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592.7;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06(2019)02-0068-08
doi:10.3969/j.issn.1008-8806.2019.02.011
以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为特点的文化产业成为众多国家经济转型的首选,也顺应了21世纪绿色发展的潮流。当前,我国经济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力争于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同样,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因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先后颁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7〕245号)等系列政策,并于2018年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本质属性来看,旅游若无文化感觉像是缺少灵魂,文化没有旅游是魂不附体,两者互融互生不可分割。从
产业经济角度来看,文化是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旅游
[1]
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两大产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文化+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新方式,因此探讨文旅融合如何有效发展,催生文旅新业态以增强消费市场活跃度,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重庆市接待游客5.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5%;入境游客量增幅、国内游客量增幅、本地游客量增幅分别达到100.93%、53.91%、222.95%,三项增速指标均居全国前列。[2]另外,重庆市文化产业处于走出深度调整阶段,回升明显,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993.44亿元、增加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江上游地区典型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7XMZ029)。
[作者简介]王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结构布局。重庆,400067;黄大勇,长江师范学院教
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管理。重庆,408100
68Vol.312019No.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值662.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1%、11.86%。[3]基于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研究,对当地乃至全国的产业融合研究将起着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其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构建融合发展模型,对重庆市2004—2017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进行测度与评价。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兴信息产业的出现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产生了产业融合。[4]这种不同于古典分工理论强调分化和产业部门细化,而是要求突破行业限制进行资源整合的新产业策略更具有明显的绩效。[5]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
合具有天然的优势,[6]
两者的融合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产品、新业态与产业综合体,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并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国外学者对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与单一类型文化产业融合而形成的具体业态,比如旅游演艺[7]、影视旅游[8]、节事旅游[9]等,多数研究文献的核心观点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及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内涵,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化率,尤以文化为根基的宗教旅游、遗产旅游为代表。[10]国内学者则主要是基于产业融合理论视角,研究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融合机理、融合路径。从文旅融合模式来说,有学者基于产业自组织演化机理,提出了渗透型、延
伸型、重组型三种文旅融合模式,[11]
也有学者根据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不同,提出了开发型、体验型、再现型、创造型四种文旅融合模式。[12]从文旅融合机理来说,除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决定了两者进行融合的内在动因外,还需要由市场机制、创意型人才、政府部门三方力量形成有效共振,以形成由“市场需求拉动—文化创意驱动—制度设计推动”的外在
推动力,[13-14]
内在动因与外在推动力共同构成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文旅融合路径来说,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或研究区域提出了略有差异的具体融合路径,但大多都符合要素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的逐级递进关系,以便推进不同产业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渗透和交叉,形成创新性的融合型产品。同时也有一些文章从灰色系统理论[15]、游客购物行为[16]、新增长理
2019年第2期
论[17]、信息化视角[18]等多理论视角分析两者融合的实
现原因及发展对策。
通过对文旅融合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两者的互动发展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充分关注与重视,大多数的研究文献是以案例地的实践为背景直接提炼模式、机理、发展路径等,可称之为案例式研究。但是从研究方法来说,绝大多数文献偏重于文献研究,在分析方法上也多为定性分析法,定量研究不足。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进行定量测度,探讨重庆市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评价模型
产业(一)评价前提
·非产业耦合与产业融合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遗文对概念。现有理论对产业融合的界定通常认为是以化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为前提,不同产业或产业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通过渗透、交叉或重组方式而研产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的经济现象。[19-21]产业耦合是究
指产业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交换、渗透与循环,并在业态发展进程中进行竞合联动,进而使之形成良性共振。[22]与产业融合一样,产业耦合能够提升产业绩效和产业价值、推动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产业竞争力,还能推进产业融合,并确保主要联结部分的融合与子系统时时紧密相连,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系统功能。[23]以高关联性、强渗透性、边界模糊性为特点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互融互动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产品,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与吸引力;另外一方面,旅游产业也能为文化消费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实现文化资源的保值增值与社会共享,彼此互通、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可以运用耦合协调度来测度与评价。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首先,为消除指标数据间的量纲关系,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
