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2

来源:九壹网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

一、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的定义

我们认为游戏治疗策略是以游戏活动的方式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游戏治疗师帮助引导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 二、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功能 三、 游戏是儿重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儿重的主导活动,它在学前特殊儿重中也占有重

要地位。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治疗方式。

第一,游戏治疗可以作为诊断学前特殊儿童问题的工具,辅助其他诊断方法,借以深入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及原因。

第二,游戏治疗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谐及愉快的气氛,允许儿童自由发挥,同时治疗者还能提供积极的尊重、温暖的关怀以及同情和支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第三,游戏治疗弥补了学前特殊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活动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治疗师和儿童本身较易接触与了解问题的焦点所在,并适时地引导他们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四,游戏治疗能帮助学前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潜意识的过程呈现出来,并使紧张、焦虑、恐怖及不满等消极情绪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泄,帮助其处理内在的情绪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五,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社会性技能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硬壳,发展适当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信心,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有效地提高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

四、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 (一)游戏治疗的过程

游戏治疗是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包括开始阶段、治疗阶段和结束阶段。这几个骱段部分重叠且又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治疗目标。 1.第一次面谈

儿童一般在首次咨询时是由父母陪同来就诊的,治疗师应先问父母一些有关问题,让父母填写一些问卷和量表,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不要让儿童产生受冷落、受指责的感觉。然后,治疗师向儿童说明游戏的限制及保密,准备进入游戏室。父母一般不进去,特殊情况下,如儿童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允许父母将其送人游戏室,但父母要在治疗开始前退出游戏室。

2.建立关系阶段

治疗师和儿童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不仅是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作出较为合理、较为全面评估的前提,也是治疗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儿童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各种不安和紧张,而且会对新环境、新关系进行试探和摸索,并对新经验的真实性以及新关系的界限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考验。所以,治疗师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开放、容许和接纳的气氛,用真诚去体会儿童在游戏时所流露出的真实感情,并适时加以澄清,或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尝试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阶段,应避免给儿童劝告、教导、任何批评和暗示。这样儿童才会慢慢放下防备心理,在安全、信任、自由的环境里游戏,开放自我,显露出问题。此时,治疗师应该及时、敏感地把握问题的所在,并针对儿童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假设。 3.评估与诊断

当治疗师在与儿童及其父母最初的交往中,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假设之后,就应该对儿童做出较为合理和正确的评估和诊断。在目前,运用游戏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评量,主要是评估儿童发展的状况,诊断儿童的特殊问题及评鉴教育或治疗方案的成效。在评估儿童的发展状况时主要是运用表征游戏评量及跨领域游戏本位评量等。而对儿童特殊问题的诊断主要是针对自闭症、多动症及情绪障碍儿童的较多。当然评估的方式不一定局限于游戏的方式,各种心理测验、问卷、访谈等方式都是必要的。 4.治疗阶段

当治疗师对儿童做出诊断和评估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选择适当的玩具或活动,由此来激发儿童详细、真实的描述或投射问题行为或情感。经过建立信任的关系,儿童开始表现出较多的快乐,并放弃平日的自我防御机制,暴露内心的冲突与问题,进而开始宣泄,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治疗师此时应该向儿童传达治疗师已经充分了解并理解他们的这种情绪,并用儿童化的语言描述儿童的这些情绪体验,让儿童进一步明了自己的情绪情感。同时把儿童的这种体验纳入到他们过去的体验、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体系中,给予最小限度的解释,使儿童提高自我洞察能力,促进其自我的成熟和发展。随后,进一步地运用一连串有系统、结构化的游戏,让儿童对其所感到的冲突问题逐渐去除敏感,消除其困惑或害怕,最后,透过自主性的提升,愿意主动、积极地去面对和改善自己。此时,儿童的挫折容忍力与延缓满足的能力得到增强,自我想象力得到增进,会以升华的方式来表达攻击等负面行为,移情作用减少,更接近真实的世界。 例①:

5.结束阶段

游戏治疗什么时候结束,一般当儿童较能理解自我、接纳自己,知道关心自己并正确表达感受,在行为上能自我控制、较有弹性,从表达负面情感面情感到正面情感,游戏更有方向性、创造性时,游戏治疗也即将结束。此时,儿童会因分离焦虑而产生行为上的短暂退化,因为他们企图用这些退化行为来阻止治疗的结束。所以,在还没进入结束期之前,治疗师就应该提前告诉儿童,游戏治疗是会结束的,大概什么时候要结束治疗,并且有计划地逐渐减少治疗的频率。 例①:

(二)绘画游戏

( 1.绘画疗法的意义

多数幼儿都非常喜欢绘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绘画过程对幼儿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绘画的过程是幼儿讲述过去的经历、传递比喻以及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 第二,画画本身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满足感,它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每个人都会有成功机会。

第三,绘画还有宣泄情感的作用,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泄不满、压抑和烦闷等消极情绪,也可以尽情抒发思念、兴奋和快乐。

第四,绘画疗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处理与情绪相关的问题上有先天的优势;其次,提供了一个不受污染的表达途径;再者,可以是心理治疗常态化,既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此外,绘画治疗的适应性广泛,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患者,可以在不同地点的实施。)讲

