营才能出众,有远见,专心致志地把毕生精力投入自己的事业。其在精心经营企业的同时,又进展灵活的改革,尤其在利用企业人才、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奉献。其和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旧中国资力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当时在面粉业和棉纺业雄届首位,是中国民族工业开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家族,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做出了重要的奉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立作出了卓越奉献,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优秀的工业企业家之一。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号次沂、又号补楼。汉族,祖籍江阴,出生于中国。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1866年,应童试,补县学生。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清朝官员,与鸿章有交。1870年被鸿章招入其幕府,受到的赏识,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级。1871年畿辅大水,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购置并运到XX散发,这是盛宣怀第一次从事福利事业。1872年他建议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采纳,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场。1873年, 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场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1875年又委盛办理煤铁矿务,从此盛又开场办理矿业。1879年盛建议建立电报事业,采纳之,又命盛督办,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委任盛建立至、、、等地的电报线。1883年盛宣怀督理XX海关。1892年起,他又开场在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名义控制诸多纱厂。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XX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XX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场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创立了创办南洋公学,这是交通大学的前身。1896年,他还在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先后与比利时、英国、美国签订铁路借款合同草约。1898年,盛开办煤矿,并在1908. -可修编-
- -
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900年,任正三品太常寺少卿、寺少卿。盛反对清朝一开场支持义和拳的做法,命令各地电报局将清廷召集拳民的诏旨扣压,只给各地总督看,他同时电告各总督让他们不要服从这个命令。在他的联系下,长江流域和杭的督抚们与列强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从此中国地方行政体系开场与中央的命令脱离。这是军阀时代的开场。1905年盛宣怀在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同年他将他手下的铁路大权让给唐绍仪,这是以唐为首的、在北洋政府初期权力巨大的交通系的开场。1911年,升为邮传部尚书,次年为皇族阁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遭到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和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病逝于。
盛宣怀是晚清中国一位很有魄力和才干的官办商人、实业家,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共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XX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他还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小清河。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开展做出了突出奉献,是晚清政坛、商界的风云人物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鸿章评价〕。旧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中创立起来的主要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大半通过盛宣怀之手,盛宣怀是旧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人,也是旧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领袖人物。把他简单地说成是“官僚买办〞是有失公允的。盛宣怀的主要过失同鸿章一样,在于:没有能在兴办近代企业奠定资本主义经济根底的同时,突破封建政治体制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反而利用控制近代企业的能量,向晚清政府谋求“高官〞,使自己陷入封建政治体制的旋涡。正如夏东元在?盛宣怀传?代序中所说:“终其生未能克制保守政治主与进步的经济实践间的矛盾。〞 总之,鸿章与盛宣怀,在中国上,首先创立近代企事业,是为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立下了大功;而他们的未能冲破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成为旧中国第一代近代化失败的关键,又是主要的过失。
2、试述近代中国金融机构新旧更替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伴随着近代国外贸易的开展,中国金融业在资本加速增长的同时,部运营方式及组织构造等也出现了新旧更替。 1.钱庄业的变迁
. -可修编-
- -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促发了金融效劳业的变革。钱庄业也突破传统经营围,开场办理存放款、汇划结算、贸易融资等业务。〔2〕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乱、金融投机盛行、外国金融诈骗及政府举措失当等,金融风潮频繁,钱庄业因其对外国银行势力的依赖性强,投机性强,受金融风潮影响大,因而一度受挫。民国初年,特别是一战后,钱庄因独有优势和民族工商业的进一步开展,很快重新崛起。〔3〕在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前十年,钱庄因其难以适应工商业对更高效率的支付效劳的要求,业务全面萎缩,直至退出。 2.票号的兴衰
〔1〕19世纪中叶,有些票号除经营商业汇兑外开场经营存放款,逐步成为全面承当接待和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2〕19世纪50年代以后,清政府因战事连连急需运转资金,遂利用票号的汇兑网络,解决军饷、协饷、洋务经费、赔款、偿付外债等问题,并对地方政府提供垫款支持。因此在国家财政收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进入20世纪之后,票号由盛转衰。究其原因,一是新式银行的强力挤压。官商合办、官办及商办银行的成立,其新式经营手段和政府资源优势对票号构成了威胁。二是外国银行的大举进入。外国银行先进的运作机制及霸权势力,对票号形成冲击。在外新式金融势力的夹击下,票号日渐困难,直至衰亡。