y=xij-xjmin
ijxjmax-xjmin
负向指标:
yxjmax-xij
ij=x(1)
jmax-xjmin
式(1)中,xij表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值,xjmin、xjmax分别表示2004—2017年间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yij表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新数据。为避
Vol.312019No.269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2019年第2期
免下列公式(3)中求信息熵出现无意义的情况,借鉴相关文献对yij统一加上0.01,既yij=yij+0.01。
其次,通过比较客观的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
第i年第j项指标的比重为:
Pij=
-1
yij
∑y
i=1
m
ij
(2)
Ej=-(lnm)∑(pij×lnpij()3)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为:
m
文
化产业·非遗文化产业研究
Dj=1-Ej第j项指标的效用值为:
Dj
Wj=m
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D
i=1
(4)
j
∑j=1m
(5)
再次,计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z(x)=∑wix'ij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
j=1m
(6)(7)
h(y)=∑wiy'ij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
i=1
式(6)(7)中,m表示两个产业系统的指标数量,wj
表示产业系统里各项指标的权重,x′ij、y′ij分别表示旅游产业指标和文化产业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新数据。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耦合度为:
R=
z(x)×h(y)[z(x)+h(y)]2(8)
最后,计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
P=a×z(x)+β×h(y)两系统间综合评价指数为:(9)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为:(10)D=R×P
式(9)中,P表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的综合协调指数,描述的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总体
发展水平对其耦合协调度的贡献,其中α和β为待定
参数,且α+β=1(参考文献[24]),认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同等重要,设定α=β=0.5。在式(10)中,R表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系统间耦合度,描述的是系统间互相影响的强弱,D表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由于耦合协调度能够克服耦合度无法比较客观地反映系统间良性耦合程度的缺陷,因此,本文采用使用要求更高、适应范围更广的耦合协调度,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融合发展水平)。D的区间取值为[0,1],D的值越接近1,表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融合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融合发展水平)越差。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评价指标既需要反映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变化,又需要反映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变化,同时在选择指标时应遵循整体对应性、科
[25]
学性和代表性原则。本文借鉴已有的评价指标研究,分别从产业绩效、产业要素两个层面构建了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旅游产业系统指标体系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国际创汇、国内旅游人次等12项(见表1)。在确定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公式(1)~(5)对各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权重(见表1)。本文选择了2005—2018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201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2005—2018年《重庆经济年鉴》与2005—2018年《重庆统计年鉴》作为主要数据来源,以《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年份数据为必要补充。
表1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系统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系统类型
一级指标
指标体系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国际创汇(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次(亿人次)
旅游产业绩效水平
国际旅游人次(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万人次)
旅游产业
入境游客平均每人逗留天数(天/人)旅行社数量(家)3星级以上饭店数(家)
旅游产业要素水平
4A及以上景区总数(个)旅游业从业人员(万人)高等旅游院校学生数(人)
属性+++++++++++
权重0.11360.09490.11450.09820.07680.18270.08710.05190.07550.05750.0473
70Vol.312019No.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续表1)系统类型
2019年第2期
权重0.03910.07270.05590.18240.10830.05590.08580.01480.13750.08340.09420.0564
一级指标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文化、文物事业费(亿元)文化产业单位总收入(千元)
属性++++++++++++
文化产业绩效水平
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营业收入(千元)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万元)博物馆参观人次(千人次)
文化产业
文物机构数量(个)公共图书馆数量(个)
文化产业要素水平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量(个)艺术表演团体数(个)艺术表演场馆数(个)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个)
注:“+”表示该指标为正向指标;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
(四)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为了科学有效地对比不同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融合发展水平),需要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依据上述模型测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的耦合
度R和耦合协调度D的取值范围在[0,1]区间,在参考
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26-27]采用分均匀分布函数法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分别划分为6个阶段、10个等级(见表2)。
文
化产业·非遗文化产业研究
表2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序号123456
