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激励理论案例分析

来源:九壹网


激励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施迪闻是富强油漆厂的供应科科长,厂里同事乃至外厂的同行们都知道他心直口快,为人热情,尤其对新主意、新发明、新理论感兴趣,自己也常在工作里搞点新名堂。

前一阶段,常听见施科长对人嚷嚷说:“咱厂科室工作人员的那套奖金制度,是彻底的‘大锅饭’平均主义,我看,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奖金总额不跟利润挂钩,每月按工资总额拿出5%当奖金,这5%是固定死了的,一共才那么一点钱。说是具体每人分多少,由各单位领导按每人每月工作表现去确定,要体现‘多劳多得’原则,还要求搞什么,‘重赏重罚,承认差距’哩。可是谈何容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总共就那么一点点,还玩得出什么花样?理论上是说要奖勤罚懒,干得好的多给,一般的少给,差的不给。可是你真的不给试试看?不给你造反才怪呢!结果实际上是大伙基本上拉平,皆大欢喜;要说有那么一点差距,确定分成三等,不过这差距也只是象征性的。照说这奖金也不多,有啥好计较的?可要是一个钱不给,他就认为这简直是侮辱,存心丢他的脸。唉,难办!一个是咱厂穷,奖金拨的就少;二是咱中国人平均主义惯了,爱犯‘红眼病’。”

最近,施科长却跟人们谈起了他的一段有趣的新经历。他说:“改革科室奖金制度,我琢磨好久了,可就是想不出啥好点子来。直到上个月,厂里派我去市管理干部学院参加一期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班。有一天,他们不知打哪儿请来一位美国教授,听说还挺有名,他给咱们作了一次讲演。”

“那教授说,美国有位学者,叫什么来着?……对,叫什么伯格,他提出一个新见解,说是企业对职工的管理,不能太依靠高工资和奖金。又说:钱并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你说怪不?什么都讲金钱万能的美国,这回倒说起钱不那么灵了。这倒要留心听听。”

1

黄雁芳,宋克勤。管理学教程案例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163页至第165页。

“那教授继续说,能影响人积极性的因素很多,按其重要性,他列出了一长串单子。我记不太准了,好像是,最要紧的是‘工作的挑战性’这个洋名词。照他解释,就是指工作不能太简单,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要艰巨点,得让人动点脑筋,花点力气,那活才有干头。再就是工作要有趣,要有些变化,多点花样,别老一套,太单调。他说,还要给自主权,给责任,要让人家感到自己有所成就,有所提高。还有什么表扬啦,跟同事们关系友好融洽啦,劳动条件要舒服安全啦什么的,我也记不准、记不全了。可有一条我是记准了:工资和奖金是摆在最后一位的,也就是说,最无关紧要。”

“你想想,钱是无关紧要的!闻所未闻,乍一听都不敢相信。可是我细想想,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所有那些因素对人说来,可不都还是蛮重要的吗?我于是对那奖金制度不那么担心了,还有别的更有效的法宝呢。”

“那教授还说,这理论也有人批评,说那位学者研究的对象全是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这类高级知识分子,对其他类型的人未见得合适。他还讲了一大堆新鲜事。总之,我这回可是大开眼界啦。”

“短训班办完,回到科里,正赶上年末工作总结讲评,要发年终奖金了。这回我有了新主意。我那科里,论工作,就数小李子最突出:大学生,大小也算个知识分子,聪明能干,工作积极又能吃苦,还能动脑筋。于是我把他找来谈话。”

“别忘了我如今学过点现代管理理论了。我于是先强调了他这一年的贡献,特别表扬了他的成就,还细致讨论了明年怎么能使他的工作更有趣,责任更重,也更有挑战性……瞧,学来的新词儿,马上用上啦。我们甚至还确定了考核他明年成绩的具体指标,最后才谈到这最不要紧的事奖金。我说,这回年终奖,你跟大伙儿一样,都是那么多。我心里挺得意:学的新理论,我马上就用到实际里来了。”

“可是,小李子竟发起火来了,真的火了。他蹦起来说:‘什么?就给我那一点?说了那一大堆好话,到头来我就值那么一点?得啦,您那套好听的请收回去送给别人吧,我不稀罕。表扬又不能当饭吃!”

“这是怎么一回事?美国教授和学者的理论听起来那么有道理,小李也是知识分子,怎么就不管用了呢?把我搞糊涂了。”

分析:案例中所提到的激励理论应该是弗雷克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因素理论。2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案例中的施科长过于忽视了保健因素的意义,而一味的强调激励因素的作用,他片面

2

http://www.zgxl.net/cptoday/manage/jljz/sysll.htm 2005年11月5日登陆

地理解和运用了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也就是中低层次的需要,案例中的薪金就属于中低层的需要,人只有满足了中低层的需要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即案例中施科长所说的“工作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3人们的五种需要是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顺序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的。满足需要的顺序也同样如此,只有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以后,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低级需要是有限度的,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动力;高级需要往往不易满足,它对激发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作用。双因素理论正是运用这一点,由于低级需要是有限度的,所以不以低级需要为激励的核心因素,然而案例中的“富强油漆厂”被施科长成为“穷厂”,也就是说薪金刚刚满足或尚未满足职工的中低层需要,何谈以高层需要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呢?正如案例中提到“那教授还说,这理论也有人批评,说那位学者研究的对象全是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这类高级知识分子,对其他类型的人未见得合适。” 工程师、会计师、医生都是些高薪职业,低级需要已不再是激发人们行为的动力,他们自然需要那些“工作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来作为动力去激励自己。而这些在“富强油漆厂”并不适用。

那么如何解决“富强油漆厂”的问题呢?答案还是运用奖金制度。使奖金成为“激励因素”而不成为“保健因素”。4首先,奖金制度要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反对平均主义,保证超额劳动得到超额报酬。如果把奖金当做附加工资,不问好坏一人一份,奖金就失去了激励作用。其次,要使职工认识到自己与企业的繁荣和发展的关系。要使职工的工资定额与奖金总额随企业的发展而变化,自然浮动,这样,就能使外在的奖励发挥激励的功效。

3

4关培兰。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2004年9月第3次印刷。第110页至第111页。

年1月第一版2005年1月第四次印刷。第14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