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 • 【公布日期】2012.11.13
• 【字 号】粤国土资耕保发[2012]189号 • 【施行日期】2012.11.13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水土保持 正文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高标准
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粤国土资耕保发〔2012〕189号)
各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农业局,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农业局:
为规范全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严格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根据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有问题,请及时反馈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广东省农业厅 2012年11月13日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 行)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 二○一二年十一月)
目 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 4 总则 5 建设目标 6 建设条件 6.1 基础条件 6.2 建设区域
7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7.1 一般规定 7.2 土地平整工程 7.3 灌溉与排水工程 7.4 田间道路工程
7.5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7.6 其他工程 8 建设程序 8.1 建设计划 8.2 基础调查 8.3 实施方案 8.4 项目实施 8.5 基本农田划定
8.6 后期管护 9 公众参与 10 土地权属调整
1 1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12 绩效评价 附录 分类型区简述 附录A 一级类型区 附录B 二级类型区(模式)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1 范围
1.1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标准、建设程序、公众参与、土地权属调整,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
1.2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
1.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2008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05-2003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TD/T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GB 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50434-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TD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NY/T 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 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农村土地整治
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 3.2基本农田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3.3高标准基本农田
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 3.4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和管理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3.5基本农田整备区
指通过土地整治活动,逐步形成的集中连片、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规划期间区域内的耕地可以调整补充为基本农田。 3.6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4 总则
4.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4.2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4.3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
4.4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促进农村地区景观优化、生态良好。
4.5坚持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
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 4.6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
5 建设目标
5.1总体目标
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落实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持续利用。 5.2具体目标
5.2.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5.2.2 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比重,提高耕地质量和等别。 5.2.3 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2.4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6 建设条件
6.1基础条件
6.1.1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省级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 6.1.2 水资源有保障,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规定;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6.1.3 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且耕作距离适中,耕作条件便利,适合机械化耕作。
6.1.4 具备建设所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基础设施。
6.1.5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6.2建设区域
6.2.1 重点区域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 2)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点工程、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
3)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评定的优等、高等、中等耕地集中分布区域。 6.2.2 广东省重点区域
广东省重点区域划分为3个一级类型区和6个二级类型区。
3个一级类型区:山地丘陵类型区、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低地类型区、沿海台地类型区;
6个二级类型区:山地丘岗类型区、浅丘冲垄类型区、河谷平原类型区、滨海盐化低地类型区、滨海脱盐平原低地类型区、台地灌溉类型区。 6.2.3 限制区域
1)水源保护区及水资源严重贫乏区域;
2)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严重区等生态脆弱区域;
3)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损毁并难以复垦为耕地的区域; 4)污染严重难以恢复的区域; 5)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 6.2.4 禁止区域
1)地形坡度大于25°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 3)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
7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7.1一般规定
7.1.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田间道
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工程。