耦合度区间R=0.000.00 序号12345678910 耦合协调度区间0.00≤D≤0.090.10≤D≤0.190.20≤D≤0.290.30≤D≤0.390.40≤D≤0.490.50≤D≤0.590.60≤D≤0.690.60≤D≤0.690.80≤D≤0.890.90≤D≤1.00 协调度等级极度失调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 协调上升类型过渡类型失调衰退类型 类型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首先根据公式(1)对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根据公式(2)~(5)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再者根据公式(6)和(7)计算其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U1、U2,最后根据公式(8)~(10)计算两系统间耦合度R和耦 合协调度D,并分别进行等级划分(见表3及图1)。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析由表3可知,2004—2017年期间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均呈上升态势。从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发展水平指数历年平均值为0.4375,最大值为0.9574,最小值为0.0195,年均增长率为34.92%。因SARS负面影响的延后效应,2004 Vol.312019No.27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2019年第2期 年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指数只占到2005年的25.39%,而且旅游产业发展评价体系里的11项指标数值均为历年最小值。随后,受国内经济增速下降、外需不足等环境影响,除2013年出现轻微波动外,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基本呈直线增长态势。《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渝府办发〔2017〕138号)文件及“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渝桂新”南向通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等释放的巨大发展机遇,给重庆旅游业大发展营造了利好的时代环境。同时积极借助2016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重庆香山旅游峰会户外宣传、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和重庆西站开通等时机,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市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2004—2017年期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指数总体也呈上升态势,历年发展水平指数平均值为0.3676,最大值为0.8165,最小值为0.1413,年均增长率为11.28%,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远低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增长速度。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从表3和图1可知,2004—2017年期间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这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分别处于区间[0.2824,0.5000]与[0.1775,0.6649]。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来看,耦合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的 相互影响不断增强,耦合阶段也由低水平耦合阶段过 渡到拮抗阶段。但耦合度始终无法冲破0.5的水平,表明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的作用强度仅能进入良性耦合阶段,还未走向有序发展阶段,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的作用强度有待进一步释放和提升。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来看,耦合协调度呈现随年份增加而递增的态势,耦合协调等级于2014年实现了从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虽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升,但是其耦合发展程度(融合发展水平)状况尚未发生明显飞跃,仅实现了初级协调发展水平,距离中高级协调发展阶段还有较远差距,表明重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仍是一种较低水平的协调,要实现两系统良性互动发展,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比重庆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系统发展水平的大小,可进一步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再细分为3种类型:一是z(x)大于h(y),表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属于文化滞后型;二是z(x)等于h(y),表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处于同步发展水平,属于旅游—文化产业同步型;三是z(x)小于h(y),表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属于旅游滞后型。从表3和图1也可知,除了2004和2005年、2007和2008年旅游产业发展主要分别受到SARS负面影响的延后效应、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处于旅游滞后型。随后其他年份的 文 化产业·非遗文化产业研究 表3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2004—2017) 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 U10.01950.07800.14380.18810.19040.28730.37250.47110.59640.58230.62340.76780.84670.9574 U20.20360.17210.14130.20310.24540.21740.31700.34310.34000.38710.40110.57190.78670.8165 滞后类型(U1/U2)旅游滞后型旅游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旅游滞后型旅游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文化滞后型文化滞后型 耦合度C0.28240.46330.50000.49960.49600.49520.49840.49380.48090.48980.48810.49460.49970.4984 耦合协调度D 0.17750.24070.26700.31260.32880.35350.41450.44840.47450.48720.50000.57560.63880.6649 耦合协调等级严重失调中度失调中度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轻度失调轻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初级协调 72Vol.312019No.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又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远远高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处于文化滞后型,表明旅游产业兼具脆弱性与恢复能力强的双重属性。总体来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说明此期间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有限、旅游产业对文化 1.2000 U1 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000 2004 2005 20062007200820092010 20112012 20132014 201520162017 年份U2 C D 2019年第2期 产业的驱动作用不明显,而且文化产业滞后在一定程度 上会阻碍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推动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既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又可借助旅游产业扩展文化市场的空间,提升重庆市文化“软实力”。 