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类型与预防策略

来源:九壹网


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类型与预防策略

孙永平 范 巍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摘 要]中小学生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以交通事故、溺水、自然灾害、火灾、食物中毒

等为主。中小学生安全

事故中,60%发生在校外,农村是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地区,低年级学生易发生安全事

故。预防中小学生安全事

故需完善政策法规及健全安全机制,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安全防范措施,加

强学校体育的安全教育工

作。创建良好的中小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环境,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及全民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1477(2010)03 -0006 -04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发展的

基本保障,因此,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和谐

社会的必要因素。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加强

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尤为重要。我国现有中

小学生约1.8亿,近10年来,全国的中小学生平

均每年死亡人数4万左右,其中属于非正常死亡

学生人数1.6万,占死亡总数的40%,也即平均

每天非正常死亡的中小学生40余人。发生的安

全事故主要是交通事故、溺水、自然灾害、火灾、食

物中毒等。

目前,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中,溺水、交通、

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等事故

灾难约占60%;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

等社会安全事故约占30%;洪水、龙卷风、地震、

冰雹、暴雨、塌方等自然灾害约占10%。从整体

上看,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中,60%发生在校外,主

要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两类事故发生数量占

各类事故总数的50%,其中,交通事故导致伤害

的中小学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5%;从地域上

看,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城市近30%,约70%发生

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事故发生数量、死亡

人数和受伤人数均明显高于城市。

一、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特征

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地域广大、安全事

故发生种类较多,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农村是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地区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备,师

生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学校安全管理存在明显漏

洞;道路交通比较落后,机动车辆与行人并道;相

关责任单位对河湖、池塘等疏于管理是导致各类

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2.低年级学生易发生安全事故

相对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安全知识都比较欠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我

防护能力比较低,这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安全事故

多发的主要原因。

3.校园伤害事故增多

校园伤害事故主要包括绑架、爆炸、持刀伤

害、放火、性侵犯等安全事故。校园伤害事故增多

的重要原因是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不健全,导致少数/害群之马0混入教职工队伍,以及个

别校外非

法人员进入校园,从而酿成校园伤害惨案发生。

4.节假日是事故多发期

暑假和周末等节假日及其前后是各类事故的

集中多发期,尤其是中小学生溺水事故最多。发

生在白天安全事故主要有交通事故、溺水事故、校

园伤害事故等;发生在晚上主要是山洪、暴雨、地

震等自然灾害和一氧化碳中毒等事故。

5.事故多发地点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上下学

路上、江河水库和学校及周边

各类中小学生事故中,发生在学生上下学路

上比较多,其中以交通事故为主;发生在江河水库

的安全事故,以溺水事故为主;发生在学校及周边

的安全事故,以持刀伤害、性侵害为主。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居高不下,应当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创建良

好的中小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环境,提高学生及全

民的安全意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类型与成因

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依照发生地可将其分为校

内事故和校外事故,校内事故包括:课内事故、课

余事故;依照事故的性质可分为刑事事故、民事事

故;依照事故的内容可分为交通事故、溺水事故、

自然灾害事故、消防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饮

食事故、社会治安事故等。

1.交通事故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

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拥有车辆的单位和个人数

量剧增,交通事故频频发生。2008年全国道路交

通安全事故265 204起,死亡73 484人。2004年全

国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中小学生死亡人数4 423人,

受伤人数20 917人,交通事故已成为中小学生安

全事故的第一位。据统计,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

量达到了1168亿辆;汽车保有量达到了6 289.3

万辆,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35倍多。经济较为发

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机动车保有

量均超过100万辆。2009年,全国道路交通流

量、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将进一步增长。

中小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较弱、家庭

监护缺位等是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另外,机

动车司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交通违

法行为亦是造成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的原因。

2.溺水事故

本世纪初,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约有40余

人因溺水死亡,小学生溺水死亡人数占溺水死亡

学生总数的612%,溺水是该年龄段的第一死因。

中国卫生部统计全国死亡人数的数据表明:2000

~2005年,溺水在所有儿童意外伤害死因中所占

的比重持续保持在50%以上,趋势有增无减,特

别是农村更为突出,农村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率是城市的近5倍。溺水事故已成中小学生非正

