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校体育学习题

来源:九壹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一套试题(ABC卷)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卷部分(第一、第二、第三大题为客观题,时间50分钟,共40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 )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 )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 )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磨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6、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 )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17、在哪种情况下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 )

A、人数不多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B、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 C、人数多 D、人数少

18、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环节即为( )

A、技术基础 B、技术环节 C、技术关键 D、技术细节

19、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率,即为体育课的( )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一般密度 20、课时计划也称( )

A、年度计划 B、教学进度 C、单项计划 D、教案 二、双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21、1979年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 ) A、《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B、《学校体育工作工作条例暂行规定》 C、《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D、《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暂行规定》 22、体育课从总体上来分,可分为( )

A、理论课 B、综合课 C、实践课 D、单一课 23、体育课的密度包括( )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运动负荷 24、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从组合上分,可包括( )

A、技术基础 B、技术关键 C、技术细节 D、技术要素

25、循环练习法的练习方式很多,最基本的有( )循环和( )循环两种。 A、流水式 B、分组轮换 C、顺序式 D、轮换式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26、学校课余运动竞赛的方法有( )

A、淘汰法 B、顺序法 C、循环法 D、轮换法 27、体育课的负荷包括( )

A、运动负荷 B、心理负荷 C、负荷量 D、负荷强度 28、准备部分的内容,一般包括( ) A、课堂常规 B、一般性准备活动 C、专门性准备活动 D、队列、队形练习

29、检查与评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有( ) A、自我感觉法 B、观察法 C、心率测定法 D、生理测定法

30、体育的“三基”内容主要是指( ) A、基本知识 B、基本动作 C、基本技术 D、基本技能

主观卷(第四、第五、第六大题为主观题,时间为70分钟,共60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技术细节 2、课的结构 3、运动负荷 4、淘汰赛 5、综合密度 五、问答论述题(共25分)

1、我国学校体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5分)

2、什么是动作示范?运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什么?(10分) 3、试述运动竞赛规程的内容包括哪一些?(10分) 六、应用题(15分)

假设已测得体育课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为:

教师指导:621秒; 学生练习:810秒 ; 组织措施:378秒 ; 观察、保护:216秒; 休息:540秒 ;不合理时间:135秒。 一节课按45分种计算,请计算下列各题: 1、课的综合密度是多少?

2、课中各项活动的密度是多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卷部分(第一、第二、第三大题为客观题,时间50分钟,共40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年。 A、1955 B、1956 C、1957 D、1958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

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 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

A、礼、艺 B、书、数 C、诗、易 D、射、御 4、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 )社会

A、奴隶 B、封建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5、《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恽代英 D、颜元

6、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斯宾塞 D、裴斯泰洛齐 7、毛泽东做出“健康第一”指示的时间是( )

A、1953年 B、1950年 C、1955年 D、1965年 8、用以检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课称为( )。 A、新授课 B、复习课 C、考核课 D、综合课 9、体育教师的首要职责是( )。 A、搞好课外体育活动 B、搞好训练 C、上好体育课 D、培养好体育骨干 10、体育教师的特殊语言是( )

A、艺术语言 B、口令 C、方言 D、专业术语 11、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2、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成( )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的 13、动作的节奏表现了动作的( )

A、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 C、力量特征 D、综合特征

14、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体的外力 B、支撑反作用力 C、摩擦力 D、人体的内力 15、体育课中的“一句话评价”是一种( )的语言法形式。 A、口令和指示 B、口头评定成绩 C、口头汇报 D、讲解 16、体育教学中,在学生人数多,新授教材比较难,复习教材也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采用( )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合

17、凡在课中用于整队、调队、交换场地、搬运、分发和收回器材等一般均算作( )时间

A、教师指导 B、组织措施 C、学生练习 D、休息 18、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练习密度大时小些好 D、练习密度小时大些好 19、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体育课的( )密度。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指导密度 20、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 )年举行一次 A、2 B、3 C、4 D、5

二、双选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21、现代体育的构成要素除学校体育外,还有( ) A、体育 B、竞技体育 C、大众体育 D、终身体育 22、体育课平均脉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 )

A、点算法 B、平均法 C、面积计算法 D、计算法 23、课外运动竞赛按竞赛进行的空间范围分可分为( ) A、校内竞赛 B、校外竞赛 C、单项竞赛 D、综合竞赛 24、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从组合上可分为( )

A、技术基础 B、技术细节 C、技术关键 D、技术要求 25、下列形式中属于语言法的形式有( )

A、讲解 B、口令与指示 C、示范 D、电视录像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26、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

A、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教学大纲 B、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 C、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D、各地区和单位的实际和可能 27、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有( ) A、直线排列 B、螺旋排列 C、间隔排列 D、混合排列 28、动作的轨迹包括( )

A、轨迹的方向 B、轨迹的形式 C、轨迹的幅度 D、轨迹的长度 29、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 )

A、条件固定 B、条件变换 C、间歇时间无规定 D、间歇时间有规定 30、分组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中小学一般采用的有( )

A、分组不轮换 B、分组轮换 C、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D、三组两次轮换 主观卷(第四、第五、第六大题为主观题,时间为70分钟,共60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育 2、语言法 3、综合密度 4、课的类型 5、淘汰赛 五、问答题(共25分)

