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市场 旅游与发展研究 2314年第21卷第l0期 城乡游憩业态概念内涵与优化设计 ——以成都市为例 李晓琴 ,银 元 ,李忠权 (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1;2.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和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加快建设的背景下,城乡游憩业态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战略及实践对游憩活动的深刻影响。初步界定了城乡游憩业态概念,并以成都市为例对城乡游憩业态优化设计进行了 探讨。 关键词:城乡;游憩;业态;成都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4.10.152 0引言 服务形态 。与单一的产品概念相比,业态的范围更广、层次 游憩,即游玩和休息 。与单纯的旅游休闲活动相比,游 和内涵更为丰富,可以概括地指某一行业中各类产品及服务的 憩范围更广、层次更多,距离与时间要求更灵活,更加符合大众 供给状态、表现形式、经营手段、运营方式等。因此,“游憩业 化、片段化、自助化、零散化的大众旅游发展趋势。在城乡一体 态”可以理解为:依托具有游憩价值的各类资源和空间,以满足 化发展和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背景下,城乡游憩业态逐 公众观赏、文化、康体、游乐、休闲、生态体验等需求的各种休闲 渐成为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需求、不断促进国民旅 产品、服务以及文娱活动的总和。 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 相对而言,“城乡游憩业态”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体现了城 休闲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探 乡一体化发展对游憩活动的深刻影响。具体来看,城乡游憩业 讨城乡游憩业态概念内涵,并结合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 态是依托城乡各类游憩资源和空间,设计、运营以满足公众游 提出城乡游憩业态的优化建议。 憩需求的各类休闲产品、服务以及活动的总和。 1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从内涵上看,“城乡游憩业态”具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 当前,游憩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绿 面,即城乡各类具有游憩价值的各类资源和空间,如绿地、公 地、森林公园、山地、景区、度假区等特定空间及资源的游憩价 园、滨水区域、主题公园、度假区等。二是功能层面,即具有一 值评估。如贺征兵(2008)、肖建红(2011)分别对宝鸡太白山 定规模和数量的各类游憩产品,这些游憩产品具有满足城乡居 国家森林公园、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 民及游客游憩诉求,使其达到放松精神和身体的功能。三是价 估 ’ 。二是环城游憩带(ReBAM)及游憩地研究。自吴必虎 值层面,即城乡游憩业态具有保障人的休闲与休息基本权利的 于1999年正式提出环城游憩带的概念以来 ,环城游憩带便 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有环城游憩带的概念界定、 人文价值、实现各类游憩资源和空间市场开发的经济价值、促 类型结构及基本特征分析、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空间结构及演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价值。可见,城乡游憩业态因其丰富 变研究、形成机制和开发模式探讨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 。 的内涵、重要的功能和多重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城乡游憩的可持 三是游憩需求及游憩行为研究。主要是对大众游憩需求、游憩 续发展。 需求影响因素、游憩行为特征的分析。如陈洁(2010)、贺萍 3城乡游憩业态优化设计——以成都市为例 (2014)分别对国内游憩行为和户外游憩需求进行了综述研 城乡游憩业态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城乡一体化发展 究 ’ 。四是游憩空间及规划研究,主要是对游憩商业区 进程日益加剧的背景和深刻影响下,城乡游憩业态优化设计的 (RBD)、公园、绿地等城市游憩空间,滨海、滨湖、滨河游憩空间 核心在于对游憩空间、游憩产品、游憩需求以及游憩运营的综 等形成原因、动力机制、类型、功能的研究 ,如肖贵容(2008) 合优化和提升。 对大连市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 。此外,还有对 3.1 游憩空间的全域布局 游憩政策 、游憩产品的研究… 。 城乡游憩业态的物质支撑来源于城乡各类具有游憩价值 综上,当前对游憩业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实际游憩活动 的资源和空间。这就要求打破原有的以环城游憩带为中心的 中,游憩业态既是资源游憩价值和游憩规划落地的重要载体, 单一游憩空间格局,运用“全域”的理念进行游憩空间布局和规 又是公众开展游憩活动的必要前提。因此,加强游憩业态研究 划,构建囊括中心城、小城市、周边组团、小城镇的全域游憩空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间,使得游憩空间布局与城市自身的空间发展演变状态和趋势 2城乡游憩业态内涵界定 相一致。 “业态”最初主要用于描述与商业有关的经营手段和相关 传统上对成都游憩空间的认识有两种导向,一是资源导 219 旅游与发展研究 向,认为可划分为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 园、历史性城镇、乡村游憩地、辅助性游憩地等空间 。二是 距离导向,认为由市区、近郊、远郊、偏远区几个环状系统或市 TECHN0LoGY AND MARKET Vo1.21,No.10,2014 点关注和全面分析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新市民”的游憩需求。 同时,还应充分利用“72 h过境免签证”政策,加强对以成都作 为中转的外国旅客的游憩需求分析。 3.4游憩运营的全制创新 内旅游带、近郊休闲与旅游带、远郊游憩带等组成 。自 2003年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郊区县市逐步由中心 城区卫星城发展为小城市或中等城市,形成“一城两带六走廊” 的全域空间发展格局,原有“摊大饼”的圈层式城市空间扩散格 局逐步向走廊式城市空间发展演变 。因此,成都应顺应城 市空间发展演变趋势,改变过去单一的资源导向和距离导向, “全制创新”就是创新游憩运营管理体制机制。长期以来, 游憩运营管理自发性和片段化现象明显,主要是依托各类景 区、公园、度假区的管理机构以及“农家乐”业主等。