文 化产业·非遗文化产业研究 图1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2004—2017) 四、结论与建议 文旅融合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对重庆市旅游产业 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上文可知,2004—2017年这14年间,绝大部分年份里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且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最高仅为0.6649,这说明重庆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加大力度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好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因此,重庆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形成一种相互支撑、互融提升的正相关效应,需在厘清现有的文旅资源开发秩序的基础上,加强科技的融入、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促进一二三产业界域的联动,进一步推动重庆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厘清文化资源开发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文旅融合。资源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重庆市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具有资本属性,能够快速融入旅游产业进行产业化经营。鉴于此,当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明晰文化资源类 型并厘清文旅资源开发的经济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 文旅融合发展,绝不能一哄而上地开发,以实现对文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同时,要注重差异化发展,避免同类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雷同开发。 第二,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发挥重庆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技术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重庆市文化旅游开发急需加强高科技手段的融入。在供给层面,融入现代高科技元素,对重庆文化资源加以提升与再创造,使“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上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在需求层面,利用大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科学预测市场需求。通过在供需层面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以便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比如深圳天际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文化+旅游+科技”,将数字科技与景区的游览体验项目开发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沉浸式互动体验”的文旅新趋势。 第三,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居民与游客共享资源。功能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重庆市文旅融合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还要思考如何与重庆地区社会功能、居民生活需求相结合。换言之,文旅融合要兼顾经济价 Vol.312019No.27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2019年第2期 值和社会价值,即要让游客享受到独具特色的重庆文化旅游资源,也要保证当地居民对这些资源的享有和利用,通过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增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命力,还能夯实民众基础。 第四,通过一二三产业界域联动,促进文化旅游与重庆经济共同发展。界域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化,一二三产业界域的联动是重庆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文应与新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化建设融为一体,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以产业达到文化旅游与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非第五,扬长补短,破解不充分不均衡的新矛盾。遗重庆民俗、历史、建筑、山水等独具特色,因开发条件文化的限制很多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保守”产式、“跟风”式的现象明显,同质产品竞争激烈,区域内业研旅游差距明显。应立足本土特色,注重因地制宜引进究 人才和技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带,构建差异化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军.文旅融合的4大趋势与机遇[J].市场观察,2018(5):54-55. [2]韩毅.重庆日报、携程集团联合发布《2017年重庆旅游大数据报告》[EB/OL].[2018-02-05].http://www.cqrb.cn/content/2018-02/05/content_140763.html. [3]重庆市旅游和文化发展委员会.2017年重庆文化产业运行情况[EB/OL].[2018-03-14].https://www.cqwhw.gov.cn/content-2551-8912-1.html. [4]赵珏,张士引.产业融合的效应、动因和难点分析——以中国推进“三网融合”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5(11):56-62. [5]GAMBARDELLAA,TORRISIS.Doestechnologicalconvergenceimplyconvergenceinmarkets?Evidence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 1998,27(5):445-463. [6]兰苑,陈艳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以山西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例[J].经济问题,2014(9):126-129. [7]RICHARDSG,WILSONJ.Developingcreativityintouristexperiences:Asolutiontotheserialrepro-ductionofcul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6,27(6):1209-122. [8]KOLESK.Dance,representation,andpoliticsofbodies:\"thickdescription\"ofTahitiandanceinHawai-iantourism industry[J]Journaloftourismandcul-74Vol.312019No.2turalchance,2010,8(3):183-205. [9]CONNELLJ.Filmtourism-Evolution,progressandprospects[J].TourismManagement,2012,33(5):1007-1029. [10]REINHARDB,ANDREASHZ.CulturalTourisminRuralCommunities:theResidents'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9,44(3):199-200. [11]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61-165. [12]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31(9):131-133. [13]陈瑾.