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试点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提纲
报告名称:黑龙江省×××县(市)×××河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1 综合说明
1.1 绪言
1.1.1 工程位置及规模
工程地理位置、兴建缘由、工程任务与规模、规划阶段的主要结论。
1.1.2 规划审批意见及勘测设计过程
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主要勘测设计工作过程以及各相关部门及地方达成的协议。
1.2工程任务和规模
1.2.1工程任务
简述工程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所在河流治理概况、本工程在流域治理中的任务,说明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1.2.2工程规模
简述工程规模(标准、水位、流量)、主要特征值、综合利用效
益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水文与地质
1.3.1水文
简述工程所在流域自然地理和气象概况,水文基本资料情况和主要水文分析计算成果(主要设计洪水计算途径和成果)。 1.3.2地质
简述区域地质及建筑物场址的地质概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结论性意见,天然料场及人工建筑材料调查和试验的主要成果。
1.4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4.1工程总体布置
简述建筑物位置(堤线、河道治理等)和工程总体布置方案。 1.4.2主要建筑物
简述各主要建筑物的规模、等级、标准、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地基处理措施等。
1.5机电及金属结构
1.5.1泵站
简述机电设备选型和布置、接线方案等
1.5.2闸门
简述金属结构设备形式和布置
1.6 施工
简述施工条件、料场规划、施工导流方案、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场内外交通、施工工厂设施、施工总布置、总工程量、施工进度及总工期。
1.7征地与移民
简述工程建设征(占)地移民范围,实物指标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成果,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原则、标准和规划,专项设施、工业企业迁建规划等,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安置概算。
1.8环境保护设计
简述环境保护设计依据,主要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成果,环境保护设计概算编制依据及投资。
1.9水土保持设计
简述水土保持依据,主要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成果,水土保持设计概算编制依据及投资。
1.10工程管理
简述工程管理机构设置、性质、人员编制、管理及保护范围、主要管理设施、工程管理费用及来源。
1.11设计概算
简述工程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及依据、价格水平年和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
1.12经济评价
简述经济评价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1.13结论与建议
综述结论意见,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议。 附件:
1、 本章应附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文件。 2、本章可附以下图表: (1)工程特性表。
(4)河流和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比例尺:1:500000—1:2000000) (5)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
(6)工程地质图、主要建筑物区地质剖面图。 (7)工程总体布置图和主要建筑物剖面图。
河 近期流域治理工程特性表 序号及名称 一、水文 1、流域面积 全流域 控制断面以上 2河流长度 3、利用水文系列年限 4、代表性流量 调查或实测最大流量 设计洪峰流量(P=%) 设计洪峰流量(P=%) 二、工程规模 1、防洪标准 2、堤防级别 堤长 其中:左堤 右堤 3、主要保护效益 保护面积 保护耕地 保护人口 保护乡镇及村屯 三、主要建筑物 1、堤防工程 (1)××堤防 设计标准 设计水位 其中:左堤 右堤 堤长 其中:左堤 右堤 …… 2、堤防护坡工程 护坡型式 长度 …… 3、护岸工程 护岸型式 长度 …… 单位 km2 km2 km 年 m3/s m3/s m3/s m3/s % 级 km km km km2 亩 人 个 (%) m m km km km m km m 数量 备注 序号及名称 4、涵闸工程 数量 ××涵闸 排水方式 排水流量 断面尺寸 闸门型式、尺寸、数量 …… 5、桥梁工程 桥梁型式 长度(跨数×跨度) 桥面净宽 …… 6、清淤工程 清淤范围 …… 7、……其他建筑物 四、工程占地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五、施工 1、工程量 土方 砂石方 砼方 金属结构安装 2、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 水泥 钢筋 钢材 3、所需劳动量 4、总工期 六、经济指标 1、静态投资 2、总投资 3、经济评价指标 多年平均效益 经济内部收益率 经济净现值 经济效益费用比 单位 个 m3/s m×m m m 数量 备注 亩 亩 万m3 万m3 万m3 t m3 t t t 万工日 年 万元 万元 万元 % 万元 2 水文
2.1流域概况
2.1.1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
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水系组成及河流特征、水土保持情况。 2.1.2工程现状
简述工程所在河流已建和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位置以及各工程的主要任务。
2.2 气象
简述流域及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特征值。
2.3 水文基本资料
2.3.1测站分布
概述设计流域内水文测站分布情况,说明采用水文站的位置、控制面积、建站时间、资料情况。附水系及测站分布图。 2.3.2资料审查
简述设计依据站或参证站的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等情况。说明规划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的水文资料复核情况,对新出现的大洪水需
详细说明。对水文基本资料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2.4 洪水
2.4.1暴雨洪水特性
概述流域或河段的暴雨、洪水特性。说明本地区洪水的主要成因、发生时间、流域面上分布,洪水涨落及过程特征,到达防洪控制断面的传播时间等。 2.4.2洪水调查
(1)复核历史洪水洪峰流量及历史洪水与实测特大洪水的重现期。
(2)近期洪水调查。鉴于中小河流大部分无实测水文资料,并且中小河流近几年发生的局部大洪水较多,造成了较大淹没损失。对即无实测资料也无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的河流,原则上应结合测量对工程所在的全河段进行洪水调查,至少查清一次大洪水的水面线,按《洪水调查规范》计算洪峰流量。 2.4.3洪水系列还原和插补延长
(1)概述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洪水的影响,说明是否需要进行洪水还原。
(2)详细说明洪水系列的还原和插补延长的情况。
2.4.4单站设计洪水计算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说明洪水系列年限、采用的经验频率计算公式以及历史洪水和重现期的处理,提出单站设计洪峰成果表,附频率曲线图。进行合理性检查并与以往设计洪水成果进行比较,确定采用的设计洪水成果。 2.4.5 控制断面设计洪峰流量
(1)按实测资料推求设计洪峰
控制断面应选在大支流汇入口上游附近,说明控制断面的控制面积。有资料地区按控制面积与水文站集水面积比的指数关系计算控制断面的洪峰流量,计算公式:
Qmp=(F控/F站)n×Qmp站 (1)
式中:Qmp 、Qmp站—分别为控制断面和水文站的设计洪峰流量,m3/s;
F控、F站—分别为控制断面和水文站的集水面积,km2。 n——指数,中小河流n=0.67,大江大河可按实测资料分析。 (2)按水文图集推求设计洪峰
对于无资料地区或控制断面集水面积与水文站集水面积相差较大的地区,可采用水文图集法,但应利用本流域或相邻流域水文站系列延长后的洪水参数对Cp、CV进行修正,修正公式为:
Cp修后=Cp修前×Cp站计/ Cp站图 (2) Cv修后=Cv修前×CV适线/Cv站图 (3)
式中:Cp修前、Cp修后—控制断面修正前后20年一遇洪峰流量参数;
Cp站计、Cp站图—站址断面计算和查图的20年一遇洪峰流量参数。 Cv修后、Cv修前—控制断面修正前后的变差系数; CV适线、Cv站图—站址断面适线和查图的变差系数。
修正前的Cp Cv 查等值线图。参数修正后按下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
Qmp=Cp F0.67×kp / k5% (4)
式中:kp、k5%—分别为设计频率和20年一遇的模比系数,按修正后的Cv 值和Cs(Cs=2.25Cv)查水文图集附录三(表二)。
(3)设计洪峰合理性检查
合理性检查主要利用调查的近期洪水或历史洪水的洪峰流量和重现期,与推求的设计洪峰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其合理性。 2.4.6分期洪水
按施工要求计算分期设计洪水。确定分期设计洪水成果时,应说明分期洪水成因、分期划分、洪水系列统计原则、参数计算,并应对计算成果的合理性进行检查。 2.4.7 洪水地区组成
为简化计算过程,本次洪水地区组成原则上不进行计算,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按以下情况采用:二级以上支流采用同频率遭遇;直接汇入干流(指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及绥芬河)的一级支流按外水降低一级考虑。