1、体育教学应遵循哪些特殊规律?(5分)

2、常用的讲解方式有哪些?运用时应注意什么?(10分) 3、分组教学的形式有哪两种?其优缺点各是什么?(10分) 六、论述题(认选一题,共15分)

1、结合当前的体育改革,谈谈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试编制一份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教案。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C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卷部分(第一、第二、第三大题为客观题,时间50分钟,共40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社会 A、原始 B、奴隶 C、封建 D、资本

2、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 A、1955 B、1956 C、1957 D、1958

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 )

A、陈独秀 B、二十八画生 C、恽代英 D、徐冰 4、体育教师的特殊语言是( )

A、讲解 B、口令 C、方言 D、专业术语 5、动作的速度表现了动作的( )

A、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 C、时空特征 D、综合特征

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体育教材可采用( ) A、以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分类方法 B、以身体素质为主的分类方法 C、以运动项目为主的分类方法

D、以身体素质为主兼顾运动项目的分类方法

7、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接陈述是( )的讲解形式 A、直陈式 B、概要式 C、测重式 D、联系式 8、循环练习法的主要特点是( ) A、流水依次进行 B、条件不断变化

C、每站练习无间歇 D、能有效地增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9、间歇练习法的作用是( )

A、能提高肌肉力量 B、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协调能力

C、能提高供氧能力 D、能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10、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 优秀行为进行肯定评价是一种(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表扬法 D、评比法 11、体育课的组织工作是一项( )

A、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B、很容易的工作 C、枯燥乏味的工作 D、难做的工作

12、一节课按45分钟计,其基本部分的时间,一般安排( )分钟 A、10-20 B、28-32 C、30-35 D、35-40

13、体育课的基本结构主要是依据( )来划分的。

A、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B、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C、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D、超量恢复原理

14、一节课中,学生做练习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率,称为课的( )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一般密度 15、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6、测定体育课的密度时,应自始至终跟踪( )学生 A、全班 B、一组 C、受测 D、部分 17、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也称为( )

A、教案 B、年度计划 C、教学进度 D、单项计划

18、体育课平均心率的计算方法除了点数计算法外,还有( ) A、面积计算法 B、点算法 C、平均法 D、梯形面积计算法 19、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 )

A、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B、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 C、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 D、超量恢复原理 20、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 )年举行一次 A、1 B、2 C、3 D、4

二、双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21、西周的 “六艺”内容中与体育有关的是( ) A、礼 B、乐 C、御 D、射

22、现代体育的构成因素除大众体育外,还有( )

A、竞技体育 B、学校体育 C、终身体育 D、娱乐体育 23、下列活动中属于教师指导的是( ) A、讲解 B、整队 C、示范 D、调动队伍 24、下列形式属于直观法的是( )

A、示范 B、自我暗示 C、条件诱导 D、默念 25、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从组合分,可分为( )

A、技术基础 B、技术环节 C、技术细节 D、技术关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26、下列形式属于语言法的有( )

A、讲解 B、口令与指示 C、电视录像 D、默念与自我暗示 27、分组轮换的形式多种多样,中小学一般采用的有( )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分)后(合) D、分组不轮换 28、体育课中的各项活动包括( )

A、教师指导 B、组织措施 C、学生练习 D、休息 29、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考核种类有( )

A、预先考核 B、期中考核 C、总成绩评定 D、定期考核 30、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包括( )

A、淘汰法 B、顺序法 C、循环法 D、轮换法

主观卷(第四、第五、第六大题为主观题,时间为70分钟,共60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质 2、专项密度 3、语言法 4、技术关键 5、课的类型 五、问答题(共25分)

1、运用队列和体操队形时应注意什么?(5分) 2、分解法有哪四种形式?图示并举例说明(10分) 3、体育实践课的组织内容包括哪一些?(10分) 六、论述题(任选一题,共15分)

1、结合当前的体育改革,谈谈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选择两个教材内容,试编写一份体育课基本部分的教案。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共20分;每题1分,错1个扣1分)

1、A 2、C 3、D 4、B 5、B 6、C 7、A 8、B 9、B 10、D

11、A 12、A 13、D 14、A 15、B 16、B 17、A 18、C 19、B 20、D 二、双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2分,错一个扣1分) 21、B D 22、A C 23、A B 24、A C 25、A B 三、多项选择(共10分;每题2分,错1个扣0、5分) 26、A B C 27、A B 28、A B C 29、A B D 30、A C D 四、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在不破环动作技术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技术结构。

2、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以及时间分配等。 3、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

4、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渐淘汰成绩差的队或个人最后赛出优胜者的方法。 5、指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五、问答题(共20分)

1、答: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育、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分)

2、答:是教师以具体动作为范例,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2分) 注意:(1)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分)

(2)示范要正确、熟练、轻松、优美(2分) (3)示范要有利于学生观察(2分) (4)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2分) (评分标准:每要点2分,全对得10分) 3、答:(1)运动竞赛的名称(2)竞赛的目的和任务

(3)竞赛的时间和地点(4)参加单位及各个单位运动员的人数、分组办法(5)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6)竞赛办法(7)报名办法(8)奖励办法(9)特殊规定及注意事项。 (评分标准:错一个要点扣1分,全对得10分) 621+810+378+216+540

