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所写的是被称为“崖儿城”的交河故城,由于它位于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柳叶形孤岛上,故名交河。交河城虽临河而建,这里并非低平的绿洲,也许是因为很久以前河水的奔腾冲刷,致使交河域环岛崖岸壁立,几十米高的临河陡壁,犹如刀削斧砍。这天然形成的军事要塞,大有虎踞龙盘之势,无怪乎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过此,称其“崖儿城”。进去之后满眼的黄土色和远处微带些蓝天的色彩,阳光很辣,有的同学很搞笑的直接把带来的围巾把脸遮住,唯恐自己也和这经过千年风吹日晒的黄土地一般,我们很兴奋的一路狂奔,到处摸摸看看,感触它千年之前的繁华昌盛。
街北端尽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有人估计其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主殿残存的墙壁,现仍有三层楼高,而残破佛塔上的佛,也依旧清晰可辨,在寺外的广场上有一高台,传说北宋时城中有一吹笛高手,入夜必登上高台吹奏,一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曾使许多将士为止倾倒,泪洒战袍。即使一千多年后的今日,而今今日我们到此寻古探微想到当年的情景时,那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羌笛声,仍似乎余音缭绕在耳际。
我们登上高台,整个交河尽收眼底,看看那街巷迂回。层楼迭起的建筑残体,心中不由地又涌出一股怀古之情,这荒凉沉寂的残垣废墟,哪里是作坊,哪里是军营,哪里是闹市?难道这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繁华城?这一片片令人寒心的断垣残壁,能是唐代大诗人骆宾王,杜甫岑参等歌颂过的军政重镇“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偿交河····”轻吟古诗,心潮汹涌,这纵横交错狭长的街巷,眨眼间变成了一条时间的隧道,历史倒流,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烽火连天,兵营遍野的悠悠岁月。
在次日的清晨,我们来到了吐峪沟,带着对它神秘的向往,在两个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抵达了这个地地道道的有着当地特色的村子,吐峪沟原音吐峪克,维吾尔语意为“绝路,不通的路”,它是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善县境内的一个行政乡。村子倚靠火焰山山脚,掩映在白杨和桑树中,一条不宽的河——苏北西河,从北向南穿村而过,沿河两边,分布着零散的维吾尔族,这里完整的保留了维吾尔族传统和民族风情,被誉为是研究维吾尔族民族的一块活化石之地。作为世界多种宗教历史文化交汇地的吐峪沟,到现在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它在我看来很安静,祥和,时光在这个村子里似乎放慢了脚步。这里与世无争,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的生活气息很容易让人的心境沉静下来。徘徊村落中,偶尔和身边走过的一位维吾尔族居民打个招呼,听他说着生硬的汉语,面带真诚的微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令人忘却都市的喧闹和人生的烦恼,独自享受着心灵的宁静和欢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名鼎鼎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关于火焰山的传说之一是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空,仓猝之间,一脚蹬到了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山本来是烈火熊熊,孙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灭了大火,冷却后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其实,火焰山是有侏罗纪和第三纪砂砾岩和红岩泥构成的,年龄距今有两万万岁了。人事沧桑,斗转星移,看着马路边上的残垣断壁,感觉当年市井喧腾,人来熙往的繁荣场面,使人如同进入一个神圣的文化梦境。汽车进入火焰山腹地西州天圣园,就能看见唐胜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只见孙悟空腾云驾雾,肩扛芭蕉扇在前开路,唐僧器宇轩昂带着猪八戒和沙和尚,牵着白龙马,漫步徐行。群塑形态生动,表情逼真。听司机讲这些塑像是后来的时候才建的,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点之一。为了是给来此的游人留个念想,远远的望去有不少的游人在塑像旁边拍照留念,是火焰山新辟的旅