确定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时,应说明防洪控制断面位置、大洪水的地区组成规律和洪水遭遇情况。
2.5排水流量与排水模数
2.5.1坡水设计流量
按水文图集法计算坡水流量,说明坡水的排水面积、计算方法,附计算成果表。计算公式同上(4)。 2.5.2平原排水
说明涝区特征值(排水分区和面积等)、暴雨资料和参数选择情况,按排水模数法计算排水流量,
Qmp=F×qp (5)
Qmp—各排水分区的排水流量,m3/s;
F——排水分区的集水面积,水旱田应分别统计,km2; qp——单位面积的排水流量即排水模数,分别采用已有的水田及旱田排模,m3/s /km2。
排水模数原则上采用规划成果,但应说明增加水文资料后排水模数的变化趋势及采用的设计值的合理性。
2.6枯水流量
按护岸工程要求计算多年平均枯水流量或设计枯水流量。 统计本流域(无资料的可采用相邻流域)水文站畅流期(一般为
4月中旬—11月上旬)最小流量系列,通过频率分析计算其多年平均枯水流量和设计枯水流量。设计断面枯水流量按设计断面控制面积与水文站集水面积比转换。
3工程地质
3.1概况
3.1.1前期勘察工作主要成果
概述前期勘查工作经过及完成的主要勘察成果。 3.1.2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估意见
上阶段提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结论、审查、评估意见。 3.1.3勘察内容及完成的主要勘察工作量
简述本阶段勘察内容和方法;本阶段及以前完成的主要勘察工作量。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简述区域地形条件、地貌成因、形态类型。 3.2.2 地层岩性
重点为第四系成因时代及岩性。
3.2.3 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简述区域地质构造,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确定工程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及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分析评价区域稳定性。 3.2.4 水文地质条件
3.3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
3.3.1 堤线比选方案工程地质条件
论述堤线比选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堤线比选意见。无比选方案的应阐述选定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3.2现有堤防工程地质条件 3.3.2.1. 堤段概况
主要叙述堤段现状,如堤长、堤高、护坡情况、边坡比、穿堤建筑物、险工段位置及类型、无堤段长度及位置等。 3.2.2.2 堤体质量
包括堤体填土组成、物理力学性质、渗透性、险情隐患及处理情况、堤体质量评价等。 3.2.2.3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
(1)地质概况
简述堤基及堤段两端所属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详述堤防沿线古河道、冲沟、坑塘等物理地质现象及堤基地层岩性、分布、厚度及顶底面高程,应重点说明软弱、不良土体的分布和性质。
(2)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附录C进行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以统计表形式列出堤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包括:统计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及建议值,并说明力学指标的试验方法。给出砂性土的颗分级配曲线图和各土层的容许承载力建议值。
(3)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附录E进行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对各堤段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进行评价,提出处理措施建议。若分段较多,可采用表格的形式,以便更加直观、简洁。
对于存在渗透稳定的堤段进行渗透变形分析(渗透变形类型判定、临界渗透比降计算、确定允许渗透比降建议值),要列出公式及各项参数的意义及取值。
对地震烈度≥Ⅶ度的地区,应分析评价堤基土震动液化的可能性。对于特殊土堤段要进行相应的评价。
应说明险工弱段的险工类型、分布范围及不良土体的性质与分布,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4) 护坡段土体冻胀性评价
3.3.3拟建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1)地质概况
简述堤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所属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详述堤防沿线古河道、冲沟、坑塘等物理地质现象及堤基地层岩性、分布、厚度及顶底面高程,应重点说明软弱、不良土体的分布和性质。
(2)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堤基地层结构划分原则及工程地质分段。按《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附录C进行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3)主要堤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以统计表形式列出堤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包括:统计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及建议值,并说明力学指标的试验方法。
给出砂性土的颗分级配曲线图和各土层的容许承载力建议值。 (4)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附录E进行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对各堤段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进行评价,提出处理措施建议。若分段较多,可采用表格的形式,以便更加直观、简洁。
对于存在渗透稳定的堤段进行渗透变形分析(渗透变形类型判定、临界渗透比降计算、确定允许渗透比降建议值),要列出公式及各项参数的意义及取值。
对地震烈度≥Ⅶ度的地区,应分析评价堤基土震动液化的可能性。对于特殊土堤段要进行相应的评价。
应说明不良土体的性质与分布,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4) 护坡段土体冻胀性评价 3.3.4堤基工程地质问题及建议
堤基抗滑稳定、渗透变形、沉降变形等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及结论,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3.4 护岸段工程地质条件
3.4.1岸坡现状
说明护岸段位置、长度及至堤防、建筑物、居民点等的距离,岸坡险情病害类型、破坏现状、岸坡坡度、高度、发展趋势。 3.4.2地质概况
简述岸坡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详述地层岩性、分布、厚度及顶底面高程,应重点说明软弱、不良土体的分布和性质。 3.4.3 岸坡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包括岸坡地质结构的划分、土(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渗透性等。
3.4.4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附录E进行岸坡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对岸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加固处理措施的建议。
3.5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3.5.1地质概况
3.5.2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容许承载力 3.5.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对于小型穿堤建筑物可采用表格的形式表达。
3.6天然建筑材料
3.6.1粘土料
包括产地概况、地质概况、储量计算、质量评价(列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及质量对比表)、开采运输条件、占地类型。 3.6.2砂砾料
简述砂砾料的产地、地质、储量计算、质量评价(列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及质量对比表)、开采运输条件、占地类型。如外购则说明产地、运距、价格。
3.6.3石料
简述石料的产地、地质、储量计算、质量评价(列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及质量对比表)、开采运输条件、占地类型。如外购则说明产地、运距、价格。
3.7结论
主要图件的编制要求:
(1)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
除正常要求外,应将堤线及桩号标注上。 (2)综合工程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
除满足《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9.2.12要求的内容外,对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不同的地区尚应补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界线。
(3)工程地质剖面图
