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教育”的道路上
——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心得
接触“新教育”还得从我的导师丁振东老师说起,他是我们学校最早接触新教育,也是坚持最久的人之一。当我步入教育这个行业时,很荣幸的能及时遇到他,让看到了很多大学里和我以前教室里看不到的东西。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是“新教育”关于“完美教室”的叙述,是众多“新教育”的实践者关于自己教室的成长记录。教室是“新教育”实践的最好基地,“新教育”的理念认为:“教室”是一副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开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书写生命传奇,生命的成长才是新教育的最高目标,新教育人为生命的成长而存在。教室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孩子经历成功喜悦、失败沮丧、失望难过的成长天地。有生命的地方就不应该知识冷冰冰、硬生生,更何况是面对最纯真浪漫的孩童,我们应当与孩子一同生活。
翻开《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每个新教育者,都在教室这块基地上努力践行新教育的理念,开设了适合本班特点的“晨颂、午读、暮醒”,用 “读写绘”“整本书”“故事妈妈进课堂“等滋润生命。
晨颂: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在于丰富学生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培养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怀、美感及音乐感。武侯实验中学积极倡导“与书为伴”的思想,每天早晨20分钟晨诵时间,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重温经典,品读诗歌、美文,为师生同读时间。以积累背诵为主,可选择语文书背诵内容,还有语文经典读本。
午读:午读,是新教育实验推进阅读的一种努力与尝试。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学生阶段的非科学性质的阅读,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书籍。武侯实验中学开展的午读,有以下形式。
1.推荐导读:每周四次的中午阅读时间,师生共读一本书,各班语文教师根据导读内容,向学生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教给阅读方法,像如何查工具书,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
2.经典赏读:每周一节的阅读欣赏课,要求充分发挥老师们的智慧,提前安排,精心准备,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3.亲子共读:每天要求家庭作业中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提倡家长督促、签字、参与其中,力求达到让每一双小手能牵起两双大手,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
暮省:指的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并且用随笔和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话题。教师与学生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这就使暮省成为一种日常工作的生活习惯。
读写绘:它核心是读而不是画,读绘本、读故事、读电影、儿歌、童谣、通过绘本孩子们可以从一开始就整体的学习(包括语言、文字,图画语言、情感、思想、人类故事)。认识事物的规律与学习的规律都是整体(浪漫)--部分(精确)--综合(整体的精确,精确的整体)。图绘给孩子的是灵感,让孩子呢感更直观的理解书的内容;绘图却让孩子把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他们所表现的是最原始的情感,就像毕加索的画一样,看起来很稚嫩,却是
一种很强烈的感情宣泄,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画出来。
新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干国祥老师曾这样说过,“读写绘”对于低段的孩子可以说的不可缺少的,孩子的变化是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所以儿童时期,要给孩子读大量的绘本,儿歌、童谣滋润生命。
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原来有这么一群教师在实践“新教育”的理想,也是作为教育人最高的目标。能在他们班级里的孩子该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教育是否也能改变,哪怕只是点滴的变化,相信对于孩子而言也是意义非凡的。如今我班也有了一周两次的晨颂、一周一次共读共绘、听鞠萍姐姐将故事,这些还远远不够,但我相信,在实践中我会慢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班级的成长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