游景点之一。由于赶时间我们也就在路旁留了照,没有走近,遗憾的是群像人为的被高高的铁栅栏团团围住,形同囚犯,令我们为之长叹。
尔后我们在路过葡萄沟,欣赏了它带有本地风情的建筑,甚是喜欢和同学们拍了几张照片,由于我们来的时节已经过了葡萄成熟的季,对我这么喜欢葡萄的人来说确实是遗憾了些,好的是还有葡干在等着我们,上了车我们就直奔这块神秘宝地的心脏——吐鲁番博物馆,在看到这座外观简捷明快,造型独特的综合性博物馆时,不能不为它的建筑和设计敬佩下,淡黄色和红色的瓷砖 犹如茫茫荒漠戈壁和当地人民灿烂的文化,高度的文明蓬蓬勃勃,繁衍不息。在馆内我们参观了吐鲁番历史文物陈列厅、巨犀化石陈列厅和古尸陈列厅,吐鲁番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民族风情在馆内让我们为之动容。车马古国的王城交河故城,至今可以走街过巷,穿堂入室;阿斯塔那古墓群中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毫发未损,栩栩如生。埋藏着一代*雄和王宫贵族的墓葬,曾经佛香袅袅辉煌一世的千年古刹,今天都成为吐鲁番古代文明的见证。而吐鲁番博物馆,就是展示这些见证的窗口。
解开千古之谜,已经失落在吐鲁番盆地广阔无垠的荒漠、戈壁绿洲中的钥匙,如今被找回来的,大部分收藏在博物馆内,从各种的陈列品中,我为古代的那种原始文明和先人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在这些有着数千历史的文物前,感觉自己真的太渺茫了,漫漫的时间空间里都找不到自己所属于的真实空间。
敦煌,是中国古代通往西方的大道,在这宽阔苍凉的大道上曾经商贾云集,驼铃声声,人类的文明洒满这厚重的沙丘,浩瀚的戈壁。在结束了短暂的吐鲁番之旅后,我们连夜坐火车到达敦煌,如此精神都不足以表达我们敦煌的向往和憧憬。敦煌天空的沙粒,带着我们对它的崇拜,在我们抵达以后的当天下午,就去了田震唱得月牙泉了。要看月牙泉,得先进鸣沙山,虽说是山,也是绵延不断的沙漠。我们都还没有进去,沙子很好客的就像见老朋友般的在空中飞舞着欢迎我们。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震撼人心的沙漠,虽说梦中来过无数次都不如自己亲身来一次,进去之前我们在门口都套了鞋套,防止沙子进入了鞋子,主要是为了方便在沙漠里自由行走和走的不会太累,当然还有成群的骆驼,这些沙漠精灵们,长的实在是很可爱,还有潇洒的骆驼人,在沙漠里高唱着“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在空旷的沙漠里听到的曲子比在家里听得到的有感觉的多,一直梦想着的场景突然就这样出现在你的眼前,感动莫名的就涌上心头。在组长的叫唤下,我们踏入沙漠向沙丘的顶端近军,看着貌似不怎么高的地,爬起来要比想象中的艰难了很多,爬到三分之一我们就开始喘的不行了,风是越往上越大,这里的沙子总是那么好客的想亲近我们,亲近我们的一切,在我们身上的每一处留下它们的足迹,为了保持路走的不是那么费力,我一直都是尽量在前面,同学们有的累得都不行了,有的人索性坐下来,我们在前面的就为她们加油。大家欢笑,呼喊,沸腾在整个鸣沙山。
仗着年轻以及顶峰的巨大诱惑力,我们狼狈不堪地爬上了山顶。背风而立,远望起伏的群山叠峰,俯视脚下与鸣沙山相映成景的月牙泉,我们不能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绝妙。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环抱中娴静的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泉,月牙泉,梦一般的谜,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 “晴空万里蔚蓝天,没绝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敦煌之所以叫敦煌,是在汉代就以立名,已越千年。被意为熊熊的烽火,着熊熊的烽火几经熄灭,几经点燃,把千年古老的中华文化提纯,融化并保留在沙石构成的莫高窟中。莫高窟是佛教圣地,历史变迁,文化交替、在佛的保佑与点化下,一切都变成了五彩斑斓的艺术,流传千古,芬芳百世。不知是太累了的缘故还是与佛有缘,在到达敦煌的次日我们就去了莫高窟,在踏入窟内的一刹那,仿佛这些墙壁上的画面昨晚已在梦中出现,在漂亮讲解