除满足《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9.2.12要求的内容外,在说明栏中要标注堤线桩号。特别要求:堤防纵剖面图要包括堤防两端点,并延伸到原始地面。
(4)天然建筑材料图表
包括料场分布图、料场综合地质图、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或坑槽展示图。
4工程任务和规模
4.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4.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1.1.1经济社会概况和发展规划
(1)经济社会现状
主要包括自然情况、行政区划、面积、人口、经济状况、主要资源、主要产业等城市现状。
(2)发展规划
主要包括“十一五”发展目标,城市总体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等与农村、城市发展有关的规划。 4.1.1.2洪涝灾害
(1)流域洪水特性和历史洪水
结合暴雨分析洪水成因、洪水来源、传播时间、洪水组成、洪水发生的时间及规律性等,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大洪水及成因和组成等。
(2)洪涝灾害
详细阐述历史上及近期所产生的大洪水及造成的经济损失。 4.1.1.3防洪现状及防洪要求
(1)防洪现状
重点阐述防洪工程现有的防洪能力,险工险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问题为主。
(2)防洪要求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防洪工程现状和城市及农村发展,说明地方防洪要求。
4.1.1.4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结合上述分析,说明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1.2工程任务
工程任务主要是防洪除涝,提高防洪标准,兼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按上述任务逐条详述。
4.2防洪工程布局及主要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原则
4.2.1工程布局
4.2.1.1现有防洪工程布局
说明现有工程总布局情况,附现状图。 4.2.1.2规划防洪工程总布局
概述规划确定的工程布局及审批意见。附工程布局图。 4.2.2主要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原则
主要详述水库防洪调度,下泄的流量及组成等。如果上游水库对防洪标准的洪水具有明显的削峰作用,应按水库洪水调度原则,推求下游的组合洪水。
4.3防洪保护范围和标准
4.3.1防护对象 4.3.2保护范围 4.3.3标准和水平年
(1)标准
原则上按照已批复的中小河流规划确定的标准。规划阶段根据保护区经济情况,按国标《防洪标准》确定:
一般县城设计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乡镇设计防洪标准采用30年一遇,农村堤防设计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
坡水标准10年一遇,平原排水5年一遇,强排标准按照5年一遇排水流量的70%确定。
(2)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为2008年,设计水平年2015年。
4.4防洪工程规划方案及主要建设内容
4.4.1规划方案
按照总体布局要求,提出需要论证的主要规划方案(堤距、堤线、治河等)。附不同规划方案图。
4.4.2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措施
结合规划方案,阐明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措施。
4.5工程规模
4.5.1堤防工程 4.5.1.1水面线
水面线至少应包括现状及不同方案(包括不同堤距及河道治理)的不同频率(一般应包括2%、5%、10%、20%)设计水面线。
说明水面线推求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方法和主要参数。本阶段应采用实测断面资料按稳定非均匀流公式推求水面线。糙率原则上应按拟合水文站实测水位流量关系线或调查洪痕水面线率定。简化的稳定非均匀流水面线计算公式:
HsHx(Q/K.)2L滩 (6)
式中:Hx、Hs——分别为下断面和上断面水位,m;
Q——设计洪峰流量,m3/s; ——上、下断面平均流量模数;
L滩——按洪水流向确定的断面间距,m。 流量模数按主槽和滩地分别计算,公式为:
231R主A主 K主=n主231RA滩 K滩=
n滩滩式中:n主、n滩——为主槽、滩地糙率;
R主、R滩——为主槽、滩地水力半径,宽浅式河流可用水
面宽代替;
A主、A滩——为主槽、滩地断面面积,m2;
桥梁壅水高度采用铁三院公式:
H(VmV0)
22式中:ΔH——壅水高度,m;
η——壅水系数;
Vm——桥孔压缩断面平均流速,m/s; V0——桥孔扩散断面平均流速,m/s。
壅水系数按流量压缩比在0.05~0.15范围内插值,压缩比大于0.6时均采用0.15,小于0.3时均采用0.05。 4.5.1.2方案比选
分析比较不同的堤线及治河方案水位差和保护效益,估算各方案投资和工程占地,通过技术经济论证选定采用方案。 4.5.1.3 设计枯水位
设计枯水位可按护岸工程需要计算。可采用曼宁公式计算设计断面的低水部分水位流量关系线,高水部分用水面线成果。按设计枯水流量查得设计枯水位。也可采用调查或实测枯水位。 4.5.2河道整治工程
主要包括河道清淤疏浚、清障、挖河、护砌等工程,对于流经城
镇的河道,宜结合岸线利用、土地开发、城市发展规划要求,确定整治原则,选定治导线、控制节点、布局等,提出设计水位、流量、主要规模尺寸。 4.5.3排水工程 4.5.3.1排水规划原则
排水工程设计应在防洪除涝治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查沿岸水利工程现状,依据规划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统筹协调,高水高排,分割水势”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论证,确定符合实际的合理排水方案。 4.5.3.2排水工程规模
排水工程一般应考虑自排、强排、自排与强排相结合、闸站结合、回水堤等基本方案,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合理方案。
(1)排水出口处的设计水位高于或接近干流河道设计水位,则自流排水,在排干出口处修建回水堤或防洪闸以防止外河洪水倒灌。排水区地势较陡,外河洪水位高时,排干的回水范围较小,则可修建回水堤;排水区地势平坦,洪水期排干回水范围很大,则宜建闸防洪。 (2)排水出口水位低于承泄区相应频率的水位时:①排水区地势较高的坡水,受干流洪水顶托影响小,要采取高水高排的措施,修建截流沟及回水堤,使上游坡水自流排出;②下游受回水顶托的平原区地势地平,无法自流排水的,可建抽水站强排;③排水区内包括坡地和平原来水的,应对坡水和平原来水流量过程进行叠加,有条件时应
利用自然地形进行滞蓄,确定合理的强排流量和自排流量,宜选择闸站结合的排水方案。
(3)考虑到承泄区水位在整个农田排水期内,大部分时期处于低水位,各排水口均有自流排水的机会,所以,强排站一般应带有自流涵闸,以节省能源,降低运行费用。
(4)回水堤设计标准与干流堤防一致,回水堤长度按干流水位平回与支流同频率水面线相接确定。
(5)强排站设计流量的确定,可根据站前及排水区低洼地与荒地等可能滞蓄的条件适当折减,一般情况下可按该排水出口处五年一遇设计流量的70%采用。
(6)提出排水工程(含)设计水位及流量表,包括内水位、外水位及内外水位配合差、强排站内外水位及扬程等。 4.5.4其它工程
4.6堤顶高程设计
3、4级堤防的堤防超高采用1.3m。对吹程较大、河水较深的堤防,应对超高进行复核计算。
4.7规模汇总
5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5.1 设计依据
5.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5.1.2 设计基本资料
5.1.2.1设计依据的主要标准和规程、规范
(1)《防洪标准》(GB50201-94);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4)《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5)《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 (6)《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2006) (7)《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8)《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98); 其他有关的法律、规范及规程。 5.1.2.2有关技术文件
(1)《 河近期治理建设规划报告》( ), 年 月; (2) 规划批复文件 5.1.2.3建筑物特征水位及流量 5.1.2.4基础外业资料
(1)测量资料
1/ 地形图;堤线纵横断面图;建筑物1: 地形图。堤防条带地形图。
(2)地质资料
《 地质勘察报告》及附图, (编制单位)。 5.1.2.5安全系数
本工程建筑物为 级建筑物,按照《 规范》( )等,稳定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见表5.1-1。
表5.1-1 堤坡稳定最小安全系数表 坝坡 计算情况 非常运用条件 正常运用条件 上游坡 安全系数 下游坡 5.2 工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
应根据现场查勘和检测等方式,充分了解掌握河道概况及已建河道建筑物现状,进一步分析工程破坏原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安全分析评测意见,拟定治理措施并论述措施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不能没有分析直接采取工程措施的。如堤防断面尺寸不够,在设计中要有基本资料的支撑、理论计算的配合、论述采用治理工程措施的必要性。
5.3 工程总体布置
5.3.1 河道整治总体布置方案比选
根据规划选定的近期治理方案和工程现状,就选定的堤线,按照规划方案要求,对河道整治建筑物布置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选,选定能够满足防洪、排涝等要求的治理方案和整治建筑物布置方案。
