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8-2 信息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胡幸福
摘 要:泛珠三角旅游文化特色可以大致划分为“绿色”、“红色”、“蓝色”、“金色”四大板块,这些色块之间同时又存在交叉浸润的现象,这都是“调色板”效应的自然现象。但作为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来说,重点是要找出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色彩。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就是为各地的旅游发展找准方向,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和谐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旅游文化;泛珠三角;和谐发展
文化体验已经在人们的旅游动机中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调查统计,它已经跃居五大旅游动机之首位。与之相适应,各区域的旅游产品开发也正在从“外在型”向“内涵型”转变。所谓内涵,就是要体现旅游的灵魂——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突出特色。在旅游业中,没有文化的景观是没有吸引力的,而文化没有特色,其旅游发展就会缺失可持续的势能。
分析泛珠三角各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就是为各地的旅游发展找准方向,为区域合作构建和谐发展局面。
从卫星俯视泛珠三角,大致像一块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相映成辉,绚丽多彩。如果从色彩角度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文化也莫不如是。我们可以将泛珠三角旅游文化特色大致以四大类色彩来划分:广西、云南、贵州是以山水文化为主的“绿色”;江西、湖南、四川是以历史人文为主的“红色”;福建、广东、海南岛是以海洋文化为主的“蓝色”;香港、澳门则是以商业文化为主的“金色”。当然,在这大致的色块中,各省区又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个色块之间同时又存在交叉浸润的现象,这都是“调色板”效应的自然现象。但作为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来说,重点是要找出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文化色彩。 一
(一)广西旅游文化特色
广西是我国旅游转型最早的省区之一,1986年,桂林市被定为全国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广西旅游业也就由“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转轨。还在经济火热的时候,广西的旅游又很注意文化内涵的建设了,尤其是特色文化的建设。但面对七百多个景点,怎样凝练出作为广西整体形象的旅游文化特点,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直到2001年,自治区旅游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特色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一个旅游发展的总体框架才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就是“一个旅游龙头、两条黄金旅游带、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四大旅游特色、五大旅游品牌、六大特色旅游线路、七大旅游区。”这个框架所包含的全部内涵体现的就是以“北绿南蓝”为骨
干的“山水海洋旅游文化”特色。其中山水文化是重中之重。
广西的旅游发展实施计划在文化体现方面是很清晰的。它围绕着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来做足山水海洋文化的特色。在内部,极力构成“一轴两翼、南蓝北绿、一地一品、城乡互动”的格局。突出自然山水、海洋休闲、边关揽胜和民族风情四大区域旅游特色。
向外则始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2004年7月,率先参与启动了“两广6市无障碍旅游区”活动。2006年4月的两广旅游合作论坛又把无障碍旅游区扩展到20个城市。在新一轮的竞争热潮中,广西不仅力争在泛珠三角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力图借“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之机,利用发展会展经济和商务旅游把广西做成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进入的前沿地带。
可见,广西除抓住传统的桂林山水文化这个龙头外,又注意培植后起的滨海休闲、边关揽胜和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这不仅更好地辅助了主题的旅游文化,而且为广西旅游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后劲。
但广西的旅游形象主题词却不凝练,“风情广西”、“魅力广西”、“美在广西”、“激情广西”、“开放广西”,用词多,看似面面俱到,却让人感到空洞。还不如“桂林漓江印象·刘三姐”让人有“人在山水之间”的深刻印象。
(二)云南旅游文化特色