7.1.2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田间基础,改善、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 7.1.3 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指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设施占地面积与建设区总面积的比例)不高于8%。
7.1.4 建成后的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应较高于建设前的平均质量等别。 7.1.5 基础设施使用年限是指建设完成后,建设工程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应不低于15年。 7.2土地平整工程
7.2.1 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7.2.2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实现耕作田块集中。
7.2.3 应实现田面平整,水田格田田面高度差应小于±5cm,坑洼地及沼泽地填平后,与周围田面的高程基本一致。
7.2.4 耕作层厚度应达到15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50cm以上。 7.2.5 田块规格和平整度应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田块面积平原区宜不低于1 00亩,丘陵山区田块规模可适当减小。
7.2.6 地面坡度为15°~25°的坡耕地宜修建梯田。
7.2.7 有特殊耕作习惯或要求的地区,地面坡度为5°~15°的坡耕可以顺坡种植。
详细要求: 土地平整工程
1 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2 平原区以修建水平条田(方田)为主,丘陵区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
3 平原区条田以100m~600m为宜;条田宽度取决于机械作业宽度的倍数,以50m~200m为宜;梯田田面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置,长度以100m~200m为宜。田面宽度便于中小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
4 应因地制宜进行田块布置,田块长边方向以南北方向为宜;在水蚀较强的地区,田块长边宜与等高线平行布置;在风蚀地区,田块长边与主害风向交角应大于60°。
5 水田区耕作田块内部宜布置格田。格田长度以60m~120m为宜,宽度以20m~40m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20cm~30cm,埂顶宽20cm ~30cm为宜;水田区格田内田面高度应小于±3cm;旱地区畦田内田面高度差应小于±5cm;当采用喷、微灌时,畦、格田内田面高差应不大于15cm。
6 梯田区土坎高度不宜超过2m,石坎高度不宜超过3m。在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应结合石块、砾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在土质粘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土质埂坎;在土质稳定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宜采用石质或土石混合埂坎。
7.3灌溉与排水工程
7.3.1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称。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和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7.3.2 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7.3.3 完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水浇地不低于70%,水田应不低于75%。
7.3.4 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80%。雷州半岛为水资源不稳定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75%。 7.3.5 排涝标准应不低于10年一遇。 详细要求: 灌溉与排水工程
1 根据不同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合理配置各种水源;水资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和承压水,做到蓄、引、提、集相结合,中、小、微型工程并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灌溉水质应符合现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
2 按照整治规模、地形条件、交通与耕作要求,合理布局各级输配水渠道。各级渠道应配套完善的渠系建筑物,做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积极开展用水计量、控制等自动化工作。
3 应采取多种节水措施减少输水损失。采用灌排合一渠沟时,宜采取全断面硬化;排水沟位于山地丘陵区及土质松软地区时,应根据土质、受力和地下水作用等进行基础处理。
4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溉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其中,灌溉水利用系数,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7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 不同工程类型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一级工程类型区 二级工程类型区 灌溉设计保证率(%) 山地丘陵类型区 山地丘岗区 80~85 浅丘冲陇区 80~95 河谷平原区 85~95 河口三角洲及 沿海平原低地类型区 滨海盐化低地区 85~95 滨海脱盐平原低地区 85~95 台地地表水灌溉区 沿海台地类型区 台地地下水灌溉区
注:旱作区取小值,水田区取大值。 5 排渍标准
75~90 75~90 1)对于无盐碱化威胁的地区,水稻晒田期5~7天,平原区农田地下水位降至离田面0.5m以下,山丘区为0.3~0.5m;淹灌期适宜日渗量为2~8mm/d(粘性土取小值,砂性土取大值)。
2)对于滨海盐化低地区,稻田适宜日渗量为3~5mm/d。山地丘岗区和沿海台地区可不考虑排渍要求。 6 排涝标准
以10年一遇设计暴雨重现期1天降雨量,旱作物雨后1天排至无积水,水稻田雨后3天排至耐淹水深,鱼塘不漫顶为标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提高,
也可参照下表确定排涝标准。 不同工程类型区的排涝标准 一级工程类型区 排涝标准 山地丘陵类型区 10年一遇日暴雨,雨后3d排除 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低地类型区 10年一遇日暴雨,雨后2d排除 沿海台地类型区
10年一遇日暴雨,雨后2d排除 7 在水源地势低无自流灌溉条件或采用自流灌溉不经济时,可修建泵站。泵站、机井等工程宜采用专用直配输电线路供电。
8 灌排渠系建筑物布置应选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区,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并尽量采用联合建筑和装配式结构。建筑物基础底面应埋设在设计洪水冲刷线50cm以下。 7.4田间道路工程
7.4.1 田间道路工程是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
7.4.2 通过实施田间道路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 7.4.3 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3m~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m以下。在大型机械作业区,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7.4.4 道路通达度平原区应不低于95%,丘陵区应不低于80%。 详细要求 田间道路工程
1 田间道路工程的布局应力求使居民点、生产经营中心、各轮作区和田块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力求线路笔直且往返路程最短,道路面积与路网密度达到合理的水平,确保农机具到达每一个耕作田块,促进田间生产作业效率的提高和耕作成本的降低。
2 田间道路工程在确定合理田间道路面积与田间道路密度情况下,应尽量减少道路占地面积,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避免或者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减少桥涵闸等交叉工程,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率。
3 田间道的路面宽度以3m~6m为宜,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势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宽度不少于5.5米,有效长度不少于10米;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的田间道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承担农产品运输和生产生活功能的田间道路面宜硬化;田间道路基高度以20cm~30cm为宜,常年积水区可适当提高;在暴雨集中区域,田间道应采用硬化路肩,路肩宽以25cm~50cm为宜。