根据工程总体布置,充分考虑地形、地质、工程量、施工、工期、投资及运行等条件,经过分析比较,选定堤防及河流治理建筑物(堤防、护坡、护岸、清淤、疏浚、涵闸、泵站、桥梁、河道裁弯取直等等)布置方案,对建筑物工程不能简单地拆除重建恢复原设计,必须有原因分析,要从运行状态、结构完整性、砼强度、设备调度情况等方面说明废除原建筑物的理由,结合利用部分结构也应说明理由。 5.3.2 工程布置
按照选定的堤防和河道整治建筑物总体布置方案,确定堤防及建筑物型式、布置、高程及范围、防冲防淤工程措施,说明工程布置。
5.4 堤防工程设计
5.4.1 堤身断面
一般2级堤防堤顶宽建议采用6m,3、4级堤防堤顶宽建议采用4m。土堤上、下游边坡建议采用1:3,砂堤上游边坡建议采用1:4,下游边坡建议采用1:5。背水坡建议不设马道。附标准断面图。
说明断面设计、填筑材料及填筑标准、渗透计算、稳定计算条件、方法,选用的公式、参数和基础数据等均应说明其来源,各计算公式的边界条件设定和系数取值,均应说明理由,不能直接给出结果。各种设计计算完成后应给出结论性意见。按照设计规范要求提出相应的计算成果并附必要的计算简图。 5.4.2 防渗
仅堤防的险工弱段做防渗措施,建议复合土工膜防渗,并结合预制砼板护坡。 5.4.3 基础处理
分土基、砂基、双层地基分别处理,粘土厚2m可以视为土基,0.5m—2m视为双基,小于0.5m视为砂基。土基不处理,砂基堤后视分析计算加反滤层,双基视分析计算结果加透水盖重。
盖重一般取10m宽,厚0.5m—1.0m。 5.4.4 护坡
原则上迎、背水坡均采用草皮护坡,仅险工弱段和主流靠岸、迎流顶冲段的迎水坡采用工程护坡,护坡型式可以采用干砌石或预制混凝土板护坡(优先采取当地材料)。干砌石护坡厚30 cm,下设15cm砂垫层;预制混凝土板尺寸为75cm×50cm×12cm,下设无纺布和15cm砂垫层。
5.4.5 堤防加固设计
根据加固及改建堤防现状险情调查和安全评价,通过抗滑、渗透稳定计算分析,提出加高培厚断面设计;根据堤身和堤基渗流、稳定和变形要求,经计算、调查和检测,选定堤防加固处理措施。
5.5 建筑物设计
5.5.1穿堤(跨堤)建筑物
选定穿堤(跨堤、河)建筑物结构形式、顶部高程、轮廓尺寸、与两侧堤防的连接方式、以及建筑物地基防渗型式和加固措施,提出设施设备、工程量和主要技术特性指标等。 5.5.2泵站厂房
按选定的排水方案和泵站规模进行厂房选址和设计。
5.6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
5.6.1 河道整治
说明河道整治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冲淤计算和整治工程水力计算方法和成果;说明整治建筑物水力和冲刷计算,以及必要的稳定和渗流分析等计算方法和成果。在上述计算的基础上确定河道整治方案措施,进行建筑物设计。
5.6.2 护岸
无堤段护岸顶高程以20年一遇洪水位控制,但当岸顶高程低于20年一遇洪水位时,以岸顶高程为护岸顶高程;有堤段护岸顶高程以堤外滩地地面高程控制。护岸固脚底高程以多年平均枯水位控制。护脚原则上宜护至1:4的缓坡河床处,深泓靠岸的宜护至深泓,建议采用50cm块石雷诺护垫结构或钢筋石笼结构。护岸及固脚结构材料同护坡。
5.7总工程量
6 机电及金属结构部分
6.1水泵及附属设备选择
6.1.1水泵选择
根据泵站设计内外水位和流量,选定水泵型式、装机台数及单机流量、特征扬程、电动机单机配套功率及机电主要参数;选定水泵机组运行方式;基本选定水泵型号和安装高程。 6.1.2附属设备选择
(1)选定水泵附属设备的型式、数量及布置。
(2)选定进出水流道型式及断流方式。基本选定进出水流道型线。
(3)选定厂内起重设备的型式、数量及主要技术参数。
6.2电工
6.2.1电气主接线
根据供电方式(经比较选定电网供电或自备电源)、用电负荷、地理位置及供电系统设计方式等综合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论证,选定电气主接线方案。 6.2.2电气设备选择
经过比较选定电动机、变压器等主要电气设备型式、规格、主要技术参数和数量。
6.3金属结构
说明各建筑物的闸门布置方案、型式、数量及主要尺寸及参数;选定启闭机设备布置、型式、容量、数量及主要参数,说明操作运行条件,提出启闭机动力措施;说明金属结构防腐要求;列表说明金属结构闸门、埋件、启闭机及防腐面积工程量。
7施工组织设计
7.1施工条件
7.1.1工程概况
说明工程所在河流及地理位置,本次设计主要工程项目。按工程项目、建筑物名称统计主体工程量。
主体工程量见表7.1-1。
表7.1-1 主体工程量表 7.1.2水文、气象条件
说明工程所在地水文、气象条件。叙述施工期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
7.1.3建筑材料及水、电供应条件
根据工程规模及工程所需建筑材料种类、水、电总用量,说明工程所在建筑材料及水、电供应条件。
7.2施工导流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第3.2.1条,确定导流建筑物标准为x级,相应的导流建筑物洪水重现期为x年。
7.3料场选择与开采
7.3.1料场选择
根据各料场的分布、储量、质量、开采运输条件及加工条件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复核并确定料场,说明料场规划原则。 7.3.2料场开采
根据选定的料场的高程,储量,开采运输和加工条件,选定合理的施工方法,并提出综合平衡要求的料场开采规划。 7.3.3土石方平衡
提出土石方工程总量,确定土石方挖填平衡利用的规划原则。 土石方平衡计算见表7.3-1。
表7.3-1 土石方平衡表
项目 工程量 利用部位 堤防 弃料
7.4主体工程施工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以分部工程为单元分别确定主要建筑物的施工程序,方法,设备选型等。格式如下: 7.4.1××工程
⑴土方工程 … ⑵石方工程 … ⑶砼工程 … ⑷其它 … 7.4.2××工程
…(如上) 7.4.3××工程
…(如上) …
7.5施工总布置
确定施工总布置的规划原则,确定施工分区布置,包括施工工厂,风水电系统,生活区,交通运输,弃渣场等,并提出施工临时占地表。 7.5.1施工工厂
根据主体设计、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强度,确定各施工工厂设备选型,位置等。施工工厂主要包括砼拌合系统,钢筋加工厂,砼预制厂,施工仓库,施工机械维修厂等。 7.5.2风水电系统
确定供风系统的位置,设备容量;确定生产及生活用水水源及措施;确定施工用电措施。 7.5.3生活区
确定生活区的位置及规模;各施工设施占地见表7.5-1。 7.5.4交通运输
1)对外交通
提出对外交通运输方案。 2)场内交通
提出场内交通运输规划,确定临时道路标准(等级,长度,宽度)。
7.5.5弃渣场
提出弃渣场规划原则及布置。
表7.5-1 施工临时占地表
项目 水泥库 钢筋库 施工仓库 油库 其他库 小计 砼拌合系统 施工工厂 砼预制厂 施工机械维修场 小计 生活区 临时道路 土料场 弃料场 总计 建筑面积 占地面积 备注 7.6施工进度
确定施工进度安排原则,提出施工总工期,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等。
xxxxxxx,.施工进度详见表7.6-1。
7.7技术供应
本工程共需人工 工时,水泥 t,柴油 t,砂 m3,石子m3,块石 m3。
8 工程占地
8.1工程概况
简要介绍工程概况。
8.2占地范围
详细说明工程占地范围。一般工程永久占地包括堤防工程加高培厚新增加的占地,新建堤防工程本身的占地,堤防工程护堤地占地以及管理站占地等等。临时占地一般包括料场临时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护堤地按《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规定征用。
8.3实物指标
详细说明占地实物指标调查方法、过程及确定指标时所采用的资料。占地实物指标成果应分地类分权属统计,权属应以村屯为单位。
8.4 移民安置规划
设计单位和地方政府共同进行实地调查,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调查内容包括占地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影响程度,分析环境容量,提出移民安置规划。
8.5 占地投资
8.5.1投资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黑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 290-2003); (4)《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6)《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实施办法的通知》(黑政发[2008]第101号文);
(7)《关于规范调整占征用林地补偿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黑森联字[2008]2号);
(8)《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2]73号;
(9)《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10)《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土地复垦费收取标准>(试行)的通知》(黑土1991第81号) ;
(11)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的通知》(黑政发 [2008]88号;
(12) 《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土地管理系统部分收费项目与标准的通知》(价费字[1992]第597号) ;
(13) 《关于印发<城镇变更土地登记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黑土计[1993]第65号);
(14)《关于取得测绘资格收取测绘费问题的复函》(黑价行函字[1999]第13号) ;
(15)各市县有关征地补偿动迁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8.5.2补偿标准
按我省有关土地政策进行补偿计算。 8.5.3 其它费用
(1)勘测规划设计费
勘测规划设计费取农村移民补偿费的2.5%。 (2)实施管理费
实施管理费取农村移民补偿费的3%。 (3)监理监测评估费
监理监测评估费取农村移民补偿费的1%。 8.5.4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取农村移民补偿费和其它费用之和的10%。 8.5.5各项税费
(1)耕地开垦费(永久占地征收)