六、答:综合密度= —————————×100﹪=95% 2700 621

教师指导密度= ____ ×100%=23% 2700 810

学生练习密度= ------×100% =30% 2700

378

组织措施密度= --------×100%=14% 2700 216

观察、帮助密度= -------×100%=8% 2700 540

休息密度 = ------×100%=20% 2700

(评分标准:第一问得5分,第二问得15分)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共20分;每题1分)

1、B 2、C 3、D 4、A 5、B 6、A 7、B 8、C 9、C 10、B11、B 12、A 13、D 14、D 15、B 16、A 17、B 18、A 19、C 20、B 二、双项选择(共10分; 每题1分,错一个扣1分)

21、B、C 22、A、C 23、A、B 24、A、B 25、A、B 三、多项选择(共10分;每题2分,错一个扣0.5分)

26、A、C、D 27、A、B、D 28、A、B、C 29、A、C 30、C、D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丰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的社会现象。 2、指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3、指课本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4、指根据课的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和专业的特点等因素所划分的课的不同种类。 5、指逐渐淘汰成绩差的队或个人最后比赛出优胜者的方法。 五、问答题(共25分)

1、答:规律(1)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3)人体生理心理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4)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

2、答:讲解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及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要求,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注意:(1)讲解要有明确的目性和教育性(2)讲解要生动形象,简明易懂 (3)讲解要富有启发性(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 3、答: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2分)

分组不轮换:优点: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全面照顾学生,合理安排教材顺序和运动负荷。(2分)

缺点:要求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2分)

分组轮换:优点:在场地器材设备不足,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多地练习机会,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开展互帮互助。(2分)

缺点:教师不易全面指导学生,不易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灵活掌握教学时间。(2分) 六、论述题(共15分) 1、答:(1)高尚的思想品德 A、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 B、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 C、全面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D、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E、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A、运动能力 B、教学能力C、教育能力D、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

能力E、其他方面的能力 2、答:(1)合理运用时间的比重是多少?是否适当? (2)各项活动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 (3)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多少是否合理?

(4)课的各部分中各项活动占该部分的时间比重是多少? (5)不合理时间是多少?原因? (6)意见和建议?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C卷(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B 2、B 3、B 4、B 5、C 6、A 7、A 8、D 9、D 10、C

11、A 12、B 13、B 14、C 15、A 16、C 17、C 18、A 19、C 20、C 二、双项选择题(共10分; 每提2分,错一个扣1分) 21、CD 22、ABC 23、AC 24、AC 25、AB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2分,错一个扣0、5分)

26、ABD 27、ABC 28、ABCD 29、ABCD 30、ABCD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后天获得的基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专项密度是指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3、语言法是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4、技术关键是指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环节即为技术关键。

5、根据课的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所划分的课的不同种类。 五、问答题(共30分)

1、答: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育、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分) 2、答:(1)加强队列体操队形的教学与训练 (2)运用队列体操队形时,必须重视口令 (3)运用体操队形,以简单易行为宜 3、答:(1)单纯分解 (2)递进分解(3)顺进分解 (4)逆进分解 六、论述题(共15分) 1、答:(1)高尚的思想品德 A、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 B、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 C、全面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D、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E、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A、运动能力 B、教学能力C、教育能力D、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

训练能力E、其他方面的能力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二套试题(ABC卷)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校体育管理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2.循环练习法的主要特点是能增大_____和______。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具有______和 _____特点。

4.体育教学应以______为主导______为主体______为主线。

5.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部分构成。 6.选择和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注意____性、_____性和_____性。 7.测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常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方法。 8.按竞赛进行的空间范围,学校运动竞赛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就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 2.人体只有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增强体质。( ) 3.体育课的一般密度应是越大越好。 ( )

4.体育教学中,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正面示范。( ) 5.体育课的基础结构是根据人的认识活动规律提出的。( ) 6.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是依据超量恢复的原理提出的。( ) 7.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

8.测定体育课的密度时,通常把教师要求学生跑步捡回器械的时间作为练习时间。( ) 9.技评属于体育课的客观评价标准。( )

10.重复练习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没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校体育管理:2.教材体系:3.运动负荷:4.定性评价:5.预先考核: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确定体育教学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 2.简述课外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确立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有哪些?

4.何谓示范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选择示范的位置和方向? 5.怎样上好综合课?

6.对少年儿童实施耐力训练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论述题: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谈谈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六、应用题:请根据自己的专项和爱好,编写一份竞赛规程。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我国周代的教育,具体教育内容为“六艺”。其中的____和____是直接用来进行军事技能和身体训练的。

2.学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育的____,是我国体育发展的_____。 3.解放后,全国最早开始实行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时间是_____;《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颁布的时间是_____。

4.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是工作对象广泛、工作任务____和工作范围具有______。 5.动作技能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粗略掌握动作阶段、____阶段和_____阶段。 6.体育课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7.体育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而且要备_____,还要备_____。 8.分析体育课的方法有_____和_____。 9.身体训练包括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

10运动竞赛中的淘汰法双称淘汰制,是逐步淘汰_____,最后得出_____的一种方法。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要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每天有45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 )

2.对少年儿童运动技术训练的要求是全面训练打好基础。( ) 3.人体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因素。( ) 4.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决策人是体育组长。( ) 5.《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按百分制计分。( ) 6.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越大越好。( ) 7.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