从2004年起,“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更名为“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加了“文化”两个字,缩少了旅游节的外延,但云南方面坚持认为,这是为突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要求。可见,文化特色在云南旅游界被充分看重了。
云南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最具旅游头脑的省份,其精明之处在于文化意识颇强,会借文化精品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例如,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千里走单骑》、小说《香格里拉》等无不被利用来拉动石林、大理、丽江、迪庆等地的旅游人气。一台《云南映像》更把全国人民对“彩云之南”神秘异域风情想入非非的胃口吊得高高的。
配合整个区域旅游文化的特色,云南各地、州、市都纷纷上演“一台戏”,昆明在演《小河淌水》,丽江在演《丽水金沙》,怒江在演《母亲河》,版纳在演《勐巴拉那西》。无不体现着绿色山水中的风情。
从云南石林旅游品牌战略直指“国际三品牌和国内三品牌”就可看出,云南旅游文化的发展战略就是冲刺高层次,从而为云南旅游完成从自然观光型向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的转变奠定文化基石。
(三)贵州旅游文化特色
贵州开始认识到了把旅游资源变资产,再把资产变资本的魔力,而这个“变”的点金术就是文化。贵州开始环视周围,觉得云南的花,西藏的雪,广西的海,四川的山,游客都玩过了,人们该到贵州来了,但来贵州看什么呢?贵州人心中还没有底。
贵州人心里也明白,只有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高度融合,打造出旅游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才能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特色。但这个融合点在什么地方?有人搞了个悬赏200万元破解千古之谜“红崖天书”的活动,结果似噱头而不了了之;还有人想起了杨丽萍,想起了《云南映像》一
台戏,于是模仿着搞了个《多彩贵州风》,在短时间内还真有点吸引眼球,但看过也就忘了;也有人提出用黄果树瀑布来做“水”的文章,想法很独到,只是水少了点。
现在贵州所共识的是“三架马车”发展思路。即以黄果树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风光旅游;以17个少数民族文化为底蕴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以红军长征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为此,重点开辟了以贵阳为中心,向东、南、西、北辐射的四条旅游新线路。提出“以质取胜,以特取胜”。但在文化特色方面,“三架马车”受着广西、云南、江西的特色压力。
但由于特色提炼不够,导致旅游形象主题词也游移不定,含混不清。目前并存的有:“干瀑之省”、“漂流之省”、“文化之州、风光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等,贵州的区域旅游文化特色还没有在山水文化的绿色中凸现出来,在人们心目中还没有一个可以取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历史负面形象的旅游主题词。人们在期待着贵州。 二
(一)江西旅游文化特色
江西,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山水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
的旅游资源不能说不丰富,但怎样突出其文化特色,却是要费一番思量的。1998年,他们自称是率先提出了响亮的红色旅游促销口号——“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直到2000年,才首次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这时他们发现,红色旅游概念是一个很好提升自己知名度的契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它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于是在2001年正式对外亮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主题词,打出了红色旅游的旗帜。
旗帜一展,黄金万两。2004年,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一千三百五十余万人次,总收入77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0%。红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2.3%。可观的效益使江西认定了这面红色旗帜。在推行“2004年中国红色旅游万里行”的东风之中,江西牵头签定了《七省共同发展红色旅游宣言》,2005年,又借“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的热浪,搞了个《红色旅游合作井冈山宣言》。几套组合拳下来,江西稳坐了红色旅游头把交椅。“红色旅游文化”也就自然成了江西旅游文化的特色。
锁定的目标是:用3年时间,把江西建成红色旅游强省,再用3年时间(2008~2010),将江西“红色摇篮”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28%。
