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来源:九壹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培养优秀大学生对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优秀大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其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又一难题。本文将通过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面临知识学习、身心成长、交友恋爱、就职择业等一系列重大人生课题。由于我国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社会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同时在高校持续对外开放,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远大于以前,学生的心理问题乃至思想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在新形势下,不仅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身体素质培养,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 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

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现已被不同专家学者从多角度进行阐述。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美国心理学家米特尔曼和马斯洛研究提出的正常人健康心理的10条标准:1.自我安全感充足;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适当地评估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5.人格完整并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人际关系能够保持良好;8.具有适当地发泄和控制情绪的能力;9.在不违反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恰当

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中国王效道教授提出了三项原则来判断心理健康: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由以下几大能力具体体现:情绪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

2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处于各种问题和矛盾冲突交织的状态,使思想异常活跃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障碍。

2.1 抑郁心理:

大学生中存在抑郁、孤独、闭锁等心理问题,但这在大学新生中存在的比率高于其它年级。刚经历完高考大学生在高中普遍有较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升入大学后普遍有如释重负的心理,他们释去了较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一下子感到环境宽松多了、自由多了,被压抑多年的重负得到了释放,长此以往将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但进校不久后,部分学生就出现抑郁心理,表现出哀伤、悲观、自责等倾向。主要表现为对任何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意向消极,学习无动力,生活感到乏味,许多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不愿在公共场合与人交往,常常显得拘谨,存在强烈的戒备心理,并在心理上有意无意保持着距离。 2.2 焦虑心理:

对自己的学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家庭经济状况等的焦虑。由于较为宽松的环境,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后转为对自己学业的焦虑。同时害怕因学习影响到其它方面,又产生过度的焦虑;竞争是当代社会的生活要素之一,当代大学生能够认同竞争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正确面对竞争,使他们害怕竞争,因而十分焦虑;大学生活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明显增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也是大学生产生焦虑的普遍原因之一。 2.3 自卑心理

一般会由自身认识不足和家庭经济状况产生自卑心理。在个性感十足的大学校园里,周围同学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凸显,但因为自身认识不足,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面对大学校园人际交往范围的空前强大,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

理解,另一方面又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存在自我封闭的倾向,出现强烈的的自卑心理;也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但因为自我认知不足,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与自己现实经济条件极不相符,不愿披露家境和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帮助,这种心理的虚弱和内心压力使他们感到极度自卑、消沉、顾虑重重,不良心理日渐增多。 3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注重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抑郁、悲观、自卑、成功焦虑是大学生他杀、自杀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尤为重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