依据黑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确定耕地开垦费为3万元/公
顷。
(2)耕地占用税(永久占地征收)
依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的通知》(黑政发[2008]88号文)规定确定。
文件第十条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适用税额,在当地适用税额的基础上提高50%,本办法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
文件第十一条规定,对于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具体适用税额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的80%执行。
(3)森林植被恢复费
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2]73号)规定确定。
(4)征地管理费
征地管理费取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的2%(永久占地征收)。 (5)变更登记费
变更登记费取1000元/公顷(永久占地征收)。 (6)勘测定界费
勘测定界费取3100元/公顷(永久占地征收)。 (7)土地复垦费(临时占地征收)
依据《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土地复垦费收取标准》(试行)的通知》(黑土1991第81号)规定,结合本工程临时占地复垦规划,确
定土地复垦费用。
(8)青苗补偿费
永久占用耕地应计算青苗补偿费。
青苗补偿费可按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4%至6%给予补偿。本工程建议取4%。 8.5.6 占地投资概算
利用确定的实物指标和补偿标准,计算占地投资,并附占地投资概算表。
9环境保护设计
9.1设计依据
9.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2005.4.1);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29);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
(9)《关于贯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通知》(国环(1999)61号)。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年) 9.1.2技术规范及文件
(1)《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DL5021-93) (2)《xx 》 9.1.3执行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x类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通知单 x 级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x类 9.1.4环境影响评价简介及主要评价结论 9.1.5环境保护对象
本章要说明环评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执行的相关规程规范、技术文件,采用的环境标准,主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以及工程涉及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对象等。
9.2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9.2.1施工期环境保护设计
(1) 水环境
(2) 生态环境 (3) 大气环境 (4) 声环境 (5) 固体废物 (6) 人群健康 9.2.2运行期环境保护设计
结合施工总体布置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分别从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设计,说明拟采取措施的工艺流程、地点、数量、处理效果等。
9.3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9.3.1环境管理计划 9.3.2环境监测计划 9.3.3环境监理
明确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及管理计划,给出施工期、运行期环境监测计划,明确环境监理职责。
9.4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根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概算,并给出分年投
资安排。
10水土保持设计
10.1设计依据
10.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120号令,1993.8.1);
(5)《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3.11)。
(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2002年第16号令);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保[1994]513号文)。
10.1.2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1993.1.19);
(2)《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2004-2015)》(水保2004[332]
号);
(3)《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办函[2002]154号文;
(4)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2003年水保[2003]89号);
(5)《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黑政发[1999]4号)。 10.1.3规范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4)《土壤侵蚀分类及分级标准》(SL190-2007)。 10.1.4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10.2水土流失预测分析
10.2.1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10.2.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10.2.3水土流失预测分析
包括扰动地表面积、施工弃土弃渣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与数量、新增水土流失量及危害等。
10.3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10.3.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10.3.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措施布局 10.3.3分区防治措施 10.3.4水土保持工程量 10.3.5水土保持施工进度安排
结合工程布置,按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措施设计,给出典型设计图;计算水土保持工程量,明确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进行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
10.4水土保持管理及水土保持监测
10.4.1水土保持管理 10.4.2水土保持监测 10.4.3水土保持监理
提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及监理计划,明确水土保持监测频次、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布设及监测要求。
10.5水土保持投资概算
按照《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
定额》、《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等进行水土保持概算编制,并进行分年投资。 10.5.1 编制依据及单价 10.5.1.1 编制依据
(1)《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4)《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国家计委、建设部[2002]10号);
(5)《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5]22号);
(6)黑财综字[1994]66号文“关于试行《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取和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 10.5.1.2 水平年及单价
价格水平年与主体工程保持一致。基础单价及费率为: (1)人工预算单价
人工预算单价依据主体工程取值标准。 (2)主要材料预算价格
主要材料全部采用年价格,主要材料就近从市场购买,主要材料预算价格为当地市场价格。
(3)工程单价费率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的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直接工程费包括直接费、其它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直接费指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三项。费率与主体工程保持一致。
(4)独立费用费率
1)建设管理费:管理费按方案新增投资第一至第三部分之和的2%计算;
2)工程建设监理费:根据《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规定进行计算;
