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必先从严治党;从严治党,首在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重在从严用权。领导干部严以用权,必须念好“畏、慎、敬”三字诀。
畏权如用火。权如火,可伤人,也可助人,关键看我们如何认识权,如何使用权。一些领导干部,一朝大权在握,便忘了党纪国法和为官初衷,自以为权大于法,把权力异化为换取私利的筹码。为此,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吃拿卡要,大搞权钱交易。如此,无异于惹火烧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领导干部要畏权如用火,充分认识公权私用的危害,时时自警、处处自省、事事自律,管住自己的欲望,管好手中的权力。
慎权如履冰。权力有大小,亦有边界。一些领导干部害怕枪打出头鸟,用权便不敢太“用劲”,干事创业能做十分做八分,可做可不做的坚决不做,最后错失了发展良机。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为了引起上级关注,用起权来又太“任性”,凡事能做八分做十分,大工程大项目行要上,不行也要上,搞一大堆形象工程,劳民伤财无数。以上两种情况,都是用权无度造成的。所谓慎权,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待手中权力,把握好权力的使用范畴,既不胆小怕事,又不任性妄为,力争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作出最好的决策,让权力发挥最大功效,为人民带去更多福祉。
敬权如布雨。权力来自人民,故而也必须用之于民,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其带来的好处。畏权,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不出事;慎权,是让权力在允许范围内充分运作,确保做对事;而敬权,则是要求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手中权力的神圣性,把权力当做为人民服务的平台而非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让权力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去运行,并最终做成事。领导干部应敬权如布雨,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以最直接、最实用、最科学的方式,解决人民群众最急切、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充分体现出我们党用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伟大情怀。
人类所有的力量最终都集中于权力,一切物质的力量都是权力的工具。原子弹非常强大,要看它的按钮在谁的手里。
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几千年来,人民终于取得了权力,人民终于成为权力的主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但是权力的具体执行掌握在官员手里。人民把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再由多数代表的意志授予各级各部门的国家机关,于是,官员便成了国家权力的具体操作者。官大权大,官小权小。
现实的体制有一个缺陷,上位的权力对下没有边界,相对于上位权力,下位权力基本没有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治性,执行权力的时候需要观察上级的脸色,时刻希望得到上级的肯定,努力争得一个赞扬,唯上唯文(件)不唯实,可以不讲真话,可以不讲真理,不可以对抗领导。体制性官僚作风主义这个话题另当别论,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予以解决。
关于推进作风建设讲话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的要求,其他的可以适用于一般党员、一般干部,甚至一般的人,唯有“严以用权”的要求,是完全针对掌握权力的官员所讲的。
严以用权,在总体上需要制度的配套,然而,从官员的个体上,则无权埋怨,必须自洁自好,对权力有正确的认识。
严以用权至少包含这样三层意思。
慎于用权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为民谋利,用错了,损害人民利益,用反了,危害人民利益。
人民利益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包括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因此,在权力使用的时候要谨慎,寻求各方面利益的最佳结合点,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谨慎用权的前提是把情况搞清楚,把问题想明白。搞清楚情况唯一的办法是调查研究,除此没有别的途径;把问题想明白就是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博采众长。领导干部掌握的情况可能比别人多一点,见识可能比别人广一点,但决不是先知先觉的神仙。
