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教师讲授本专题参考)
教学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理论性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培养学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实事求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矛盾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为何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也是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讨论。 本专题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为何说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也是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实事求是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矛盾分析方法
导 入 恩格斯为何提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的问题?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为何提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的问题呢?
案例1. 在这个案例中,恩格斯是针对当年一批青年大学生,它们口头上把自己称为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采取的是教条主义态度的问题。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不可移易的教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标签、用它去裁剪现实事物,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方法,运用它去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
案例2. 共产国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瞎指挥”的态度,王明、博古等人对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指示“照搬、照用”的态度,“文化大革命”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绝对化、以及文革后“两个凡是”的态度,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态度的表现。(凡
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即
1
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照办。)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它的“思想”与“思考”(理论与方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研讨第一个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也是方法
【引入】 我们要把握一种学说的理论性质(即这种学说的“主义”所在),例如把握作为整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首先必须解决“应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方法论问题”。
以往我们不仅习惯于从“唯物”、“唯心”和“辩证法”、“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去描述、指称一种学说的理论性质,甚至认为唯物的、辩证的理论就是好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就是不好的。这样就把这种学说的哲学立场与这种学说的理论性质、把对这种学说的理论性质判断与对这种学说的价值性质判断混为一谈了。
实际上,对任何一种学说的理论性质,都不应从这种学说的“思想”,而应从这种学说的“思考”去把握。这是因为:一种学说的“思考”(即它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
方法论),是这种学说的“思想”即它的世界观构成内容的——如何运行的、内在的原则
和灵魂,它规定并体现着这种学说的理论性质和精神实质。在这个意义上,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思考”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思考” 1. 马克思主义的显层表现形态是“思想”
——它是一种系统化、体系化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它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在显层态上表现为是“马克思(主义——引者加)的整个世界观”,即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形”。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是以传达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世界观知识”的形态存在的。人们通过学习、研究这个知识形态,是可以获得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知识”的。
案例1:如我们所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论、辩证法的原理。
所以,就马克思主义的“显层态”表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学说,它是一种系统化、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 马克思主义的隐层表现形态是“思考” ——它是一种认识、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即它作为一种有内在规则性的“思考”(包括它的思维
方式和思维逻辑),在隐层态上表现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方法论”,即整个马克思主义
2
学说的“魂”。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魂”,是以传达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系统的“方法论意义”的形态存在的。就是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隐含在其世界观的意蕴——即这种“世界观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由其引出的世界观知识的方法论意义”之中的,人们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知识”的内在的思考和这些“世界观知识”所蕴含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的反思和把握,才能够理解和掌握到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方法论。
案例1:如我们所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相关原理所蕴含的实事求是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关原理所蕴含的矛盾分析方法。
所以,就马克思主义的“隐层态”表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的学说,它是一种认识、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二)“思想”是其“形”,“思考”是其“魂” 1.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思考”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思想”:世界观(外在的形态、形体)——马克思主义的“形”
“思考”:方法论(内在的实质、灵魂)——马克思主义的“魂” (1)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成看,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思考”(它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决定了由它引出的“思想”(马克思主
义世界观的知识)。所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显层面形态的“思想”,它只是表现马克思
主义的“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知识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隐层面形态的“思考”,它才是表现马克思主义“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这种意义的方法论,即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
(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看,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它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观点、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由于它本身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思考相关问题的理论成果,因而在它的世界观知识——即概念(范畴)、观点、原理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理论体系中,就蕴含着其独特的方法论的意蕴或意义(这种意义的方法论,即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概念(范畴)、观点、原理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由于这种方法论不在世界观之外,而在世界观之中,是这个世界观本身所具有的。显然,人们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知识的系统的反思和把握,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思考”和这个世界观的概念(范畴)、观点、原理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抽取出来,运用于去指导、分析、解决人们认识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这就是所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3
所以,所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实际上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知识的运用,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的运用,即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这样,我们就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和“运用”这两个层面和纬度,澄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何既是理论,也是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何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问题。 2. 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应形神兼备、得“知”得“法”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和“思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既要把握它的“形”、又要把握它的“魂”。把握它的“形”,即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知识;把握它的“魂”,即更深入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具有的方法论意蕴。这样做,对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说,即是所谓“形”“神”兼备、得“知”得“法”也!
