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5.(2013浙江文综,17,4分)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 B 由题干中“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可知这指的是“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 考点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7.(2013浙江文综,19,4分)
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6月,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④。抗战时期新四军并未在山东、河北地区活动,排除②。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0.(2015上海单科,19,2分)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 A.夷场 B.冒险家的乐园
C.文明的窗口 D.外人居留地
答案 D 将上海租界称为“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分别体现了对外国的鄙视、西方的冒险精神、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等价值判断。而将上海租界称为“外人居留地”,是对当时现实的描述,不含有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故D项符合题意。
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在中国建租界的历史影响及历史认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辨别及论证能力。 11.(2015广东学考,45,2分)
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巴黎和约》
答案 C 从“北无旅顺,南无台湾”可以判断出该条约缔结是在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故C项正确。
12.(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近代重要条约的影响。
13.(2013大纲全国,18,4分)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答案 A 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于1842年《南京条约》的“协定关税”条款,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及其推行的措施,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A项正确,B项错误。洋务运动自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时即已开始,排除C项;题干所述事件不足以证明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排除D项。本题选A项。
14.(2013北京文综,17,4分)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 D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美国根据这一条款,完全可以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故D项正确。获得军费赔偿的只有英法,故A项错误。B、C两项分别是《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
15.(2013课标Ⅱ,29,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 领事馆是近代外交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C项。
考点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13.(2017课标Ⅰ,30,4分)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的理解。据题干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
府”“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倡导全民族抗战,这表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 知识归纳 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全民族持久抗战;兼有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4.(2015重庆文综,7,4分)“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 B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面对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愿意停止内战,与国民党携手抗日救国,从而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故选B项。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是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D项错误。 15.(2015天津文综,7,4分)
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 C 由图中的“1942”以及“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判断其纪念的是二战期间中美在缅甸合作抗日,故C正确。
评析 本题以徽章切入,图文并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全面解读徽章设计的意义。
16.(2014课标Ⅱ,30,4分)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 A 1937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正组织淞沪会战。从材料信息看,顾维钧希望与会各国在“道义上”“物资上”“财政和经济上”扶持中国,否则日本制造的“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将会难以制止。由此可见,顾维钧是在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故选A项。顾维钧发言的主要目的并非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评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应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入手,联系日本全面侵华、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含义作答。
17.(2013北京文综,19,4分)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答案 C “苏区”是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的称谓,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并愿意参加全中国的国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有意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描述的历史阶段特征。
18.(2013安徽文综,16,4分)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从海上封锁中国,故①错误。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故②错误。③④均符合史实和图片的主题,故D项正确。
19.(2013重庆文综,8,4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 D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虽依然存在,但已退居次要地位,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是具体因素,不是首要因素,均排除。 20.(2013四川文综,6,4分)
右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抗战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紧扣题干信息“1938年”,即可选出正确答案。①发生在1940年,②发生在1945年。
21.(2015天津文综,13,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分) 答案 (3)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即可找到答案;第二小问应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战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角度组织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