员的带领下我们带着激动心的进入了洞窟内,这些讲解员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不由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看过了13个窟之后,我为它的佛像,建筑,还有各个朝代的壁画所震撼,感动,想到那些为了这些艺术而牺牲了一生光阴的先人们,才意识到什么叫真正的朝拜,什么叫奉献。一直都说自己多么的热爱艺术,多么的喜欢设计,抱怨自己什么都不会,可自己从来都未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好,静静的去为自己补充自己的不足。在这些佛像和壁画前除了对他们的敬仰之外,愧疚之心也恻隐而出。这是回到学校之后对此次西行最深的感悟之一,我要好好的研究学术,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走下去,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在欣赏莫高窟中的壁画时,我们发现在比较低的壁画上,有的壁画线条非常难看,粗细不均,一点也不流畅,有的甚至破坏了原形,显得极不协调。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后人重新描过的,却是 。世上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如果硬要寻回它,找到的也已不是原来的了。有些东西,随着岁月的流失世事的沧桑,变得默淡了,破旧了,却自有它说不出的韵味。古人的精湛技艺总是令我们叹服。其实人们今天的创造活动,文明成果,明天就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层层堆积的文化遗址。只是,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追求效率的快餐时代,我们还能为明天的人们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是我们接下来到的地方,这个叫玉门关的小方盘故城呈方形,四垣保存较为完整,西、北两墙个有门,因墙土剥落,门已不规则,形如土洞。昔日的骆铃叮咚,人欢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再出现。遥望关外千里戈壁沙场,大地苍茫,人迹罕至。站顶部四眺马鬃山脉遥遥在望,哈拉湖水碧波荡漾,与远近的沙丘、戈壁和长城遗址和谐统一。看到这般山川胜景有谁会想到,这里曾是“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的古战场呢?向西南望去。古长城烽燧遗址断断续续地向前通道阳关,一直延伸到新疆境内的罗布泊。
离开敦煌,我们之后的路程大部分是在汽车上度过的,沿途的美景是支撑着我们走下去的动力,路过青海湖,路过西宁,路过我们不知名的小站,一路向西,我们来到了地处甘南的拉卜楞,这是一座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大寺院,因青藏高原神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藏区信徒对藏传佛教的极致崇拜,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宗教文化和精神传奇。初见拉卜楞,眼前为之一亮,颇有惊艳之感,大概是一路上几乎已经习惯了黄色调的景色,咋见拉卜楞寺,就有如突然步出一个幽暗的房间,来到阳光明媚的户外,会有一种眩晕的感受。拉卜楞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看上去特别壮观,整个建筑用色大胆鲜明,整体色彩有红黄青组成,视觉冲击力特别强,庄严肃穆中隐隐透着执着奔放远远地就为游人奉上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对于我们这些搞设计美术人来说,是个难得的好地方。走进拉卜楞寺,举眼四望,墙壁、长廊、梁柱、天棚·····任何地方都有壁画。其内容或佛经故事、或历史人物、或佛门大学者的生平传纪····画面丰富景美,令人赏心悦目。