4 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3m以下,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的生产路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生产路路面宜高出地面30cm。生产路宜采用素土路面。 7.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7.5.1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为保障项目区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自然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7.5.2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田、路、渠、沟等有机结合。 7.5.3 风害区农田防护面积应不小于90%。
7.5.4 结合整治区实际情况,应布置必要的农田防洪、防风、水土流失控制等
农田防护措施,优化农田生态景观,配置生态廊道,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7.5.5 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走向应与田、路、渠、沟有机结合,采取以渠、路定林,渠、路、林平行;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应选择表现良好的乡土品种和适合当地条件的配置方式。
7.5.6 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谷坊、淤地坝、沟头防护等工程措施,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7.5.7 坡面防护工程布局要根据“高水、高蓄、高用”和“蓄、引、用、排”相结合原则,合理布设截水沟、捧水沟、沉沙池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构成完整的坡面灌溉体系 7.6其他工程
其他工程是除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外的工程。其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8 建设程序
8.1建设计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编制阶段性建设计划或年度建设计划。 8.2基础调查
8.2.1 应用卫星遥感影像、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基础数据,查明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耕地质量等级和生态地球化学背景等。
8.2.2 开展建设区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调查,全面查清建设区内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农业种植结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8.2.3 开展权属调查,查清建设区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与数量,明确区内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或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数最、位置和界线,为开展权属调整提
供依据。 8.3实施方案
8.3.1 依据建设计划,编制实施方案。
8.3.2 编制实施方案应落实、分解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计划任务,明确建设途径、建设地点及相应的建设规模,提出保障措施。 8.4项目实施 8.4.1 可行性研究
1)在基础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2)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立项申请材料,提出立项申请。 8.4.2 规划设计
1)优化设计,确定规划方案和工程布局,按照相关预算定额标准进行投资预算,编制规划设计和预算材料。 2)应对规划设计和预算成果评审。 8.4.3 工程施工
1)应依据规划设计成果,制定施工组织方案,选定主要工程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明确控制性工期和进度安排计划。
2)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等,明确各方权责义务。
3)应编制施工进度、资金、质量和安全等控制计划,对可能偏离施工计划的影响因素提出应对预案。
4)严格工程变更管理,对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的重大变更应进行论证。 8.4.4 竣工验收
1)各项工程建设完成后开展竣工验收,采取全面核查与抽样核查相结合、室
内核查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2)验收内容包括: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耕地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权属调整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后期管护措施等。
3)验收应以批准的项目规划设计和设计变更、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为依据,先由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并经监理单位认可,再由项目承担单位初验并提交验收申请后,最后由立项单位组织验收。
4)涉及工程质量的验收应查验工程质量检验资料及有关质检部门评定意见,隐蔽工程应在隐蔽前进行验收。
5)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应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定开展耕地质量评定。 6)验收合格后应形成有关验收文件,及时进行土地利用变更。 8.5基本农田划定
8.5.1 建设区内的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的规定进行基本农田规定。
8.5.2 划定的基本农田应进行编号,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永久保护。
8.6后期管护
8.6.1 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
8.6.2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固定资产移交,签订后期管护合同。
8.6.3 由管护主体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8.6.4 开展地力提升等工作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9 公众参与
9.1明确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其主要内容,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落实公众、公示、公告制度,确保公众参与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9.2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意愿,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群众全程参与。
9.3通过公众参与,确保规划设计、实施、权属调整等符合当地实际;实行多方监督,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设计和质量要求。
10 土地权属调整
10.1依照土地调查有关的技术规程、规范,形成满足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发证需要的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编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10.2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合理减少飞地、插花地和宗地数量,同一产权主体的土地尽量集中连片,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10.3建成后应依法及时办理土地确权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并与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做好衔接。
11 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11.1信息化建设
11.1.1 应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完善定期报备制度。统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