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理及政策选择——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4(5):122-126. [14]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 [15]张振鹏,栾晓平.大运河沿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及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8(7):150-157+164. [16]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3):41-45. [17]杨卫武,徐乃卿.基于游客购物行为的上海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论坛,2012(3):19-24. [18]陈红玲,陈文捷.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73-176. [19]张琰飞,朱海英.信息化视角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与途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5):72-76. [20]GREENSTEINS,KHANNAT.Competingintheageofdigitalonvergence[J].Boston,1997,25(6):201-226. [21][日]植草益.产业组织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9. [22]厉无畏.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3]方忠,张华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39-45+169. [24]周蕾,段龙龙,王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6(10):40-45. [25]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长沙:经济地理,2016(1):178-185. [26]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11):211-217. [27]李扬,张建军.中国“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7(7):129-133. 责任编辑邵志忠 (下转第82页) 福建传统工艺惠安石雕产业发展变迁历程研究 2019年第2期 StudyonHui'anStoneCarvingIndustryEvolution ofFujianTraditionalCrafts WANGFangCHENJinhua. (CollegeofTourism,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21China) 文 化产业·非遗文化产业研究 Abstract:ThestonecarvingofHui'ansetsthecharmofJinandTangdynasties,theelegantofSongandYuandynasties,thestyleofMingandQingdynastiesinone.Asthedistributioncenterwiththemostpowerfulproductionandprocessingcapacity,themostexquisitecraftsmanship,themostadvancedtechnology,thelargestexportvolume,Hui’anbecomesthemostinfluential\"worldstonecarvingcapital\".However,inrecentyears,withthesluggisheco-nomicsituationathomeandabroad,theeconomicoutputvalueofHui'anstonecarvinghasdeclinedyearafteryear,itisbecominga“sunsetindustry”.ThedevelopmentofHui’anstonecarvingindustryisfacingthechallengeof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Fromtheperspectiveofindustrialdevelopmenthistory,thispaperanalyzesthehistori-calevolutionofHui'anstonecarvingindustryfromthetimeaxis,analyzesthespatialdistributionevolutionofHui'anstonecarvingfromthespatialaxis,analyzesthecourseofinheritanceandchangeofHui'anstonecarvingfromtheproduceraxis,thenproposes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strategyofstonecarvingindustryasfollowing:tocon-structacomprehensivedevelopmentplatformforthestonecarvingindustry,topromotethemulti-integrationdevel-opmentofthestonecarvingindustry,toenhancetheculturalbrandimageinthestonecarvingindustry,andtoim-provedevelopmentmechanismfor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stonecarving. Keywords:Hui'anstonecarving;industrialevolution;thecourseofevolution (上接第74页) WANGQin1HUANGDa-yong2 (1.SchoolofEconomics,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2.Yangtze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8100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existingresearchandrelevantpolicies,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tourismindus-tryandculturalindustrydevelopmentlevelisconstructedfromtwoaspectsofindustrialperformanceandindustrial elements,andthedevelopmentleveloftourismindustryandculturalindustryinChongqingiscomprehensivelyeval-uated.ThedevelopmenttrendoftourismindustryandculturalindustryintegrationinChongqingfrom2004to2017ismeasuredbyusing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developmentlevelofthetwomajorindustriesisontheriseasawhole,butthegrowthrateoftheculturalindustryismuchlowerthanthatofthetourismindustry;thecouplingdegreeofthetwoindustrialsystemshasobviousfluctuationsandstages,and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integrationdevelopmentlevel)onlyachievestheprimarylevelofcoordinateddevelop-ment,whichisfarfromthemiddleandadvancedstageofcoordinateddevelopment.Forthesereason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suchasclarifyingtheorderofculturalresourcesdevelopment,integratingmodernhigh-techmeans,givingconsiderationtobotheconomicandsocialvalues,andpromotingthelinkageamongtheprimary,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ies. Keywords:tourismindustry;culturalindustry;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Chongqingcity82Vol.312019No.2MeasurementandEvaluationoftheIntegrationofTourismIndustryand CulturalIndustry:ACaseStudyofChongqingCit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