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谈,数据分析什么的,那我们现在先不谈数据分析,我们先来谈谈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那么到底什么是数据,数据有什么特征呢?这个问题虽基础却重要。
这⾥我们所说的数据,仅指应⽤于企业运营的市场信息。它是认识事物的中间环节,是事物的表⾯特征,其作⽤在于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它⾄少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分析数据的特征之⼀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是指数据的发⽣和运⽤要有个提前期,失去时效性,就失去了潜在机会。
举个例⼦,以前在⼴州有个⼤厦,它对数据的时效性运⽤的就很好。据说有⼀年,它的经理和别⼈聊天,⼈家⽆意间提起说那年春天⼴州的⾬⽔将特别⼤,于是他特意去了⼴州⽓象台证实,证实后,他开始调查,发现深圳⼀家⼚⼦⾥积压着20万多把⾬伞。当时正是11⽉份,旱季,这家⼚⼦压着20万多把⾬伞早就想出⼿,所以这个⼤厦的经理就去了深圳,以极低的价格就把⾬伞盘进来了。结果那年⼴州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过春节,这⾬哗哗就下起来了,他趁机20多万把⾬伞往出卖,结果⼀销⽽空。这就是利⽤了信息的时效性。
简单吗?很简单,只需要到⽓象台问⼀下,但是,有多少企业会问呢?其实并不多,因为很多企业就没有提前获取数据的意识。经常是等到下⾬了再进⾬伞,那就没买卖做了。
数据要具有时效性,或者说数据分析要有预见性,因此,⼤家在采集数据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的时效性,要具备⽤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市场的⾛向的意识。
数据分析师分析数据的特征之⼆分散性数据的分散性,具体表现在两个⽅⾯。 1、没有固定发⽣地
数据没有固定发⽣地,因此,需要多渠道采集数据,除了上⽹、图书馆查资料、还要留意电视、杂志等媒体的信息,关注统计局、⾏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数据或者直接做市场调研。
2、零散分布,相互关联才完整
数据是零散的,真正能还原数据的完整性,并充分利⽤数据的,都是勤于思考,努⼒寻找数据关联性的⼈。
在旧社会的解放区,⼈⼈都听到,河北省出了⼀个⽩⽑仙姑,但是谁也没有去琢磨,当时只有20岁的贺敬之琢磨出来了:这叫做旧社会把⼈变成⿁,新社会把⿁变成⼈。于是他就写出了不朽的名著叫做《⽩⽑⼥》,正可谓“⼈⼈之所见、⼈⼈所未思”。
数据分析师分析数据的特征之三概率性
什么是概率性?简单理解就是看似结果不确定的事情,多次重复,就会显⽰出⼀定的规律性。
⽐如我们抛硬币。抛5次、10次,到底有⼏次正⾯向上不好说,但若抛⼏百次,⼏千次,正⾯向上的可能性就稳定在50%左右。有⼀个⽣产装汽⽔、装啤酒的塑料箱的⼩⼚⼚长,了解了数据的概率性,就把北京邮政编码本找来,找到北京130个单位,发了130封信,结果就回来1封,让他拿着样品过去看看,概率够低的。这个⼚长怕别⼈搞不好,就⾃⼰夹着箱⼦去了。这家单位在4楼,⼚长把箱⼦递过去,那⽼兄看都没看,⼀推窗户,‘磅’的⼀声,就给扔出去了。然后那⽼兄就往下跑,这⼚长就在后⾯追,到了楼下,⼀看这箱⼦,⼀点没坏!那⽼兄说:“⾏!这箱⼦挺结实的,定货!”半年的买卖就有了。玩的就是概率。
数据的概率性告诉我们:成功=努⼒+等待。分析数据的特征之四再创性
所谓再创性是指我们所看到的数据只是⼀种现象和启⽰,不同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要想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深⼊的分析,找出隐藏在市场现象背后的机会。
例如,⼆战后,松下幸之助开始研制⼀个⾮常不起眼的家庭⽤电机,好多⼈嘲笑他,说电机都是⼯⼚⽤的,你这电机家庭⼲什么使呢。但是,松下幸之助看到了家⽤电机的发展,他说:‘现在是零,将来就是⽆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再创性地挖掘机会。
再讲个故事:有甲、⼄两个推销员,同时到⾮洲的⼀个岛国卖鞋⼦。这个岛国⾥⼈⼈都光着脚丫。甲推销员⼀见到他们都不穿鞋,于是认为鞋⼦在这⾥没有销路;⽽⼄推销员将数据进⾏再创,看到他们不穿鞋,于是拿着鞋⼦来做调查,经调查发现:这⾥的⼈之所以不穿鞋,是因为他们的脚都特别宽,⽽市⾯上的鞋太窄,他们穿不进去。于是他建议公司⽣产出专门适合这个岛国的鞋⼦。此外,他还把尺⼨合适的鞋⼦送给当地的酋长,酋长⼀穿鞋,感觉舒服极了,⽽⽼百姓⼀看酋长都穿鞋了,他们也想穿。等到⽼百姓也想穿,就有市场了,原来都不穿鞋,现在⼈⼈都要穿鞋,于是⼄推销员让鞋⼦很有销路。这个故事说明,数据只是现象和启发,只有深⼊的分析,才能再创性地挖掘机会。
以上就是数据的四个特征:时效性、分散性、概率性、再创性。基于时效性,数据采集要有项⽬周期;基于概率性,数据采集要有抽样设计;
基于分散性,针对不同的数据来源要有不同的采集⽅法和问卷设计基于再创性,要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深⼊地分析和解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