11.1.2 建立信息统计员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和上报。 11.1.3 鼓励采用其它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11.2档案管理
11.2.1 应及时将记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的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以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11.2.2 应建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严格档案管理。
12 绩效评价
12.1绩效评价包括建设过程评价和项目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建设任务完成评价、实施管理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等。
12.2建设任务完成评价主要是对建设规划和建设内容完成情况的评价。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耕地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土地权属调整成果、后期管护措施等。 12.3实施管理评价主要是对实施管理的程序、制度、组织等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评价。评价具体内容包括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组织和保障体系完备情况、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公众参与情况,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情况等。 12.4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对建设成效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 12.5建成后1~3年内开展项目后评价。 12.6评价方法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12.7绩效评价分析成果应作为相关管理与考核的参考因素。 附录
分类型区简述
附录A
一级类型区
A.1粤山地丘陵类型区
主体地域特征:本类型区主体分布在广东省北部和东北部,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丘陵之间还不连续的分布有河谷冲积平原。气候上北部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的土壤以红壤为主,在本类型区南部地区以赤红壤为主,海拔700米以上主要是黄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水稻土。此外,部分县市还分布有石灰土和紫色土。
土地利用状况: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中低产田所占比例高,土地生产力较低,农业后备资源缺乏。
土地利用限制条件:最大限制性因素是地形。该区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使田块修筑工程施工难度大;全年降水集中,夏季暴雨多以及水利设施不配套,导致坡面径流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严重。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和目标: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该区土地整理工程的重点。推进道路通达工程;加强治坡工程布局和水土保持林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表层土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
A.2粤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低地类型区
主体地域特征:本类型区主体分布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和东部,区内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气候上属于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水稻土,此外,部分县市还分布有潮土、火山灰土以及砂土。
土地利用状况:农业基础设施较好,中低产田所占比例较低,土地生产力较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地矛盾较突出。
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壤母质主要为河流冲积物,质地粘重,透气性差,且排水不畅,存在土壤盐渍化现象,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地表径流排泄缓慢,夏季暴雨易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和目标:加强排灌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灌溉保证率达85%以上;控制地下水位,晒田5-7天地下水位降至田面50cm以下;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二天排除;加速土壤脱盐,防止土壤返盐,加强农田防护林、防风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能力;培肥土壤,提高肥力。 A.3粤沿海台地类型区
主体地域特征:本类型区主体分布于广东省的西部,地貌类型以台地为主,沿
海地区还分布有海积平原。气候上属于北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但是降雨量小,平均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1600毫米,春旱、秋旱均很严重,地表平均年径流深为全省最低值,变幅在300毫米~700毫米之间,但是地下径流丰富,有待进一步开采。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水稻土,此外,部分县市还分布有火山灰土、紫色土和砂土。
土地利用状况: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中低产田所占比例较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后备资源较丰富。
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上夏季雨水多,土壤中营养元素淋溶作用强,造成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较低;在玄武岩台地区,母质粘重,易滞水受渍;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和目标: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沿海区应加强农田防护林、防风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能力;加强地下水开采利用及排灌设施布局。 附录B
二级类型区(模式)
B.1山地丘岗类型区(模式)
本模式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地形。粤北山区,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也是全省最大,使得田块修筑工程施工难度大;全年降水集中,夏季暴雨多以及水利设施的不配套,导致坡面径流的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因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推进梯田的修筑,尤其是石坎梯田的修筑;改良夹盘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加强治坡工程布局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表层土壤,此外还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应以土地平整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主。
主体地域特征:地形切割强烈的丘陵山地狭长的支谷支沟高差200m以内的地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1500-2000h;局部地区如连山县小于1500h;梅州市和梅县大于2000h;年均气温19-21℃;多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是1600-2000mm;局部地区如韶关市、梅州市及连州县1200-1600mm。北部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海拔700以上为黄壤,南部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海拔750米以上为黄壤,非地带性土壤以水稻土为主,部分市县分布有石灰土。赤红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红、黄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较高,是亚热带林木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是酸性较强,保肥能力较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因素:地势起伏较大,土地不平整,水利设施不配套,灌溉保证率低,防洪除涝能力有待提高,土壤养分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点和方向:加强道路通达工程、治坡工程布局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表层土壤,此外还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组合特征:土地平整工程,梯田平整,通过客土工程增加有效耕作土层,进行表土改良;水源工程,拦截山塘、修建蓄水池,取水方式以引水为主、提水为辅;二级田间道路面以砂石路面为主,一级田间道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
