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学号:bj********
院系:计算机学院
摘要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人类文明中的理性。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辉煌之后,其负面影响已显端倪。事实上,科技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外部工具和内在向导,二者缺一不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当今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文 科学技术 融合 发展
引言
在当代中国,当人们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视“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有必要把科学技术视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来对它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加以审视。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
一、科技与人文的含义
(一)科技的含义
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科学技术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
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科学用逻辑和概念等形式反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技术是“务实”,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还可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工艺过程)。科学由四个层面组成:科学事实、概念、定律、理论等科学知识构成的解释层面,器物技术表现的外化层面,科学知识独立认识价值的社会认同和体制依托表现的社会建制层面,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代表的精神层面。
(二)人文的含义
第 1 页 共 6 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求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人文是关于人的文化生命的学问,所以叫“人文”。
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一般认为,人文兴起于文艺复兴运动,所以称之为“人文”。在某种意义上,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人性的一次解放运动。从此以后,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优秀的人文精神来自中西方人类最宝贵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支撑。
因此,人文本质上讲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守护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
二、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现代人类面临的系一个基本的难题。有两个基本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认识:一是人们是从一定的科学观或者人文观出发来认识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因而是受其局限的;二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本身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结果是争论愈多距离愈远。
在远古,人类的文化发展是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而进步和发展的,
第 2 页 共 6 页
在中古时期,人文(学科)和科学(萌芽状态的)相辅相成,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18世纪以来,科学主义的产生及发展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而人文主义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单方面强调某一种文化而过分贬低另一种文化,人为造成的两种文化“分道扬镳”的现象,使得人类文化发展失衡,从而导致出现了社会畸形的危险。
科学是人类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因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深受人类文化的其他各方面因素尤其是人文文化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都一再证明:科学的生长需要适宜的人文土壤.从社会环境来看,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受社会中居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就个人素质而言,科学的发明和创造与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激情、理想、信念和意志等人文涵养密不可分。
殷海光曾有过深刻的论述:“冰山上开不出玫瑰。同样在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科学不容易结出能够再生的果实。要科学能够顺利地发展,必须社会文化环境与它融合。” “科学真正能够良好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把追求真理当作基本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唯真时尚成了一个社会文化中大多数知识分子坚持的态度,科学的发展才会得到真正广大的支持。” [1]
科学本身是理性的,但科学研究活动中又不能排除非理性的因素,或者说,科学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有其人文的基础,,而人性是复杂的,人类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又是统一的。李醒民教授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没有科学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主义是憋足和虚浮的” [2],近代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剧萎缩;另一方面,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的结合在
第 3 页 共 6 页
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技与人文科学的分裂,以及人文的严重危机。
三、科学技术的人文化
科技的巨大力量使20世纪的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也成为20世纪人类的图腾。对科技的崇拜导致人们对于科技力量的误解,以为享用那些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最新科技产品,就能获得莫大的快乐,但事实上,享受科技与获得幸福之间并不能划等号。“科技产品的确能够带来感官快乐,但人的幸福观的真正来源还是他本人的人文素养,也就是他所接触的人文文化的熏陶。对于人类的幸福而言,科技与人文,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科技发展,忽视人文建设,必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3]
科技与人文有可能出现冲突绝不意味着二者必然发生冲突。相反,从内在本性上看,科技与人文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科技和艺术都包含着人性的因素。从本质上说,科技的进步和人文的发展都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物质享受更加舒适,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对科学家而言,自然科学是一种人为的事业;对艺术家而言,人文科学是一项为人的事业。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是社会系统中的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制约,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重大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包括负面影响),作为社会人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及其从事的科学技术活动,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4]因此,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但是“当代科技的发展日益表明,仅通过科学文化并不能把人类带向美好的未来”[5]。近代以来出现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给人类自身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坚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实现科技的人性化,是当代众多
第 4 页 共 6 页
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共识。20世纪初流行于美国文学界和大学讲坛的“新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就打出过用“人的法则”反对“物的法则”的旗号。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eorge Starton)大力倡导这种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文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使科学人文主义化,进而使科学“更有意义,更为动人,更为亲切”[6]。他主张既要重视科学的物质价值,更要重视科学的精神价值。这种新人文主义的实质,是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协调发展,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是科学技术化了的人,科学技术是人化了的科学技术。人文的主体和对象是科学技术化了的人。科技的力量在于取消个别,发现、寻找、重塑一般,而人文正好相反。科技强调实用性,而人文正是要抵御现实中的这种实用性。科技的发展,使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技术化、秩序化、条理化,而技术化、秩序化、条理化的日常生活毫无新意,使人丧失快乐,是人文之大敌。人文正是要在技术中挖掘美,在秩序中寻找新意,在标准中塑造个性。所以 ,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知单纯发展科技而 “忘记” 了人文关怀的倾向 ,又要反对那种假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否认科技发展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倾向。
吸收了最新科技手段的艺术作品,可以在塑造真与美统一的健康人格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内在凝聚,是人的精神力量的最高体现。好的艺术品,恰恰可以用真善美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感情,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从而弘扬人文理想,为实现科技的人性化发挥更大作用。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显著特征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与人文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境界。科学技术工作者只有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底蕴,才能有重大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因此,我们应该在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层面上,重新
第 5 页 共 6 页
反思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弊端,重新审视自由和理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最终全面实现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结语
科学技术是一把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的展望(1966年)[M].殷海光.中国和平出版社.
[2]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两种文化的汇流和整合(2013)[J].李醒民.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3]明天的我——生物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未来(2001)[M].李恩来.广东教育出版社.
[4]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着科技与人文的融合(2002)[J].彭纪南.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第 6 页 共 6 页
[5]发现灵魂——知识时代的人性与诗意(2001)[M].吴国林.广东教育出版社.
[6]真实的“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读《乔治·萨顿的激情》(2009)[J].邱龙虎.广西名族大学学报.
第 7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