说 明:这部分的详略可由教师自行掌握。但应突出其重点: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最为重要的该思想中所蕴含着的方法论意义(即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只有掌握和理会内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蕴,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实事求是方法
【引入】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从实践理解唯物主义相关问题的新唯物论,它鲜明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思考”、理论与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机统一的理论性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从实践理解人与世界关系
1. 旧唯物主义从客体或感性直观的形式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朴素唯物论怎样从感性直观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机械唯物论怎样从感性直观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本唯物论怎样从感性直观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从感性的实践活动,即从实践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1)实践的内涵、特征与基本形式 实践的内涵与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
4
(2)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怎样从实践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实践既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双重对象化活动,又是求真、达善、合美相统一的活动。
——从实践的求“真”维度,理解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双重对象化活动,而人在自己实践活动,要能够改变客体的自然属性、从而创造新客体来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必须掌握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获取到关于客体“是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即把握客体的“本然”。这种实践所规定的求“真”维度,就是人以理论观念的方式把握、反映世界(客体)的认识关系。
案例1:动物因没有改造物(客体)自然属性的需要,就没有以理论观念的方式把握、反映世界的需要,就不会产生关于物(客体)的理性认识;人是为了改造客体自然属性的需要,才有以理论观念的方式把握、反映世界的需要,才必须去形成理性认识。
这就是说,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是受实践的求“真”维度所规定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客观需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就是从实践理解的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 ——从实践的达“善”维度,理解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对象化活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合目的性是实践主体的出发点和尺度,但这种主体的目的性是合于客体规律性的目的性,否则就是一种不具有合理性的目的性;合规律性是实践客体的出发点和尺度,但这种客体的规律性又是合于主体目的性的规律性,否则就是一种不具有合目的性的规律性。人在自己的实践中追求这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实践的达“善”(人的实践行为恰当为“善”)维度——即通过这种达“善”的实践行为,就能够既创造出客体的新价值、创造出新客体;又创造出主体的新价值、创造出新人。
案例1:人通过三峡工程的实践,既创造出三峡工程(新客体)的巨大价值,又通过这个实践培养塑造出能够实施这样宏大工程的建设者——新主体的价值。
这就是说,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是受实践的达“善”维度所规定的,实践所追求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不仅在创造着新的客体和主体的价值,实践本身还具有最大的价值——即它的“创造价值”的这种价值。这就是从实践理解的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 ——从实践的合“美”维度,理解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求“真”、达“善”,而且追求合“美”。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中,“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从实践理解,“美”即人在实践中构建的“和谐”,而“和谐”即是实践中对立面的统一。
案例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追求和构建“人与自然”对立面的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追求和构建“人与社会”对立面的统一——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在改造自身的实践中,追求和构建“人与自身”对立面的统一——即人与人的和谐。而这种人在实践中所追求和构建的“人—自然—社
5
会”的相互促进、共生和谐的关系和运行状态,就是我们在实践中所追求和构建的、作为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就是说,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是受实践的合“美”维度所规定的,人在实践中追求实现其内在的一系列对立面统一,即去构建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各个维度的“和谐”,就是在实践中去创造出的各种“美”。有了这种为实践创造的“美”,才会有人对美的欣赏——即审美关系。这就是从实践理解的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二)作为认识、改造世界的实事求是方法
【引入】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坚持实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本然与应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真”“善”“美”等对立面的统一,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实践理解为“解释(认识)世界”的关系、“欣赏(审美)世界” 的关系和“建构(改造)世界”的关系,从而蕴含和揭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实事求是方法。 1.“实事求是”方法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相互联系两方面的结合。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出发点,是人们做好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法论的首要前提。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理解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出发点的“实际”,亦必须从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统一去理解。
何为“实际”?