3 中国新式银行的兴起
〔1〕甲午战后,要求自办银行的呼声和外商银行的高额利润给清政府很大的刺激,因此在其支持下的中国第一家华资新式银行成立,并得以立足。〔2〕进入20世纪后,新的华资银行不断成立。由于多数受政府的支持,使官办和官商合办的银行占据主体地位。〔3〕进入民国以后,华资新式银行业开展迅速,特别是商办银行业开展较快。由于民初新政府的新经济制度促进了国工商业和金融业的开展;加上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以及减轻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压力;同时,北洋政府经常向银行借贷,对银行业干预较少,这些都促进了华资银行的开展。〔5〕国民党政府统治全国以后,利用政权力量建立了官僚资本垄断金融体系〔即“四行两局〞〕,逐步使民间金融机构成为官僚金融资本的附庸。
4其他:证券交易市场等也得以出现和开展。 3、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评价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底上进展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根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制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开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 -可修编-
- -
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别离等。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取了渐进的改革方式,针对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微观经营严重缺乏活力的问题,就从微观环节的放权让利入手,改良微观鼓励机制,激发工人和农民的生产热情,提高微观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率,极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和成员的积极性,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展:〔1〕逐渐统一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和适应。〔2〕减少了因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带来的较大的社会震荡。〔3〕在改革进程中不断积累改革的经历,逐步加深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这些都实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开展。但渐进式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阻碍改革深化的问题:〔1〕较长时期的双轨体制并存造成了分配不公、宏观失调、经济寻租、秩序混乱的社会现象。〔2〕政府的双重身份导致权钱交易、官僚腐败、政企难以别离的出现。〔3〕从易到难、从外围到核心的过程中,存在着国有企业产权不清、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4〕非均衡的改革道路引起经济体制部摩擦和不协调: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之间、地区之间、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之间的矛盾重重。
同时,渐进式改革面临的矛盾:从长期看,一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的市场化必然受到落后的经济根底的制约;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三是市场经济的性与政府的权威性之间的摩擦。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渐进式改革的方向:加快改革步伐,变渐进式为递进式。在改革的目标方面,重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素市场、社会保障、企业产权关系的重塑、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保障。在改革的道路方面,加强改革自觉性、加快改革步伐——推进制度创新、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在改革的战略方面,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协调推进。
4、结合某行业史实分析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在近代经济开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以金融业为例,以盛宣怀中国投资银行为代表的国家投资创办的银行出现早于民间资本投资创办的近代华资银行。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开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开展。民间资本银行也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得到快速开展,但民间资本实力较弱,独立性较差,由于在风潮中收到挤兑,大局部民间银行被迫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受国民党官僚资本控制,成为国民党官僚资本金融体系的附庸。
而国民党政府利用政权力量建立“四行两局“官僚资本金融体系,为国民党政府政府进一步垄断全国金融和经济奠定了根底,它的建立加速了资金的集中,有利用加强政府控制金融的力量,促进国营企业的建立,开展国家资本主义。但〞四. -可修编-
- -
行“享有政治特权,在资力上具有绝对优势,控制了国家金融命脉,使民间金融业成为国家和官僚资本的附庸,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开展。 5、建国以前钱庄、票号以及银行业务及对经济开展影响的 比拟?
〔1〕钱庄:近代外商来到中国通商口岸进展贸易活动时,要遇到不同货 币的兑换和财务清算问题,钱庄作为洋行和地商人之间的“联结器〞帮助坚决金银,兑换货币,融通资金和清算财务。
票号:票号除了经营商业汇兑以外还经营存放款,全面承当借贷和汇兑业务。 银行:专做收存发放款项,折收未满限期票及代人收存紧要物件等,国家银行还有铸造硬币,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等特权。
〔2〕比拟:钱庄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开展,利于民族资本企业开展,但也易引发金融危机,引起金融市场恐慌。票号有利于支持政府财政平衡,周转政府资金,利于各地贸易周转和中外贸易金融流通,汇兑官款和政府赔款;但票号在经营方针上带有对封建王朝的依赖性和保守性,受金融风潮影响较大。近代银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开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开展,但国家官办的官僚资本主义银行享有政治特权,在资力上具有绝对优势,控制了国家金融命脉,使民间金融业成为国家和官僚资本的附庸,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开展。
. -可修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