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混凝土缺陷的类别[4]3.1 第一类缺陷(1)断板:横向全宽断裂,形成原因:混凝土路面自身或基层强度不足。(2)下沉和隆起:混凝土路面表面轮廓严重变形,附加有纵向、斜向贯通裂缝。形成原因:土路基含水量太大,下卧层有膨胀土,土基深层有冻涨现象。(3)竖向错台:两块板之间竖向相对位移,形成高低台阶。形成原因:路基或路面基层压实不好,冬季土体冻胀,接缝处混凝土板下方材料在冲刷和汽车振动作用下出现松动或掏空。(4)板边破坏:靠近变形缝旁边的混凝土边缘被剪断出现啃边和局部剥离现象。形成原因:涨缝缺失,变形缝内有硬物填塞,相邻板间有活动性错台。(5)变形缝内填料破坏:由于运输车辆的长期碾压,将变形缝内的密封料压碎、带走。形成原因:密封料老化,在低温下劣化变硬,在高温下失去稳定性;变形缝两侧的混凝土板竖向位移或水平位移过大。(6)混凝土路面板块翘曲:板体轮廓稳定性丧失。形成原因:在温度力作用下板体不能自由伸缩,变形受到约束;变形缝维护不好,不能正常工作;年温度变化太大。缺陷(1)和(2)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当土体含水量很大时。车辆通过这类缺陷时不得不减速或绕行,侵占相邻车道,造成阻塞。当缺陷占到车道宽度的1/4时,就需要进行交通管制。缺陷(3)~(6)在车辆高速行驶时也是非常危险的。3.2 第二类缺陷这类缺陷的特点是路面强度没问题,但混凝土板表面变形和局部破损。(1)路面磨损:在运输车辆碾压下,尤其是在刹车力作用下,路面变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下坡、急转弯、平交道口、交通繁忙地段,形成原因是路面混凝土抗磨性能差。(2)混凝土脱皮:混凝土板体出现鱼鳞状剥落,深度有时可达40mm。形成原因:混凝土制作和浇筑时违背施工规范;混凝土硬化期间养护不好;使用了不良的化学外加剂;混凝土路面完成后过早开放了交通;混凝土早期经受了冻融过程或周围腐蚀介质的侵蚀。(3)车辙和坑槽:路面上形成长条形车辙或圆形、长圆形坑槽,平面长度为5~10cm,深度可达10cm。形成原因:路面抵抗车辆切向力作用的能力降低;混凝土制作时集料不干净,与胶结料结合不牢;混凝土内存在着不抗冻集料;路面个别地点混凝土密度较低。(4)麻面:路面局部形成点状凹槽或带状下沉,样交通世界TRANSPOWORLD子像车辙,但尺寸较小。形成原因:混凝土路面振捣不密实;最后收面不仔细;采用了不抗冻的集料。缺陷(1)和(2)降低了路面黏滞系数,存在着交通事故隐患;缺陷(3)和(4)造成行车困难,有时需要交通管制。3.3 第三类缺陷(1)贯通横缝:横向出现贯通裂缝,但未出现错台。形成原因:路面浇筑完成后没有及时切缝或切缝质量不好;路面经受的温度变化太大,伸缩缝间距不合适;运输车辆荷载太大;路面和基层接触不密实。(2)表面裂缝:温度在厚度方向分布不匀,致使板面有翘曲趋势,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出现横向表面裂缝。(3)板边、板侧裂缝:变形缝边沿出现横缝,形成原因:切缝质量不好,传力杆安装不正确。(4)顺路方向出现贯通纵缝:形成原因是纵向变形缝安装质量不好;土路基不均匀下沉。(5)混凝土板角隅斜裂缝:形成原因是板角与基层接触不良;车辆在板角产生的应力超出允许值。(6)收缩微裂缝:混凝土的组分选择不好,钢筋以上保护层太薄。缺陷(1)和(4)存在着潜在危险,它可能导致水渗入混凝土板底以下。当裂缝宽度分别为8mm、15mm、30mm、30mm以上时,如每公里裂缝数量大于40道、30道、20道和10道,应进行处治,小于该值时,普遍认为是允许的。缺陷(2)、(3)、(5)、(6),当每公里少于40道时,是被允许的,否则应进行处理[5]。 参考文献:[1]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2]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5.[3] 张玉富,于天来. 季冻区路基冻胀置换深度的计算方法[J]. 公路工程,2014(2):111-114.[4] 苏卫国,孙浩.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直接加铺薄层沥青罩面方案选择分析[J]. 公路工程,2015,40(2):169-173.[5] 王龙,范璐璐. 橡胶颗粒水泥混凝土与基质混凝土路用性能对比分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48(3):77-81.(编辑:唐勍勍)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