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的实证研究

来源:九壹网
 http://www.paper.edu.cn

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的实证研究

李娟1,沙景华2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E-mail:lijuan_508@sina.com

摘 要:21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正确确立主导产业能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制造业各行业作了实证研究,确立在未来十年其主导产业为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和纺织业,并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江苏,主导产业,制造业,主成分分析

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高地的关键因素。江苏是我国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500美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8.5%:56.5%:35%,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化工业时代。在新技术及新兴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其优势、正确引导制造业的发展及如何确立主导产业,对江苏来说至关重要。

1. 制造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

1.1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头作用和广泛的直接、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一般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主导产业群,它们能迅速有效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满足大幅度增长的市场需求,从而能持续获得较高的生产增长率,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角[1]。

1.2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理论核心是在发展传统的具有相对优势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的同时,必须扶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首次提出,提出依据产业关联度确定主导产业的准则,即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产业。对资本相对不足、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要发展后向关联度较高的最终产业。

罗斯托对主导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称这种带动作用为 “扩散效应”,包括:(1)前向效应,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新的经济部门;(2)后向效应,指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3)旁侧效应,指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包括地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2]。主导产业正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时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准则,即需求收入弹性准则和生产率上升率准则[3]。

-1-

http://www.paper.edu.cn

我国在确定主导产业时,除以上因素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市场需求、短缺替代弹性、瓶颈效应、增长后劲、可持续性等。

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及准则,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制造业的特征,并且考虑到数据的查找与整理,对制造业主导产业的评价选取以下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用新产品产值(X1)、新产品产值率(X2)来衡量其创新能力;选取工业总产值(X3)、工业增加值率(X4)、投资额(X5)、固定资产净值(X6)来反映某一制造业行业的积累能力;选取总资产贡献率(X7)、成本费用利润率(X8)、全员劳动生产率(X9)、产品销售率(X10)、流动资产周转率(X11)来反映经济效益;最后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本着丰富劳动内容的原则,选取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X1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X13)两个指标来反映其就业能力。建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创新能力

X1 X2 X3 X4

积累能力

X5 X6

具体指标 新产品产值 新产品产值率 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率 投资额 固定资产净值

单位亿元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X7

具体指标 总资产贡献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产品销售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单位 % % 万元/人% 次 万人 万元

% X8亿元

X9

% X10亿元亿元

就业能力

X11X12X13

2. 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制造业

2.1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几个综合指标(成分)上的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利用主成分描述数据集内部结构,实际上也起着数据降维的作用。

fi=∑aijxi (j = 1,2,3, …,q)

i=1

p

其中(a1i,a2i,…,api)i = 1, … ,q,分别是变量相关阵的前q个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f1,f2,…,fq的方差分别是这q个特征根λ1≥λ2≥…λqi。(a1i,a2i,…,api)是第i个变量在各主成分上的载荷,标准化主成分的方差为1[4]。

2.2 数据来源与计算

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 2005》[5],选取了制造业30个行业相应指标的数据,并通过整理和计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制造业指标的各项数值进行处理,调用SPSS12.0对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及其因子载荷(见表2)。本文根据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对应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为原则提取前四个主成分因子。

-2-

http://www.paper.edu.cn

表2 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及其因子载荷

Componen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otal 4.867 3.466 1.669 1.117 0.842 0.458 0.247 0.159 0.094 0.044 0.030 0.006 0.002

Initial Eigenvalues % of Variance

37.43726.65812.8388.5896.4783.5211.9001.2200.7210.3420.2340.0470.015

Cumulative %

37.43764.09576.93385.52292.00095.52197.42198.64199.36299.70599.93899.985100.000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

1 0.8820.5450.9490.4790.9060.930-0.378-0.310-0.152-0.125-0.1580.796-0.200

Component 2 0.2280.0380.2200.5120.1510.1730.8370.8020.8900.0900.133-0.0680.939

3

4

-0.046 -0.120 -0.364 -0.484 0.117 0.023 0.053 -0.285 -0.458 0.503 -0.114 -0.035

0.117 0.189 0.174 0.170 0.153 0.580 0.368 0.027

0.300 -0.465

0.340 -0.105 0.867 -0.190

从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在第一个主成分中新产品产值(X1)、新产品产值率(X2)、工业总产值(X3)、投资额(X5)、固定资产净值(X6)和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X12)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映规模与创新的因子;第二主成分中工业增加值率(X4)、总资产贡献率(X7)、成本费用利润率(X8)、全员劳动生产率(X9)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X13)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映效益的因子;第三主成分中流动资产周转率(X11)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映效率的因子;第四主成分中产品销售率(X10)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映需求的因子。

从主成分因子贡献率来看,前四个因子贡献率分别为37.437%、26.658%、12.838%、8.589%,累计贡献率为85.522%,因此制造业各行业的竞争力可以用规模与创新、需求等四个因子来衡量。将前面的13个指标转化为F1、F2、F3、F4四个因子,即四个主成分。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