8.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是竞赛规程。( ) 9.在制定体育教学进度时,快速跑教材空选用连续排列。( ) 10.体育教师应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来设计、调节、控制教学活动。(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体育教学:2.教学常规:3.重复练习法:4.课的密度:5.竞技状态: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体育教学中常用的讲解法有哪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进行讲解? 3.简述体育课考试的种类及内容。 4.利用分组轮换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 5.简述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及意义。

6.周期性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训练中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五、论述题:(共15分)

试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及21世纪的发展趋势。 六、应用题(共10分)

请为某学校制定一份年度竞赛日程计划。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C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_____年公布的_____,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2. 速度素质有_____、______和______。 3. 身体训练包括_____和_____。

4. 按竞赛进行的空间范围,学校运动竞赛可分为_____和_____。

5. 从运动技术要求角度看,选拔运动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_____,二是_____。 6. 体育课评价的方法有_____和_____两种。

7.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把体育课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8. 体育教材的分类应以_____和_____为依据。

9. 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集中地体现在_____和_____上。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编写体育教材以及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依据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 2.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用正面示范。( ) 3.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 )

4.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是指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 ) 5.中学体育教材中,跑、跳、投教材一般采用螺旋排列的方法。( ) 6.持续法多用于非周期性项目的训练。( )

7.通常在发展学生体能的前提下,才选用比赛法训练。( ) 8.体育课的结束部分通常采用全班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 ) 9.定期考核的时间一般是学期未。( ) 10.《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公布施行的时间是1979年。(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体育教学方法:2.教材比重:3.练习密度:4.定量评价:5.体育课的结构: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依据什么提出的?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3.简述少年儿童实施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4.简述体育锻炼的原理及应遵循的原则?

5.制定学校年度竞赛日程计划应注意什么问题?

6.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循环练习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论述题:论为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讲运动训练的计划与安排是控制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五、应用题:一堂中学体育课(45分钟)的教材内容为支撑跳跃(新授)、篮球(复习),请为其准备部分选编一则活动性游戏。

《学校体育学》试题答案及评分说明(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计划、实施 2、练习密度、运动负荷 3、基础性、业余性 4、教师、学生、教材5、说明、教材纲要体系、考核项目级标准 6、全面、针对、多样 7、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生理测定法 8、校内竞赛、校外竞赛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和物力,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查、评定的工作过程。

2、指以教学目标和任务为核心,遵循教材选编原则,将经过选择的各种教材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要求组合成的统一整体。

3、指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

4、指对体育课中的各项评定内容,根据评价者的经验,从理论上对可的质量作出的分析与评价。

5、指通常在学期初,为了解学生基础和特点所进行的考核。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教育性原则;(2)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3)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注:每一个要点1分) 2、(1)自觉、自愿性原则;(2)经常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适量性原则;(5)渐进性原则。(注:每一个要点1分) 3、依据:(1)社会的需要(1分);(2)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1分);(3)学生身心发展特点(1分) 要求:(1)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1分);(2)可行性与挑战性相结合(0.5分);(3)具体化与定量化相结合(0.5分)。

4、是教师(或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动作的方法要领,以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2分)

选择是范位置和方向时应注意:(1)示范应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情况、安全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方位进行(1分);(2)应避免让学生面向阳光和迎风(1分);(3)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示范(1分) 5、(1)注意合理安排新旧教材的教学顺序,加强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2分);(2)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新旧教材内容;(3)根据新旧教材内容特点和要求,对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练习,并合理地分配练习时间,安排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 6、(1)以有氧耐力为主,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2分);(2)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2分);(3)应注意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1分) 七、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1、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2、应具备如下素质:(1)高尚的道德品质;(2)广博的知识;(3)全面的业务能力;(4)健美的体魄(注:答对要点得6—7分,论述全面、具体、清除加3—5分,有创造性加2—3分)

八、应用题: 应包括如下要点:(1)竞赛的名称;(2)竞赛的目的任务;(3)竞赛的时间和地点;(4)参加单位及各单位运动员的人数、分组办法;(5)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6)竞赛办法;(7)报名办法;(8)奖励办法;(9)注意事项 《学校体育学》试题答案及评分说明(B)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射、御 2.基础 战略重点 3.1356年、1987年 4.繁重、社会性 5.改进提高、运用自如 6.分组不轮换、分组轮换 7.学省、场地、器材

8.全面分析、专题分析 9.一般身体训练、转向身体训练 10.成绩差的、优胜者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2. 是为保证体育课的正常顺利进行对师生提出的共同要求。 3. 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使学生反复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4. 指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百分比。 5. 指运动员达到优异成绩时所处的最佳准备状态。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2分);(2)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1分);(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新局面(1分);(4)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1分)。

2.常用的方法有直观法、分段法、概要法、侧重法、对比法、提问法、联系法(2.5分);运用讲解法应注意:(1)讲解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教育意义(0.5分),(2)讲解要正确(0.5分) (3)讲解要简明易懂(0.5分),(4)讲解要具有启发性(0.5分),(5)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0.5分)。 3.种类有:(1)预先考核,(2)平时考核,(3)定期考核(4)总成绩的评定(每要点0.5分)

