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润物细无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来源:九壹网
润物细无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摘要:语文是高中阶段的必学科目,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保障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达标,必须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个人成长的重要价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找到渗透切入口,鼓励师生对话和学生的自我表达,丰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在多彩多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中灌输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本文围绕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引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文化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爱国热情和社会理想,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个性品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稳定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开始由青春期的叛逆和稚嫩转向成熟,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充分把握住语文教学的主要机会和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合适心理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品质塑造贯彻在语文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让语文课堂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体现育人功能。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实用性和意义,高中是学生打牢学习基础、培养个人品德提高综合能力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绝佳机会,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末端,虽然对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束能力仍然比较差,对外界环境的信息较为敏感,尤其是面对外界不良诱惑是难以抵御,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规中矩,教学形式和手

段过于死板,内容也不甚丰富。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与促成之下,高中语文教学开始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高中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必须要保证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才能真正成为祖国的花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这不光满足了语文教学的需求,更满足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有迫切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必须要承担起的时代使命,打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就是稳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高中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帮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收获良好稳定的心境,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

1.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语文课本心理健康元素

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参照和根本依据,充分挖掘教材能够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深入挖掘,这也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必须要真正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意识才能发现语文教材内部深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会。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课文分布合理,设计思路清晰,文章选择生动形象并且富含哲理,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认知世界,了解人生的窗口,体验生活百态,增强社会感悟。在整个高中阶段长达数百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对学生心理认知的教育,还渗透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当然语文教材的教学重点是突出语文知识,它并不是心理专业教材,但是这并不妨碍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挖掘,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就蕴藏在字里行间,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不是独立存在,通常和其他教育因素综合并举,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把语文课本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仓库,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敬畏自然的基本态度,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抗挫能力。例如在学习课文《我与地坛》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史铁生一生坎坷的经历,经过多次病痛折磨和双腿瘫痪的打击,他依然在坚持与病魔抗争的过程,最终领悟了人生哲理,通过自己的绝妙文笔表达出对生命的豁达和开朗,虽然在经受病痛时曾有过放弃生命的

[1]

念头,但是最终变得坦然接受生命赐予自己的一切礼物。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看到一个颓废抱怨的青年人形象,而为我们展示的是身残志坚的心理健康之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感悟作者史铁生顽强与命运做抗争的不挠意志,利用本篇文章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挖掘能锻造出学生钢铁般的意志和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又比如在学习《论语》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孔子仁爱的思想以及儒家理论对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深远影响,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悟到无论何时都要做一个有包容心有爱心的人,学生要帮助同伴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任何时候遇到困难都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责任。其实语文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教学素材不胜枚举,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能否独具慧眼,有兴趣挖掘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部分,通过教学内容的补充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更深层次的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和心理健康状况对话2]。

(二)迎难而上,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工作者需要选择直接面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痛定思痛,优化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为他们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教学形式的优化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者更应当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加深入理性的看待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例如令广大教师和家长头疼的学生早恋问题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课堂得到心理疏导,《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必学科目,这篇文章描述的是我国古代人物之间的美好爱情,高中生处在青春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爱情现象,理解爱情的感受,不但无法获得良好的感情结果,反而会耽误自身的学业和个人前途,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爱情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直面青春期冲动的内心感受,教师要学会抛砖引玉,用循循善诱的语气和语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和语文课文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胸怀开阔,志存高远。

(三)利用实践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

[

高中语文教学课本为学生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机会为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科学的设计活动安排,让学生在自我表达和课程实践过程中养成较为平稳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高三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业负担较重,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造成焦虑、自卑、郁闷等不良的心理倾向,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能够成为学生发泄心中情绪的输出口。语文教师在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为学生组织简短的辩论赛,就某一个主题谈一谈自己心中的感受,例如向同学和教师表达自己喜欢的职业和理想中的大学,通过健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契机,通过这一过程也能促成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便利的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擅长挖掘课本中的心理健康元素,迎难而上,直面问题,优化教学手段,利用实践课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契机,让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玉军.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J].科技视界,2015(09):43.

[2]杨世春.发挥学科优势 关注心理健康——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09(01):1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