F=

λ1

λ1+λ2+λ3+λ4

F1+

λ2

λ1+λ2+λ3+λ4

F2+

λ3

λ1+λ2+λ3+λ4

F3+

λ4

λ1+λ2+λ3+λ4

F4

其中λi表示第i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出制造业各行业的综合得分(见表3),负分值综合竞争力差,评价分值只是反映了综合竞争力的相对强弱。

表3江苏制造业各行业主成分分析得分

行业 因子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3- F1 -0.94-1.36-1.48-3.82F2 -0.97-1.15-0.938.12F3 0.85-0.37-0.1-2.38F4 -0.71 0.29 -0.03 1.14 F -0.66 -0.98 -0.96 0.61 http://www.paper.edu.cn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3.82-0.27-1.15-1.68-1.19-0.5-1.41-1.41-1.593.01-0.23-0.56-0.36-0.620.092.99-1.010.412.420.282.511.947.01-0.82-1.6-2.47

-0.67-1.51-0.97-0.99-1.06-0.53-0.78-1.332.810.650.070.36-0.76-0.83-0.882.080.27-0.29-0.1-0.660.05-0.062.14-0.12-1.66-0.31

-0.07-0.390.10.9-0.23-0.47-1.050.563.760.53-1.671.43-1.340.11-0.841.321.72-0.13-1.01-1.05-1.75-0.961.01-0.13-0.542.21

1.94 1.4 -0.08 -0.16 -0.83 0.23 -0.4 0.18 -1.45 1.54 -1.41 -0.49 -1.6 0.35 0.78 -1 -1.07 -0.01 0.22 0.16 -1.48 0.01 -0.04 -0.87 0.52 2.9

1.65 -0.5 -0.8 -0.93 -0.97 -0.43 -1.06 -0.93 0.6 1.75 -0.47 0.03 -0.76 -0.48 -0.28 2.05 -0.21 0.07 0.9 -0.23 0.7 0.69 3.88 -0.5 -1.25 -0.56

3. 结论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前七名的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钢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无论是在创新和规模、效益还是效率因子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化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具有规模优势,所生产的产品多为其他行业的中间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机械(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规模和创新优势,并且关联度较大,能带动其他如零部件生产、金融、保险、销售等众多部门的发展;纺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需求因子上竞争力较强,并且能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江苏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因此也可以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

综上,根据综合排名及关联度、丰富劳动内容等原则,初步确定江苏的主导产业是电子、钢铁、化工、机械、汽车及纺织。

4. 政策与建议

制造业主导产业确立之后 ,还要通过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以及与之呼应的区域政策,来促进这些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并加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制造业的带动效应。

(1)建设区域汽车产业群。大力发展为上海整车产品、龙头企业配套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江苏重点发展轻型车、特种改装车、中低档微型车,加大汽车行业联合力度和产品协作

-4-

http://www.paper.edu.cn

深度,从根本上提高产业层次和制造业水平。

(2)创建纺织服装品牌。常熟市被誉为“衣被天下”的服装名城,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和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但是在自身品牌建设上相对薄弱,企业之间产品雷同、低价竞争,效益不高。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凭借产业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依托品牌的支撑、带动及品牌的集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化工、钢铁产业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后生产中应该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借鉴天津、包头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4)提高科技研发水平。通信、电子和计算机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围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而进行的资产重组,通过兼并与合并,实现技术、资本与人力资源优势互补,达到规模经济。

(5)树立建设大上海经济圈的观念。在生产、交通、金融、贸易等方面与之接轨,利用上海高新技术及产业优势,提高江苏制造加工业水平和壮大规模经济。运用上海信息网络及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优势,发展江苏信息设备制造业,坚持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6)扩大主导产业梯度转移。以南京、无锡、苏州为中心,以各类开发区为生长点,以交通干线为轴线,实行点——线——面的点轴开发战略,形成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滨江基础工业带;开发浏河——七丫口地区,形成新的生产力密集区;加快苏州工业园、张家港保税区等各类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7)实现苏南苏北经济的协调发展。改善苏北的交通运输条件,从根本上缓解苏北长期道路不畅、信息闭塞的“瓶颈”制约,为更好地接受苏南、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辐射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构建以徐州为中心,连云港为门户,若干城镇为依托,交通、通讯和市场等网络要素为纽带的徐连都市圈,使其成为推进苏北发展的增长极。

参考文献

李悦,李平. 产业经济学.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P99 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P192 [3]

谢守红.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以杭州为例. 城市问题,2004(4),21-24 [4]

郑远强. 海南省工业主要行业发展得比较研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4-79 [5]

江苏统计年鉴 2005,江苏统计信息网

[2][1]

-5-

http://www.paper.edu.cn

Research on Dominant Industry of Jiangsu Province

Li Juan1 ,SHA Jing-hua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 century, China has been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perly establishing the dominant industry can mak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e and upgrade. Trough analysis apply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he paper considers machinery, electronics industry, motor trade, chemical industry and weaving as dominant industry in the future ten years. And then the paper also brings forward some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Jiangsu; dominant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作者简介: 李娟(19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沙景华(1952—),女,北京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投资理财。

st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