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名言警句
1、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3、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4、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苏洵《名二子说》
5、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太玄论上》
6、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与天下为喜乐者也。——《上韩枢密书》
7、夫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审敌》 8、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审敌》 9、大弱则臣,小弱则遁;大盛则侵,小盛则掠。——《审敌》 10、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审敌》 11、除患于未萌,然后能转而为福。——《审敌》
1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1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1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1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7、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管仲论》 18、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管仲论》
19、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管仲论》
20、夫功之成也,非成于成之日,必有所由也。——《管仲论》 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22、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心术》
23、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心术》
24、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心术》
25、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心术》
26、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心术》 27、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
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心术》
28、善用兵者以形固。——《心术》
29、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权书用间》
30、明于大而暗于小。——《权书高祖》
3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衡论远虑》
32、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忍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于冗流之间。——《衡论广士》
33、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坐而饱以嬉。——《衡论田制》 34、煦煦然而为仁,孑孑然而为义,不食片言以为信,不见小利以为廉。——《衡论养才》
35、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史论上》 36、君子慎始而无后忧。——《上文丞相书》 37、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议法》
38、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崄、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上皇帝书》
39、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上皇帝书》 40、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辨奸论》
41、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
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苏洵《辨奸论》
42、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苏洵《辨奸论》 43、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苏洵《辨奸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