4.(1)着力于新教材组和复杂教材组,照顾女生组和体育分组(1分);(2)注意培养体育骨干(1分);(3)要做好分组时的组织工作(1分);(4)采用分组轮换教学,一般不应同时出现两个新授教材(1分);(5)教是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巡回指导(1分)。 5.特点:(1)强制性与自觉性结合(0.5分);(2)灵活性与计划性结合(0.5分);(3)全面性与针对性结合(0.5分);(4)娱乐性与健身性并重(0.5分)。意义:(1)复习提高体育课所学的技术和技能(1分);(2)娱乐身心,试学生养成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1分);(3)有助于学生终生体育馆的形成(1分)。 6依据:时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1分) 贯彻时应注意:(1)根据学校教学规律,结合周期的特点安排训练(1分);(2)根据项目特点、对象水平来划分周期(1分);(3)要注意周期间的衔接(1分);(4)要以重大比赛为依据划分周期并安排好小周期的训练(1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现状:(1)建立了机构,制定了法规.(2)修订了大纲教材(3)进行广泛的教学改革(4)在科研上取得了较大成效(5)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不够明确(6)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7)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办法(8)出现了学校体育理论和实际地位的强烈反差。 趋向:(1)学校体育将向多目标的方向发展(2)学校体育系统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3)学校体育开始追求长远的效益(4)学校体育向整体化方向发展(5)学校体育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将逐步提高。(注:答对要点得8分,论述全面、具体加4-6分,有创造性加2-3分) 六.应用题,共10分。 要求包括如下要点:(1)编号(2)竞赛名称(3)日程按排(4)地点(5)参加单位(6)参加人数(7)主办单位(8)备注。

《学校体育学》试题答案及评分说明(C)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 2.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3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 4校内竞赛、校外竞赛 5经验选材、科学预测选材 6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7.普通体育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 8体育教学目标、任务 9体育教学大纲、教材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用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2、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之比。

3、学生全课练习的总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百分比。

4、是评价者将课中测试的数据及各定性指标按一定标准量化后所做出的评价。 5、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和时间分配等;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素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保卫者服务(1分) 上述目标可通过完成如下任务实现:(1)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保健的“三基”(1分);(2)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1分);(3)促进学生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1分);(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意志品质(1分) 2、依据是认识事物的规律(1分);贯彻该原则应注意:(1)尽可能利用多种直观方式、扩大直观的效果(1分);(2)加强运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分);(3)加强启发式教学(1分);(4)正确处理直观、思维与实践三者的关系(1分) 3、(1)注意骨骼、肌肉的发展特点;(2)力量训练要大小肌肉群、局部和整体肌肉全面发展(3)要以动力性练习为主,不宜采用静力性练习(4)注意循序渐进,长期进行(5)注意练习后肌肉的放松(注:每一要点1分) 4原理:(1)新陈代谢理论(0.5分);(2)动态平衡理论(0.5分);(3)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理论;(0.5分); 原则:(1)自觉性原则(0.5分);(2)经常性原则(0.5分);(3)全面性原则(0.5分);(4)针对性原则(0.5分);(5)适量性原则(0.5分);(6)渐进性原则(1分) 5(1)优先安排重要的竞赛,固定时间,便于做好充分准备(1分)(2)竞赛的时间、次数不宜过分集中,应据季节和气候特点,充分利用节假日合理安排(2分)(3)竞赛计划中各项竞赛的排列顺序,以日期先后为准排列(1分)(4)每向竞赛的具体规定,应另定竞赛规程发给有关单位(1分)

6(1)练习手段、练习量、练习点以及循环练习方式的确定,均应服从练习任务的需要(1分);(2)选用的练习手段应是学生基本会做的(1分);(3)每个练习站既可采用单一的重复练习也可采用连续的重复练习(1分);(4)各练习站的练习顺序应尽可能使难易练习和负荷大小不同的练习交替进行或渐进安排(1分);(5)各站连续完成的负荷可以从学生最大负荷能力的1/3开始,练习中可逐渐增大,但最大不超过其负荷能力的2/3(1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可从下述几点加以论述:(1)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2)竞技状态的概念(3)竞技状态的形成发展规律及训练时期的划分(4)训练计划制定、安排的依据(注,答对要点得6分,论述全面、清楚加5-7分,有创造性加1-2分。) 六.应用题,共10分。 应包括如下要点:(1)游戏名称(2)游戏作用(3)游戏规则(4)游戏组织(5)游戏时应

注意的问题(6)适用的范围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三套试题(AB卷)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题0、5分,共5分。) 1.我国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奴隶社会。( )

2.人体只有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增强体质。( ) 3.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是越大越好。( )

4.体育教学中,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正面示范。( )

5.体育课的基础结构主要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提出的。( ) 6.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是依据超量恢复的原理提出的。( ) 7.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

8.测定体育课的密度时,通常把教师要求学生跑步捡回器械的时间作为练习时间。( ) 9.技评属于体育课的客观评价标准。( )

10.重复练习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2、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3、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 )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4、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5、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6、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7、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8、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9、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率,即为体育课的( )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一般密度 10、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 )( )( )阶段。

2、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环节称( )。

3、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有( )和( )两种。 4、体育课的负荷分为( )和( )。 5、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 )。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体育教学 2、语言法 3、体育课的结构 4、淘汰赛 5、动作轨迹 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体育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2、什么是讲解?运用讲解时应注意什么? 3、分解法教学有哪四种形式?图示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理论依据是什么?贯彻时应注意什么? 六、论述题:(共10分)