拍脑袋决策,家长制领导,一言堂做主,强烈的表现欲、权威欲、发展欲、政绩欲,都是对权力的滥用。出发点未必不正当,雄心勃勃,急于在短期内获得成功,实现大变样,结果与愿望差之千里,人走政息,折腾到最后,面貌依旧,民生如故。后任要么收拾摊子填平补齐,要么重起炉灶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任何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来。普遍见得到的千城一貌,政府债务,土地财政,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更遑论有的地方强征强拆与民争利的权力霸道。凡是官德未泯的官员,都有必要对用权是否谨慎进行认真的思考。
敢于用权 权力不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更不是束之高阁用于收藏的,人民的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取利益。
慎于用权和敢于用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权力有风险,用权须谨慎,说的是,手握权柄,如履薄冰,要负责任地使用权力。反之,过之,不敢负责不敢用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可权力放空,以不作为而保证不犯错误的惜权思维,也是违背权力的本意的。
毛公说,“好的领导者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认真地对待错误。完全不犯错误的人在世界上是从来没有的”,邓公说,“大胆闯,大胆试”,说的都是敢于用权。
敢于用权是要有一些牺牲精神的,包括真的犯错误被批评处分,包括被误解受委屈。无私,才能无畏。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主攻部队的突击队队长,在我方炮火延伸前五分钟,提前命令冲锋,冒着自己的炮火,不给守城之敌有喘息的机会,一举把红旗插上天津城头,但有不少战士死伤在我军的炮火中。战斗总结,若等炮火延伸,敌方组织起防守,也许牺牲更大,甚至可能一次战斗攻不下来。这样的伤亡比预计的小,但是死伤在自己的炮火中,突击队长必须承担违反军纪的责任。为了战斗的胜利,队长本人心甘情愿认受处分。这样的处分,高于任何荣誉,十年以后,突击队长升任某军军长。
焦裕禄的事迹非常感人,焦裕禄精神的本质就是对人民负有的使命,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关键时刻他敢于用权,甘愿接受组织处分购粮救济饥民。当时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但是与民众的现实产生冲突的时候,焦裕禄顶着违反政策的责任,毅然选择了人民。
畏于用权 权力掌握在官员个人手里,但决不是属于任何官员个人的,权力是公器,官员代表人民、代表国家行使权力。
权力就是支配力,除了不能支配人的思想,能够支配一切人和物质,特别是对财富的支配力尤为神奇,就像童话中的宝葫芦,想什么就会有什么。权力的这种魅力,以及专制社会权力性质的遗传,容易使掌握权力的人失去清醒,产生价值误会,把权力和自己混为一体---“我即权力”,于是,不再对权力葆有足够的敬畏,而沉沦于对权力的喜爱和追逐之中,需要他人对权力的崇拜,在他人的崇拜中陶醉,本能地萌生特权,并为我所用。
还有一个价值误会,以为持有权力就是享有权利,搞错了权力与权利的性质。权力是一种强制力,对应的是服从。权力的实施者必须获得授权,没有获得授权不得任意实施;权利是一种自由度,是公民作出一定行为的允许值,只要法律不予禁止都可以自由作为。权力和权利定位错误的严重后果是,积累形成一种官场风气,并流行于权力体系,持有权力就像持有自己的一本存折,想什么时候支取就什么时候支取,想支取多少就支取多少。
价值误会扭曲的权力准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一种摧毁性的负力量。
从本质上来说,特权与偷盗并无区别,都是占有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利益,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如果对官员作一个问卷调查,你有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肯定回答没有偷过。如果问有没有以职务做过私事谋取利益?那就很难回答了。包括以公权谋私利的官员在内,传统的价值往往鄙视偷盗而欣赏特权。这也是特权大行其道、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正廉洁”是党对领导干部的的最低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最基本的准则。中央的“八项规定”实施以后,情况好了许多,但是特权现象仍然存在,特权文化的价值影响仍然存在。
畏于用权就是分清权力与个人的关系,分清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公权私用,与贼无异。如果能够这样认识,特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基础,廉洁为政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借范仲淹《岳阳楼记》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官不论大小,权不论大小,修德修为是一样的!