江西的实施措施是:在省内方面,着重科学布局,精心策划,营造全省点、线、片一体的红色摇篮,绿水青山,红绿古三色交相辉映的旅游景区网络和文化氛围。在对外方面,则积极联动外省。如江西省海外旅游总公司在推出的5条名为“江西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的红色产品中,就有4条线路分别延伸到了长沙、上海、嘉兴等地。2006年,井冈山就把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作为主攻目标市场,对这三个区域的重要城市实行覆盖式的红色旅游宣传轰炸。即使是围绕2006年“中国乡村游”这一主题,江西提出的口号仍然是“高举红色旗帜,做足绿色文章”。 尽管江西最近又推出口号,标榜江西旅游是“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想使江西旅游形象更丰满。但不可否认,红色旅游已成了江西旅游文化的灵魂,是其旅游文化的最大特色。
(二)湖南旅游文化特色
湖南旅游资源颇为丰富,自称居全国前8位,还有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但湖南的旅游文化特色一直难产,前些日子标出的口号是“山水湖南,伟人故里”。可惜没有抓住时机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湖南的旅游始终没摆脱小脚跬步之嫌。旅游思维停留在自恋自赏,陶醉在2003年的长坂坡(这年,在全国旅游业收入下降12%的大环境下,湖南旅游进账297亿多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20%,可谓“逆风飞扬”),在旅游线路的开发上,湖南旅游市场上更多的是小打小闹的“百姓生活游”,也就是省内一日游等,旅游业门票收入成为重头,廉价旅游在湖南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区域却久久没形成旅游文化特色。
在“红色旅游”被江西搞得热火朝天时,湖南不但失去了先机,更不可思议的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竟被排斥在七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之外。去年还是“美丽江西,绿色家园”为主题词的江西,今年就成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稳坐红色旅游头把交椅了。而早就以“伟人故里”自豪的湖南,如今却成了“红色旅游”的边缘人。这对湖南无异于当头棒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思维定位,确立自己的旅游文化特色。
红色的旗帜已被人捷足取走,只有在历史人文与山水结合中找文章做了。讲起来,湖南的人文历史底子还是满厚的,中国旅游文化中古今往来的“八景”就是在潇湘孵化出来的,“不到潇湘哪有诗”也是对湖南风光景致的褒扬,历史书上活动在潇湘大地的名人名字更是一串一串。真是人杰地灵。但湖南偏偏自己弄出一个“湖湘文化”概念,至于什么是湖湘文化,也许太学究了,一般人谁也说不清。旅游业拿这件文化外衣一披,无异于作茧自缚。
(三)四川旅游文化特色
四川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超级大省。不但有老天爷特别青睐赐予的名山大川,而且有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耀眼的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光世界遗产就多达5处!面对如此多的家珍,四川人一时无所适从,他们在天府之国、大熊猫故乡、雄秀奇幽等多种意境中徘徊。伸开十个手指什么都想抓,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大潮汹涌,泥沙俱下,连“鬼城”都冒出来了,结果自损形象。痛定思痛后的四川人对旅游理解就深刻多了,省里当家人亲自出面抓旅游,书记张学忠发话:“要说四川旅游的最大优势,我认为还在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副省长王怀臣也宣称:四川旅游,一是要实施“两大战略”,二是要抓“两条主线”。两大战略就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和旅游精品发展战略;两条主线就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中坚持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并重。 这种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战略,其最大优势是可以统一思想,凝练出一个可以指导旅游发展统一行动的旅游文化方略。在四川就形成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农家休闲”的旅游文化特色。其推出的旅游形象主题词就是“天下四川,熊猫故乡”。其实,四川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是很丰厚的,而且做得也不错。但他们注意到了同江西与湖南的关系。
四川正是按照这个旅游文化特色来实施他们的精品发展战略,着重突出“品牌三宝”。以此来提升四川旅游的“精、气、神”。所谓三宝方略,就是体现其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取向的主线。即:一是以大熊猫为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二是以三星堆出土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为品牌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三是以“农家乐”为品牌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其中,以大熊猫作为国际品牌重点宣传。四川这一方略相对突出了重点,符合该省旅游文化实际。只是形象主题词中的“天