2013年出 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为保障“到2020年基 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目标的实 现,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 以“全域”的理念做好中心城区及周边、龙泉山区、龙门山区以 及与中心城区相连的六大走廊等游憩空间布局,规划打造城乡 全域游憩空间。 3.2游憩产品的全面打造 游憩产品的全面打造,关键是要突破把环城游憩带内的乡 村(近郊)旅游产品作为核心的传统认识。一是要“全景”,即 突破环城游憩带的资源和空间限制,打造囊括城乡的全景式游 憩产品。二是要“全时”,即不间隔地为公众提供能够满足其游 憩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合理配置四季花相植物,为公众提供 四季均可赏花的休闲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纪念馆开放 夜间参观,举办夜游活动等。三是要“全素”,即从吃住行游娱 购学等方面提供游憩产品的要素保障,构建复合型游憩产品, 丰富游憩产品层次。四是要“全产”,即借助产业融合带来的技 术优势、市场优势,研发和创新游憩产品。 长期以来,对成都游憩产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集 中在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上 。结合全面 打造游憩产品的要求,当前,成都应充分利用地处岷江中游, 河网交错,融山地、平原、丘陵为一体的丰富地形和自然景观、 独有的“林盘”川西农居风貌以及西部特大中心城市风貌等 进一步打造全景式的城乡游憩产品。同时,注重全天候和全 年度的复合型游憩产品开发,如积极支持武侯祠、杜甫草堂、 金沙遗址等博物馆开展夜间游览活动;积极整合和串联龙泉 驿区桃花节、锦江区梅花节、彭州牡丹花节、青白江区樱花节、 蒲江郁金香花节等各类赏花节庆活动,以花为媒打造贯穿四 季的赏花休闲产品。此外,还应把握成都作为西南科技、商 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优势,不断加强体育、文化、 商业、科技、农业等产业与游憩的融合发展,丰富游憩产品内 涵和层次。 3.3 游憩需求的全民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人 口城市化进程。随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和新建城镇聚集,人 口流动更加频繁,公众的游憩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因此,进行 游憩需求分析必须坚持全民的观点,综合考虑城市居民、城镇 居民、农村居民以及各类“新市民”的游憩需求。 2012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5万元和1万元大关,收入水平均迈 上新台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 121超过1 400万人,居住在城镇和乡村的人口分别占常住人口 总数的65.51%和34.49%E2o]。庞大的人121基数,较高的收入 水平,多元的群体类型,必然带来多样的游憩需求。成都应重 22D 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 应立足游憩运营实际,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市场 主体、全民参与的全域游憩运营模式。 成都可充分利用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先行先试”优势,大胆探索和 大力推进城乡游憩运营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更加符合城乡游憩 特征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开发、管理重点城乡游憩资源和 空间,切实解决城乡游憩资源和空间管理“条块分割”局面;加 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城乡游憩资源开发和空间建设的土地、 财政、税收、投资、融资、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坚持市场导 向,加快智慧游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城乡游憩运营管理 的科学化水平。 4结论与不足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和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加 快建设的背景下,城乡游憩业态作为城乡游憩空间延伸、城乡 游憩产品丰富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城乡一体化 发展对游憩活动的深刻影响。本文初步界定了城乡游憩业态 概念,并从物质层面、功能层面和价值层面分析了城乡游憩业 态的内涵。同时,以成都市为例,从游憩空间的全域布局、游憩 产品的全面打造、游憩需求的全民分析、游憩运营的机制创新 等方面对城乡游憩业态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不足主要体现对城乡游憩业态概念的界定、内涵的 分析以及优化设计重点工作的探讨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完 善,特别是对城乡游憩业态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现代国民旅游 休闲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还需深入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25 [2] 贺征兵,吉文丽,胡淑萍,等.基于CVM的景观游憩价值 评估研究——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 学院学报,2008,23(5):213—217. [3] 肖建红,于庆东,陈东景,等.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游憩价 值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1):1327— 1333. [4]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333. [5] 赵媛,徐玮.近10年来我国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 进展[J].经济地理,2008,28(8):492—496. (下转第222页) 旅游与发展研究 TECHN0LoGY AND MARKET Vo1.21,No.10,2014 的营销目的;另一方面,旅游供应商之间需要信息的公开,以达 到为游客提供一次完整的满意旅行。旅游消费者对旅行的需 游信息服务。在智慧旅游发展下,政府的办事效率也急需提 高,透彻的感知、快速的反应、主动的服务、科学的决策都是现 代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对旅游管理部门的要求。这就需要旅游 目的地信息系统随时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本地区游客数量、旅 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所以,旅游供应商必须具有 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敏锐地感知消费者心理变化,从而及 时做出有效反应。