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这说明明清时期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 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 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 年代 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 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
据此可推断,当时( )
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 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
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据此可知
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 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户数 10723695 12917221 12211713 19715555 20882438 口数 21830004 29092185 24969300 44364949 46734784 每户平均口数 2.04 2.25 1.45 2.25 2.24 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这一现象导致了:
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 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 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
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 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 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 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
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货币贬值加速 B.自然经济解体 C.农民税负增加 D.土地兼并严重
9.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幼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 B.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C.商业税收成为宋朝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 D.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频繁 10.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B.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C.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D.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1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
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重商主义盛行,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传统义利观废弛,政府放松监管商业活动 D.抑商观念削弱,商人逐渐获得认可
12.唐代出现了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它的结构更为完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下列工具与此叙述相符的是
A. B. C. D.
13.正德四年,有一艘暹罗(今泰国)船遭遇风暴漂到广东境内,因不属朝贡船只,所以按规定不准进行贸易。但广东地方官以作军需之用为借口,征收其货物税,并同意进行贸易,开创了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的先例,并在第二年得到朝廷的肯定。这表明 A.民间自由外贸恢复 B.海禁政策已被废除 C.吏治腐败破坏传统政策 D.朝贡贸易体系打开缺口
14.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青瓷、丝路、曲辕犁、高转筒车 C.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15.“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强调自给自足 D.注重精耕细作 16.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
17.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铁制生产工具发展 B.自然灾害日益严重 C.黄河流域经济发达 D.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18.我国古史传说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农神:烈山氏(“烈山”就是放火烧荒)之——柱(“柱”是
一种挖眼点种用的尖头木棒)。据说,柱“能殖百谷百蔬”。这一传说折射出我国原始农业 A.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B.采用个体生产形式 C.已掌握刀耕火种技巧 D.具有精耕细作特征
19.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20.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据此可知,清朝
A.康熙时期放弃了“海禁”政策 B.“海禁”政策一度有所放松 C.政府一直厉行“海禁”政策 D.乾隆时期积极开放对外贸易 二、材料分析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因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材料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刘康《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受田制和官营手工业》
材料二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三 私营手工业……大小不一,但产品专门,产量较稳定,因原料供应和工艺的传授等关系,行业比较集中。……它们的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量行销各地,有的几乎遍及全国,因此它们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中心一般也是商业中心。……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占了流通货物的大部分,供求双方都不可或缺。在手工业发达以后更是如此。……生产这类商品的
手工业越发达,社会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越大。
——葛剑雄《天命与人事》
(1)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私营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材料二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2.D3.B4.B5.D6.C7.D8.D9.D10.D11.D12.C13.D14.B15.D16.B17.A18.C19.D20.A21.B 22.(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维护小农经济;保证赋税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手工业作坊多;店铺林立;交易量大
23.(1)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营利性产品;以法律保障对盐、铁等重要产品的专卖;由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
(2)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和对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官员进行管理;实行匠籍制度;技术水平高超。
(3)特点:规模参差不齐,产品产量相对稳定;行业相对比较集中;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与商业联系密切。
影响: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密切了经济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24.(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精耕细作。④领先世界。 (2)关系:雇佣关系。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特点:重农抑商
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5.(1)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 (2)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原因: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或答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