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研究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 选题依据
语文教育发展需要。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作为学生的母语,既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还有着其他科目不可比的优势;教育不仅是文化的继承,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将语文和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尤为重要。语文教育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需要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追求语文教育的共同价值,也要努力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养成素养、塑造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的挖掘,能够从教材中去探究语文这一汉语言的内涵与文化继承。
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所取代,新课标在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明确了语文课程所该具有的功能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个性化、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读,注重对中学生语言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组在《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活动启事》中指出,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改的稳步推进以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文本细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在大单元背景下去强化文本的细读,要求语文知识的广度与连贯性、系统性,不再禁锢在一篇课文、一个小单元的阅读教学,从大单元入手,丰富和拓展文本细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张树苗(2019)等学者在《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的内涵、理念和实践路径》中研究认为,目前,不少教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从大单元视域下入手,没有以大单元主题为主线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也没有在大单元视域下通过整合资源,科学的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活动,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整体教学、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使大单元中的每个小单元之间的联系不够,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能力得到培养。为此,探究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不仅是语文新课改的需要,而且还是更有效挖掘教学价值的需要。
文本细读的对话需要。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在《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认为,文本细读是文本解读的升华,是教师、学生与作品的充分对话,一直以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根据教授的课文进行阅读,以教师为主进行文本解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且单独一篇作品的阅读理解根本无法让学生更全面的去了解作者,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掌握作品背景,特别是无法体会到作品的真正思想内涵,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完全展现,思维的多元性没有得以发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部分学生的信息提取和迁移能力低下,影响语文素养的培养。王庆华在《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中指出,文本细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是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写作背景的对话。人类正步入信息化社会――对话的时代,对话正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将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词。巴赫金认为:“只有对话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思想是超主观的,它的生存领域不是个人意识而是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交际。”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文本细读,生生、师生对话是师生在此基础上,将自己阅读文本的感受共同交流的过程,内容上是阅读对话的延续。完成了这两个步骤,才完成了真正的文本细读,使语文教学不再是过去知识传递的简单过程,而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
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需要。教学价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主体与满足教学主体某种需要的教学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价值的实现需要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
一种紧密的、发展的关系。实施新课改之后,文学作品的比例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多优美的文章进入到课本中,这就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应试,还是思维能力培养,进行大单元视域下的文本细读都是必要的。文本细读的价值观指向人文精神的领悟;教学价值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形式;文本细读体现是学生体验和思维的有机融合,追求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统一;大单元视域下文本细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点拔,通过文本细读实现其教学价值。中央教科所张鹏举教授就语文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作了专题报告。他说,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不顾语言环境,对语言只是做过细的分析;二是架空语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无目标的讨论;三是对课文做空洞的微言大义的讲解。文本细读既要立足课文内容,更要将语文知识加以连贯和丰富。
散文教学的需要。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名家散文的文字简洁不冗长,辞藻不一定华丽但是洗练优美。散文的文字也贵在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浮夸的吹嘘或者无病呻吟。散文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令人心动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在整篇文章中闪闪发亮,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散文有时候散的“凌乱”,但是如果细致分析它总是有一两条文脉可循,这就是散文的线索或者中心思想。杜虹洁在《浅论<荷塘月色>之文本细读》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袁海锋在《背影隐曲笔 真意唯自清——“知人论世”视野下的《背影》教学解读尝试》中指出,《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被编选入不同时代、版本的多种语文教材。基于这样的特点,将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置于大单元视域下,以《荷塘月色》、《背景》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特色,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象,洞悉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等,因此,大单元视域下的朱自清散文文本细读是建立在学生个体主动学习基础上的个性化解读,是学生与散文作品的对话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集中体现。
(二)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语文大单元教学和文本细读是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创新研究需要,也是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育观念的变革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文本细读不再是某一篇作品的细读,而是全面的、总体的、系统的文本细读,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这一主体所闪现的不一样的个体光芒,实现思维的多向性、知识的多元性。在大单元视域下,文本细读的知识面更广,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侧重学生的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对话,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学作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知、价值挖掘,结合个体生活经验,思考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涵义。通过对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文本解读的研究,对中学教材中的朱自清散文加以文本细读,不仅可以让高中学生温故而知新,而且还能够更全面、准确的洞悉朱自清散文所体现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情感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确保学生通过对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获取丰富的文本意义、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人格精神以及一定的意象建构。从研究实践来看,对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研究符合语文教改方向,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探索,既可以提升教师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水平,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本细读知识面,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荷塘月色》这一名篇的理解和内涵探知将更加广泛,其教学价值得以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用。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集、诗人、学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对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进行文本细读,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荷塘月色》、《背影》散文的写景抒情、叙事描写的作品内涵,《荷塘月色》和《背影》不仅是朱自清散文中的精华,而且还是语文教材中历时时间较长的文学作品之一,且这两篇作品一个是写景,一个是叙事,从大单元入手将两篇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对更全面的分析研究朱自清散文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界、学术界对朱自清散文的文本解读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者从语言
教学、散文艺术、文学史诸方面对它进行观照。俞平伯指出,朱自清散文表现为一种旨在调和人的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然性与神性。为此,在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基础上,对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进行文本细读的分析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探究朱自清散文的思想意境和文学艺术内涵,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与历史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时代背景对话,为教师和学生更好的进行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提供帮助。
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自他的文章被选编入中小学教材以来,一直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意境淡雅,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佼佼者;《背影》情感真挚、体现着浓浓的父子之情,折射着人间挚爱,每每细读都会发人深思、引发情感共鸣。面对朱自清散文,应该如何从众多的教学参考资料中筛选出最核心的教学价值?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教师角度分析来看,通过对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研究,能够形成一整套的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组织开展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价值,通过研究能够提升教师的语文整体教学水平。从学生角度分析来看,通过研究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进行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兴趣,通过大单元视域下学生自主进行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使学生的语音组织能力、美育价值等都能够得到培养。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与空间,更是对语文教材的文本细读需要还权给学生,需要准确判断学生的个性创见的趋势的一种积极的引导与昭示。
文献分析法。通搜集整理有关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文本细读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优秀教案和案例等对已有的研究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案例法。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散文名篇为例,进行大单元视域下的文本细读研究,对于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笔者采用了课堂实录的方法,把整堂数学课的教学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分开论述,在每一个环节的论述中先讲出相关理论,再以课堂
实录的方式呈现实施过程,最后再阐明该环节的主要作用和注意事项。具有可操作性。
调查法。为了让论文的观点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通过与学生座谈、观摩课、公开课等方式对目前高中《荷塘月色》文本细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从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访谈法。通过走访语文教育专家、教授,优秀语文教师等,听取他们对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文本细读的意见和建议,为研究提供帮助。
实验法。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文本细读的实验研究,对学生进行前测,记录测试结果,在研究后,对学生再次进行后测,与前测结果比较,以验证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文本细读的教学价值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