常死亡的主要/杀手0之一。

3.自然灾害

资料显示:2007年以来,中国气候异常,降雨

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

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

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

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 325

人,紧急转移安置1 499万人(次);造成人口死亡

的主要灾种是洪涝和滑坡泥石流,其次是风雹灾

害。因灾致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被洪水冲走(溺

水)、雷击、山体坍塌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

自2007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地震5级

以上10余次,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10级

地震并波及多个省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

受灾累计遇难68 636人,1 129人被埋,17 516人

失踪,其中相当数量为中小学生。目前,我国中小

学校缺少对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灾害知识的普及教

育,中小学生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应对能力较低,缺

乏逃生和自救能力;较少的学校虽然曾进行过相

关的教育,但是并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4.消防安全事故

校园火灾也是时有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

故,校园消防安全事故中近90%发生在学生宿舍

内,且一般受害相对严重。宿舍是人员密集区,由

于中小学生消防知识不足,对突发火灾应对能力

较低,一旦出现火灾事故,将对学生的生命构成严

重威胁。中小学生消防意识淡漠,致使宿舍内存

在安全隐患,如:易燃杂物堆积、违规使用电器等

是发生校园火灾的主要原因。

5.学校体育安全

由于体育独特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容易出现

运动性伤害事故。虽然伤害事故造成学生死亡人

数不多,但是,属于比较多发的伤害事故,主要为器械性伤害、擦伤、扭伤、创伤、骨折;

其次为非器

械性伤害,如:奔跑诱发心肺疾病等。频繁发生学

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体育管理人

员、有关的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自身对此类安全问

题的重视不够,出现思想上的麻痹,造成对教学中

的一些关键环节的忽视,诱发事故发生。另外,学

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

教学的需求,在客观上形成了诱发体育伤害事故

的潜在因素。

6.饮食安全

2008年3月18日,河南省叶县廉村镇第一

初中百余学生发生食物中毒。由于食用了学校供

应的不洁食物,100余名学生陆续出现腹痛、腹

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此类事故在中小学校

时有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故占各类学校突发公

共卫生事故总数的30%。在校学生食物中毒事

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薄弱,

对学校食品与卫生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力度不够,

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尤其是农村中小

学普遍缺乏专兼职卫生人员,学校食堂、饮用水、

厕所、宿舍等生活与卫生基础设施与条件简陋,存

在很多卫生安全隐患。

7.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

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

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事

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

校,或多或少的都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而且有相

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有着明显的暴力倾向。某省调

查表明:近90%的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暴力,有

87.3%的同学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

行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遭受身体和语言攻击

行为的受害者人数最多,均超过总调查人数的

70%以上。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与学生自身

的心理健康和法律意识淡薄、学校管理失策和教

育保护不力、社会不良因素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

及受害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

三、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预防策略

1.完善政策法规及健全安全机制

各级学校要切实落实教育部颁布的5中小学

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6,使中小学的安全教育有

法可依、有法可行。根据5纲要6确定的六大教学

内容模块,科学设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结

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教育的校本研究和

整体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要逐步

建立完善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保障机制,制订

科学的安全教育评价标准,并将其列入学校督导

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的指标主要为

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安

全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安全教育活动的安排、

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级

教育科研院所、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参与中小学安

全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把中小学安全教

育研究列入当地课题研究规划之中,保证经费,及

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学校要充分调动

教师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的校本

研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

点,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和

学校特色的实践成果。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

相关政策法规,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政策法规

明确纳入到各项法规之中。加大力度进行安全教

育的宣传工作,社区、乡村、交通以及其他各行业

应结合地区、行业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定期展开安

全教育活动,如:利用主题报告、专题讲座、图片展

示、现场演习、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切

实将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在全社会建立安全

教育氛围,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及其自

我保护知识与能力。

2.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

当前,交通安全事故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排

在第一位的伤害事故,为此,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交

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将学生的交通法规、交通

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规划中,不断增强中小学

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引导中小学

生正确地走路、骑车、乘车,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开展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形式多