关键指标:田块:有效土层厚度≥50cm,适宜机耕。灌溉保证率大于80%,灌溉水源引用水库蓄水、山塘水,灌溉方式为自流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采用自排方式,斗渠(沟)密度1.5~2.5km/hm,农渠(沟)密度6~16km/hm;道路密度约2.5~8km/km,其中田间道2.5~7km/km,生产路3~8km/km。
B.2浅丘冲陇类型区(模式)
地形上介于山地丘岗工程模式和河谷平原工程模式之间,是二者的过渡带。具
2
2
2
2
2
体说来,水土流失现象也较明显;坡度还是给梯田的修筑一定的限制;冬季在极端低温年份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因此,本模式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以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主、以土地平整工程为辅。具体说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加强治坡工程布局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防治水土流失。
主体地域特征:地面形态为浅谷宽沟、缓坡平顶、丘垄地形,相对高差在100米以内。中-南亚热带和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1500-1750h;年均气温19-22℃;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600mm。北部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海拔700以上为黄壤,南部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海拔750米以上为黄壤,非地带性土壤为水稻土。赤红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红、黄壤养分含量较高,但是酸性较强,保肥能力较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因素:土地不平整;防洪除涝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地处低地,冬季易受低温霜冻的危害。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点和方向: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强治坡工程布局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防治水土流失。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组合特征:土地平整工程,分级平整,通过田间土方调配或客土填方工程增加有效耕作土层,进行表土改良;水源工程,拦截山塘、修建蓄水池,冷浸田的深排水沟修建;取水方式以引水为主;二级田间道路面以砂石路面为主,一级田间道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
关键指标:田块:有效土层厚度≥50cm,适宜机耕。灌溉保证率大于80%,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蓄水、山塘水,灌溉方式为自流或引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采用自排方式,斗渠(沟)密度1.5~
2.5km/hm,农渠(沟)密度6~15km/hm;道路密度约2.5~6km/km,其中田间道2.5~5km/km,生产路3~6km/km。
2
2
2
2
2
B.3河谷平原类型区(模式)
北部的河谷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低,在冷空气的骤然袭击下,低温冻害更为严重,对农作物伤害大;在靠近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土壤母质主要是河流冲积物,质地粘重,如果排水不畅易滞水受渍,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因而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应加强排水工程的修筑,防止雨后和灌溉后积水受渍,此外还要注意往土壤中适当地掺砂,改良土壤质地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本模式的重点是灌溉和排水工程。
主体地域特征:河谷与冲沟平原。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1500-1750h;年均气温19-22℃;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600mm。主要是水稻土,局部地区分布有紫色土,由于地处日照少,土温低,形成中、低产田,且面积较大。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因素:土壤质地粘重,易滞水受渍,工业潜在威胁较大,土壤有盐渍化的趋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点和方向:强排水工程的修筑,防止雨后和灌溉后积水受渍,此外还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组合特征:土地平整工程,进行表土改良,田块以条田为主,结合少量梯田平整;冷浸田地下排水沟工程;取水方式以引水、提水为主;二级田间道路面以砂石或泥结石路面为主,一级田间道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
关键指标:田块:标准化条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灌溉保证率大于85%,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山塘水,灌溉方式为自流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采用自排、抽排方式,斗渠(沟)密度1.5~2.0km/hm,农渠(沟)密度6~10km/hm;道路密度约2.5~5km/km,其中田间道2.5~4km/km,生产路3~5km/km。
2
2
2
2
2
B.4滨海盐化低地类型区(模式)
珠江的中下游,主要是由珠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河流冲积物粒径小,多为粉沙质至亚粘土质,以其为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粘重,虽然保水保肥能力高,但是透气性差,且排水不畅,加上地下水位高,地势低平,土壤盐渍化现象明显,而且距海近,海水、地表水与地下水三者之间的相互补给,更加重了这一现象,土地的生产力受到严重影响,低产田广布;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缓慢,夏季暴雨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大。此外,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加上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大量土地被占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后备资源不足。因而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应加速土壤脱盐和地下水的淡化,在土壤中适当掺砂以改善土壤结构,注意土地的用养结合;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滩涂进行围垦开发,以缓解土地资源的紧缺。相应的重点工程内容是灌溉与排水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主体地域特征:条田化平原、海湾低平原、盐土平原与盐田区。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1-22℃;局部深圳、珠海、中山在22-23℃;多年平降水量1200-2600mm。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和潮土,局部市县还分布有火山灰土和固定沙土,土壤由于盐化现象明显,肥力差,多属低产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因素:土壤盐渍化严重,低产土壤分布广,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点和方向:加速土壤脱盐和地下水的淡化,在土壤中适当掺砂以改善土壤结构,注意土地的用养结合;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滩涂进行围垦开发,以缓解土地资源的紧缺。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组合特征:土地平整工程,进行表土改良,田块以条田为主;泵站抽排工程和深沟排盐工程;取水方式以引水为主;二级田间道路面以砂石路面为主,一级田间道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设置防风防护林工程。