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最大不同莫过于手中有权、肩上有责。因此,用权为民、勇于担当、为官清廉、对党忠诚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只有为民用权,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依权谋私,才能凝聚党民、民心,树立党的执政威信,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习在xx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严以用权的十个要求:一是敬畏权力。要用权为民,对手中的权力要有畏惧之心,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保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二是慎用权力。要负责任地行使权力,慎言慎行慎独慎微慎初慎终。多调查研究、深思熟虑,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博采众长;三是为公用权。要守住公与私的分界线,绝不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一定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是依法用权。法无授权不可为,用权要遵循法治,使权力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给权力运行“划红线”、“布雷区”;五是履责用权。要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要豁得出来、顶的上去;六是务实用权。
严以用权和干事创业不是对立的,严以用权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创业,要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不干事的人让位置;七是刚直用权。要用权不媚俗,不逢迎,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面对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刚直不阿;八是阳光用权。用权必须透明,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九是廉洁用权。作为官员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管得住自己,也管得住身边人,心有戒尺,干净做事,廉洁律已、廉洁用权;十是公正用权。公平正义是权力使用的根本标准。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正义,才能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带动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形成风清气正、心齐事成的优良氛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领导干部面对席卷而来的物质浪潮,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宗旨意识淡薄,对手中的权力缺乏敬畏之心,不按规则、制度行使权力。有的特权思想严重,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不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不依规依法办事、滥用职权,甚至以权压法;有的假公济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甚至设租寻租,官商勾结,搞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有的滥用职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执法不公搞选择性执法,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有的不担当,不负责任,遇到矛盾绕着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安稳稳保位子,庸庸碌碌过日子。这些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与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践踏了公权、公序良俗,损害了公权的权威性、严重性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带坏了民风,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透支了政府形象,折损了政府的公信力,动摇着党的执政根基。
通过近期一段时间的学习、反思,自己在严以用权、真抓实干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是在学习把握相关的政策法规等一些新规定方面,不全面、还深入、不求甚解。根据政策,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还不强,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有执行政策不到位和违规操作的现象。二是由于受过去老思维、旧习惯的影响,存在着凭经验、按老套路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的情况,导致一些工作难以推进。三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动,对工作的立意不新、标准不高,对一些疑难复杂的问题,调查研究的少,考虑群众利益少,缺乏耐心和勇气,不能大胆的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用权,本质在于正确对待个人私欲与党性原则,关键在于面对各种诱惑时,保持政治定力,守住法纪底线,把好私德关口。
一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忠诚是考量一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对党的干部来说,就是要绝对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事业,在任何情况下,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的站稳政治立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对党忠诚、坚定信念、清正廉洁、敢于担当永远是党员干部人生的方向器、 导航标和政治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必须维护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政治责任感,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党尽责履职。
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来自于人民,只有为人民撑好权、用好权,才能使权力造福于社会,才能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要坚持清正干净干事。“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守规矩、重品行。清正干净干事是领导干部做人、干事的底线和前提条件,核心是要心从敬畏,严守法纪,严格自律,守住做人、处事、用权的底线。重要的是要做到严守法纪用权,把权力看成责任,当作义务,依法、依规公正透明用权。要把持住自己,心存敬畏,严格用权,谨慎从事,勤勉工作。要淡泊名利,经得住名、权、色、财的考验,正派为人,公正处事,厚德重品修身。
四要依法依规用权。用权为公可以赢得人民的赞誉和尊重,用权谋私,很难避免身败名裂的下场。正是因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法依规用权,严格遵守规范和制约权力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做到为民用权、为民谋利,公正无私的行使权力,任劳任怨的履行职责,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体现人生的价值。
五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有力的监督是对党员干部最有效的保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贯穿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接受党纪、国法、民主和舆论监督,特别要时时刻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做到立身不忘做人本,为政不移公仆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权力的边界是法制,干部的保障是规矩,要实现严以用权管住伸出去的权力,就要加强制度设计,从严干部权力监管,通过严密的制度之网,拴住脱彊的权力。同时要强化执纪意识,对“违规权力”严查严打,牢固树立“法度”为底线,监督干部在“法度”约束下严以用权。
严以用权是事关领导干部作风的核心问题。曾对“严以用权”做出过这样的诠释: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从关系看严以用权。首先,严以用权反映了权力与领导干部自身的关系。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但是赋权以后,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的时候能不能分清公权力和私权利?权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自己获利?这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变化,各级领导干部都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领导干部要时刻警醒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立党之本和执政之本,是党的成事之基和制胜之道,更是我们党的突出优势和先进理论武装。领导干部严以用权,就要为人民多谋福利,获得群众支持,而不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次,严以用权反映的是权力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位领导干部而言,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党和人民授予了你多大的权力,你就有多大的责任。领导干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做到公正用权、勤政为民。