3)科研勘测设计费:按水利部保监[2005]22号文中有关规定计算方案编制费,并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2002]10号文《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增加后续设计费;
4)水土保持监测费:包括监测设施费和施工期间监测费。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费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费中计列;监测人工费根据实际工作量进行计算,并参考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5]22号《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进行复核;
5)水土保持验收费:参照保监[2005]22号文规定,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复核;
6)技术咨询服务费:参照保监[2005]22号文规定,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复核。
(5)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第一部分~第四部分之和的3%计取。 (6)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对实施开发建设项目过程中损坏的原有水土保持设施给予的一次性补偿费用。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依据黑财综字[1994]66号文“关于试行《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取和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计算,对工程施工压占破坏的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的林地、草地等按0.50元/m2计取,破坏的具有保土耕作的耕地按0.40元/m2计取。 10.5.2水土保持概算 概算成果表。
11 工程管理设计
11.1 管理机构
(1)确定工程运行期管理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职责和权利、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职能部门的职责。
(2)明确本工程所管理的水文和通信设施等子工程的隶属关系、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内容。
(3)说明工程建成后维持工程运行所需的年运行费用及来源。
11.2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根据《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和《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结合工程实际确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11.3工程管理设施与设备
根据《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结合工程现状提出新建管理用房和管理所需的设施设备(包括水文等观测设备)。
附图附表:
(1)工程管理主要设施汇总表 (2)工程管理范围区划分示意图
(3)工程管理区位置及生产、生活设施布置示意图
12 设计概算
12.1编制说明
12.1.1 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概况,包括工程位置、规模、布置型式、总工期、主要工程量、主要主要材料用量等主要指标。 12.1.2 编制依据
(1)定额依据
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定额》;
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2)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
按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工程规划阶段投资估算的具体要求,工程投资估算的编制依据执行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12.1.3主体单价编制
(1)其它直接费
计算基础为直接费,建筑工程费率为5.5%,安装工程费率为6.2%。
(2)现场经费
现场经费费率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工 程 类 别 土方工程 石方工程 混凝土工程 钻孔灌浆工程 模板工程 其它工程 机电、金属结构 设备安装工程 计 算 基 础 直接费 直接费 直接费 直接费 直接费 直接费 人工费 现场经费(%) 4 6 6 7 6 5 45 (3)间接费
间接费费率表
序号 1 2 工 程 类 别 土方工程 石方工程 计 算 基 础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间接费 (%) 4 6 3 4 5 6 7 混凝土工程 模板工程 钻孔灌浆工程 其它工程 机电、金属结构 设备安装工程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人工费 4 6 7 5 50 (4)企业(计划)利润 (直接费+间接费)×7%。 (5)税金
(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3.22% 12.1.3 管理单位设施
按《堤防管理单位建设》所列设施计算。 12.1.4 独立费用
执行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勘测设计费按计价格【2002】10号《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计取;建设单位开办费建议每个项目20-30万;建设单位人员经常费建议每个项目按5人考虑,工期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计算。 12.1.5 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按一至五部分投资合计的5%计算;价差预备费不计。
12.1.6 其它
无纺布原价7元/m2,复合土工膜9.00元/m2,临时道路大指标5万元/km,临时施工仓库大指标180.00元/m2。管理单位用房建议1200元/m2。
按照行政区划和不同的堤段提出分期实施意见,原则每个项目控制投资在3000万元以内。
12.2概算成果
提出总概算表。分别说明工程总投资、工程投资、水保投资、环保投资、占地投资。
13 经济评价
13.1项目概述
13.1.1项目概况
简述工程建设项目的背景、开发任务、规模、效益、工期、项目性质、管理机构等。
13.1.2评价依据
13.2费用估算
13.2.1概算成果
说明概算编制的价格水平年、总概算和基本预备费。 13.2.2成本估算
分别计算总成本和经营成本。 13.2.3流动资金估算
流动资金可按经营成本的20%估算。 13.2.3资金筹措方案
13.3经济评价
13.3.1评价参数
说明采用的社会折现率、影子价格等参数的选取依据和计算方法等。
13.3.2影子费用计算
(1)影子投资
按扣除计划利润和税金、工程占地税费估算影子投资。 (2)影子运行费和流动资金
按调整系数调整经营成本和流动资金。 13.3.3效益计算
防洪效益计算采用频率法。至少4个频率(2%、5%、10%、20%)。 (1)保护面积
原则上利用1/10000地形图,按无堤水面线或现状水面线勾绘各频率的洪水淹没范围,量算淹没面积并进行分类。
(2)实物指标调查
调查淹没范围内的实物指标。主要包括各类土地面积、种植比例、近三年农牧业产量产值、城镇、村屯、人口(农业和非农业)、农村房屋面积和价值、农户家庭财产(分等选典型,财产包括房屋、农机具、大小牲畜、家用电器、家具、衣物、粮食、日用品、其它)、农村学校、卫生所、村办公用房、公用设施、设备、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科研单位、公用设施、道路、桥梁、通讯线路设施、输变电设备、铁路、水利水电工程、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根据调查资料计算保护的财产价值。
(3)典型年洪灾损失调查
结合洪水调查,对近期发生的大洪水年的洪灾损失进行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复核洪灾损失率,计算单位面积和单位人口洪灾损失。
(4)防洪效益计算
减免的洪灾损失为防洪效益。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分别计算。
直接效益各频率洪水的按损失率曲线计算。采用复核后的各类实物损失率进行分类综合,建立物损失率和水深的关系曲线(可参照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成果),按不同频率洪水的平均淹没水深计算淹没损失,作为减淹效益。间接效益按直接效益的10%~30%估算。
(5)多年平均防洪效益及分摊
多年平均防洪效益按频率法计算。在对现有工程的防洪能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多年平均防洪效益进行分摊。 13.3.4评价指标计算
防洪效益增长率原则上农堤采用2~3%,城堤采用3~5%,不设初期运行期。 13.3.5敏感性分析
单项浮动,按投资增加10%、效益减少10%。
13.4综合评价
结合经济效益指标,站在国民经济角度,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充分说明建设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附件:
初步设计概算具体编制办法
一、 编制依据 1、 定额依据
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定额》;
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2、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
按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工程规划阶段投资估算的具体要求,工程投资估算的编制依据执行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二、主体单价编制 1、取费 (1)其它直接费
