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冯美虹
【摘要】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设计的基本落脚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教学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必备的知识,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生成
主动思维的热情,突出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各种答案,并给予他们合理的解释,学生在对自己想法有全新的认知后,获得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更能深刻体会到参与的过程,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不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绝对权威,而应是平等的师友,学生合作参与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将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说与做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例如,在引导学生开展“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主题学习活动时,笔者针呈现老子的“道”的思想精髓。如果只靠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学生的体会就不够深刻。
国学启蒙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起不可撼动的文化根基。国学微课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国学学习的渠道,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国学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玄智超.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提升语文课堂效率[J].发现,2018(10).
[2]赵平.微课——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进展,2018(08).
[3]邹建琼.渗透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情景创设[J].贵州教育,2018(15).
[4]黄金玉.巧用微课,打造高效课堂——浅谈微课在《电子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2017(03).𝅘𝅥𝅮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特点,彰显学科的内在价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传统的“灌输”“注入”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思维思维是课堂活动的主心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维,并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激发学生
第一板块是老子其人。微课伊始,笔者便向学生讲述老子出生的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孩子生下就是白胡须,白眉毛,所以称他为“老子”。老子一生下来,他的耳朵就出奇的大,因为这个特征,又取名“李耳”,又叫“老聃”,“聃”就是耳朵大。在讲述过程中配上老子的图片,并突出他的特征,给学生深刻的视觉印象。接下来通过视频动画,分析“聃”和“聖”这两个字的构成,让学生明白在古代,听觉好,口才好,无所不通的人就叫作圣人。后来引申为有最高道德的人。
第二板块是老子其思想。动态视频讲述“老子出关”的故事。两千多年前,老子骑着青牛,路过函谷关,关吏要他拿出关关牒,他却拿不出。于是关吏要他以传道代替,便有了《道德经》的诞生。《道德经》共五千多字,八十一章,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接着通过文字的形式和音频
XIAOXUEJIAOXUEYANJIU
68
2019/102019/06
有效课堂
对主题活动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一天中,你做了些什么事?是如何安排的?几天来,你的生活安排得好吗?还有哪些不够合理?怎样调整?你认为你安排的这些活动哪些是有价值的呢?哪些是感受深刻的呢?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教师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边思维边总结,尽管看起来他们毫无准备,顺口谈天,但细细品味,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会在辨别与思索中充分进行自己的思维活动。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让每个学生融入课堂就道德与法治学科其本身来说,它集认知、情感于一体,能提升育人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妨利用这一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法,让道德情感成为道德认识的动力,并指导自身的言行举止,指导道德行为。例如,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活动中,融入课堂探索中,领悟情感、感知真情。授课时,采用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冶情,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体会真知。同时,教师要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育人艺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描绘出具体人物或事件所处的情境,表达出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情绪高昂。如《关心老人》一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老,培养学生爱老敬老的情感和主动关心、帮助老人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老人生活的不易,并展示老人在年轻时期为家庭、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使学生学会理解、尊敬老人,进一步强化儿童尊老敬老的情感。每个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氛围渲染下,不仅能获得知识,还学会了做人做事,这就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营造平实、简洁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谓“平实”,就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据生活实际情况,不需要刻意设计复杂的教学方案,而只是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整合生活素材,提高教材使用效度。比如,很多教师会过分拔高生活或夸大生活的某一方面,甚至没有建立所学知识与截取的生活片段的联系,学生莫名其妙,无所适从;还有些教师为了煽情竭力
造成学生哭泣的效果等,这些都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基础,课堂设计过分夸大。所谓“简洁”,主要是指“课的结构”不需要追求过分的烦琐和宏大,更不必要花太多的心思去让教学形式显得花哨而使得课堂笑声连连。学生的生活是现实平淡的,过分渲染反而使得课堂学习活动失去其本质属性,情感氛围营造过分就会失去育人的价值。正所谓“平淡显生活,简洁更明了”。
但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所谓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特色,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精雕细琢,不仅内容复杂、形式多样,而且过分设计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其原因是教师自己感到生活和情感是贫乏的,为了追求教学活动设计的“新意”,附加其他手段,让课堂教学活动体现所谓的“创造性”,最后结果是为了有新意,课的结构复杂了,内容却简单或单一了。然而,简洁的教学风格并不简单。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平实深入的教学指导,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引领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社会生活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知识的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新课堂理念下,特别强调要激活学生潜在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充分调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实践中,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能够自主探索、自主创造所必需的环境氛围与物质条件,让他们能够在创造性活动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新知,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如在引导学生探索“我和春天一起玩”主题实践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农田、公园、山坡等地方游玩观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春天的变化,欣赏春天的美景,春游、放风筝、做风车等都是学生们喜欢的游戏,他们参与到这些活动过程中,能更加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活力。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体会中感受春天的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再如,道德与法治学科
2019/102019/06
69
教学案例
例谈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
江苏南京市江北新区柳袱小学
郭娟娟
【摘要】当问题难度明显超出学生能力时,教师需要提供各种帮助与支持,即为教学“支架”。本文以一道思考题的教学为例,从背景支架、直观支架、情感支架三个方面论述小学数学中的支架式教学。
【关键词】背景支架直观支架情感支架在参加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过程中,笔者有幸进入最后一轮——20分钟的微型课,指定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8页的一道思考题。为了配合教具的使用,我将原题中“钢笔”改为“圆珠笔”:买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要8.7元,买2支圆珠笔和3支铅笔要6.8元。圆珠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一道思考题的教学,让我乱了方寸,教参、报刊甚至是强大的网络中均找不到任何教学片段,仅仅找到题目的解答过程:
8.7+6.8=15.5(元)15.5÷5=3.1(元)3.1×2=6.2(元)8.7-6.2=2.5(元)6.8-6.2=0.6(元)
上述解答过程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将两次购买情况综合起来,依次求出5支圆珠笔和5支铅笔、1支圆珠笔和1支铅笔、2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的价钱;二是将求出的2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
XIAOXUEJIAOXUEYANJIU
中,有很多与法治相关的生活问题,笔者让学生做角色扮演,生动表演生活中常见的与道德、法治相关的生活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场景,多方面剖析道德、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样切身感受要比课堂内单调、枯燥的讲解效率高得多,实效性更强。
五、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在问题解决中升华追求课堂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探究的质量。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探究互动为中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诱发出学生对学习内容或问题的新见解,暴露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并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以问题引领课堂,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中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对于教材中的课文《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学校生活有规则》等,其核心内容都是规则,但不同群体的学生,对“规则”的认知与感受是不一样的,为了突出不同类比学生的探究过程,基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遇到的“规则”也不一样,教师不妨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举出生活实例,并在各自的认知范围
【参考文献】
[1]任洪飞.小组学习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微[J].华夏教师,2017(02).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内,利用“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若忽略探究活动的过程,只是照本宣科的话,教学中就不可能有生成,更脱离了学生的具体生活,何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呢?只有让学生参与探究,并促成课堂生成,他们的体会才更加深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入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健康和谐成长奠定基础。
70
2019/102019/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