1、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谈谈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小题0、5分,共5分)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要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每天有45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 )

2.对少年儿童运动技术训练的要求是全面训练打好基础。( )

3.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环节称技术关键环节。( )

4.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决策人是体育组长。( ) 5.体育教师的特殊语言是口令。() 6.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越大越好。( ) 7.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8.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是竞赛规程。( ) 9.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 )

10.体育教师应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来设计、调节、控制教学活动。( )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年。 A、1955 B、1956 C、1957 D、1958 2、《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恽代英 D、颜元 3、用以检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课称为( )。 A、新授课 B、复习课 C、考核课 D、综合课 4、动作的节奏表现了动作的( )

A、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 C、力量特征 D、综合特征 5、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练习密度大时小些好 D、练习密度小时大些好 6、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 )年举行一次 A、2 B、3 C、4 D、5

7、体育课中的“一句话评价”是一种( )的语言法形式。 A、口令和指示 B、口头评定成绩 C、口头汇报 D、讲解

8、凡在课中用于整队、调队、交换场地、搬运、分发和收回器材等一般均算作( )时间 A、教师指导 B、组织措施 C、学生练习 D、休息

9、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体育课的( )密度。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指导密度

10、体育教学中,在学生人数不多,新授教材比较难,复习教材也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采用( )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合 三、填空题(每题0、5分,共5分) 1、现代体育是由( )、( )和大众体育构成。 2、准备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 )、( )和( )。 3、测定与评价体育课运动负荷常用的方法有( )、( )和( )三种方法。 4、按竞赛进行的空间范围,学校运动竞赛可分为( )和( )两种。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体质2、体育课的结构3、运动技术 4、竞技状态5、 重复法 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体育教学中布置场地器材时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密度? 3、分组轮换的教学形式有哪几种?

4、简述体育教学中运用动作示范的基本要求? 六、应用题:(共10分)

1、假设已测得体育课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为:

教师指导:621秒; 学生练习:810秒; 组织措施:378秒 ;

观察、保护与帮助:216秒; 学生休息:540秒 ; 不合理时间:135秒。 一节课按45分种计算,请计算下列各题: (1)课的综合密度是多少?

(2)课中各项活动的密度是多少? (3)课中不合理运用时间是多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答案要点 一、判断题:(每题0、5分,共5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 1.√ 2.√ 3.× 4.× 5.√ 6.× 7.√ 8.√9.× 10.×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C 2、D 3、A 4、B 5、A 6、B 7、A 8、B 9、A 10、B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5分)

1、初创、曲折发展、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新的发展2、技术关键3、分组轮换、分组不轮换 4、运动、心理5、竞技状态形成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体育教学 :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知道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2、直观法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借助听觉、视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动作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3、体育课的结构: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以及时间分配等。

4、淘汰赛:是指通过比赛逐渐淘汰成绩差的队和个人,最后赛出优胜者的方法。 5、动作轨迹:是指身体及身体某一部分在做动作时所移动的路线。 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答:基本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3)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

(4)人体技能适应性规律。

2、答:讲解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及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及要求等,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体育教学中对讲解的要求:

(1)讲解要目的明确并具有教育性 (2)讲解要生动形象,简明易懂 (3)讲解要富有启发性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

3、分解法教学有哪四种形式分别是

(1)单纯分解(2)递进分解(3)顺进分解(4)逆进分解 4、周期性训练原则的依据是什么?贯彻时应注意什么? 答:依据是:超量恢复的原理 注意:(1)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负荷(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训练水平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3)要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5)加强医务监督 六、论述题:(共10分)

1、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谈谈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

1、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2、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3、全面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4、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5、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1、运动能力2、教学能力3、教育能力4、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和训练能力5、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广博的知识

1、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2、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能力3、其他方面的能力 (四)精力充沛,体魄健壮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答案要点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小题0、5分,共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B 2、B 3、C 4、D 5、A 6、B 7、B 8、B 9、C 10、A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5分) 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

2、课堂常规、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 3、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生理测定法 4、校内竞赛、校外竞赛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技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体育课的结构:是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以及时间分配等。

3、运动技术 :是指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

4、竞技状态:是运动员达到优异专项运动成绩时所处的最佳准备状态。

5、重复法:是指根据练习的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

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答:体育教学中布置场地器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场地器材的布局与使用要合理,可移动器材应尽量向固定器材靠拢; (2)课前要认真周密检查,严防发生伤害事故; (3)要有利于练习轮换时的队伍调动,

(4)有利于增加练习密度和适宜的生理负荷; (5)要有利于教师巡回指导。

2、答: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密度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认真备课,周密安排;(2)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水平;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4)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3、答:分组轮换的教学形式有:

(1)两组一次等时轮换(2)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3)四组三次不等式轮换(4)先合(分)组,后分(合)组 4、答:体育教学中运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 (1)示范的目的要明确(2)示范要正确、规范

(3)示范要有利于学生观察(4)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五、应用题:(共10分)

1、答(1)课的综合密度:95%(2)教师指导密度:23%学生练习:30%组织措施:14%观察、保护与帮助:8%学生休息:20%(3)课中不合理运用时间是5%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四套试题(ABC卷)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 )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 )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 )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6、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 )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17、在哪种情况下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 )

