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资料

来源:九壹网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 古代中国的

经济政策自我小测 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中指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这一认识的形成是基于( )

A.确保国家财政税收 B.保护农民切身利益 C.维护传统自然经济 D.促进丝织业的发展

2下列言论没有体现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3宋代改变“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的规定,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D.私营工商业空前繁荣

4(2010安徽合肥一中月考,17)明代《拍案惊奇》在总结当时的官商关系时说:“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这主要是因为( )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专制政府压制商业 C.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5下图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其直接动机是( )

1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便于对外商统一管理 C.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 D.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6(2010浙江高考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7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8清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20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手工业开始兴起 C.农业经济全面衰退 D.当地人口大量减少

9清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2

A.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 B.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 C.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D.政府限制手工业工场的规模

10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我国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导致了农耕经济逐渐瓦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夫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恃也,则众力不足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资治通鉴》

材料三 (明朝政府)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

——《华夏货殖五千年》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归纳商鞅重视农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统治者抑制商业的措施及其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政府的哪些税收种类?试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和危害。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3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材料四 (按:这是一则关于宋朝的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皆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东„„曾无虚日。

——《梦粱录》

请完成: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隋唐王朝怎样进行城市商业的管理? (2)材料三、四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3)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我国自隋唐至宋代城市商业管理的变化?

答案

1解析:“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等信息,说明王符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关系。

答案:C

2解析:A项要求严惩“事末利及怠而贫者”,B项强调“强本弱末”,C项主张限制商人社会地位、加重商税征收,但D项反映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

答案:D

3解析:宋代时期,商人在社会、政治和法律等方面受到歧视的情形开始改变,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C

4解析:明朝时期,专制政府推行抑商政策,对商业加强控制和掠夺,从而造成“商人怕官”的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C项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

答案:B

5解析: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其海外渡航证明书以限制中国人的海外活动为直接目的,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题干材料的信息不符,C项属于海外渡航证明书的根本目的。

4

答案:D

6解析:“开市舶”“几三十载”但“不得往日本”等信息,反映了明代曾在限禁极为严格的前提下允准海外贸易,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B、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

答案:C

7解析:清政府利用国家政权推行“海禁”政策,使中国社会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最大影响”的要求。

答案:D

8解析:“募”“佣”“佣直二铢而赢”等信息,说明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与题干材料的含义不符,B项不属于清朝时期的历史现象。

答案:A

9解析:A项表述正确,但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B项与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相反,D项属于“现象”的范畴,不符合“实质问题”的限制条件。

答案:C

10解析:明清政府利用国家政权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B

11解析:第(1)问中的“原因”可依据材料一中“国不农„„则众力不足”等信息进行概括,“主要目的”可结合材料一中“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措施”可联系材料二中“重租税以困辱之”等信息进行思考,“背景”应依据材料二中“齐民无盖藏”等信息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税收种类”可依据材料三中“市镇店肆门摊税”等信息进行概括,“目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说明,“危害”可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原因:农业是国家兴盛的根本;重视农业有利于安定人心和社会稳定。主要目的:发展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君主统治。

(2)措施: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向商人征收高额税收;商人应入市籍且不得为官。背景:农业破坏严重,社会经济凋敝。

(3)税种:营业税中的市肆之税;流通税中的关津之税。目的:限制和打击私营商业的发展。危害: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与成长,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5

12解析:本题围绕我国古代王朝加强工商业管理的措施组织材料,主要考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应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引文出处等。其中,第(1)(2)问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第(3)问应从城市管理、城市商业发展状况等多个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

参考答案:(1)禁止沿街开设店铺;官府规定交易场所;专职官员进行管理;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2)不禁“夜市”,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突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域限制。

(3)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不断繁荣发展。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