样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包括发放交通安全知识

宣传折页、中小学安全知识挂图、中小学应急避险

读本等安全宣传材料,组织观看交通安全录像片、

举办交通安全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

式的活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议中

小学生家

长、教育部门与交通、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广泛

持久地开展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活动,

加大社会宣传,让社区和其他社会成员都对学生

的交通安全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支持,营造良好的

社会氛围;开辟学生安全通道,努力做好中小学生

上下学路上的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学生上下

学接送和交接班制度,在学生上下学时段,加强道

路交通和治安的管理等;在校园周边交通道口完

善和增设指示设施、信号灯、治安岗亭、报警点;学

生人数较多的学校可采取弹性放学时间等有效措

施来缓解交通拥挤状况,确保道路畅通。

建议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大对乡镇农村中

小学生上下学接送车辆的排查整治工作,积极开展

对各类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积极建

立和完善校车和符合条件的营运车辆的管理制度,

确保不让学生乘坐拼装车、报废车、拖拉机和非法

营运客车等存在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

3.建立健全安全防范措施

多年来,中小学生溺水事故频频发生,且呈有

增无减的态势,应引起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足够

的重视。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种预防学生溺水的安

全防范制度,实行各负其责的防范工作机制;学校

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溺水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

安全意识,积极营造溺水安全教育氛围,通过主题

班会、标语、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宣传活动,使学

生牢固树立忧患意识;通过体育课或举办讲座,教

会学生游泳,提高学生的游泳技能。中小学生体

育课要适当增加游泳知识的教育,以及游泳技能、

救生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水中遇到突发情

况时,能够运用所学会的游泳知识和技能妥善地

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建立家校联系工作制度,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共同做好/防溺水0工作。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

5致家长一封信6、签订5防溺水安全公约6等形式,

要求家长加强双休日、节假日等对孩子的监管和

教育。把/游泳安全教育0宣传到每个学生、每个

家庭,促进家校联手,共筑安全防线。争取社会各

界力量共同参与学生的安全工作,建立学校、家

庭、社会共同参与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良好机制。

4.加强学校体育的安全教育工作

各级学校建立以校长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安

全领导小组,要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层层负责,建

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长效的安全机制。切实提

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课余活动中的安全意识和

自我防范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体育教

学规律,组织学生做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心

理、生理方面均能适应体育活动的要求。针对教

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指导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场地、器械等

情况,重视学生练习中的保护与自我保护。要求

学生穿适于体育活动的着装,不佩戴饰物,不随身

携带物品。教师要认真备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和

教材安排,合理搭配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

各学校实际条件,合理选用场地和器材,对所需要

的场地、器材要事先做好检查和维修。对于跳跃、

单杠、双杠、滚翻等项目的练习要充分做好保护与

帮助的安排。教师要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建立

学生体检制度,了解学生身心健康档案,对于有病

和体弱的学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

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性,加快运动

场地和体育器械的建设,加强体育运动器材的管

理,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体育活动环境;通过多种

渠道加强安全事故和预防知识的宣传,广泛听取

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将安全教育纳入中

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之中,明确保证课时,以各类安

全知识为教学内容,以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预防及

应对实践活动为载体,定期开设体育与安全课,使

体育与安全课真正体现出对意外事故的预防性和

实战性的功效,切实将安全教育制度化。提倡体

育课情境教学,如:将交通、溺水、自然灾害、消防

等知识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之中,根据不同年龄阶

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安全教育体育游戏,改编

传统体育游戏,使其赋予安全教育意义。

5.明确各类事故责任制度

建立和健全中小学生交通、溺水、火灾、学校

体育伤害、饮食及社会治安等各级各类事故的责

任制度,防患于未然。按照责权一致、责任分明、

任务清楚、要求明确的原则,把中小学生各类安全

事故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职考核的条件之一,实

行一票否决制。坚持责任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

切的理念,为中小学生创建安全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