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2课时 民族

来源:九壹网
第2课时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题号 1 答案 1.(2014·湛江市一模)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 行业 数量(家) 矿冶业 72 机器业 3 193 食品工业 10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造纸业 B.火柴业 C.榨油业 D.纺织业

解析:根据题干和史实,空白处厂家数量最多,近代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其中纺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故空白处是纺织业,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保定市摸底考)下述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 )

1895—1911 1912—1918 年份 年投资额(万元) 年均办厂数(家) 800 19 2200 80 A.都与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想有关

B.轻工业、重工业均得到较大发展 C.企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D.都为以后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国奖励实业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轻、重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规模,故B、C两项错误; 1895—1911年这段时间革命尚未转型, D项错误。 答案:A

3.(2014·揭阳市二模)有学者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是:风气初开;天下移风;飙转豹变。“飙转豹变”(快速发展)这一特点属于( ) A.清朝末年 B.洋务早期 C.民国初年 D.民国后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或者民国初年,由于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故C项正确。 答案:C

4.(2014·乐清市质检)阅读“近代中国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统计表(单位:1000海关两)” 1912—1916 1917—1921 1922—1926 1927—1931 年份 各种机器 和工具 15 956 39 269 43 074 55 192 表中所反映的现象说明( ) A.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B.一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每一阶段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和前一时期相比,都在直线上升,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依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本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5.(2014·广州市一模)据“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统计,1911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只有171家,1927年是1 374家,1933年达到了2 435家。工厂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 )

A.洋务运动的推动 B.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C.工人运动的高涨 D.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在此背景下上海工厂数量迅速增加,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湛江市调研)下图为晚清漫画《实业家之比较》,造成这一局面最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B.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不高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漫画解读能力。漫画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如欧美和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归根到底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决定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D项所导致的结果。 答案:D

7.(2015·湛江市调研)下表是国民政府1946—1947年对外贸易数额表(单位:千美元)

年份 1946 1947 进口总值 650 890 900 222 出口总值 178 687 537 411 入超值 472 203 362 811 当时大量涌入中国的外国商品主要是( ) A.美国货 B.德国货 C.英国货 D.日本货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几乎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故A项正确。 答案:A

8.(2014·福州市质检)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的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明显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显然不利于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巨额的资金投入,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4·福州市质检)商会是近代出现的商人群体。据统计,1908年,全国已有58个总商会,1912年商会总数猛增至794个,1915年更激增到1 262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鼓励 B.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C.民族工商业发展 D.欧洲列强放松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实业救国思潮是推动商会激增的思想因素;政府政策和鼓励是政策因素;列强的侵略是外部因素;民族工商业发展是经济因素,因此商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故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答案:C

10.(2014·新余市期末考)1933年《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

①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 ②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③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集体生产”说明受到计划经济影响,①正确;由“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下的中国”可知面临严峻形势,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③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④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11.(2014·嘉兴市期末考)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B.1935-1936年间,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C.抗日战争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D.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抗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

解析:抗战后,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故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2.《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著作,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指( ) A.民族独立富强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学习西方近代产业 D.实现政治上的民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时间“1895—1927年”可知这里所说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业革命精神”是摆脱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富强、“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故A项正确。 答案:A

13.(2014·淄博市抽测)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企业的百年发展史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破土而出

1896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广生钱庄。

1902年,在无锡创建保兴面粉厂,开始转向实业。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60匹马力引擎,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 材料二 黄金时期

1915年,创办申新纺织厂。

1920年,筹建申新第三分厂,引进美国最新纺纱机25万锭,马达每机一只,发电机3200KW。 1924年,荣宗敬化装成工人到日商丰田纱厂参观。次年春,申新宣布废除封建工头制。 1931—1932年,申新三厂着力试办“劳工自治区”。

1932年,申新纺织系统共有9个分厂,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资本集团。 材料三 萎缩重生

1938年,大部分毁于战火和掠夺,部分迁往后方发展。

1948年,陆续外迁海外发展,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1951—1955年底,在荣毅仁主持下,荣家在大陆的全部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93年,上海棉纺22厂(原申新九厂)与香港南洋集团(荣宗敬幼子荣鸿庆创办)合资,建成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荣鸿庆出任董事长。迄今为止,它是上海棉纺织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产品95%外销。 ——杨勋《荣氏兄弟》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资本集团”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氏企业萎缩与重生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荣氏企业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判定所讨论的时间范围为1896-1932年,将这一阶段内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同荣氏企业发展联系起来分析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时间信息,联系1938-1948-1955-1993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及该时段历史的阶段特征,

对荣氏企业的萎缩与重生做出解释。第(3)问在说明荣氏企业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积极作用时,首先要把握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潮流,在这个大前提下,再细化荣氏企业在近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条件:利用工业革命成果,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一战期间外国资本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政府发展经济的措施(清末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新政,民国时期发展经济的政策);借鉴外企经验,注重自身的改革。

(2)萎缩: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与外国资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迫。 重生: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

(3)作用:投资实业,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近代民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侵略;积极响应公私合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做出贡献;改革开放中建立现代股份制企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有积极作用。

14.(2014·昆明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 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工业建设的差异。

解析:第(1)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信息,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国内外形势概括出国内背景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国际背景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第(2)问评析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工业建设的差异分两步来组织答案,第一步先比较二者归纳出差异,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两场运动的目的、侧重点、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第二步分析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 答案:(1)背景。国内: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

(2)评析:①差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应对内外局势。侧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注重东西部平衡。未涉及工人权力的问题。结果: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重工业、国防工业实力增强,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奠定了抗战胜利

的物质基础。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减少生产盲目性,解决就业问题,缓和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侧重点在于限制工业生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关注劳资矛盾,维护工人的基本人权。结果:美国工业逐步恢复,社会危机得到缓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②形成差异的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中国经济政治落后,美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20世纪30年代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同,中国需要发展经济、稳定政局、抵抗外敌入侵,美国需要应对经济大危机以及政治危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