A、人数不多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B、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 C、人数多 D、人数少

18、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环节即为( )

A、技术基础 B、技术环节 C、技术关键 D、技术细节

19、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率,即为体育课的( )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一般密度 20、课时计划也称( )

A、年度计划 B、教学进度 C、单项计划 D、教案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A”和“B”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就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A B ) 2.人体只有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增强体质。( A B ) 3.体育课的一般密度应是越大越好。( A B )

4.体育教学中,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正面示范。( A B ) 5.体育课的基础结构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提出的。( A B ) 6.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是依据超量恢复的原理提出的。( A B ) 7.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A B )

8.测定体育课的密度时,通常把教师要求学生跑步捡回器械的时间作为练习时间。( A B ) 9.技评属于体育课的客观评价标准。( A B )

10.重复练习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没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 A B )

主观题部分(三、四、五题为主观题,共70分,时间为80分钟。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技术细节 2、课的结构 3、运动负荷 4、淘汰赛 5、综合密度 五、问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我国学校体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2、什么是动作示范?运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什么? 3、试述运动竞赛规程的内容包括哪一些? 六、应用题(共20分)

假设已测得体育课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为:

教师指导:621秒; 学生练习:810秒 ; 组织措施:378秒 ; 观察、保护:216秒; 休息:540秒 ;不合理时间:135秒。 一节课按45分种计算,请计算下列各题: 1、课的综合密度是多少?

2、课中各项活动的密度是多少? 3、不合理运用时间的比例是多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年。 A、1955 B、1956 C、1957 D、1958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

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 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

A、礼、艺 B、书、数 C、诗、易 D、射、御 4、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 )社会

A、奴隶 B、封建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5、《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恽代英 D、颜元

6、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斯宾塞 D、裴斯泰洛齐 7、毛泽东做出“健康第一”指示的时间是( )

A、1953年 B、1950年 C、1955年 D、1965年 8、用以检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课称为( )。 A、新授课 B、复习课 C、考核课 D、综合课 9、体育教师的首要职责是( )。 A、搞好课外体育活动 B、搞好训练 C、上好体育课 D、培养好体育骨干 10、体育教师的特殊语言是( )

A、艺术语言 B、口令 C、方言 D、专业术语 11、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2、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成( )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的 13、动作的节奏表现了动作的( )

A、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 C、力量特征 D、综合特征

14、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体的外力 B、支撑反作用力 C、摩擦力 D、人体的内力 15、体育课中的“一句话评价”是一种( )的语言法形式。 A、口令和指示 B、口头评定成绩 C、口头汇报 D、讲解 16、体育教学中,在学生人数多,新授教材比较难,复习教材也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采用( )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合

17、凡在课中用于整队、调队、交换场地、搬运、分发和收回器材等一般均算作( )时间

A、教师指导 B、组织措施 C、学生练习 D、休息 18、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练习密度大时小些好 D、练习密度小时大些好 19、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体育课的( )密度。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指导密度 20、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 )年举行一次 A、2 B、3 C、4 D、5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A”和“B”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要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每天有45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 A B )

2.对少年儿童运动技术训练的要求是全面训练打好基础。( A B )

3.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环节称技术关键环节。( A B )

4.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决策人是体育组长。( A B ) 5.体育教师的特殊语言是口令。( A B ) 6.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越大越好。( A B ) 7.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A B )

8.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是竞赛规程。( A B ) 9.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 A B )

10.体育教师应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来设计、调节、控制教学活动。( A B )

主观题部分(三、四、五题为主观题,共70分,时间为80分钟。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育 2、语言法 3、综合密度 4、课的类型 5、淘汰赛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体育教学应遵循哪些规律与原则?

2、常用的讲解方式有哪些?运用时应注意什么?

3、分组教学的形式有哪两种?分组教学的形式有哪几种?如何运用? 五、论述题(共20分)

1、结合当前的体育改革,谈谈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C卷)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社会 A、原始 B、奴隶 C、封建 D、资本

2、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 A、1955 B、1956 C、1957 D、1958 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 )

A、陈独秀 B、二十八画生 C、恽代英 D、徐冰 4、体育教师的特殊语言是( )

A、讲解 B、口令 C、方言 D、专业术语 5、动作的速度表现了动作的( )

A、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 C、时空特征 D、综合特征

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体育教材可采用( ) A、以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分类方法 B、以身体素质为主的分类方法

C、以运动项目为主的分类方法

D、以身体素质为主兼顾运动项目的分类方法

7、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接陈述是( )的讲解形式 A、直陈式 B、概要式 C、测重式 D、联系式 8、循环练习法的主要特点是( ) A、流水依次进行 B、条件不断变化

C、每站练习无间歇 D、能有效地增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9、间歇练习法的作用是( )

A、能提高肌肉力量 B、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协调能力

C、能提高供氧能力 D、能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10、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 优秀行为进行肯定评价是一种(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表扬法 D、评比法 11、体育课的组织工作是一项( )

A、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B、很容易的工作 C、枯燥乏味的工作 D、难做的工作

12、一节课按45分钟计,其基本部分的时间,一 般安排( )分钟 A、10-20 B、28-32 C、30-35 D、35-40

13、体育课的基本结构主要是依据( )来划分的。

A、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B、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C、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D、超量恢复原理