下四川”显得空洞,尤其让外国人看了不得要领。不如改为“巴蜀古国,熊猫故乡”,就把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特色都突出了。 三
(一)福建旅游文化特色
福建有著名的武夷山,是我国4个拥有世界“双遗”殊荣的景区之一。但福建却以闽台文化作基调,打造涵括闽台港澳两岸四地的“海峡旅游文化”,使之成为区域旅游文化的特色。在福建看来,福建处于海峡西岸,其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经过中原文化的传入、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等,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和兼容性。从海峡东岸看,施琅统一台湾后,福建移民大量人台,台闽文化日趋融合,形成了一个共同文化区域。台闽文化因之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亚文化圈,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类型,有着鲜明特色。在这个基础上挖掘出闽台自成一家的区域文化内涵,形成海峡旅游文化是顺理成章的优势。
福建方面还进一步认为,海峡旅游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谐”。因之将“和谐旅游”作为福建旅游形象主题词。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将旅游变成三个过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二是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三是人的心态平复和心理和谐的过程。这个理念最能唤起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心理共鸣。
在海峡旅游文化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下,福建旅游发展的具体方略是:通过“前瞻性地、高起点地、大手笔地完成海峡两岸旅游区域合作规划,突出闽港澳台两岸四地旅游的合作„„形成独具魅力的海峡旅游特色”。
实施的措施是:在省内构建“五区两带”的发展格局,向外则加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旅游区的对接,与台港澳结盟。2005年,福建省旅游协会就与台湾6大旅行同业公会、香港旅游业协会、澳门旅游局签署了《海峡旅游区域协会备忘录》。
从福建至今的举措看,闽台是海峡旅游文化的主体,港澳因其特殊地位被拉人到其体系之内,广东则是被游移于这个旅游文化体系之外的。虽然在海峡两岸经济区有个“221工程”(即建立闽、粤两省,和港澳两特区,同台湾之间的紧密型的合作探索),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总是同步的,而文化则更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二)广东旅游文化特色
将广东归在蓝色海洋文化板块,从现实看,有点勉强,从历史、从地缘看也说得过去。广东早几年号称中国旅游三分天下有其一,事实也确实如此。到现在为止广东的旅游收入旅游创汇基本是占全国的1/4强。广东毗邻港澳,每年入境人数约占全国的80%。广东的旅游曾经创了许多全国旅游的第一:第一个引进的中外合资的酒店,第一个引进外商投资的酒店,第一个开展了港澳游,第一个开展了出境游,第一个开展了港澳自由行,广东的旅游对全国的旅游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面上看,广东的旅游确实非常精彩,但要问广东的旅游文化特色与旅游辉煌成就的关系,就出现了尴尬局面。
说起来,广东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还算丰富,但旅游发展二十多年来,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没文化”。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源虽然还算丰富,但知名度不高;二是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晕轮效应影响了对文化的认识和建设。所以,当周边省区都把旅游当回
事来抓时,广东的旅游可谓在庆功宴中听到了四面楚歌。红色文化旅游,不能与江西、湖南攀比;绿色山水旅游,不能与广西桂林相比;蓝色滨海旅游,有海南岛站着上风;金色商务都市旅游,港澳是当仁不让;人文历史旅游,敌不过湘川文化;民俗风情旅游,难望云贵项背。多少年下来,广东的旅游始终是在漫无目标中漂浮。没有文化定位,就如同没有灵魂附体。虽然年年游人如织,但都是过客匆匆,留不下游客。放眼下一轮旅游的发展与竞争,危机感开始凸显出来,广东开始考虑必须在蓝色板块中,在整个泛珠三角中树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文化。