计算基础为直接费,建筑工程费率为5.5%,安装工程费率为6.2%。
(2)现场经费
现场经费费率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工 程 类 别 土方工程 石方工程 混凝土工程 钻孔灌浆工程 模板工程 其它工程 机电、金属结构 设备安装工程 计 算 基 础 直接费 直接费 直接费 直接费 直接费 直接费 人工费 现场经费(%) 4 6 6 7 6 5 45 (3)间接费
间接费费率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工 程 类 别 土方工程 石方工程 混凝土工程 模板工程 钻孔灌浆工程 其它工程 机电、金属结构 设备安装工程 计 算 基 础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 人工费 间接费 (%) 4 6 4 6 7 5 50 (4)企业(计划)利润
(直接费+间接费)×7%。 (5)税金
(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3.22%
三、管理单位设施 按《堤防管理单位建设》 四、独立费用
执行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勘测设计费按计价格【2002】10号《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计取;建设单位开办费建议每个项目30万;建设单位人员经常费建议每个项目按5人考虑,工期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计算; 五、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按一至五部分投资合计的5%计算;价差预备费不计。 六、其它
无纺布原价7.50元/m2,土工膜9.00元/m2,临时道路大指标50000元/km,临时施工仓库大指标180.00元/m2。管理单位用房建议每个项目100m2,1200元/m2。
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工 程 地 质 勘 察 工 作 要 点
一、勘察工作要求
1、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在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防洪标准为:城区堤防30年一遇,农村堤防20年一遇,堤防工程等级为Ⅳ级,穿堤建筑物多为小型。其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可参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执行。对于工程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等级较高的公路交通桥或有特殊要求的穿堤建筑物等的勘察工作可按相应的规程规范执行。
3、勘察工作依据
(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 (2)《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 (3)《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
(4)《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 73.1~5—95) (6)《土工试验规程》(SL 237—1999)
(7)《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 251—2000) (8)《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 291—2003) (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 299—2004)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程》(JTG 63—2007) 二、勘察内容
1、新建堤防的勘察内容
(1)查明堤基地质结构,特殊土层、粗粒土层及腐殖土层等的分布、厚度及其性状。
(2)查明基岩浅埋或出露区基岩的地层岩性,易风化、易软化、中等~强透水岩层的分布,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的产状、规模、充填与胶结的情况,岩土接触面的起伏变化情况等。
(3)查明堤线附近的土洞的分布、规模、填充情况及充填物的性状,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坑塘等的性状、位置、分布范围,分析其对堤基渗漏、稳定的影响。
(4)查明堤基相对隔水层、透水层的埋深、厚度、特性及与河水的水力联系,调查沿线泉、井分布位置及其水位、流量变化规律,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5)查明工程区滑坡、崩塌、沙丘(垄岗)、沼泽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稳定性,分析其对堤防的影响。
(6)确定堤(墙)基各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参数,对堤(墙)基的渗漏、渗透稳定、抗滑稳定、饱和砂土震动液化、振陷、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评价,并对堤线进行分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2、已建堤防的勘察内容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勘察除满足上述勘察内容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堤身勘察:包括堤身病害险情和历史加高培厚、加固情况;
堤身填土类型,特别是粗粒土、碎块石、生活建筑垃圾等的大致分布范围;堤身填土的密实度、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根据填土的性质对堤身进行分段,对堤身填土的的质量分段进行综合论述评价,对需要进行处理的堤段,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2)复核堤基险情隐患的分布位置、范围、特征,调查堤外滩地地形、微地貌特征和宽度,堤内决口冲刷坑和决口扇分布位置、范围等。
(3)查明拟加固段堤基临时堵体、决口口门淤积物等的分布位置、特征等,查明因出险而引起的堤基地质条件变化情况。
(4)调查以往加固处理堤段的范围、处理方法及效果。 3、护岸的勘察内容
(1)调查拟护岸段河势情况,岸坡微地貌形态,水下岸坡形态,护岸工程现状,岸坡失稳的范围、类型、规模和崩岸速率,发生险情过程,分析岸坡失稳原因,调查抛填材料特点、抢险措施及效果。
(2)基本查明拟护岸段岸坡的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及其分布规律,评价其抗冲性能,确定各土(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注意特殊土层、粉细砂层等的分布情况及其性状,不利界面的形态等。
(3)基本查明岸坡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分布情况、渗透特性,地下水类型、补排条件、地下水位及变化规律、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4)分段评价岸坡稳定性。 4、穿堤建筑物勘察内容
(1)查明建筑物地基的地层岩性,特殊土层、粗粒土层等的性状、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
(2)查明基岩浅埋或出露区基岩的地层岩性,易风化、易软化、中等~强透水岩层的分布,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的产状、规模、充填与胶结的情况,岩土接触面的起伏变化情况等。
(3)查明建筑物场地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坑塘、土洞等的特性、分布范围,危及建筑物的滑坡、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稳定性,评价其对建筑物地基渗漏、稳定的影响。
(4)查明建筑物地基相对隔水层、透水层的埋深、厚度、特性及与河水的水力联系;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5)确定建筑物地基各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参数,对地基的渗漏、渗透稳定、抗滑稳定、抗冲刷、沉降变形、边坡稳定等问题进行评价。
(6)已建建筑物加固工程还应进一步查明与地质条件有关的险情及其产生的原因。
5、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对工程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进行详查,外购砂砾石料及石料要对料源进行调查。
三、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布置 1、工程地质测绘
(1)堤防与护岸工程地质测绘宜延堤(岸)线进行,测绘宽度
宜符合《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中表5.2.2的规定。当堤外滩地较窄时,护岸与堤防工程地质测绘可合并进行。
(2)穿堤建筑物场地测绘亦可结合堤防测绘合并进行。 (3)测绘比例尺宜为1:5000。 2、工程地质勘探
(1)勘探布置应在充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已建堤防尚应考虑历史险情的分布、类型等。
(2)堤防勘探纵剖面宜延堤防中心线或防渗轴线布置,孔距宜为500~1000m,险情多发、地质条件复杂或防洪墙段应适当加密。
(3)横剖面间距宜垂直纵剖面布置,间距宜为纵剖面的4倍,险情多发段、地质条件复杂段应适当加密,每一工程地质单元至少有一条横剖面。剖面长度应包括堤内、外影响区,渗透分析横剖面应满足渗透分析的需要。横剖面上钻孔最少要布置3孔(中心孔布置在堤线上),孔距宜为20—200m。
(4)小型穿堤建筑物可结合堤防一并考虑,地质条件复杂时可进行专门勘探。
(5)大中型建筑物、高等级公路桥等应进行专门勘探。 (6)堤防钻孔孔深宜为堤高的1.5—2.0倍(从原始地面算起),当透水层或软土层较厚时,孔深应适当加深;基岩出露或浅埋段钻孔宜揭穿强风化层;穿堤建筑物勘探孔进入基础以下深度宜为底板宽度的1.0—1.5倍;护岸钻孔宜深入河床深泓以下5—10m。