2.绘画疗法中注意的问题

对于治疗者而言幼儿的画是通往其心理迷城的一扇窗户,治疗者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其绘画的内容来准确认识和理解幼儿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看法,以保证为幼儿选择适宜的干预措施。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仅要看还要问在绘画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不能仅仅通过看幼儿的绘画来推测

幼儿的心理状态,还要问一些有关幼儿图画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这样简单综合的沟通可以使幼儿讲出许多超出绘画作品本身的内容,才能做出专业的判断与解释。((2)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看画还要问话,收集更多的背景资料)

(2)有效提问与幼儿讨论其绘画时,一般不要直接问“为什么”画这些,因为大多数幼儿很难解释自己为什么画某个形象,幼儿通常会说“不知道”或者保持沉默。所以要有效提问。

例子①:爱与接纳:精神分裂症少女的绘画游戏治疗 例子②:“魔鬼”的牺牲品——行为障碍儿童的绘画治疗 (三)沙盘游戏

1.沙盘疗效的实证研究 (1)情绪障碍研究

王萍和黄钢等研究者(2008)采用个案研究的ABAB实验设计方法对一名12岁女性聋童的社交焦虑障碍实施沙盘治疗[26]。先后进行了两期沙盘干预,干预1期为每次50分钟、每周2次、为期40天的沙盘治疗,干预2期为每次50分钟、每周2次、为期16天的沙盘治疗。结果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同时,王萍和黄钢等研究者(2009)考察沙盘疗法对社交焦虑障碍聋童生活质量的影响状况发现[27],通过沙盘治疗,不仅聋童的社交焦虑得到了缓解,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升,表明沙盘疗法是改善聋童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方法。将20名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10名和对照组10名,前者接受每次50分钟,每周一次共8次的沙盘治疗,后者不接受沙盘治疗,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沙盘疗法明显地缓解了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的焦虑情绪,具有较好的疗效[28]。游春茹(2005)对一名退缩与人际孤立女童实施20次每次约40至60分钟的沙盘游戏治疗,旨在探讨被试接受治疗过程中,自我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转变状况及其人际关系发展效果[29]。结果显示,被试由与家人缺乏互动、退缩孤立转变为主动关爱家人、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人际孤立现象得到了改善。

(2)语言障碍研究

樱井素子(1999)对一名诊断为自闭症重度语言障碍的8岁男孩Sam实施沙盘疗法个案研究[30]。治疗之前,该男童的语言行为反应特征表现为:说话时主语时而是/He0,时而是/You0,无法判断到底在说谁;经常一个人说、唱、笑,且声音尖利;在学校里很少和同学交流,不同大家一起活动。经过持续5年共36次沙盘治疗, Sam使用110/I0为主语的句子开始增多,唱歌变得富有情感,游戏中语言表现丰富,语句的杂乱现象消失,日常生活中已经能够进入朋友圈,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周惠君和王万清(2007)、徐洁和张日昇(2008)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男童和女童实施了沙盘疗法的个案研究[16-17]。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是一种始于5岁之前,待儿童入学后方可发现的心理成因类语言交流障碍[31],又称作自愿性失语症(Aphasia Voluntaria),指个体有能力说话,却在某种场合不愿说话的现象[16]。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语言交流障碍,内在实质为个体的焦虑性人格特质;在儿童群体中的出现比率女孩多于男孩[32]。在研究中,周惠君和王万清对缄默症男童采用每次40分钟共20次、持续4个月的沙盘治疗方案,徐洁和张日昇对缄默症女童实施了历时6个月共22次的沙盘治疗干预。研究发现,个案在学校或陌生情境中,发起谈话的次数和主动使用语言沟通的行为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促进了个案在学校或陌生环境中的交往适应能力,使其分别长达4年和7年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表明沙盘疗法对选择性缄默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3)创伤后应激反应援助研究

创伤后应激反应是个体在经历或目睹创伤事件后所产生的诸如焦虑、悲伤、失落、内疚、

羞愧、易怒、愤怒、疲惫、健忘、精力难以集中、不安全感等心理应激反应,有些严重个体甚至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并伴有焦虑、抑郁等其他症状[33]。虐待、灾难性事件、人为创伤等创伤事件在生活中时有发生,促使尚处于发展阶段且创伤应对策略极为有限、创伤应对能力极其脆弱的儿童成为遭受重创的群体之一[34]。

a.受虐待儿童心理援助

Grubbs (1995)采用每次50分钟共计12次的干预疗程考察沙盘疗法对两名遭受性虐待男童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沙盘治疗过程中父母的支持有助于受虐儿童的治愈,能够促进其深层创伤的释放,反映出遭受性虐待儿童治愈效果的持续与其外部环境支持的强烈依存关系[35]。孙菲菲、张日昇和徐洁(2008)的咨询对象是一名13岁家暴受虐男童,接受咨询前,其抑郁、焦虑情绪高且不稳定,易激惹,自我意识较差,同伴、亲子关系不佳,学业成绩不良;经过每周2次、历时5个月共25次的沙盘治疗,上述状况均有所改善,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36]。沙盘疗法对受虐儿童的心理治愈疗效是否必然受到外部支持变量的影响,上述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可能受制于儿童不同的受虐形式,此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