当代广东的名气是受惠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到广东看什么?就是看广州、深圳、珠海三个改革开放的窗口,看广东的蓬勃发展,看中国的未来。但要把这些从文化的高度概括出本区域旅游文化的特色,却相当不易。况且广东也不仅仅就是这三个城市所能代表的。2001年费尽心思推出了“活力广东”这个还别致的旅游形象主题词,但仍然没有改变人们视广东“没文化”的偏见。也许“活力广东”太文人化了,太抽象了,一般群众很难理解“活力”所表达的具体指向。正如人们不能号召说:让我们去广东看活力。主题词抽象的根本原因是自己所代表的旅游文化特色还没定准位。为了扭转“没文化”的颓势,2005年,广东省以政府行为推出了一场热闹的“国际旅游文化节”,2006年继续举办。官方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旅游文化节,从旅游这个角度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土族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海洋文化,这五个方面来深入研究广东旅游的特色,还特别提出要在旅游节打出广府风、客家情、潮汕韵、南海潮、百越神,通过这五大风情来诠释活力广东。也有人提出要将“岭南文化”融入到广东旅游文化的特色中。看来,广东要凝练出自己的旅游文化特色还要花大的力气。因为文化特色需要发掘,而不是“做”出来的。其实,有着开风气之先的广东完全有条件挖掘出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让游客感觉来广东旅游和去别的地方旅游不一样。不仅是风光的不同,也不仅是当地文化的不同,而是旅游感受上的不同。限于篇幅,对此问题我们另做专题研究。
(三)海南旅游文化特色
海南岛,一个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是最典型的蓝色海洋文化地,但前些年人们对其旅游文化特色定位却费了不少脑细胞,挖掘出了很多“文化”,诸如:黎苗族文化、清官文化、贬官文化、儒官文化、仕文化、海洋文化、特区文化、生态文化、度假文化、海南文化、红色文化、边疆文化、天涯文化、华侨文化等。总之,一山、一石、一人、一事就是一个文化,显示出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浮躁文化心理。
应该说,海南的旅游文化特色是建立在“热带海岛生态文化”基础上的蓝色的“海岛休闲旅游文化”。它的旅游形象主题词“椰树海岸”,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即使在世界滨海旅游胜地名单中也能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可以与法国的“蓝色海岸”、西班牙的“太阳海岸”、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一逐高低。
现在,海南岛按“海岛休闲旅游文化”发展旅游的思路是比较明确的。在岛内建立起一条以海口为起点,三亚为终点,包括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凌水的东海岸旅游经济区域带,其内涵则是一批大型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以及一大批小型度假村、度假群落和文明生态村。在外联方面,则利用独有的海洋管辖权优势,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旅游业务。同时,积极与广东、香港、澳门的旅游产品连接上,实行整合,形成粤、港、澳、琼大旅游区,以自身的阳光、沙滩、海水、绿韵特色优势把现成的游客吸引过去。为此,海南岛在突出自己旅游文化特色的旗
帜下,在精心打造7大旅游品牌。这是很有见地的。 四
(一)香港旅游文化特色
香港是国际都会,这是不争的事实。“购物天堂,娱乐之城”是其旅游文化的两大基点。然而,这个闻名于世的国际都会是个历史的怪胎,其“购物天堂,娱乐之城”是在殖民历史长河中浸润着殖民文化色彩长成的。故有人说“英国殖民过程已消灭了香港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及文化自信„„香港人的人文积累余下的就只有那个殖民时期的奋斗,由渔港变成现代国际都会的故事。”基于这种背景,香港旅游文化特色就表现出带西方殖民痕迹的“商都旅游文化”。其核心是“好客文化”。香港旅游发展局推出的旅游形象主题词是;“香港,乐在此·爱在此”。为此,香港除了每年举办“香港购物节”、“香港缤纷冬日节”以及春节特别节目外,还花力气于2005年引进了迪斯尼乐园。还在全港推行“优质旅游服务”和“旅业英才实习计划”。这是由港府掏腰包“为参加者提供系统的训练和实习机会,以培养好客文化”。所谓“好客文化”,通俗讲就是要做到笑脸相迎有钱的游客。2006年是香港自定的“精彩香港旅游年”,在个人游中,香港提出重点要为家庭游客和商务游客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因为这两个游客群具备更加可观的消费能力”。
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亚文化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点。做得好,会产生杂交优势,做得不好,则是染缸效应。今年内地香港旅游出现衰相,就在于其旅游文化的核心是“好客文化”,而没有强调诚信为本。好客能够笑脸盯着游客的钱袋,而漠视游客的心情。虽然迄今香港已有超过6000间商铺获得“优质旅游服务”认证,但针对内地游客的蒙骗、欺诈、宰客等丑恶现象仍层出不穷,以致2006年10月黄金周赴港游客较往年少了3成。
港府受1480亿港元和36000个就业机会的商业诱惑,引进迪斯尼,原想盆满钵满地大赚内地游客一把,却因它的傲慢而终究不如人意。香港终究在中国,中国人不一定看到迪斯尼三个字就忙不迭地掏腰包。专栏作家黄瑛琦就曾提问:迪士尼“它除了在香港赚钱外,会否尽社会责任,回馈社区?”我们“可以张开双臂迎接迪士尼,可是,拥抱过后,是否以前属于我们的文化历史都要一概让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旅游文化定位的失当之处。