14、一节课中,学生做练习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率,称为课的( )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一般密度 15、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6、测定体育课的密度时,应自始至终跟踪( )学生 A、全班 B、一组 C、受测 D、部分 17、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也称为( )

A、教案 B、年度计划 C、教学进度 D、单项计划

18、体育课平均心率的计算方法除了点数计算法外,还有( ) A、面积计算法 B、点算法 C、平均法 D、梯形面积计算法 19、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 )

A、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B、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 C、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 D、超量恢复原理 20、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 )年举行一次 A、1 B、2 C、3 D、4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A”和“B”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A B )

2.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用正面示范。( A B ) 3.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 A B )

4.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是指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 A B ) 5.研究体育课的密度,目的是最有效的利用上课时间。( A B ) 6.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竟技状态形成的规律。( A B ) 7.通常在发展学生体能的前提下,才选用比赛法训练。( A B ) 8.体育课的结束部分通常采用全班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 A B )

9.定期考核的时间一般是学期末。( A B )

10.在不影响技术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技术结构称技术环节。( A B )

主观题部分(三、四、五题为主观题,共70分,时间为80分钟。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质 2、专项密度3、语言法4、技术关键5、课的类型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运用队列和体操队形时应注意什么? 2、分解法有哪四种形式?图示并举例说明 3、体育实践课的组织内容包括哪一些? 五、论述题(共20分)

1、结合当前的体育改革,谈谈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学校体育学》试题A卷(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共20分;每题1分,错1个扣1分)

1、A 2、C 3、D 4、B 5、B 6、C 7、A 8、B 9、B 10、D

11、A 12、A 13、D 14、A 15、B 16、B 17、A 18、C 19、B 20、D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A 3、A 4、B 5、A6、B 7、A 8、A 9、B 10、A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在不破环技术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技术结构

2、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以及时间分配等。 3、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

4、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渐淘汰成绩差的队或个人最后赛出优胜者的方法。 5、指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四、问答题(共30分)

1、答: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育、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分)

2、答:是教师以具体动作为范例,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注意:(1)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示范要正确、熟练、轻松、优美(3)示范要有利于学生观察(4)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5分) 3、答:(1)运动竞赛的名称(2)竞赛的目的和任务(3)竞赛的时间和地点(4)参加单位及各个单位运动员的人数、分组办法(5)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6)竞赛办法(7)报名办法(8)奖励办法(9)特殊规定及注意事项。(10分)

六、答:综合密度= 95% 教师指导密度= 23% 学生练习密度= 30% 组织措施密度= 14% 观察、帮助密度= 8% 休息密度 =20% 《学校体育学》试题B卷(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共20分;每题1分)

1、B 2、C 3、D 4、A 5、B 6、A 7、B 8、C 9、C 10、B 11、B 12、A 13、D 14、D 15、B 16、A 17、B 18、A 19、C 20、B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B 2、A 3、A 4、B 5、A6、A 7、A 8、A 9、A10、A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丰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的社会现象。

2、指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3、指课本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4、指根据课的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和专业的特点等因素所划分的课的不同种类。 5、指逐渐淘汰成绩差的队或个人最后比赛出优胜者的方法。 四、问答题(共30分)

1、答:规律(1)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3)人体生理心理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4)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

原则(1)身心全面发展原则(2)自觉积极性原则 (3)直观性原则(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6)区别对待原则 (7)巩固提高原则

2、答:讲解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及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要求,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注意:(1)讲解要有明确的目性和教育性(2)讲解要生动形象,简明易懂(3)讲解要富有启发性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 3、答: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

分组不轮换:优点: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全面照顾学生,合理安排教材 顺序和运动负荷。缺点:要求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分组轮换:优点:在场地器材设备不足,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多地练习机会,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开展互帮互助。

缺点:教师不易全面指导学生,不易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灵活掌握教学时间。 六、论述题(共20分) 1、答:(1)高尚的思想品德 A、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B、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C、全面关心学生,热爱学生D、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E、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A、运动能力B、教学能力 C、教育能力D、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能力 E、其他方面的能力 2、答:(1)合理运用时间的比重是多少?是否适当? (2)各项活动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 (3)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多少是否合理?

(4)课的各部分中各项活动占该部分的时间比重是多少? (5)不合理时间是多少?原因? (6)意见和建议?

《学校体育学》试题C卷(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B 2、B 3、B 4、B 5、C 6、A 7、A 8、D 9、D 10、C 11、A 12、B 13、B 14、C 15、A 16、C 17、C 18、A 19、C 20、C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A 2、B 3、A 4、A 5、A6、 A 7、B 8、A 9、B 10、B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后天获得的基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专项密度是指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3、语言法是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4、技术关键是指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环节即为技术关键。

5、根据课的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所划分的课的不同种类。 四、问答题(共30分)

1、答: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育、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答:(1)加强队列体操队形的教学与训练(2)运用队列体操队形时,必须重视口令(3)运用体操队形,以简单易行为宜 3、答:(1)单纯分解 (2)递进分解 (3)顺进分解 (4)逆进分解 图示并举例说明(略)

五、论述题(共20分) 1、答:(1)高尚的思想品德 A、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B、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C、全面关心学生,热爱学生D、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E、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2)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A、运动能力B、教学能力C、教育能力D、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能力E、其他方面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