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开课教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来源:九壹网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读值.

【教学准备】

1.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沙漏、电子手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等.

2.制作关于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原理与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用眼睛直接观察课本P10两幅插图及在黑板上画出的图形,课本图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在黑板图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长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感觉不可靠,测 提问: 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 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 指出:为了准确判断线段的长短、面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等,需要用仪器和工具进行测量. 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测量 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边提问边归纳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让学生列举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原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创设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从事实中获得真理的科学态度. 量有必要”. 和精确性. (学生观看录像.) 培养学生善于讲解刻度尺的使用: 观察的良好习惯. (1)使用前做到“三看”:一看零刻度线,二看量程,三看分度值. 提高学生动手(拿着刻度尺,边观察边说出量程和分度值.) 操作的能力. (2)使用时做到“五会”: ①会选:选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②会放:放正、贴紧.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要斜视. ④会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宽、厚,然后同桌交流测量结果. ) 提出问题: (1)怎样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2)怎样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并归纳总结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法 (2)辅助工具法 (3)累积法 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观察沙漏的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沙漏除了观赏外,还能提高学生使用辅助工具的能力,拓展思维.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测量方法. 培养发散性思 维. 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讨论、积极回答.) 培养学生的比根据所列举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古代人和现代人所使用的时间测量较归纳能力. 工具的发展变化及方法上的差异. 通过分组实教师归纳时间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常用单位以及它们之间验,熟练地掌握秒的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秒”的由来. (学生阅读、归纳.) 三、误差 提问:在测量长度的工具中,哪些精确度高? 引出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怎样减少误差. (交流、讨论,然后与教师共同总结.) 表的使用. 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增长见闻,丰富知识. 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和测量环境有关,误培养学生合作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学习精神,提高学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在实验中应该避免. 生归纳概括能力.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反馈本节课的收获. 老师作相应补充. 巩固知识.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工具:刻度尺――→

“五会”

2.基本单位: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二、时间的测量

1.工具:手表、钟、停表

2.基本单位:s.其他时间常用单位:h、min. 三、误差

1.产生原因:

2.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看”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