实际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方面、以及认识和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工具、手段和方法方面的真实情况。
第一.“实际”是指认识和实践的客体自身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方面的真实情况。 第二.“实际”是指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自身的生理条件和精神方面的真实情况。 第三,“实际”是指特定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工具、手段和方法方面的真实情况。
可见:(1)无论从认识方法、思想方法,还是从工作方法、实践方法来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绝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切从客体出发”、“一切从客体规律出发”,而忽视主体自身方面的真实情况。(2)作为实事求是方法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从主体实际和客体实际的统一出发、从主客体的实际与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工具、手段和方法方面的实际的统一出发,由之才能做到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理论指导与具体实践的相
6
一致。
(2)从“实事”中求“是”
“实事”即“实际”, 它是泛指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方面、以及认识和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工具、手段和方法方面的一切真实情况。那么,何为从实事中求“是”呢?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方法的求“是”,不应把“是”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真”,从而把求“是”理解为求“真”、把“实事求是”理解为是“务实求真”。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理解“是”的问题,“是”是真、善、美的统一,求“是”即是求取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这即是做到了在人们在自己活动中的“行为恰当”,而“行为恰当”借用中国哲学的话语来表达——即称为“是”也!
第一,求“本然”——“真”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求“应然”——“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求“和谐”——“美”即实践中对立面的统一 2. 运用实事求是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2)重“耳目之实”,轻“普遍理论”的狭隘经验主义问题 (3)以主观偏见筛选材料,以“实例枝节”代替“全部总和”问题
(关于实事求是方法,此部分可参阅倪志安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81—294页)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矛盾分析方法
【引入】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从实践理解辩证法相关问题的新辩证法,它也鲜明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思考”、理论与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机统一的理论性质。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的发展问题 1. 旧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地理解世界的发展问题” (1)把“联系”理解为世界万物自在的相互作用
(2)把“发展”理解为世界万物动变中的数量和场所变化、生物进化 (3)把“规律”理解为自然必然性或机械力学规律
7
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的发展问题
(1)把“联系”理解为人类世界事物在人的实践中的自为联系 (2)把“发展”理解为人类世界事物在人的实践中的向对立面转化
即实践中对立面的统一
——从实践理解人化自然的发展
实践改造自然——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从实践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实践改造社会——社会的人化与人的社会化 ——从实践理解人自身的发展
实践改造人自身——人的自然化与人的社会化
(此部分可参阅倪志安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探》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90—196页、138—155业)
(二)作为认识、改造世界的矛盾分析方法
【引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的发展问题,把“发展”理解为人类世界事物在人的实践中向对立面的转化——即“由人的实践所生成的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种内在的对立统一性质和趋势,从而蕴含和揭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 1.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的涵义
矛盾是反映人类世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说明:关于“矛盾”的定义问题,应澄明马克思主义讲的矛盾与黑格尔、王安石、朱熹等所讲的矛盾,以及与形式逻辑所讲的“矛盾和矛盾律”的区别。如有的老师感到这种观念接受有困难,也可按教科书的观点讲授。 黑格尔:对立而又统一就是矛盾 王安石:万物皆有藕(偶),藕中又有藕 朱熹: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属性,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8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离异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 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1)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观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方法化。所谓矛盾分析方法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原理、符合矛盾本性的分析人类世界事物的哲学方法。它是通过分析人类世界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人类世界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和从对立中把握统一”这相互联系两个方面的结合。 ——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从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渗透和贯通,把握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离异和否定 ——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从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离异和否定,把握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渗透和贯通
(2)矛盾分析方法具体形式的多样性
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基本形式。人们通常使用的如质和量统一的方法、肯定和否定统一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统一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方法等,都是一种贯穿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 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问题 (2)割裂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问题
(3)割裂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的对立统一的问题 (4)割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对立统一的问题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