拉卜楞寺的一针刺绣,木板印刷画及装饰绘画也是别具特点,法舞和藏戏更是独具魅力,神秘隆盛。那威严的各路法王,红红绿绿的怪异面具,古老祭典仪式的奇怪舞姿,还有那些不可思议的讲法喇嘛们,佛门的教义以另一种方式撼动着信众的灵魂。对于藏民而言,一天最重要的功课便是转经,不少藏民以匍匐地五体投地的姿势朝拜着每一个经筒,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着今生和来世的幸福。在我们开始自由活动之后,我专门围着拉卜楞寺转了一次经。从起点到终点,地势由低到高,每经过一个佛殿,便默念一次自己所许的意愿。沿着这条转经的路,风掀起殿外黑色帏布时,不经意发现那布内的殿堂是一个五彩世界。藏经佛教中的法器采用了很多色彩丰富的颜色,这其中以藏红色与黑色为主。走在五彩的拉卜楞,与虔诚的藏民在一起,看着转经廊里已经触摸得发黑的木轮····禁不住的下眼泪,不过我会微笑这解释:“风沙进了眼睛,好涩。”
在拉卜楞短暂的停留之后,在去郎木寺的途中,我的身体开始有些不适,到了郎木寺之后又是另一番景色,这个地区像是未曾受外面感染过的世外桃源,色彩很干净,空中还飞
旋着数只老鹰,由于身体不大舒服,很遗憾的没能没跟老师们到达那个传说中,藏民最神圣的地方——天葬台,领略了甘南的美景之后,我们到达了最后一站,历史的文化古城西安。
到达西安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古老,很有韵味,像一个老者在接纳从全球各地慕名而来的敬仰者,护城墙环城而建,护河城环墙而绕,给这城市添加了些许的灵动,来到西安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它的博物馆,陈列着各个朝代的艺术和精华,最壮观的还属唐文化,它的青铜器和唐三彩,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折服,看着那些惟妙惟肖的表情,真让人浮想联翩。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们去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展馆,当我们置身队列严整,肃穆端庄的军阵之中,凝视着这些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陶制兵马形象之时,大概无不要被这千军万马的浩大工程所感动。从这些赳赳武夫的化身上,我们得到的第一印象与其说是艺术上的感染,倒不如说是尚无精神的震慑。这种内涵深沉的尚武精神不仅是秦兵马俑主体思想的一个侧面,而且也是秦国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和核心精神。尤其是自秦穆公以来,这种精神几乎成为别无选择的唯一思想统治方针,并鼓舞和激励着秦的统治者们为之孜孜不倦的奋斗和拼搏,知道实现横扫六合,一环天下的雄伟事业。当我把驰骋的思维从历史的沉思之后来回到现实,面对这一群近乎绝对模拟生活真实的陶制品时,不得不对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以说是在我们参观兵马俑时所获得的第二个强烈印象。在进墓厅之前,导游交代我们最好不要在此留影,说是既然是陪葬品,“你愿意成为陪葬品么?”这是同学们唯一一个留影不积极的地方。浏览过秦兵佣的浩瀚强大之后,我们又去体味了碑林的字体的千变万化,和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我们离开之前,我们在回民小吃街走了一遍,对于爱好美食的我来说,怎么可以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呢,我们一起的几个人去吃了西安的特色小吃——羊肉泡馍,对我来说,至今回味无穷的还是它的馍。带着不舍我们踏上了回学校的火车。
现在回想起此次的西北之行,那种对美的震撼恍若昨天:交河故城,吐峪沟,敦煌莫高窟····一路走来,驰名世界的艺术珍品轮番出现我的眼前,亲眼所见是如此的精美绝伦,想象奇异和气势磅礴。但是,走着看着,这一路,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有遗憾,有收获,还有为那些被截肢解的壁画留下空白,没了头部的佛像、空荡荡的藏经洞感到气愤和心痛。通过这次考察,开拓了我的视野,更新了观念,从而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西部的了解。考察中,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使我们耳目一新。丝路古道上的自然地理环境,重要遗址遗存等等,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远远超了我们书本上所理解的概念。它将是我大学生涯里最有纪念意义的一段时光。到此结笔,在此预祝我们的西部画展能够顺利进行,圆满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