再次,严以用权反映了权力与社会的关系。权力对国家和社会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支配力和强制力。当权力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施时,各种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各种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势力对权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形成某种统治社会、支配社会的力量,就会对国家权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成为服务于民的利器,运用得不好,就会变为循私利己的载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不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都要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以及法律、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切实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从内容看严以用权。领导干部严以用权,首先要心存敬畏。朱熹在《中庸注》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自觉敬畏并遵守党纪国法,不任性,不妄为。对用权者来说,要用好权,更应该心存敬畏。心存敬畏百利而无一害,敬畏之心长存,心不生邪念贪欲;敬畏之心长存,行为不越规越矩。其次是权力公正。作为行使权力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打牢为政做事的思想根基,把群众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标准,坚持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再次是用权可持续。用权,必须从心所欲不逾矩,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做为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权力的双重性,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从本质看严以用权。严以用权的本质就是权责统一。所谓行政职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管理国家事物和社会事物时拥有和行使的国家行政权。所谓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权责统一,就是指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职权,实际上是赋予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者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及相关法规将权责统一确定为一条立法原则,率先在制度建设上注重保持行政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任何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时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行政责任,在履行行政职责时,也应当享有相应的行政职权。没有无职权相伴的职责,也没有无职责相伴的职权。领导干部要克服在权责统一问题上容易出现的盲目乐观、理想化、责难、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等思想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掌握实现权责统一的规律,始终不渝地落实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推进依法行政过程。
从任务看严以用权。民之权,即官之责。这是严以用权的本质,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就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法律确认的权利。首先,领导干部要明白权力意味着什么?权是公器,来自人民的赋予,来自党组织的授予,不属于任何个人,各级领导干部只是代表党和人民执掌权力、行使权力,权力越大,责任越重,领导干部必须坚决做到用权不谋私,用权不怠政,用权敢担当;其次,领导干部要明白权力应用到何处?行使权力始终要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始终把民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再次,领导干部要明白权力应当如何用?权力由政府行使,再大也不能为所欲为,权力由干部使用,再小也不能放纵。只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使权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才能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国家多次敦敦教诲,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为民用权,掌权不迷失,用权不逾矩,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
如何才是“严以用权”?笔者个人认为,不仅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更要善于“管权”,甘于“放权”,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善于“放权”,适度放手,既不能任由“权力休眠”,也不能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大权在握、大搞特权,如此才能让手中的权力用当其时、用得其所,才能为官有为。
而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于事无巨细地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不相信下属,不愿意放手让下面的人操办具体事务,不知道“抓大放小”,结果是什么都做不了、做不好;有的领导干部沉溺于权力、地位编织起的名利场难以自拔,将公权异化为谋私工具,“权迷心窍”、“胆大妄为”,在工作中“越权”,向组织“要权”,对同事“抢权”,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有的领导干部则秉持不用权就不出错的太平官思想,不敢用权,不敢放权,任由“权力休眠”,为官不为。
种种的不善放权也是一种不可小觑的用权不严现象,如社会溃疡,若任其滋长,终将误己害人祸国。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更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切实用好手中权力,真正“严以用权”。
胸襟开阔,淡泊名利。名利心太重功利心太强,必然会权力膨胀,导致权力泛滥,作为领导干部,权力的掌控者,更应淡泊名利,弄清“权是什么”,明确公仆身份,时刻对照公仆的标准反躬自省,培养“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和“江湖浪迹一沙鸥”的平和心态,多一些公仆心,少一些名利心,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坦然面对个人进退得失,不计较、不攀比,经受住名誉和地位的考验,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权力面前不伸手,在名利面前不动心,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把民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业作为毕生努力的基础。
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官越大、权越重,为人民服务的担子就越重,就越应该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为民用权,严以用权,而不是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和炫耀个人的砝码,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权力拿得起、放得下,既不让权力在笼子里“睡大觉”,也不让权力被腐朽,而是让权力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要勤于学习,在提高驾驭全局能力、自身修养、人格魅力上下功夫,充实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修养,在境界上更开阔一些,心灵上更超脱一些,思维上更理性一些,以博大的胸怀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做到抓大放小,在统揽大局的基础上,适当下放权力,给下属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自己则管大事、管难事、管推进不了的事,真正使自己成为能打硬仗的“指挥员”和“战斗员”。
树立正确志向。“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人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我们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更要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要像李源潮同志所说的那样:“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心忧天下,掌权不迷权,时刻秉持一颗公心,淡化做官的心理,锤炼“金刚不坏”之身,跳出个人名利得失的小圈子,视事业如山,看名利如水,精心做事,适当放权,授予下属一定权力,自己则抓重点,难点,在推进工作、造福群众上有所成就,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面对党和人民的考验时,像焦裕禄、杨善洲同志那样,时刻都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最高行为准则。
当然,善于放权,更要明确好对象,要有所坚持,因人而异。既要用人不疑,也要疑人不用。对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下属多放一点权力,对能力欠缺的下属谨慎对待,对有才无德的下属则坚决不能放权,同时,也要掌握度,切忌放权过多,导致权力失控弄巧成拙,以真正做到“严以用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