因此,急需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 技术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指导和管理工作,如旅行 社能够便捷地获取潜在客户的信息而开发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游业务收入、游客投诉情况等,为其提高旅游市场监管和公共 服务水平。例如,若通过网络搜索数据对客流趋向进行预测, 及时指导旅游管理部门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安排,弥补了传统 预测方法的滞后性,具有更强的实效性。旅游业是一个涉及范 围宽广、产业边界不明确的产业,与交通、公安、工商、卫生等相 关部门有着密切联系,这也使得旅游行业管理的实施较为困 的旅游产品;酒店能够更加精准地根据客户的特征和喜好推荐 更具有吸引力的服务。在营销方面,旅游供应商需要客源市场 相关信息以实现精准营销。由于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 化,旅游市场不断细分,传统的大众营销不但耗费大量资金,却 难。因此,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信 收益甚微。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挖掘,为旅游供应 息障碍,实现数据开放,开拓互利共赢的局面。目前,由于旅游 商提供潜在消费者信息,将目标市场锁定在最有价值的客户 行业信息的不公开,导致旅游政策法规的建立、旅游教育科研 群,为其实现精准营销提供数据保障,让企业和客户保持密切 的发展、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旅游市场的开发等工作都面临 相互沟通,不仅有助于企业的销售,还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从 着数据信息缺乏的窘境。因此,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对旅游管 而建立稳定的企业忠实顾客群的营销。旅游供应商之间同样 理部门的信息供给有着重要作用,是促进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 需要信息的分享,因为目的地各旅游供应商有着共同的服务对 展的重要保障。 象,即旅游者。只有“食住行游娱购”一系列供应商为游客提供 参考文献: 了完整满意的服务,旅游者才会有一次美好的旅行经历。因 [1] 吴英鹰.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创新[J], 此,旅游供应商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使旅游活动成为一个开放的 旅游经济,2013(12):107—108. 复杂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作为各供应商的数据收集者, [2] 罗成奎.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J].旅游管理 其最终目的是将有效数据反馈给各企业,以实现数据的开放。 研究,2013(8):59—60. 3.3旅游管理部门需求 [3] 黄先开,张丽峰,丁于思.百度指数与旅游景区游客量的 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主要是指旅游政府部门、行业管委会 关系及预测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93—100. 等。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利用目的地信息系统对所辖范 [4] 陈涛,李佼.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 围内的旅游服务部门、旅游景点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旅游管理 [J].电子政务,2013(12):32—40. 部门需要统计旅游相关数据,为大众和旅游企业提供全面的旅 (上接第220页) [15]邹积林.旅游区划问题探讨——以成都地区为例[J].旅 [6] 陈洁,吴晋峰.国内游憩行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 游学-71】,1990,5(2):26—28,55. 2o10(5):97—99. [16]郑柳青.成都市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研究[J].特区 [7] 贺萍,钟永德.户外游憩需求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 经济,2011,(8):140-142. 2014(4):4—5. [17]阎星.改革开放30年成都经济发展道路[M].成都:四川 [8] 李欢欢,江海旭.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我国游憩研究综述 人民出版社,2009:115. [J].艺术文化交流,2014(2):336—339. [18]宋雪茜,黄萍.成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9] 肖贵容,宋文丽.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大连 特区经济,2007(3):204—205. 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 [19]颜婧.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N].四川日报, [10]吴承忠.国外游憩政策研究[J].城市问题,2009(9):87 2013—06—29(6). —9O. [20]成都市人口计生委课题组.成都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发 [11]俞静.环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分析[J].江汉大学学 展规模与结构问题的分析[R].成都,2012(12). 报:社会科学版,2013,30(5):110—113. 基金项目: [12]银元,李晓琴.山地旅游业态影响因素及规划实证研 本文受“2014年成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项目 究——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热带地理,2012, 编号:2014R48)。 32(6):676—682 作者简介: [13]张舒.成都到彭州一天6趟动车五一前开通[N].成都商 李晓琴(1973一)。女,江西吉安人,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 报,2014—04—19(3). 乡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开发。 [14]宋雪茜.成都环城游憩带游憩用地空间组合分析[J]. 银元(1985一),男,四川遂宁人,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 商业文化,2008(7):84. 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地学、可持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