(7)钻孔完成后必须封孔,封孔材料和封孔工艺应根据当地实
际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
(8)根据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可选用坑、槽探或探井等。 (9)天然建筑材料料场孔孔距宜为100m;孔深视有用层厚度及开采能力控制。
(10)应测定所有勘探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3、取样及试验
(1)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每一层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应少于10组;样品要有代表性。
(2)试验项目要满足设计需要。
(3)穿堤建筑物、护岸工程应取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分析样,进行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4、原位测试
应根据勘察目的、地质条件、地区测试经验等合理选用测试方法,测试孔数与次数根据需要测定。 四、勘察成果
应提交如下成果资料: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
3、综合工程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 4、工程地质剖面图 5、天然建筑材料图表 6、土、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7、钻孔柱状图、坑(槽探)展示图 附: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提纲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目录 绪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1.2 地层岩性
1.3 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1.4 水文地质条件
2 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2.1 * * *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2.2 * * *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
3 护岸段工程地质条件 3.1岸坡现状 3.2地质概况
3.3 岸坡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3.4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4.1地质概况
4.2(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容许承载力
4.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5、天然建筑材料 5.1粘土料 5.2砂砾料 5.3石料 6、结论 附件:
附图(表)册 本 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提纲
绪言
简述堤防区地理位置(包括行政区划、地理坐标和气象水文情况,重点是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工程概况、设计意图、前期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及可利用程度、可研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本阶段勘察任务、工作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及技术要求、工作完成情况及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时间、承担单位、参加人员等。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简述区域地形条件、地貌成因、形态类型。 1.2 地层岩性
重点为第四系成因时代及岩性。 1.3 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简述区域地质构造,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确定工程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及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分析评价区域稳定性。
1.4 水文地质条件 2 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2.1 * * *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2.1.1 堤段概况
主要叙述堤段现状,如堤长、堤高、护坡情况、边坡比、穿堤建筑物、险工段位置及类型、无堤段长度及位置等。
2.1.2 堤体质量
包括堤体填土组成、物理力学性质、渗透性、险情隐患及处理情况、堤体质量评价等。
2.1.3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 2.1.3.1地质概况
简述堤基及堤段两端所属地貌单元、地形起伏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
详述堤防沿线古河道、冲沟、坑塘等物理地质现象及堤基地层岩性、分布、厚度及顶底面高程,应重点说明软弱、不良土体的分布和性质。
2.1.3.2 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附录C进行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以统计表形式列出堤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包括:统计组数、
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及建议值,并说明力学指标的试验方法。
给出砂性土的颗分级配曲线图。 给出各土层的容许承载力建议值。 2.1.3.3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附录E进行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对各堤段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进行评价,提出处理措施建议。若分段较多,可采用表格的形式,以便更加直观、简洁。
对于存在渗透稳定的堤段进行渗透变形分析(渗透变形类型判定、临界渗透比降计算、确定允许渗透比降建议值),要列出公式及各项参数的意义及取值。
对地震烈度≥Ⅶ度的地区,应分析评价堤基土震动液化的可能性。
对于特殊土堤段要进行相应的评价。
应说明险工弱段的险工类型、分布范围、及不良土体的性质与分布,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2.1.3.4 护坡段土体冻胀性评价 3 护岸段工程地质条件 3.1岸坡现状
说明护岸段位置、长度及至堤防、建筑物、居民点等的距离,岸坡险情病害类型、破坏现状、岸坡坡度、高度、发展趋势。
3.2地质概况
简述岸坡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详述地层岩性、分布、厚度及顶底面高程,应重点说明软弱、不良土体的分布和性质。
3.3 岸坡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包括岸坡地质结构的划分、土(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渗透性等。 3.4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附录E进行岸坡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对岸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加固处理措施的建议。
4、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4.1地质概况
4.2(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容许承载力 4.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对于小型穿堤建筑物可采用表格的形式表达。 5、天然建筑材料 5.1粘土料
包括产地概况、地质概况、储量计算、质量评价(列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及质量对比表)、开采运输条件、占地类型。
5.2砂砾料
同5.1,如外购则说明产地、运距、价格。 5.3石料 同5.2.
6、结论
3、主要图件的编制要求
(1)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
除正常要求外,应将堤线及桩号标注上。 (2)综合工程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
除满足《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9.2.12要求的内容外,对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不同的地区尚应补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界线。
(3)工程地质剖面图
除满足《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9.2.12要求的内容外,在说明栏中要标注堤线桩号。特别要求:堤防纵剖面图要包括堤防两端点,并延伸到原始地面。
5、天然建筑材料图表
包括料场分布图、料场综合地质图、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或坑槽展示图。
测量要求:请《按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197-97)执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