关键指标:田块:标准化条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灌溉保证率大于85%,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自流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采用抽排、自排方式,斗渠(沟)密度1.5~2.0km/hm,农渠(沟)密度5~6km/hm;道路密度约2~3km/km,其中田间道2~2.5km/km,生产路2.5~3km/km。 B.5滨海脱盐平原低地类型区(模式)
由滨海盐化低地工程类型区向内陆延伸的一定范围内,土壤粘重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由于珠江在演化的过程中仍然不断地向海方向堆积,使得本区土壤已经脱盐,但是由于地形、降水以及不当耕种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仍有盐渍化的潜在威胁,此外台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滨海盐化平原工程模式类似,土地资源紧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因而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应加强排灌设施的布局,控制地下水位,加速土壤的脱盐,防止土壤返盐,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改善土壤,加强抵御风害的能力,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相应的重点工程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是以灌溉与排水工程为主、以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辅。
主体地域特征:已脱盐平原、高亢平原。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1-22℃。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和潮土,局部市县还分布有火山灰土,土壤由于长期更重,土层深厚,肥力高,农业发展水平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因素:排灌设施不健全,土壤含盐量高,有机质缺
2
2
2
2
2
乏,养分含量偏低,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如果耕作不当,易产生次生盐渍化。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点和方向:加强排灌设施的布局,控制地下水位,加速土壤的脱盐,防止土壤返盐,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加强抵御风害的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组合特征:土地平整工程,进行表土改良,田块以条田为主;泵站抽排工程和深排水沟工程;取水方式以引水为主;二级田间道路面以砂石路面为主,一级田间道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 关键指标:田块:标准化条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灌溉保证率大于90%,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自流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采用抽排、自排方式,斗渠(沟)密度1.5~2.0km/hm,农渠(沟)密度5~6km/hm;道路密度约2~3km/km,其中田间道2~2.5km/km,生产路2.5~3km/km。 B.6台地灌溉类型区(模式)
土壤母质是花岗岩地区,水系和渠系相对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较发达,农业用水主要采用地表水灌溉,但是由于部分地区土壤的母质是花岗岩的风化物,土质疏松,虽然透水透气性好,但是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上夏季雨水多,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淋溶作用强,速效养分含量较低;而全年温度高,热量充足,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速,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母质又过于粘重,易滞水受渍。此外,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因而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应根据土壤特性状着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同时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沿海地区还应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以及排灌设施的布局。相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主要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2
2
2
2
2
玄武岩台地地区,土壤主要是以玄武岩风化后的亚粘土母质,质地粘重,透水透气性差,加上地下水位高,排灌设施不健全,易滞水受渍;此外,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因而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应着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加强排灌设施的建设和布局,从而防止土壤的盐渍化倾向。此外,还应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主要是以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主、以灌溉与排水工程为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目标: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同时加强排灌设施的建设和布局,从而防止土壤的盐渍化倾向;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肥力。
主体地域特征:沿海台地。北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为1750-2000h,年平均气温22-23℃,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2000mm;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局部市县还分布有火山灰土,本区低产田面积大。 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速效养分含量也较低;海积平原区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如果耕作不当,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玄武岩台地区质地粘重,透水透气性差,易滞水受渍;排灌设施不健全,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重点和方向: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同时还应加强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以及排灌设施的布局,防止土壤的盐渍化倾向;沿海地区还应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组合特征:土地平整工程,进行表土改良,田块以条田为主;取水方式以抽水为主;二级田间道路面以砂石路面为主,一级田间道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设置防风防护林工程。
关键指标:田块:标准化条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灌溉保证率大于75%,灌溉水源主要为地下水、河流和水库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自流或提水灌溉,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喷灌和微灌等,渠道特征为明渠和管道输水布置,排
水主要为自排方式,斗渠(沟)密度1.5~2.0km/hm,农渠(沟)密度5~6km/hm;道路密度约2~3km/km,其中田间道2~2.5km/km,生产路2.5~3km/km。
调整说明:将台地地表水灌溉类型区、台地地下水灌溉类型区合并为台地灌溉类型区(模式)。
22
2
2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