香港看到了自己的弱势,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最近出台的方略是:近联深圳,远交湖南。他们发现,以深圳新兴移民城市文化和香港中西交融文化为内容的旅游产品具有强大的组合优势,尤其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跨越两种社会制度和具有两种不同旅游文化的综合旅游区域,以及极为方便的陆路交通,均具有无比的吸引力。而湖南的人文风景和历史底蕴是对香港旅游资源空白领域的最好补充。为此,香港正在精心打造“一程多站”的旅游新线路。这也是一种文化互补。随着香港旅游新发展,其旅游文化特色将有新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其旅游形象主题词要做新的表述。
(二)澳门旅游文化特色
澳门从一个荒芜小半岛成为今天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四百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澳门文化呈现出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共融色彩。使澳门成为很有特色的旅游城市,光“澳门历
史街区”一份世界遗产就充分奠基了其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
然而,事物不总是按常规展现其特色,几十年来,澳门国际旅游都市的知名度不是来自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而是博彩娱乐。因之它的旅游业结构十分单一,它以“东方的蒙地卡罗”招徕天下游客。博彩业的风头掩盖了澳门其他旅游资源的锋芒。“博彩旅游文化”成为其耀眼的特色。“文化传承,中西交汇”的形象主题词往往被人们忽视。
博彩旅游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吸引世界豪赌的游客,大把的金钱刺激了澳门的经济;另方面它又阻断了数量可观的观光游客和休闲旅游者的脚步。“除了去参与博彩,澳门其实没什么好玩”,这是目前人们对澳门的普遍评价。
品牌已经做成这样了,澳门也只有因势利导,将特色做透,才能维持长期发展的态势。这就要将博彩与大旅游结合起来,摆脱单一的博彩形象。从澳门近来的动作看,出路有两条:一是外联;二是内变。
外联,2006年初,澳门主动与内地的中山、珠海联姻攀亲,共同打出了一个“中珠澳——大香山旅游”的文化概念。以弘扬共同的香山文化为宗旨,意在以文化为先导,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包装与整合,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内变,就是要把澳门从“东方的蒙地卡罗”变为“东方的拉丝维加斯”。为此,首先由政府出面引导,将赛马、赛狗等活动由传统的赌博项目演变为社会性的运动项目。其次是大打旅游文化牌,推出了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国际烟花节、澳门荷花节、国际龙舟节、动感亚洲自我挑战越野、“2006澳门世界遗产年”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其三是兴建了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
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将澳门建成为集博彩旅游、国际会展商都旅游、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际化旅游名城。使“文化传承,中西交汇”的旅游地形象将名副其实。至于新的旅游文化特色的表述则还须斟酌。 五
从以上分析,可以结论出如下几点:
第一,实践证明,凡是旅游业发展真正兴旺的省区,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尤其是其特色定位要准确。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点睛工程。抓准了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带来巨大效益,如云南、广西以及后起的江西都是成功的范例。
第二,未来旅游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其焦点就是打特色牌。目前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就是“申遗”,从长远看,还得要有强有力的文化建设与创新。如旅游大省广东,已很有领悟,为做成旅游强省,正在紧锣密鼓地“申遗”,正在建设文化大省,希望以特色文化吸引游客。
第三,打造旅游文化除了竞争还需要和谐,区域旅游文化建设要扬长避短,区域间旅游文化要以己之短融入之长,以四两拨千斤,达到共赢目的。如四川,一样有着丰厚的红色旅游文化,但它并不与江西、湖南争长短,而是借红色旅游的东风完成了《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四川省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打出“红色四川,绿色天府”旗帜,与周边“红色”省份联动,获得双赢。
总之,区域旅游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更高层面上为旅游者打造更适合其需要的旅游平台。这个平台越大越好,层次越高越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突出每个省区区域内旅游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也要做好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文化的和谐建设与共同发展。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简介:胡幸福(1956- ),男,广西兴安人,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