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处暑

来源:九壹网
处暑

一、基本简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尽管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间也减少到了13小时25分钟。 二、气候特征

气温下降

8底月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

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该月热带气旋平均生成5.3个,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1.8个,与8月份相等。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强度一般呈现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小的特点。疾风暴雨带来洪水地质灾害仍需关注。

雷暴活动

进入9月,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一场秋雨一场寒

到了秋天,在西伯利亚一带,大陆内部气压逐渐加强,一股股的冷空气常常侵入东南地带,和暖湿空气相遇,形成了云雨。冷空气越来越多,形成雨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接连下了几场雨,这即说明本地区已受冷空气控制,因而地面的温度将渐渐降低,天气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起来。另外,随着季节的转变,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白天受太阳照射的热量,也一天比一天少,越来越不足以弥补黑夜里的散失,连原来地面的积蓄热量也逐渐减少,因此,使得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

三、气候养生

暑“处”期间,气侯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同时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的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时期,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进入秋季后,人体也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处暑”期间,南方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因此,可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睡眠以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加强锻炼在此时也很适宜,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而在饮食调理方面,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辣椒、

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少吃油腻的肉食,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总得来说需要滋阴润燥,但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处暑期间饮食方面,又有不同具体的建议。

疏肝理气,健脾生津润燥,如猪肉、鸡肉、白芍、百合、银耳、木耳、梨等。

疏肝健脾、益气生津,如太子参、山药、甘蔗、蜂蜜、芝麻等。 清热健脾益气,如猪瘦肉、鸡肉、百合、太子参、淮山、白术、茯苓、粉葛、沙葛、荸荠、薏苡仁等。

清热润燥、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山药、甘蔗、山楂、荸荠、玉米、蜂蜜、太子参、玉竹、石斛、猪肉、鱼肉、鸡肉等。

清热生津、益气养肝功效的食物,如太子参、萝卜、茉莉花、猪肉、鸡肉、淮山、梨、荠菜等。 四、节气谚语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东北)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东北)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东北)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东北)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东北)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东北) 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闽南) 处暑东北风,大路做河通(闽南) 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闽南) 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闽南)

处暑虫,摇你目睭红”(台湾。指鳀鳁旺产,渔民日夜作业而熬红眼睛)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上海) 处暑萝卜白露菜(上海)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上海) 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安徽)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华北)

处暑雷声唱,阴雨天气多(华北) 五、古诗词 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前三日 胡茂文

粤近处暑烈日炎,寝食不安难休歇。 期盼天秤速来到,携风带雨除酷热。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处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处暑的由来、农谚诗歌及各地习俗。

2、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处暑的相关农谚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处暑节气的农谚诗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谈话导入

1、背一背: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二十四节气歌》,谁还记得? 2、说一说:你知道节气歌中哪些节气?

【评析】新课开始,引导学生回忆背诵节气歌、说节气,回顾旧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热身”准备,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片段二] 了解处暑的农谚及诗歌

1、师:大家在课前搜集了哪些处暑的农谚?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位代表发言。 学生在组内交流。 生1:处暑种荞,白露看苗 生2: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生3: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 生4: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2、师:大家在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我也收集了一些处暑的农谚。大家读一读: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 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 处暑东北风,大路做河通 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

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

3、师:读了这些农谚,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这些谚语朗朗上口,好读好记。 生2:句子还押韵。

生3:我感觉古代人很聪明,他们能编出这么多的谚语。 [片段三] 了解处暑养生

师:暑“处”期间,气侯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同时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的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时期,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进入秋季后,人体也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处暑”期间,南方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

师小结:因此,可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睡眠以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加强锻炼在此时也很适宜,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而在饮食调理方面,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少吃油腻的肉食,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