b.灾后儿童心理援助

儿童是灾后心理援助的重点人群之一。陈灿锐和申荷永(2009)针对地震中丧亲儿童的沙盘治疗研究显示,与未经受灾难的普通对照组儿童的沙盘作品相比,丧亲儿童表现出的创伤主题比例高、治愈主题比例低,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揭示地震中丧亲儿童的心理问题,但是,由于儿童灾后自我恢复能力较弱,故治愈比例较低,需要经过长期的心理援助以促进其内心创伤的积极转化[37]。Green和Connolly (2009)对丧亲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家庭沙盘治疗能够提高儿童面对丧亲现实的心理能力,促进其自我治愈力[20]。说明灾后丧亲儿童的心理援助除需要长期实施外,家庭沙盘治疗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c.其他创伤事件儿童心理援助

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2005)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经过12次至21次不等的沙盘游戏治疗,儿童沙盘作品由初始阶段的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表明儿童在沙盘游戏中学会了对消极能量的疏导和控制,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38]。上述沙盘疗法对儿童创伤的干预结果有效地印证了荣格的理论,即游戏是创伤治愈和转换的强有力媒介[39]。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维持的缺损、冲动性和多动性[40]。徐洁、张日昇和张雯(2008)对一名10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实施沙盘治疗个案研究,治疗过程为期13个月共24次,同时包括个体和家庭沙盘治疗,结果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沙盘作品以及沙盘制作过程具备其独有特征,同时,沙盘疗法能促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人格发展并显著改善其症状,显示出了沙盘疗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良好治疗效果[41]。

(在文档1) 案例①: 案列②:

(四)布偶剧

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oVbeCBPdkqcpO3pN11Um8TkqT-YRbMtIe3WmH7acEYBMTWXP3KIMaxZF36QrwXO6dF6ofN1yI6QdbxFlx9nuWabi9y5Naiq8lolRtGeBBC

(五)讲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e4bc8f0100t4an.html 案例

http://baike.baidu.com/view/5404142.htm?fr=aladdin 儿童故事治疗

http://www.baidu.com/link?url=k8e4-d_ICHz6XpcdF819z58XmScn62MzAvM5hPtCcahhh5r_jK2y4FPxCYNljMTYrEhkNnKS3ycl0syn4mlDG_ 沙盘治疗技术

综上所述,我国应用于特教领域的游戏治疗呈现出三个特点:

(1)应用范围小。游戏疗法主要集中在孤独症和注意缺陷多动症两方面,而在智力障碍、感官障碍等方面应用较少。

(2)系统性不足。特教领域的很多游戏治疗并不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多是将游戏或游戏治疗融入到其他训练或教学活动中进行,并未形成一套独立的治疗体系。

(3)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应用都属于实验性的,用以对比游戏治疗和其他疗法的优劣,

探讨游戏治疗的有效性等,并未将游戏治疗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游戏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展望

第一,游戏治疗的适用范围将不断扩大,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大多将游戏疗法应用于智力落后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这两类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中[21]。但随着国内外对游戏治疗的进一步探索,目前单一的游戏治疗模式将难以适应需要。实践工作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游戏治疗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为特殊教育对象服务。

第二,游戏治疗的诊断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儿童缺少成年人心理咨询中的很重要的因素:对心理不适的觉知;主动求助的愿望;希望咨询的动机。儿童常常无法发觉自己存在心理问题,而特殊儿童表现更甚。因此,游戏治疗在发现和诊断特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方面的功效,应该引起更多关注。

第三,对治疗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游戏治疗要求游戏治疗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掌握心理治疗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还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对事物与心理意向之间的关系作较为深入的分析。而特殊儿童比普通儿童需要更多的爱心与耐心,甚至还需要一些技能和知识,如手语、残疾人的护理知识等,这些是一般心理工作者很难胜任的。

第四,亲子游戏治疗和家庭游戏治疗的兴起。首先,某些类型的特殊儿童(如孤独症)可能很难在短时间与咨询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其次,儿童的任何症状,都不仅仅是儿童自己的问题,儿童是家庭中的一员,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在一个系统中,儿童的言行不断地影响周围人,同时也受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亲子游戏治疗和家庭游戏治疗就成了很好的选择,让家长在游戏治疗师或特殊教育教师的指导下与儿童一起开展游戏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特殊儿童在游戏中接受治疗,可以获得更大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特殊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2

2 赖雪芳,黄钢,章小雷,等.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及应用.医学综述,2009,(3):404-407 3 梁培勇.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 盖瑞#兰爵斯著.高淑贞译.游戏治疗)))建立关系的艺术.台北:桂冠图书公,1994. 22-31 5 吴传珍.游戏治疗的理论与策略.硕士论文.烟台:鲁东大学,2007

6 曹中平,蒋欢.游戏治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取向.中国临床心理学杂,2005,13(4):489-4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